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雍王-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帝在的时候,都看不下去了,但每一次发怒,都被张太后挽回了局面,正德又怎么不知道他这个母亲的手段啊。
正是知道了,正德才大惊失色。张太后亲自出手的话,朱厚煌比如暴毙无疑。
如果朱厚煌是一个文官的话,张太后还没有办法,张太后为一国之母,恰恰能对宗室事务的发言权,甚至这种发言权还胜过正德。
张太后说道:“你既然不想哀家出手,就自己做好。”她叹息一声,道:“其实你将雍王家那个孩子留在京师,哀家容得下他,但是其他人容得下他?哀家早就不管外务了。你不想知道,是谁将这些事情告诉哀家的吗?”
正德说道:“谁?”
“是吴氏,雍王后,她来哀求哀家将雍王家那个孩子放回封地,你就是不在意哀家的面子,也不在乎人家母亲一片爱子之心吗?”
正德缓缓的闭上了眼睛,这件事情到了现在,已经没有挽回了,他心中反而松了一口气,说道:“母后的意思,朕知道了。”
第五十三章台湾计划()
第五十三章台湾计划
又是一天过去了。
朱厚煌在祠堂之中待了整整一天。
其实虽然吴氏让朱厚煌跪祠堂,但是他毕竟是雍王世子,整个雍王府之中,根本没有一个人敢管他,他要是想出来,根本没有敢拦。
只是朱厚煌自己在反省自己这一段时间之内所做的一切。
很多时候,朱厚煌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此刻想想有太多想当然的地方了,他做的最成功的反而是训练出一只三百人的军队,其他方面可以说是一事无成。
他想得多,做得多,想从上层影响整个大明,将整个大明带入历史另一条河流之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最起码正德自己都做不到,更不要说是一个小小的藩王了。藩王在整个大明上层根本就没有话语权,他不过迎合正德做了一点事,就被如此针对。
说实在的,在大明这么多年了朱厚煌也了解一些大明士大夫的想法了。
首先他们不希望一个强势的皇帝,太祖皇帝在这些文官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这一点到了现在还没有散去,故而大明文官有一个隐性的共识,限制君权。怎么限制君权?首先,高举祖制大牌,用祖制来限制皇帝,故而凡是变法之类的事务,都深恶痛绝。
其次就是理教,虽然大家都不怎么遵守,大明文人会玩之处,让现代人都瞠目结舌。但是对于皇帝,大家一致认为,皇帝要是仁君,这一点上要从谏如流,要宽容待下,至于主见什么的一点不重要。只要按照儒家的圣主来要求,至于什么要求,我们说了算。
所以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完全尊重他们。听从他们的君主,所谓致君尧舜上,至于君主怎么想,这才不重要。在他们的教育之中,一定要君主是一个完美遵循礼法的皇帝,就好像是弘治皇帝。
只是大明出了正德这样的君主,是他们完完全全没有想到的。已经让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好,怎么也不想让再有一个,故而朱厚煌这样一个对朱程理学不屑一股的。这样一个储君,绝对不是他们想要的。所以
“所以,他们的攻击迟早会来,我迟早要出京,这是无法挽回的局面了。”
是的,清代储君废立,大臣没有一点发言权,因为是帝王家事,因为在大清只有皇帝是人,其余的都是奴才,奴才自然没有发言权。而在明代,这个局面完全不同。礼法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存在,而是很多人的信仰。会有很多人前赴后继的为了这个信仰付出生命。
所以在大明,光考虑皇帝的心思,而不揣摩大臣们的心思,想成为皇储,做梦吧。
朱厚煌之前,还有这一点幻想,但是此刻梦醒了。
门被推开,吴氏走了进来。
朱厚煌回头看去,吴氏一身宫装。一看就是从宫中出来的样子。
朱厚煌猛地站起来,只是跪得时间比较长,两只脚上已经麻木了,好像是无数根针扎在双腿之上是,他踉跄一下,吴氏立即上前几步,就要扶住朱厚煌,朱厚煌忽然一摆手说道:“母后,您是不是去找太后了。”
吴氏说道:“煌儿,你死心吧。”
朱厚煌说道:“孩儿知道了。”
朱厚煌说过话,向吴氏行了一礼,说道:“母后如果没有什么话,孩儿先行告退。”
吴氏皱起眉头说道:“煌儿……”
“母后,你放心。”朱厚煌低下头来,阴影遮住他的双眼,说道:“明日我就去找皇兄,安排藩国地方,还请母后放心。”
朱厚煌说完之后,头也不回的走了。
“他从来不叫我母后的。”吴氏一时间有一股无力的感觉。她知道他这个儿子从小聪慧,有主见,好像是一个小大人一样,不像寻常小孩子那么缠人。母子之间的感情,不像一般母子那么深厚。
吴氏一直运行经营这一段感情,只是从今日开始,吴氏与朱厚煌之间,恐怕会有心结。
朱厚煌回到自己房间之内,低下头微微叹息一声。
他虽然是吴氏的亲生儿子,但是穿越过来之前,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他心中的母亲,就是他前世的母亲,而不是吴氏。虽然吴氏对他很好,但毕竟隔了一层。朱厚煌也是用心经营他与吴氏之间的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十几年的感情,朱厚煌又怎么一点感动都没有。
只是朱厚煌实在受不了吴氏今日这样。硬生生逼得他在京城待不下去了。
是的,之前朱厚煌,还是想的可能发生,但是现在却必须这么做了,因为孝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自己母亲已经出面,朱厚煌又怎么能违背母命,纵然他有心违背,也承担不起违背的后果。
自汉以来你,孝就是极其重要的美德。甚至强调到病态的地步,比如说守孝三年。虽然这些并不适应现代人的观感,但是在那一个时代,就要按照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行事。而吴氏这么做,又给朱厚煌按上一个若隐若现的不孝的名头。
朱厚煌深吸一口气。将这心头的烦恼甩到一边。暗暗思考现在的问题。
离开京城已经确定了。但是朱厚煌不想成为一个在封地终老的藩王。庸庸碌碌的过了一生,只能因为血脉的缘故,在明史之中留下一点名声而已。他不愿意。
之前,他还有这个做富贵闲人的打算,但是他在正德身边,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绝不甘心。在青史上籍籍无名,岂不是辜负了自己穿越者之名。
所以朱厚煌一定想办法,让自己实封,如周制,而不是如同明代的藩王。
“如果在大明十三省,甚至是在陆地上,我想这样,绝对是不可能的。”朱厚煌的眼睛之中闪过一道亮光。
以朱棣的前车之鉴,任那个皇帝都不会让藩王拥有兵权的,可以说在整个大明绝对如此,但是如果大明不允许如周代一般的实封,却又有一些太肯定了。
“大明境内,不是没有类似国中之国的地方,比如说云南沐氏,还有云贵川各地的土司。他们都是一方土皇帝,就是是各地巡抚也不能治。”
大明西南的土司问题,是伴随大明一生的问题,从开国,到灭国,土司之乱,伴随着大明始终。这些土司很多是从唐宋之际传下来的,历史甚至要比打明的历史还要久远。
“我想在大明境内得一块封地,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是在海外,如果是现在叫做琉球的台湾,不是没有可能的。”
朱厚煌在桌面之上铺开一张宣纸来,缓缓的研墨,他不是想写点什么,而是在整理思路,怎么才能打动正德。让正德如自己所愿,将自己封到台湾,如周之封建,而不是以明之封藩。当然他最近最大教训就是,在大明办事,并不是只要皇帝允许就可以的。他还要想做什么,还要文官的支持,或者说默许。
不然他们有无数手段让你寸步难行。整个大明都在文官集团的控制之下,虽然文官本身未必团结,但是对付藩王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达成一致。所以即便有正德的支持,没有杨廷和的点头或者是默许,朱厚煌也寸步难行。
朱厚煌想起了杨慎,暗道:“师傅啊,师傅,这一次就看你能不能帮弟子一把了。”
说服正德,朱厚煌很有把握,但是,怎么说服杨廷和,却是没有把握,就看杨慎肯不肯帮忙了。
第五十四章大明将亡于藩王?()
第五十四章
大明将亡于藩王?
“怎么从祠堂里面出来吗?”
这一次是朱厚煌第一次看见正德这么正经,正襟危坐的坐在御座之上,桌前铺着一张大大的地图,他正趴在桌前,仔细沉思。远远看去,的确有一副人君的样子。
只是朱厚煌看了这样一幕,心中反而沉了下去。
正德在谁面前,越是不拘束,就越是拿这个人当成了自己人,如果越是在谁面前如临大敌,如对大宾一样,越是说明了正德与这个人疏远。
只是如此他也被正德摆到了需要疏远的人之中吗?
朱厚煌低头行礼说道:“没办法?母后就我一个儿子,不会将我逼得太紧。”
一时间正德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说自己顶不住压力,必须让他出京,还是说自己已经不相信他,不能让他留下来给自己碍事吗?这些话正德说不出口,心中总有一股有愧于朱厚煌的感觉,微微暗中长长一叹,暗道:“朕这也是为他好,此刻事情还在朕的掌握之中,让他出京,还能弄一个好地方。否则将来朕控制不住,他的下场只会更惨。还不如想给他安排好。”
“你先去什么地方,皇叔想要去山东。你也去山东吧,只是去山东哪里?”
“济南吗?济南是德王叔的手里面,青州在衡王叔手里面。山东还有什么好地方?是听说济宁镇特别繁华,朕无缘以见,朕将你封到兖州吧。”
现在的济宁并不是什么大地方,但是在大明之时,却是大运河上的一处重镇,明清朝多赖漕运,整个大运河就是整个大明的主动脉,清代也是如此,否则鸦、片战争时期,也不会因为英军截断漕运,而不得不与英国谈和。而济宁也是运河上一处繁华之所,除却扬州,漕运总督所在的清江浦之外,就数到济宁了。
朱厚煌低声说道:“陛下,臣有话说。”
正在看着桌子上扒着看地图的正德,抬起头来,他的手还放在地图上济宁之上,说道:“说吧。”
朱厚煌说道:“臣蒙祖制,无尺寸之功,受累世之禄。与国同休,富贵之极。当忧国之难,请试言之。”
“可。”正德也没有想到朱厚煌居然摆出一副大臣奏对的样子,虽然正德喜欢朱厚煌,但是从来没有将朱厚煌当成一个大臣,而是将朱厚煌当成大臣,见朱厚煌如此郑重其事,感觉十分的诧异。
“太祖制,皇子封亲王,授宝册,岁禄万石,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子立为世孙,冠服视为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授长孙,冠服视为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四世孙为镇国中尉,五世孙为辅国中尉。六世孙之下,皆奉国中尉。其生请名,长请婚,终身食禄,丧葬予费。太祖二十六子。封秦王,晋王,周王,楚王,齐王,潭王,赵王,鲁王,蜀王,湘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岷王,谷王,韩王,沈王,安王,唐王,郢王,伊王。皇子楠,另,靖江王一脉。
其中。齐王藩,潭王藩,赵王藩,谷王藩皆不在。鲁王数年前撤藩。
成祖封汉王,赵王。汉王藩如今已不在。
仁宗诸子,封郑王,越王,靳王,襄王,荆王。淮王,藤王,梁王,卫王。其中越王藩,靳王藩,滕王藩,梁王藩,卫王藩,荆王藩,绝嗣。
英宗诸子,封德王,许王,秀王,崇王,吉王,忻王,徽王。其中许王藩,秀王藩,忻王藩,绝嗣。
宪宗诸子。封岐王,益王,衡王,寿王,汝王,泾王,荣王,申王。还有先王,雍靖王。其中岐王藩,申王藩,绝嗣。
自太祖以来,历代所封共三十七王,不算郡王以下,单单算亲王所费,年耗银三十七万两,粮三十七万石,另各地藩王侵吞土地,不纳赋税,所逃之税,更以万万而论太祖立国至今不过百余年,染着子孙繁衍不下万人,其所赋税几何。臣实不知其数。
国朝赋税臣亦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子孙繁衍永无尽头,但是国朝赋税却是有尽头,陛下今不早做预备,则是遗祸子孙。”
正德听着听着的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看朱厚煌的眼神也一点一点的变得庄重起来,他已经不简单的将朱厚煌当成一个少年,一个后辈,而是一个能托付大事的大臣,甚至一瞬间正德心中冒出这样的想法,如果将大明江山托付给他,也是不错的。
随即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他还要将这个位子留给他的儿子。随即他改回正体,说道:“你算错了。”正德长长吐了一口气,说道:“其实这些亲王俸禄,虽然多,但是朝廷却能支撑起来,毕竟亲王不过只有几十个,但是郡王之下,奉国中尉以上才是大头,你知道有多少人吗?大约有万人了吧。即便是一万个奉国中尉,每一个一年派粮百石。一年就是百万石。而是几千人不会个个都是奉国中尉。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发生了一次两次了,安化王之乱,不就是这样吗?”
安化王之乱是正德执政前期重要的政治事情。
也就是这一件事情,让权倾朝野的刘瑾倒台。理由是刘瑾逼反藩王。但是正德执政日久,也慢慢的明白了,是底层的宗人对现状的明显不满,论血脉他们是大明皇族,血脉高贵无比,但是论现实,他们很多人连每年的禄米都弄不到手,政治上极高的地位,与现实之中极其贫贱。这种落差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而安化王所在庆王藩。就封在宁夏,宁夏从来穷地方,地方政府根本养不起藩王,所以这边的矛盾比较先激化。还有前段时间,有大同藩底层宗人,抢劫巡抚。就是因为宗禄断绝,而且宗人除却领宗禄之外,根本没有谋生的技巧,而且不允许有其他活计。
正德之前没有往这里想过,此刻朱厚煌如此一说,他忽然发现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如果不现在开始解决的,留到子孙之时,就是不得不解决的时候,到了那个时间就不好办了。
“怎么办?怎么办?”正德起身来回踱步。回头说道:“你有什么想法吗?”
朱厚煌说道:“有,让各王担当起各房事务,而不是什么事情都用朝廷来办。并且放开底层宗室自谋生路,允许宗室参加科举,允许宗室从军。这些都不是问题。只是太祖建立藩王为皇室屏藩的本意,却消失无踪了,臣请为周制封建。”
“周制封建?”正德一下子变得很冷。
任何一个皇帝都有对自己权利的保护欲,就像是一个野兽保护自己的地盘一样。听见周制封建这四个字。正德眼睛一眯,心中已经开始不悦了。
因为周朝八百年的天下,给了中国历史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大一统。
不管有什么样的情况,不过怎么的分裂,但凡有一丝希望,中国的枭雄都会有一统天下。结束分裂。这是早已刻入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