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不做后主-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征东大将军曹休族弟在,何惧他东吴?”
这威武大将自然是魏大将军曹真!
“仲达,若依你之计,你有几成把握灭蜀成功?”曹丕再问。
“九成!”
“命吴质使吴,允割地,并将永安、江州归于东吴,令其秋收速速出兵涪城!”曹丕令道。
“陛下英明!”
众人高喝,唯有几员大将私下不屑撇了撇嘴。
江东,吴王宫中,一人身着华服坐于首座,英气不凡,正是江东之主孙权、孙仲谋,在其下,百官分列而坐,气氛颇为庄严。
“曹丕屡屡催我军西进,攻取涪城,进而直逼永安,为此愿割地,并许诺我灭蜀后永安、江州等地归于我东吴,诸位以为如何?”
下方,一文面书生,沉思些许后,进言道:“王上,此次曹丕伐蜀,蜀确实危矣,然未必会灭,依臣之见,涪城不过几千兵,王上可派兵先西进,待得其他四路结果,若曹魏败,王上便退兵,若曹魏胜,王上便取涪城,攻永安,下江州,直逼成都!”
第33章 聚贤馆()
接连几天,刘禅一直待在乾元殿,并未出去,并且对外宣称自己仍在昏迷。
之所以如此,一则马超之事已成,曹丕五路大军来犯布置完全,只待敌军来犯;二则刘禅需要抓紧时间处理一件最重要的事,那便是人才选拔之事。
虽说此事上次遭孔明反对,但刘禅却并未就此搁置,反而深思此事之缘由,因为刘禅潜意识还是认为孔明绝对识大体的,不可能不知道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通过细细分析,刘禅终于找到了原因,孔明不是不识大体,也不是不了解人才的重要性,不过是因为被逼的太紧,通过反复回忆孔明的资料,刘禅发现孔明也是士族,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所以孔明无形之中变成了士族的代表,而在目前这个局势下,士族根本就不是刘禅可以撼动的,士族占据了天下一半的财富,刘禅以后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他们帮忙,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后,刘禅不得不选择低头。
想开后,刘禅瞬间感觉心态有些不一样了,正如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除了心态的不同,刘禅经过这莫名其妙的七天,实力亦有了一定的提升,微微攥拳,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充斥全身。
“早晚有一天,我会摆脱这所有的束缚!”刘禅励志道。
如墨的夜垂于天际,一辆自皇宫驶出的车撵向着贵族区最北方的丞相府走去。
四周撑着鎏金铜灯,大厅内,孔明品着清茶,笑道:“看到陛下安然无事,臣也安心了。”
笑着望向孔明,当双目与孔明相对时,刘禅莫名感到一股心悸,好一双可怕的眼睛,明亮而又温和的外表下,隐藏着一抹看穿万物的睿智,刘禅感到自己仿佛被其看了个透,根本没有能够隐瞒的。
“劳相父挂心了,朕很是惭愧,朕曾听闻,是相父命人将朕送至乾元殿,若非如此,朕恐怕至今醒不来。”刘禅很是感激道。
依旧面带笑容,孔明微摇了摇头:“陛下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而大胆,或而不切实际,臣欣喜之余不由暗暗忧虑,陛下切莫忘记欲速则不达,凡是都要一步步来的道理,毕竟你是陛下,权力虽大,但有些东西却并不能随心所欲。”
闻言,刘禅只感到孔明这是话中有话。
“相父教诲,朕必当铭记,然朕今日来此,实乃有事要与相父相商。”
“陛下请讲!”
“人才选拔!”望着跪坐与一侧的孔明,刘禅嘴角噙着微笑,淡淡道。
待得刘禅说完,孔明眉头微紧,仿佛有些失望。
“陛下,您提出的人才制度,臣。。。。。。”
“相父,听朕说完!”刘禅抬手示意道:“上一次朕之所提,确实欠考虑,很难执行起来,但是人才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的培养储备刻不容缓。”
此时的蜀汉仍沿用汉庭那一套选官制度,主要有三种,征辟制、察举制、举孝廉。
征辟制,征召各地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
察举制,即由公卿、列侯、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之后,授予官职。
举孝廉,汉朝以孝立国,表明天子孝心,另外也是稳定社会矛盾,给平民百姓一个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而就是这三种选拔制度,在刘禅看来,并非适合如今的蜀汉,如今的蜀汉缺什么,缺的是谋臣、武将、治国大才,显然这三种方法并不能筛选出来,不仅选拔不出来,还反而堵住了他们入仕的道路。
“但是在人才的选拔上,朕先效仿先秦,开设聚贤堂,征召天下有才之士,前来任职。至于官职改革,朕决定先推后。”
“聚贤堂。。。”
“没错,仿秦惠文王之举措,开设聚贤堂,聚贤堂分设通文馆、精武堂、天工阁,分别从治国、军事、研究发明方面考核人才,治国由东曹掾蒋琬坐镇把关,牙门将王平坐镇精武堂,至于天工阁便由令夫人担任考官,相父总统整个聚贤堂如何?”刘禅笑道。
“最关键的一点,陛下考虑过吗?”轻挥羽扇,孔明并未立即反对,反而有些意动。
“士族寒门分开考核,一切本着士为主,寒为辅的原则!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四次大选,朕都要亲自考察。”刘禅缓缓道。
“如此倒也不会激起益州士族的激烈反对,不过这天工阁担任人选。。。臣夫人虽喜木工之术,然身为女子,不能为官。”孔明道。
“相父多虑,聚贤馆考官并无官职,只是单纯的负责替朕寻找有用之才罢了,待得时机成熟,朕会找名望极高者出面负责!”
说完,刘禅便突然觉得孔明直勾勾望着自己,自己就像犯了错的小孩一般,有些不知所措。
两者相视片刻,孔明微微一笑:“陛下还没有放弃那种考试制度吧?”
“相父慧眼如炬,什么都瞒不过相父!”刘禅拱手笑道。
“陛下将来是想通过益州大儒的声望,吸引更多的有才之士来考试吧?不过那些大儒名士可不好说服,毕竟陛下的观点与他们的想法有些格格不入。”
“一切还早,朕还有机会,科举制度,也就是朕先前所说的考试制度可以延迟推行,但是聚贤馆必须在一个月内马上开设,早一天,便有机会为我蜀汉早一天寻得栋梁之才。”刘禅颇为自信,且不容推辞道。
闻言,孔明有些无奈的点了点头。
走在回宫的路上,刘禅心情大好,虽说科举制度未能成功实施,但是聚贤馆的开设无疑为蜀汉打开了一条人才之路,若是顺利,“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凄凉估计永远不会发生了。
至于那士为主,寒为辅,刘禅也不做纠结,细细考虑后,刘禅觉得士族在地位、财富高于寒门的情况下,人才的数量亦是不少,对那些三国谋士细细想来,刘禅竟发现有七成都是士族身份,至于原因,刘禅归结于文化储备。
古时书籍之昂贵,远非刘禅前世那般,寒门子弟如何念得起书?正因如此,三国时期,平常百姓,识字之人少之又少。
考虑之后,刘禅最终提出了士为主,寒为辅的原则,既给足了士族面子,又贴合了当今人才局势,至于寒门子弟读书问题,刘禅只能以后再做打算。
第34章 巡营()
成都城外,南五十里处,有着一座布局中正,格局清晰的巨大营盘,营中兵士皆神情严峻,双手雄壮有力,紧握手中的刀斧枪戟,或而巡逻,或而站岗,哪怕少数休息之人,亦是很有规律,并未过度松懈,而这便是成都南山大营,驻扎在这里的便是成都军九千人。
这座大营原来人马是一万四千余人,不过前几天赵云率其部五千人奔赴阳平,故而此地所剩之人已不足万,然而即便如此,所剩之人训练时的吼声,依旧如雷啸般响彻周边山林,声势极其浩大。
这一天,刘禅乘着车撵,在黄皓以及数名侍卫的陪同下,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缓缓向南山大营驶来。
巡营是刘禅考虑了很久的,俗话说政权都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他不像他那便宜老爹,久经善战,士兵都知道他们的领导是谁,又是在为谁打仗,作为十七岁上位,从未带过兵的刘禅来说,他有必要亲眼见一见自己的兵马,不说让他们像信服先帝那般信服自己,起码也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是谁的兵,是为谁而战。
“陛下,南山大营到了。”黄皓头贴着车窗,轻声道。
闻言,掀开车帘,刘禅向前望去,只见一顶顶硕大的白色帐篷,于山林中这难得的平地间搭建而起,像这种古代军营,刘禅仅仅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但那却远没有亲眼见到更具视觉冲击感,望着这军营,刘禅只觉得热血沸腾,也许是前世两年兵营生活留下的羁绊。
不过在激动的同时,刘禅亦发现了些许问题,这座大营四面环山,地处一座盆地中央,出口仅有自己来时这一条道路,一但被袭,或者被围,迎接他们的只有任人宰割,根本没有一丝逃脱的可能。
“这南山兵马归谁统领?”刘禅略有些不满,在他看来,这种错误绝不应该发生才对。
“回陛下,成都军目前是由参军杨仪大人掌管。”黄皓回道。
“杨仪。。。”孔明病死五丈原,跟魏延争权,最
除掉魏延的那位?刘禅心中暗想。
“站住,什么人?”一道轻喝裹着声势从前方传来,守卫营寨门口的四位兵士列于营前阻挡道。
“大胆!知不知道车上什么人?”被吓得不轻,黄皓回过神来连忙大喝道,护卫刘禅的几名侍卫更是快速出现在车撵前方,刀已出鞘,紧盯前方。
“不管是谁,无丞相令,不得擅入军营?”站岗士兵毫不畏惧道。
“谁都要有丞相命令才能入军营吗?”轻笑声自车撵传出,只见刘禅在黄皓搀扶下,从车撵上下来,缓缓走到营前。
“自然!”士兵昂首道。
“刘禅也不行吗?”刘禅嘴角微掀,有些不同意味道。
“刘禅。。。刘。。。”
“大胆!竟然敢直言陛下名讳,不要命了么!”一旁黄皓连忙道。
被黄皓一喝,那站岗士兵亦有些不知所措,面色很是僵硬,有种大祸临头的感觉。
见状,刘禅倒也不生气,只是心中有些苦笑,古时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其后世诸代帝王执政,常出现一个严重问题,那便是兵不识君,士兵们在外征战,却未见过皇帝一面,根本不知道究竟替谁打仗,这也就造成只认兵符不认人的问题,故而在外将领谋反,其士兵也跟着他谋反。
要知谋反可是死罪,诛九族,谋反士兵都不害怕?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说他们不是不害怕,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谋反,他们的想法就是,拿饷钱,听领导,领导是谁?不是天子,而是他们的头儿。
这是皇权削弱的一种表现,亲身体验之后,刘禅心中渐渐暗自决定,必须要想种办法解决这种问题,因为在古代,有兵权胜过一切,他要想有作为,必须抓起兵权。
在营前僵持中,站岗的四名士兵中,有一人悄悄转身离开。。。
“陛下来了?被挡在门口?你确定?”营中央,最大的一朵帐篷,中军大帐,一名身着白衣的儒雅之士,颇为惊讶的确认道。
听得来人再三确认,杨仪不禁心中泛起嘀咕,我滴乖乖,陛下来军营被挡在营外,这是要坑爹啊!匆匆调整下心态,杨仪立即走出大帐,向着营前奔走,途径一队巡逻士兵时,大声道:“告诉丞相,陛下巡营被挡营门外,让丞相早有准备!”
“陛下巡营被挡在外面。。。”士兵闻言,不由一愣,却依旧很快的牵过一匹骏马,疾驰而出,途经营门口,看着那还在对峙的几人,不由给了己方站岗士兵一记耐人寻味的眼神,似是同情,似是敬佩,似乎在说“哥们,你们厉害!”
在士兵骑马跑出片刻后,只见一儒士,着白袍,正抬着两只宽松的大袖袍,慌忙跑来。
“参军杨仪,不知陛下驾到,未能远迎,望陛下恕罪!”推开立于门前的士兵,杨仪连忙行礼道。
也许是自身实力提升的缘故,刘禅看着眼前的杨仪,只感觉一股不同于自己玄气的感觉充斥在杨仪身上,恐怕这便是那符师最依赖的神奇精神力,瞧这程度,虽比孔明差上许多,却也强于不少蜀臣。
“起来吧!”待得兵士散开,刘禅微微摇头,迈开步子走了进去。
途径站岗士兵时,面带微笑,并伸出手轻拍了拍那兵士肩膀,弄的那站岗士兵一愣一愣的,心慌不已。
“谢陛下!”站起身,拍了拍膝间尘土,杨仪走到那士兵面前:“恭喜你,你脑袋还在!”
“啊?!”
“不听陛下言,反而扬言听丞相的,留着脑袋何用?”虽未直言,但语气却依然淡着一股责备。
说完,杨仪摇晃着两只衣袖,匆忙赶来上去,样子好不滑稽。
待得众人入营,士兵抬手摸了摸自己脖颈,只觉得全身凉飕飕。
敞亮的中军大帐内,刘禅站在前方,细细打探着帐中各物,这可是真的古代军营,极大程度满足了刘禅的好奇心,对军队,刘禅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喜爱,这也算是刘禅愿意休学两年去当兵的最大原因。
第35章 白毦兵(新春快乐!)()
哪怕刘禅在外并无威名,杨仪又是自信到有些自负,但是此时面对刘禅,却依旧有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要知蜀中众臣,杨仪最敬佩的便是丞相诸葛孔明,对于孔明的一切,杨仪都会毫无理由的去执行,自从担任参军进入丞相府悉听教诲,不知不觉中已经早已改变了他先前对刘禅的看法。
从提出并解决曹丕五路大军攻蜀,再到部署南中诸事,以及最近的改革之意,皆是让杨仪彻底傻眼。
听到紧凑脚步声从后传来,刘禅旋即开口道:“这九千人的扎营是你负责的?”
“目前成都这九千军是臣所负责,不过这营盘,在臣来之前便已确定。”杨仪如实道,毕竟他才担任参军数日而已,这九千成都军是先帝东征所剩兵马,已经在成都驻扎数月,这点随便打听一下便可知道,他也没必要、没理由撒谎。
“那你的意思是相父安排的喽?”
“陛下有什么问题大可以跟臣说,毕竟臣现在担任参军一职,具体情况亦是交接完毕。”杨仪躬身道。
闻言,刘禅笑问道:“杨参军不觉得这营盘布置的有些问题吗?”
虽说历史上对杨仪的描写并不多,但是刘禅却不认为他便是一个庸才,不然魏延岂会斗不过他。
眼光一划,杨仪有些猜测道:“陛下是觉得这营盘位置并非最佳,一但出事,容易被围歼?”
“你说呢?”
听得刘禅确定,杨仪心中暗松一口气,解释道:“陛下,这营盘是丞相命令扎在这的,丞相说,九千人虽不多,但若是在成都城及其周边,容易影响到百姓日常生活,故而将其调到成都郊外,山林之地地势不平,不易扎营,唯有这片区域能容下九千人的营寨,至于此地的弊端。。。”
“臣亦问过丞相,而丞相却说。。。成都及附属五百里之地,尽皆天子脚下,丞相有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