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狼骑-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砝码。再说留给明军的时间已经不多,但留给他莽古尔泰的时间又何尝多了。要是不趁着还没下雪,洪太又在归途这个空档拿下沈阳,以后怕是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当下,莽古尔泰郑重其事的将已盖印的鞍山条约收好,然后转交给图鲁什,命他立即准备重礼前去拜见监军太监赵全。大勇也将条约收好,然后便直接告诉莽古尔泰,他准备明日就挥师北上沈阳,在这之前,还请莽古尔泰能够提供明军北上所需的钱粮辎重。
这个要求在莽古尔泰意料之中,也是他应尽的义务,自然是条件答应。辽阳城是南北交通要地,这些年商税收入极其可观,今年运送沈阳的钱粮又还没有全部起运,所以积蓄很是可观,拨出一部分来供应明军北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至于剩下的钱粮物资如何安排,大勇没有询问,莽古尔泰自然也不会多嘴。反正鞍山条约说得明白,辽阳城的钱粮可由他莽古尔泰自行处置,施大勇不提,余下的自然就全是他莽古尔泰的了。
大勇要莽古尔泰立即征发辽阳城的旗丁青壮随同大军一同出征,并且询问了莽古尔泰能征调多少旗丁。莽古尔泰事前已和崔达他们统计过,辽阳城内除了那些不愿归明的旗人外,他们一共能征调1600名旗丁青壮出来,这中间只有属镶蓝旗的600披甲兵,其余都是临时征发的披甲兵。
为了减少部下的不必要损失,莽古尔泰提出由明军提供1000幅棉甲,这个要求大勇在想了一会后同意,但只答应给500幅棉甲,理由是大军辎重尚在鞍山,军中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棉甲来。至于马匹倒不用大勇费心,辽阳城的马匹数量还是不少的,这些大勇都记在心中,盘算等回师后是不是可以再次扩充骑兵。
施大勇能够给他500幅棉甲很是不错了,别看八旗这几年日子过得滋润,但偏在棉甲这方面十分的短缺,以前每次战后各旗都要派人在战场上回收尸体身上的甲具的,不论敌我双方,可见棉甲对金军有多么重要,就是现在,各旗也有很多不披甲的旗丁随军征战,若是能抢到披甲,那就是披甲战兵一员,仅次于各旗旗主亲兵摆牙喇的存在。
莽古尔泰也不是不懂事的人,眼下双方合作要去攻打沈阳,自然不会小家子气,为这500幅棉甲和明军发生什么不快,当下也没有二话,命令额必伦和催达等人立即去征组旗丁,准备明日随明军出发。
莽古尔泰要率部随大军攻打沈阳,这辽阳城的防务自然就由明军接管了,根据鞍山条约规定,大勇允许辽阳城内愿意随莽古尔泰归民的旗人迁往辽南,大明可将辽南任意一城暂拨给莽古尔泰驻守。等到莽古尔泰觐见过大明天子之后再由朝廷决定他们的驻守之地。'
莽古尔泰对这任意一城的选择没有出大勇意外,他选的是金州,在他说出地点前,大勇曾点出可将沈阳或者辽阳交还给莽古尔泰,但不管是莽古尔泰还是他的部下们,都不约而同的拒绝了这两座城。
他们心中如何想,大勇也能猜出,非是知道明军就是拿下沈阳也不可能固守住,毕竟明军此次来犯虽是声势浩大,但却从来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更没有和八旗主力交战过,完全就是一场偷袭式的战争。明军急不可耐要打下沈阳更多的是政治意义,而非军事意义。莽古尔泰认定明军拿下沈阳后只会将沈阳付之一炬,然后火速撤退至辽南,绝不会真傻到要长久驻守。若明军真这样做了,洪太回师的八旗主力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他们撕碎,就算他们有沈阳坚城依靠,在断绝粮道和援军的情况下,下场就和困守大凌河城的祖大寿一样凄惨。
八旗野战敌的这一神话,至今仍还没有被任何一支军队打破。去年的锦州之战完全是一场拿己方之短去碰己方之长的战斗,并不能代表八旗军的真实战力。莽古尔泰好不容易从沈阳逃出性命来,又怎肯将性命寄存在一座注定守不住的孤城里。
莽古尔泰坚持要金州,大勇自然也不会反对,当下笑着答应下来,要莽古尔泰立即安排部众南迁,他则要准备北上事宜。
出征前,莽古尔泰提出要由施大勇杀白马盟誓,大勇不加思索应了,盟誓之后,点起兵马便向沈阳进发。莽古尔泰和他新收纳的1600旗兵走在大军的最前面,打出的旗帜赫然也是“金”,只不过颜色却是他的本旗正蓝旗色。
更新快纯文字
第四百一十三章 辽阳迁移()
辽阳城的汉人不少,人数比旗人多得多,有近四万多人生活在城中,其中一大半被旗人充为阿哈奴才,并没有明军降卒出身,也没有从关内掳来的汉人,而是辽东本生本长的汉民。其中原辽阳城汉民占了一半,另外一些则是各地相继迁移过来的汉民。这些汉民除了极少数在旗人府上充奴外,大部分都是在辽阳周围的旗庄堡子种地,这便使得辽阳城的粮食产量位居辽南之首,金军每次大举出征前,从辽阳城调粮是必演一幕。
济尔哈朗为人也不甚残暴,对旗下汉民还算照顾,故而辽阳城的汉民日子过得也算不错,有不少汉人在为主子服务了十多年后被抬举入汉军旗,对金国的认同也比其他地方要强得多,若不是明军不许汉人北上,怕那北逃的队伍人数要多上一大批来。
另外,和其他地方不同,辽阳城还有相当数量的汉人从事着商贸生意,城中的商铺开了不少,但无一例外,每家商号的背后都站着八旗的一个权贵。
这些商号存在的最大意义便是为金人赚取足够的钱粮及取得他们所需要的战略物资,除此之外,也经营着一些旗人所需的生活必备品乃至一些奢侈品。货物种类五花八门,甚至还有江南的货物,让人有种以为此地非敌境而是大明境内的错觉。
这些个商人是如何和大明商人联系,又通过何种方式将大明严禁的盐铁军备等物资运到金国,大勇没有兴趣知道,也不想知道。这些人按照“九品汉奸制”的规定都是属七品的汉奸,不仅要抄家,直系血亲中的男丁更是要被斩断一臂。
保守估计,这等忘祖背宗的商人加上那些为旗人效命的汉军旗军官、笔贴式、庄头、文书等等足有一千之数,再算上和他们的家属,屠刀一旦挥下,至少要有五千人头落地。
对这些个败类,大勇是很想立即清洗掉的,但他没有立即痛下杀手,因为在没有夺取沈阳前,他需要一个稳定的辽阳,况且按鞍山条约规定,明军不能在辽阳城内进行屠杀,所以大勇就是再想将那些汉人败类杀掉,也不能不暂时咽下这口恶气。
因鞍山条约,辽阳城中不论旗人还是汉人,只要是愿意跟随莽古尔泰的,明军都不得干涉他们,所以在没有拿下沈阳前,大勇老实的执行条约,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重诺守信的形象。至于拿下沈阳后,这些人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大抵参见宋庆在盖州所为便可一目了然了。
不是不想杀,而是暂时腾不出手来而已。
为了安抚这数万汉人,明军甚至没有将那些商人的货物充公,只是让他们尽快收拾好,随愿意跟随莽古尔泰的旗人往金州迁移。辽阳守将步兵左营千户宋金刚对迁移令执行得很积极也很彻底,大军刚刚出发,他就着手开始迁移了。为了迁移能够顺利,莽古尔泰也留下崔达配合宋金刚,现在不管是旗人还是汉人,只要是愿意跟随自己的,都是将来东山再起的力量,故而对这几万汉人是否能及时迁到金州,莽古尔泰比施大勇要着急得多。
并不是每个汉人都甘愿继续充当金人的奴隶的,在迁移令下发后,有不少汉人便要求自愿归明,直接提出他们不想去金州,而是愿意回大明境内。这个要求,宋金刚暂时不能满足他们,但也没把话说死,只说等到了金州上面自会安排他们。
也有一些汉人不愿离开辽阳,对他们来说,明军也好,金军也好,总是要人种地的,他们不可能只要一座空城,因此留在这里,明军胜也罢,金军胜也好,总是用得着他们的。
一些汉人更是以为他们只要坚持留在辽阳,那么等金军再来时会对他们更加善待。毕竟,那位嗜好屠杀汉人,不拿汉人当人看的老汗已经死了,现在的大金可汗对汉人可好得很。如果他们能够不畏明军逼迫留在辽阳,说不得大金从此就将他们视为真正的大金子民,给他们抬旗了。
这等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宋金刚才露出一点獠牙的时候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三百多颗人头让这些心向金国的汉民意识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明军可不是什么讲究仁义之道的王师,而是一支杀人杀出性子的凶神恶煞。在脑袋落地的那刻,他们才想到先前在城中广为传播的有关明军吃人的传说。
愚蠢的汉人找死,崔达自然不会为他们出头,对这些心向洪太的汉人,崔达也是巴不得他们统统死光,为此,他还特意派人协助宋金刚,为的就是能让盟军对他们高看一眼。
屠刀的效果实在是太好,很快,整个辽阳城便都动了起来,大车小车开始往南边奔去。迁移令来得快,各项准备都没有到位,一路上冻饿死不少人,好在鞍山和复州、盖州方面的明军很快做出反应,沿途设置了不少粮食供应点,也尽可能的提供缴获到的棉衣等御寒物资,这才保证大部汉人在历经两个月的大迁移中存活下来。
。。。。。。。。。
出征那日天气不错,除了冷之外,倒也没什么风。莽古尔泰特意找辽阳城的老旗人问过,数日之内当不会有雪落下,这个消息让大勇心安不少,传令后续赶到辽阳的两个炮兵千户,补充粮草后休整一日后便即刻北上与主力会合,沿途不得耽搁。
北上明军连同莽古尔泰部近一万人,从辽阳出发起便是旌旗招展,连绵十余里地,声势浩大,让辽阳城的旗人十分咋舌。大勇对外号称此次北征大军有十万雄师,除了九边精兵更有天子亲军,誓捣黄龙,收复沈阳。
渡海以来的连战连捷让明军上下士气都高昂到极点,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出现在沈阳城前,然后一鼓作气打下这座金人的都城。受明军士气感染,莽古尔泰部下那1600旗兵也都摩拳擦掌要为大贝勒一报大仇。
士气高昂,大勇乐于见到,莽古尔泰也是高兴,沈阳不过一座空城,他不信代善能守得住,为了赶在洪太回师之前一举攻占沈阳,莽古尔泰主动提出加快行军速度,并由他亲领所部先行出发,明军只要随后赶上就行。
这个要求,大勇自然答应下来,他不怕莽古尔泰会一跑不复还,更不信莽古尔泰还会反戈倒投沈阳,笑话,你连辽阳城都献了,这会还有什么后路吗!
大勇正要答应莽古尔泰率部先走,前面却传来旗兵们的骚动,莽古尔泰见了不由皱眉,派了两个摆牙喇去看看前面发生何事,很快,摆牙喇便来报,说是前面的河滩边发现数以千计的旗人尸体,看模样似乎是从辽阳北返沈阳的旗人。
。。。。。。。。。。。
求红票,求订阅,可爱的读者们,求你们支持骨头。
第四百一十四章 嫁祸他人()
此处河滩乃太子河一条分流处,不远十里有一处原明军的驿站,当地人称为虎皮驿。努尔哈赤屠杀辽东汉人以前,因这太子河灌溉,虎皮驿周围可是一片良田,现在却是荒芜一片。
不知是不是当年死在这太子河边的汉人太多,老天爷也发起怒来,使得太子河隔三岔五就要发一次水,将原先的良田淹成荒地,人畜不居。现如今,这河滩上到处都是芦苇枯草,只偶有几只没有渡冬的飞鸟如惊鸿一瞥飞向空中,若是看得仔细,依稀能见到那芦苇荡中竟然还有几只鸟窝。
莽古尔泰赶到后便看到一片惨状,河滩上倒伏着无数的尸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死状凄惨无比,河面上也飘浮着数百具尸体,看情形是走投无路之下跳河逃生不成反被淹死的。早有旗兵搜捡过,没有发现一个活口,就是连包袱中的婴童都被活活踏死,端得是心狠手辣,凶残至极。
莽古尔泰铁青着脸,什么话也没有说,视线中,河中间一具妇人的尸体仍保留着死前的挣扎样,她一只手抱着一根木头,一只手却死死抓住一个装满什么东西的袋子。从她临死前的模样可以看出,她并非是被淹死的,而是被冷入寒肌的河水活活冻死,因为她的脸上都结满了冰茬子。
河滩上的旗人大半都是被砍杀而死,一小半人则是被什么利物重击而死,那利物显然十分厉害,直将那尸体的脑袋都砸了开花,有些没有开花的也硬生生的凹了一大块下去,好端端的头颅成了个四不象的器物,五官的模样也走了形,看得叫人作呕。
死在河滩上的这些人都是从辽阳城北归的旗人,他们和莽古尔泰的部下一样大多都属镶蓝旗,可以说死的每一个人都能和莽古尔泰的旗兵扯上关系,一些更是血脉至亲,有发现自己至亲尸体的旗兵当场就惨叫起来,嚎啕大哭,痛不欲生。一时间,河滩上响起无数的哭叫声,声嘶力竭,让人听着好不心伤。
可不远处的明军却好像一群铁石心肠之人,旗兵们的哀嚎听在耳中视若未听见,对那些尸体的惨状也恍若未见,只立在马上冷冷望着他们的“盟军”在那痛苦惨叫。人群中,还有几个明军对着那些旗人尸体指指点点,脸上满是笑容,有细心的旗兵只要稍加注意,便会发现那些明军手中的三眼铳上似乎沾了些血肉。
“什么人干的,什么人干的!”
莽古尔泰脸色十分阴沉,两颊不断抽动,看得出,他在竭力抑制自己心中的怒火。亲眼目睹自己的族人死于非命,而且死状如此凄惨,换谁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阿玛,这些人是被骑兵堵在河滩上的。”额必伦小声提醒他的阿玛,眼光余光却是向着明军的队伍看去,神情明显有警惕之色。
“你是说。。。。”
额必伦虽没有把话说明,但莽古尔泰如何听不出他想说什么,如果凶手真是明军,那岂不是说施大勇欺骗了他?如果施大勇一直在欺骗他,那自己岂不是?。。。
就在莽尔泰脸上阴晴不定,一肚子疑惑加心惊时,施大勇却带着亲卫们打马奔了过来,粗粗扫视了一眼河滩后,大勇将马鞭朝那些尸体一指,丝毫没有顾忌说道:“本帅想此刻大贝勒定是以为这些人是我部下所杀吗?”
莽古尔泰再是怀疑,也没有想到施大勇竟然直接把话挑明,微一发怔,本能就否认道:“我并无此意,将军切莫多想。”
“本帅自到辽阳,便牢牢遵守双方所定条约,既然已经答应大贝勒放这些人一条生路,本帅便不会食言,所以大贝勒但可放心,这些人的死绝不是我明军所为。”说到这,大勇顿了一下,又反问道:“其实本帅若是坚持要杀这些人,只怕大贝勒最终也会答应下来,既然如此,本帅何以要做食言小人,背地里做这偷偷摸摸的事呢?”
莽古尔泰一时无言,不知如何回答大勇。见他沉默不语,大勇提醒道:“其实这些人被何人所杀,大贝勒应该能猜出,只是陡见这惨景,又身在局中这才没有想到而已。”
“难道将军知道这些人是被何人所杀?”
额必伦不太相信施大勇,他本能的认为这些旗人之死和他脱不了关系,毕竟此地虽离辽阳有一日路程,但离沈阳却更有三日路程,从距离上看,唯有明军能够快马赶上这些旗人,并将他们杀害。
莽古尔泰也存了和儿子一样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