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狼骑-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弟这是定金?”夏老四没往别的方面想,只以为这汉子是给定金呢。
哪知那汉子却是一脸正色的冲他摇了摇头,尔后说了句:“不是定金,是买你这五十口棺材的所有银子。”
“什么?那可不成!”
夏老四一听,马上跳了起来,嚷道:“咱打开铺子做生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童叟欺!老弟你用这么点银子就要买我五十口棺材,这也忒能说了吧!你要真想买我店里的棺材,一句话,银子得给足,否则,还请老弟再去他家看看!”
听了他这话,那汉子的目光不徐不还的扫他脸上扫过,冷冷说了句:“掌柜的,你以为我跟你说笑吗?”
话音刚落,铺子外却突然冲进来十多个手拿长刀的士兵,把堆在门口的纸钱假人撞倒一地。
“你们!你们”
夏老四慌了,知道今儿要倒血霉了,这汉子哪里是平常人家,分明就是那在刀口舔食的兵大爷。看他们这架势,摆明了就是要强买自己的棺材的!
一个额头上有刀疤的士兵见夏老四竟然还盯着他们看,脖子一昂,手中的长刀便架在了他的脖子,骂道:“看什么看!再看老子一刀剁了你!”
“军爷饶命,军爷饶命!”夏老四吓得尿都快出来了,身子直哆嗦。
后院棺材铺的伙计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到了,扔下手中的家伙什就往墙角躲,谁也不敢出来问问怎么回事。
外面经过的行人也见到了棺材铺里冲进了一帮边兵,还有人拿刀架在那掌柜的脖子上,虽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但是却都明智的躲到一边去,谁都不敢去凑这个热闹。
对面医馆的老郎中也被对面发生的事情吓了一跳,放下手中的书,不知所措的望着夏老四。
“潘虎,把刀放下,别吓着人掌柜的。”
“是,千总。”
听了千总的话,叫潘虎的士兵哼了一声,把刀从掌柜的脖子上移开,眼睛却仍然怒瞪着他,似乎这掌柜再不识趣,立马就能挥刀把他砍了。
见掌柜的吓得不轻,蒋万里知道目的达到了,换了个语气,很是和气的对他说道:“掌柜的,实话与你说,我们是松山军,订这些棺材是为了给和鞑子血战阵亡的兄弟收敛,让他们能够有归宿。不过银子就这些,兄弟我手里实在是紧得很,对不住掌柜的了。不过掌柜的放心,我松山军办事向来公平,绝计不会让你吃了亏。这点银子你且先收着,我这再给你打个条,待过几日你凭这条到锦州找咱守备大人,我家大人自然会补足你余下的银子。”
“这”
夏老四有些犹豫,五十口棺材成本也不小,往小了算也得四十多两,他们才给了二三十两,要是这汉子说话不算数,凭了他那条领不到银子,自己至少得亏十来两,这想想都肉疼。
但是人家把道亮明了,明晃晃的刀就在自己眼前晃悠,你说能不答应嘛?
唉,就当是被土匪抢了一回吧!
想到这,夏老四只能哭丧着脸奈的答应下来:“既然军爷这么说,那小人也不好再说什么。弟兄们是和鞑子战死的,小人能够有幸替他们打造棺材,也是三生有幸,这银子缓些便缓些吧。”他倒是没说这银子就不收了,生意人就是生意人,不管到哪步,把银子看得都重。
“掌柜的深明大义,我这替弟兄们多谢了!”
冲这掌柜的一抱拳,蒋万里走到放有算盘笔墨的地方,取了张纸便打了个条,落款是自己的名字。写好之后,便递了那掌柜。
夏老四接过条一看,落款是松山千总蒋万里,写着的是“欠购棺材银两百两”,比之原数少了二十两。刚要开口说不对,话到嘴边却止住了,赔着笑脸将这条收在袖中,说道:“小的这就让伙计们开工,这就开工。”
“有劳掌柜的!”
蒋万里又抱了抱拳,夏老四不敢耽搁,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后面招集伙计们立即开工打造松山所需棺材。
这边,那叫潘虎的兵指着对面的医馆对蒋万里道:“千总,大人要咱们找个医术好的郎中,我看对面那老郎中就成。要不咱就请他去吧?”
蒋万里扭头看那医馆,见那老郎中也正盯着自己看,看模样,像是个医术高超的神医。便点头吩咐潘虎:“好,你带两人去请那郎中到锦州一趟,我这还要到另两家去,棺材的缺口太大,咱们只能先解决一部分,余下的待到山海关再想办法解决。”
说完,留下潘虎他们,自己领着人往城东而去。
待千总走后,潘虎便走到街对面,对那一脸疑惑看着自己的老郎中,很是客气的问道:“先生可否出诊?”
老郎中怔了怔,点头道:“可出诊,却不知几位军爷要老朽到何处诊治,诊治的又是何人?”
潘虎说道:“锦州,诊治的是我军中受伤弟兄。”
“锦州?”
老郎中有些犹豫,锦州离宁远有百十里路程,他年事已高,怕是禁不住这一路颠簸。
“怎么,先生不愿出诊?”
潘虎对这郎中倒是十分的客气,与先前对那棺材铺掌柜的态度截然不同,见这老郎中面露为难,也不恼火,而是耐心的又问了句。
老郎中考虑片刻,并没有说自己愿不愿去,而是反问潘虎:“方才老朽隐约听军爷们说是松山军,却不知是否是那支在大凌河城下与建奴血战不退的松山军?”
闻言,潘虎很是骄傲的一挺胸膛,比自豪道:“正是我松山军!”
见果然是那和建奴血战的松山军,老郎中顿时一阵激动,毫不犹豫的便答应道:“为松山军的好汉诊治,老朽义不容辞!请三位军爷稍侯,老朽收拾一下,这便随军爷们前往锦州!”
“先生何以答应如此爽快,锦州离此毕竟遥远?”老郎中的爽快倒让潘虎有些意外了。
老郎中脸上闪过一丝红晕,近乎哽咽道:“老朽之所以愿与军爷前往锦州,只因想亲眼见一见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施大人!想我华夏千年来,何曾有过如施大人这般真英雄,能得见他一面,老朽便不算枉活一世了!”
看书的朋友能否在书评区留下你的足迹,提些意见,发表些看法也好。
第四十一章 此大捷非彼大捷()
更新时间:2012…10…08
所谓“松山大捷”在北京城的反应远不及当年的“宁远大捷”来的轰动,虽说所斩首级相差几,但施大勇可没有“重创奴酋”这等大功绩,再者当年乃奴酋努尔哈赤亲率数万大军猛攻宁远一座孤城,单声势就比大凌河城下碰上的几千建奴要吓人的多。
再加上之前朝廷诸位大人们以为宁远必失,建奴必定长驱直入进逼山海关,京师已经戒严了,命各地勤王的圣旨也都用了印,不想袁崇焕却奇迹的保住了宁远城,让上上下下都长松了口气。虽说代价大了点,觉华岛的上万军民被建奴屠戮一尽,但怎么说,奴酋也是匆匆撤兵了。这奴酋撤兵,山海关便虞,山海关没有危险,京师自然也就安全了,如此一来,怎么不算是大捷!
因此上上下下都对宁远大捷予以了充分肯定,当时,真正是朝野轰动,人人惊喜,众口皆赞那袁崇焕乃不可世出之良将,大明关外的擎天之柱,平辽复辽指日可待。
就连一向最见不得旁人立功的御史言官们也集体转了向,向天启皇上夸赞袁崇焕的奏疏真是跟雪片一样飞进大内,当然,每道奏疏上一例外的指明了宁远大捷最大的功臣乃天子近侍——九千岁魏公公也!'
虚惊一场的魏公公更是不会放过这等扬名之举,于是乎,朝野上下一齐开动,这“宁远大捷”想不大捷也不成了,那袁崇焕想不出风头也不行。
而发生在大凌河城下这场战斗完全是场遭遇战,远不及宁远大战那般吸引人眼球,事先根本没有人知道会有这场战斗。你叫朝廷的官员们怎能生出切肤之感,认为这真是场可以媲美宁远之战的大捷呢?
当然,祖大寿能率部打出斩首两百有余的战果来,确是让人振奋,毕竟打建奴作乱起,一战能斩杀如此之多的敌兵首级也是少数了,但在朝官们看来,这松山之战不管你辽东方面如何自夸,到朝廷这也只能用一句“将帅齐心,上下协力,致有此大胜”来定语了,不可能如当年一般大肆宣传的。
这也不能怪京师里的官员们如此看“松山大捷”,说起这场战斗对大明、对皇上、对他们有什么重大意义,好像还真没有。
一没有斩将夺旗,二没有收复失地,三也没有聚歼来犯建奴,不管怎么看,将之称为如宁远那般大捷,好像是有点太抬高了。
把官员们的看法先放在一边,你就说民间吧,这百姓们一听是大捷肯定高兴,可再一问杀了多少鞑子,人怎么回答。你若回答是北虏加东虏才两百有余,那百姓还不骂娘:“这什么狗屁大捷?才杀了两百个鞑子你就敢称大捷,这带兵的也太他娘的往脸上贴金了吧?想当年万历爷在时,咱大明在朝鲜杀了十几万倭寇,这大军班师归朝都没用大捷,现在倒好,砍了两百个脑袋就敢称大捷,难不成咱大明现在真的一日不如一日了吗?”
那宁远之战虽说斩首甚少,但毕竟奴酋的确是领着大军而来,不比松山这仗只对上了建奴镶黄、镶红两旗两个牛录,再加上祖大寿所说的正蓝旗精锐,也不过四五千号人,声势真的没法比,这大捷真的没法称。
当日祖大寿和丘禾嘉派往京师报捷的快马是直奔的会极门,目标很明确——直奔皇上去的,而内阁直到第二天司礼监来人告知才知晓。
不说首辅周延儒心中对祖丘二人越过自己是否有不满,单兵部这边对辽东办事不按章程来还是颇有不满的,尚书梁廷栋当时脸可是冷下来的。
倒是言官们却和崇祯皇帝一样兴奋,两年前建奴在京畿横冲直撞,如入人的凶煞模样还让他们记忆犹新着呢,这两年关外虽没有什么大战事,但是建奴又攻朝鲜又打蒙古的,闹得是不亦乐乎,大明却是束手策,实在是有些丢人。
现在好了,总算是打了一仗,兵部验过首级了,都是实打实的鞑子,怎么不叫人高兴?
礼部给事中王化第一个上疏称赞此次辽东大捷,尔后又有刑部都给事郑泰、给事中周年等人上疏跟随,随后各科给事中都纷纷上疏,都察院的更是来劲,那辽东巡抚丘禾嘉可是他们的同僚,又是个老好人,他们这做同僚的岂能不帮衬一下!
一时间,言官们都行动起来,为这“松山大捷”摇旗叫好,但是所有的奏疏却一例外全被内阁压了下来。
压下言官奏疏不是首辅周延儒的意思,而是次辅温体仁的意思。
据说在接到礼科给事中王化的上疏后,温体仁便对周延儒说道:“不止此疏,接下不管何人上疏为松山之战叫好,内阁皆应压下不递。”
听了这话,周延儒自然奇怪:“这是为何?兵部已验过首级,都是真鞑子误,既然是胜仗,自然要多加称颂,一来振奋人心,二来以慰辽东将士,三来也让皇上高兴,这等好事,可遇不可求,何以长卿却要压下呢?”
温体仁笑了笑,摇头道:“辽事自万历年起,便是噩耗多于喜讯,失地失人举不胜数,朝廷耗巨资养兵,兵却不知奋勇,以致崇祯二年巨变。今孙承宗主辽事,倡言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徐徐恢复。大凌河城五月始修,前后已经三次,每次修筑,建奴必举兵来毁,以我看,这次亦不能免,只怕建奴大军旬日便会奔大凌河而来。若此时我们大张旗鼓宣传这松山大捷,试问,若祖大寿不敌建奴大军,内阁又要如何善后?”
“这”周延儒陷入沉默。
“皇上年轻气盛,初闻捷讯,自然喜出望外,但若这噩耗随之而来,只怕”'
只怕什么,温体仁没有说。
周延儒自然明白温体仁想说什么,微一点头:“那依长卿看,内阁如何处置才能两方都交待过去?”
温体仁笑道:“内阁也须动作,皇上许下的封赏自然照发,但也仅此而已,这事便如没有发生最好。言官们闹也好,不闹也好,咱们就当没有听见。照我说,首辅还是想一想何人能替孙承宗的好。”
嗯?
闻言,周延儒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旋即故作悲痛,沉声道:“但愿祖大寿不负皇命,辽事不能再有失了,若真如长卿所言,我这首辅只怕也要受累了。”
听了周延儒这话,温体仁故作随意的瞥了他一眼,什么也没有说。
第四十二章 封赏 汉人的铁浮屠()
更新时间:2012…10…08
朝廷的效率还是很高的,六月十四报捷快马进的京,六月十六首级送到京城,六月十九,封赏的旨意便下来了。
兵部来的是武选司郎中江一鹤,一个胡子比头发长的老官僚,脸上明显可见老人斑,但走起路来却是精神得很,说话时也是中气十足,一点也看不出衰老的样子。
武选司与吏部的文选司、考功司以及市舶司被人称为四大肥缺。顾名思议,武选司自然便是负责全国武将升迁,因此,江一鹤虽然是一年迈老朽,但锦州城内的官员却是谁也不轻小瞧他,尤其是那些武将们,巴巴的提着厚礼送上门去。江一鹤也不客气,照单全收。倒是随同来宣读崇祯拨内帑一万两犒军圣旨的小太监要清廉得多,只收了丘巡抚给的五十两银子程仪,除此之外,没有收过任何官员的任何孝敬。
不知道是不是他出京前曾经被上面的公公们警告过又或是真的不贪钱,又或是第一次出京,不知道如何捞油水。'
答案谁也不知道,倒是锦州的这帮官员们心中忐忑起来了,在那太监面前不敢造次,唯恐这小公公回去不知轻重的乱说一通。
因祖大寿人在大凌河城,所以江一鹤和那太监就在锦州宣了圣旨,并没有跑去大凌河城。不知道是不是二人知道大凌河城乃前线,生怕和施大勇的松山军一样迎面碰上建奴的缘故。
替祖大寿接旨的是他的亲弟弟副将祖大乐,也是在接旨的时候,施大勇第一次见到祖大寿的妹夫,吴三桂的父亲——辽东总兵吴襄。
吴襄比祖大寿小了十几岁,不过三十几岁,正值壮年,单看貌相,便是一员虎将的样子。
不过施大勇对吴襄倒不感兴趣,他想看的是他的儿子,可惜吴三桂这会还小,与母亲在宁远,并不在锦州。
随同祖大乐、吴襄同来的还有副总兵刘泽清,祖大寿的另一个妹夫副将裴国珍、另外还有参将祖宽、夏成德、吕品奇等辽东系将领。
其实锦州城中还有一个总兵,此人便是山海关总兵宋伟。
宋伟是山西人,本为辽东副将,崇祯二年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千里赴援京师,结果在通化阵亡,兵部尚书梁廷栋便保宋伟接了赵率教的位子,做了山海关总兵。
山海关总兵的辖区和防线自然是在山海关,但宋伟上个月就带了三千兵来了锦州,因为祖大寿为重修大凌河城抽光了锦州守军,所以孙承宗便命宋伟和吴襄暂时接防锦州,以防锦州过于空虚有什么不测。
本来宋伟也是要来巡抚衙门迎接钦差的,但是大兴堡那边却出了点事,需要他这总兵大人前去处理。军务要紧,他便没有来巡抚衙门,特地叫人与丘禾嘉知会了一声,托巡抚大人代为向钦差问候。
封赏如那夜崇祯在乾清宫所宣一般,祖大寿加了镇武将军号,荫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