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江山美色-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策平定江东,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自己兼任会稽太守,仍以虞翻为功曹。
三年前,孙策在平定江东之后派张结向汉廷贡献方物,曹操安此孙策,与之结纳,上表奏准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这时,袁术任命周瑜为居巢长,鲁肃为东郡长,但二人知袁术难成大器,相继弃官渡江来依从孙策。
当时袁术早有称帝之心,因此向部下询问意见,孙策因为不支持袁术称帝,袁术便拉拢流窜到安徽的祖郎,让他鼓动山越共同对付孙策。而太史慈也占据泾县,自称丹阳太守,阻遏孙策西进。当时,宣城以东均已归孙策所有,只有泾县以西未附。孙策要开拓豫章,西征黄祖,必须先拔掉这两根钉子。于是,他先进击陵阳,擒获祖郎,又进击勇里,擒获太史慈。
一时之间,孙策兵力大盛,逐渐脱离袁术独立。
江东原本是荒芜之地,可是到了汉末以来,人口逐渐增加,尤其是黄巾之乱之后,大量的人口开始南迁,这江东已成为了争霸的场所。
孙策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迅速的稳定了江东,并且收拢流民,稳住世族,站稳了脚跟之后,早已有了争霸天下之心,只是北有袁术,袁术虽然实力逐渐微弱,但是好歹也曾是孙策的旧主,实力尚在,除非袁术称帝,孙策亦很难对他有所作为。
向西则是刘表的地盘,刘表于孙策有杀父之仇,孙策前年曾率军攻黄祖,铩羽而归,随着孙策在江东的地位逐渐稳固,孙策报父仇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起来。
正在这时,朝廷却派来了敕使,令孙策兼任江夏太守。不管朝廷的居心是什么,但是得到了朝廷的任命,孙策的心思也炙热起来,江夏隶属荆州,是刘表的地盘,由刘表的亲信黄祖镇守,这里扼守着长江的上游,是阻挡江东与荆州联系的重要水陆通道,孙策早已有攻占荆州之心,此时正好有了一个合适的契机。
虽然有了决定,但是孙策仍不免要询问下属的意见,他召集众人,向众人宣读了朝廷的任命,随后道:“朝廷既以吾为江夏太守,奈何江夏如今却为刘表这贼厮据为己有,诸位以为如何?”
孙策先看向的是周瑜,周瑜乃是孙策身前最为信任得力的助手,二人既是义兄弟,也是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因而周瑜的意见尤为重要。
周瑜长得极为俊美,他沉吟片刻,继而抬眸道:“伯符,朝廷为何会突然颁发敕命?此必是曹操在背后怂恿,他如此做,自然是要挑唆伯符与刘表的关系,莫非曹操要南下击刘表吗?”
周瑜的分析能力很是过人,迅速的就疏通了三方之间的关系,曹操突然发来敕命,自然是想挑起孙策与刘表的斗争,若是孙策与刘表之间发生战争,若是平时,对曹操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可是如果曹操也想攻击刘表,那么此事也就再明朗不过了。
孙策微微颌首:“如此说来,是曹操要攻刘表,而令我等做前驱?”
“正是。”周瑜笑了笑,随后道:“只不过这对伯符也有好处,我军水师若是沿江而上攻打江夏,那么刘表必然会率援军前来增援,襄樊一带一旦空虚,便是曹操有机可趁之时,荆州北有曹军,东有伯符逆水而上,凭一个刘表必然不能抵挡,败亡也只是迟早的事,只要曹军攻下襄樊,我军便可立即攻下江夏,随即引军攻下荆南四郡,威胁江陵,如此一来,刘表必死也。”
孙策点了点头:“曹操想利用我等,我等也可利用他,刘表杀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这便踏破荆州,活剐了这贼子。”
周瑜道:“主公且慢,可先派一使者,先去荆州见刘表,令他出让荆州,刘表自然不允,到时我们便出师有名了。”
孙策颇为不耐的道:“何必多此一举。”
周瑜哈哈一笑:“出师有名是其一,其二,也正好给我们从容准备的时间。”
孙策点了点头,道:“只是袁术与吾交恶日深,只怕他会趁机夺江东。”
周瑜摇摇头:“此事易耳,伯符何不遣一使者前去徐州见高谨,我等怕袁术南下,莫非袁术岂不怕他南下江东时被高谨抄了后路?”
孙策大笑:“如此说来,吾后顾无忧也。”
于是派人前去荆州索要江夏。
江夏乃是荆州对江东的门户,刘表自然不肯出让,等到孙策的使者回到江东,孙策已做好了一切准备,江东军犹如猛虎一般顺江而上,向江夏发起攻击。
三国其实早就被人写烂了,所以兄弟特意别出心裁一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可能所有的诸侯都会被打乱,三国的历史进城也会面目全非,所以请大家见谅吧,嘛,看看就好。
感谢诸位支持,大家还是安心看书吧。,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11章 四战之地()
孙策大喜,于是调动三军,自水路向江夏进攻。
消息传到襄阳,刘表大惊,于是连忙将蔡瑁叫来道:“德珪,江东军攻江夏,当如何?”
其实刘表早有深层次的考虑,此次孙策气势汹汹而来,一是有朝廷的敕命,名正言顺,其次又打着报仇的旗号,江东军虽少,可是既占着大义,优势裹挟着仇恨而来,必然是一场生死大战。
刘表心里没底。
刘表是汉室宗亲。姿貌温伟,少时知名于世,与七位贤士同号为八友,东汉末为镇南将军、荆州牧,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世称刘荆州。讨董诸侯联盟解散后,孙坚暗得国玺归南,刘表因袁绍通知此事,于孙坚归程上截击之,两家结怨。后孙坚跨江击刘表,反为刘表军所杀于岘山。刘表后纳张绣为屏藩,互结唇齿,深为曹操所忌。
刘表勤勉好学,善于独立思考。十七岁时,刘表就曾向自己的同乡兼老师——当时的南阳太守王畅提出:“奢不僭上,俭不逼下,盖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若不师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遗于世!”这段话是针对王畅过于简朴的生活作风而提出的疑问,并且充分表明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青年时期的刘表没有仿效当时流行的隐居山林的清流作风,而是积极地投身仕途,被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属,很受何进的赏识,后来被升为北军中候,掌管禁军。初平元年原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杀死,何进向朝廷推荐了刘表担任荆州刺史,这也显示出何进对刘表的偏爱及对刘表的能力和才华的肯定。
当时的荆州形势相当复杂。“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而刘表却是“单骑入宜城”。面对荆州混乱的局面,刘表显得从容镇定,沉着冷静,并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迅速稳定了局势。首先,他争取了当地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蔡、蒯两大家族的信任和支持,并征求他们的建议。
当时蒯良、蒯越两兄弟都颇有才识名望,蒯良对局势提出的见解是“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认为“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从而问兴兵与策乎?”而蒯越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说“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又认为“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越有所素养者,使示之以利,必以众来。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还建议刘表“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
应该说蒯良说得比较虚一些,而蒯越的建议则是极富实干精神的,刘表也用很高明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子柔之言,雍季之论也。异度之计,臼犯之谋也”,先把两个人都夸了一番,然后采纳蒯越的谋略,“使蒯越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袭取众多,或既授部曲”,一举歼灭了宗贼势力,后来他又平定了零陵、长沙等郡,扭转了荆州的混乱局面,刘表自己也晋升为荆州牧、镇南将军。
经过几年努力,刘表成为一个仅次于两袁兄弟的一股强大势力,“南收零、桂,北据汗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刘表控制荆州以后,对于属地的管理也是励精图治,有条不紊,贡献良多,体现出一代能臣的本色,把荆州治理得有声有色,之前“人情好扰,加以四方震骇,寇贼相扇,处处糜沸”的荆州,变成了“万里肃清”的东汉后期最后一片乐土。在对外问题上,刘表采取了拥兵自重的正确政策,尽量避免发生大的冲突,以免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在经济上,刘表有效利用了当地各大家族的势力,推行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荆州地区的百姓“大小咸悦而服之”。
只不过刘表此人虽然擅长治理,却不懂的用人,当时中原地区战争频繁,荆州相对较为安定,一时间许多中原的豪右大姓,衣冠士族都举家南下,落户荆襄。加上荆楚才俊,荆州可谓群贤毕至,人才鼎盛。
但刘表又用了多少呢?刘表麾下的人才不过是南郡中庐的蒯良、蒯越兄弟,襄阳地区豪族,刘表的主要谋臣。从事中郎义阳人韩嵩,别驾零陵人刘先,东曹掾北地人傅巽。襄阳地区豪族的代表蔡氏集团,包括刘表妻蔡氏的弟弟蔡瑁及外甥张允。以及各自拥有独立部队的守边大将文聘、黄祖。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姻亲关系为纽带,以襄阳地区豪族势力为核心的统治集团。
而当时的荆州人才鼎沸,如司马芝、裴潜、和洽、王粲、桓阶、邯郸淳、徐庶等;还有后来的诸葛亮、庞统、魏延、黄忠、马良、蒋琬等;以及归附东吴的甘宁等。这些人俱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是刘表却不能用,足见他任人唯亲。
其实,虽然刘表不曾想吞并天下,但还是有一定的政治野心的。他常常以西伯侯周文王姬昌自居,也想称霸一方,并曾派遣赖恭、吴巨企图夺取交州地区。但刘表志虽不大但才更稀松,对于争霸,“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刘表表面上也愿意任用人才,但一方面,很多人并不看好刘表的政治前景,来了荆州也有意回避,并不买刘表的账,如毛阶、杜袭、和洽等人;另一方面,即使他将人才收于帐下,但由于他的气度等原因,人才并不能得到充分任用。
当时有“七子之冠冕”的王粲在荆州的境遇。王粲是在“西京乱无象”的情况下南下荆州避难的。他和刘表有较深的渊源。首先,他们都是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人,是所谓的“邑人”,即老乡。第二,刘表与王粲的祖父王畅都是汉末的“清流”,王畅是“八俊”之一,刘表是“八顾”之一,而且王畅任南阳太守时,刘表还受学于他。恩师的孙子兼同乡来投奔自己,按理该予以重用吧?但实际是,刘表以王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其实王粲,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王粲祖父王畅为南阳太守时,刘表曾从其受学。但其实师徒俩的观念、作风并不相同,刘表还曾吃过一个软钉子。王畅对南阳当地的豪族势力是严厉打压的,使当地“豪右大震”;又针对郡中豪族奢靡的作风,王畅以身作则,穿布衣、乘羸马蔽车,想矫正这种不良风气。此时刘表却对王畅进谏,认为王畅作得太过激了,实际上是承认并肯定当地豪族的作风,与其后来在荆州对待当地豪族的态度是一致的,这也是他宗室、“名士”身份的正常反应。但王畅并未接受建议。
再来看看武将甘宁。甘宁是从益州败逃入荆州的。他最先带领着僮客八百人来投靠刘表。结果只能“居南阳,不见进用”。当时南阳的实际控制者是张绣,而甘宁在南阳是遭到张绣排挤的,刘表之所以不重用甘宁,根本原因落在双方的身份上。
刘表是宗室望族,那甘宁是何许人也?是一个游侠。
“游侠”是当时颇为活跃的阶层,并且是有等级的。像曹操、袁绍、张邈之流,也被人认为“好游侠”,但他们更多表现在“立气势;作成福;结私交”上,与甘宁不同。甘宁却是盗贼,盗贼是游侠中较低层次的一类,即所谓“轻侠”。
我们还可以把刘表的用人与曹操、刘备、孙权横向作一比较,来看看其中的差异。刘表不能忍受“通脱”的风尚,务虚不务实,只重用地方豪族实力派。而曹操则不计小节,高举“唯才是举”的大旗,并且打击地方豪族势力;对待隐居的高士,刘表傲慢愚钝,人谓水镜先生为“奇士”,刘表见后竟说:“世闲人为妄语,此直小书生耳。”刘表总端起自己的“名士”架子,瞧不起社会地位低而有实才的人。孙吴政权则因出身微寒,没有种种条框的约束,敢大胆提拔像甘宁这样的游侠之士。
刘表这样的人,自然只能依靠蔡瑁这样的人才,而蔡瑁与刘表亦结了姻亲,深的刘表信任。
只不过此时蔡瑁也一时慌了手脚,在荆州蔡氏诸家最为鼎盛。蔡瑁父亲蔡讽之妹嫁与东汉太尉张温;蔡讽长女为黄承彦之妻;小女为刘表后妻,都是蔡瑁的妹妹。凭着这层关系,蔡瑁被刘表任命为南郡竟陵太守、镇南大将军军师。
他和蒯良、蒯越辅佐刘表收回了零陵、桂阳诸郡。又助刘琮毁刘琦,为时人所鄙。刘表有两子,长子刘琦长得很像刘表,表开初爱刘琦。少子刘琮娶刘表后妻蔡氏侄女为妻。蔡瑁及外甥张允得到刘表的宠信,对刘琮之小善必加宣扬,虽有大过必加遮掩。蔡氏称刘琮之美于内,蔡瑁赞刘琮之德于外。这样一来,刘表逐渐地爱刘琮而厌恶刘琦。
其实蔡瑁并非没有才干,只是没有胆略而已,此时听到孙策进击江夏,便知道大事不妙,对刘表道:“黄祖乃是主公帐下猛将,他为江夏太守,必可抵挡孙策。”
蔡瑁是有自己小心思的,若是派出援军,他当仁不让的自然要挂帅出征,只是江东霸王之命如雷贯耳,蔡瑁也久未经历阵仗,他有自知之明,知道不易抵挡,一个不好,说不定会搭上自己的性命,蔡瑁自然不愿意走这等买卖。
刘表见蔡瑁回话回的不咸不淡,只一句黄祖必可抵挡孙策来搪塞自己,不由怒道:“黄祖在江夏不过有兵两万余,此次孙策携恨而来,如何能抵挡?江夏若有失,则襄樊不保,德珪莫不是欺我吗?”
蔡瑁连忙小心谨慎的道:“主公要如何?”
刘表道:“可立即派出援军,率襄樊水师去救如何?”
蔡瑁只好硬着头皮点头称是。
刘表道:“此次由德珪挂帅吧,不可失了江夏。”
蔡瑁此时已是冷汗直流,他虽然有世家的傲气,并不将多少人放在眼里,可是孙策的大名他确是听过的,真让他去和孙策交战,多半是凶多吉少,连忙道:“为主公分忧,自然是我的分内事,只不过最近身体有恙,恐怕会贻误军机,若令张允可代某前去,必可大获全胜。”
张允乃刘表外甥。他与刘表妻弟蔡瑁同样得宠于刘表,亦与刘表次子刘琮相睦,蔡瑁与张允交好,可是在这个时候,他也顾不了这么多了。
刘表沉默片刻,点头同意道:“如此也好。”
遂当即令张允带襄樊水师顺江而下,前去江夏。
蔡瑁好不容易松了口气,正在这时,一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传入襄樊,一支曹军在襄樊水师南下之后,突然渡过江水,抵达了襄樊腹地,随后,更可怕的消息传出,新野为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