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贼吞天下-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人击掌为誓,定下了基本的规矩,然后便开始商谈具体合作的细节。
第六十五章 以商为业()
重建楼船军,是许康一次无意中翻阅地图时的构想。
当时许康闲极无聊,想着自己毕竟是长水校尉,便找到一张黄河流经的地图,无聊的翻看着。手指在地图上不经意的敲击,许康回想起这些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可是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
目光落到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几个人的方位上,一一觑寻,却陡然发现这些人竟然可以被一条黄河连接起来。
洛阳自不必说。从西向东,上游的长安城内的王宝,赵开二人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已经成功在城内建起了五熊帮的分部,再加上自己迁过去的部分生意,如今的长安已经成为继洛阳后许康的第二个基地。
然后是冀州甄家,自从自己被招安后,许康便光明正大的和甄洛联系起来,虽然自己无法离开洛阳,但相互间的通信却从没有断过。也正是通过洛儿,许康与甄家的关系渐渐变得密切起来,如果许康以后想在冀州做什么生意的话,相信甄家将是一大助力。
再往下转道济河后兖州的臧霸,青州的关羽,都是许康的铁杆盟友,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双方联络渐少,若是控制了黄河水道,对他利用甚至控制这两股力量必然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许康在地图上画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将这些势力全都串联了起来。只是要保证这个目标实现就必须控制黄河水道。
这个想法来的是如此突然,连许康自己都吓了一跳,但随即他就被这个想法深深吸引住了。
黄河水量充沛,自古便是中原的一条黄金水道。而要控制黄河水道,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水军。
许康第一次感激起董卓封给自己的这个长水校尉的虚职。
长水校尉掌管天下水军,当然只是名义上。而东汉的三大水军除了洛阳的楼船军外,还有东方的莱州楼船军和南方的豫章楼船军。不过后两支军队对许康来说鞭长莫及,他的目光自然就投向了最近的洛阳楼船军。
也是许康的运气好。若是以前,楼船军将领桀骜不逊,他纵然有长水校尉的职衔,也休想指挥的动一艘楼船。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洛阳楼船军早已被朝廷遗忘,各级将领能走的都走光了,剩下的也只能苦挨度日。许康这时候的出现无疑给这些人带来了最后一丝希望。
于是,许康在发下了将来必定重建楼船军的誓言后,成功得到了方泽的追随。
但是重建楼船军毕竟是一项大工程,不可能一触而就。即使是倾国之力,没有几年的时间也休想建成一支合格的楼船军队,更何况什么都没有的许康了。
庆幸的是黄河楼船军大营内,各种工匠、设备一应俱全,所缺乏的仅仅只是启动资金而已。
对于这一点,刚刚在洛阳之乱中发了一笔国难财的许康正好可以弥补。
于是,在许康的亲自指挥下,薛可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运送到楼船军大营中。停工数年之久的船工门终于可以再次工作。
所有的楼船都被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尚能利用的就修一下,不能利用的就全部拆除,就这样十之八九的舰船都被拆解,仅靠拆除下来的船板便成功解决了修补其他楼船所要的木料。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第一批十艘楼船终于驶出了船坞,开进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道之中。
上千人的水军人员被分配进去,这些人都是愿意跟着方泽重建楼船军的人。幸好当初他从没有放下锻炼手下儿郎的机会,如今终于又有了船,方泽明白让大伙一展所长的机会终于到了。
为了掩饰楼船军的存在,许康特意暗中建立一个名叫大河帮的帮派组织。
打着扩张地盘的口号,大河帮迅速西进。在方泽的率领下,凭借着强大的楼船,所有盘踞在黄河上游和渭河中的水盗不得不在投降加入大河帮,还是灭亡之间做出选择。
大河帮的势力成功控制了渭河的势力,并在岸边建立了一个据点。
此后解除了后方威胁的大河帮迅速东下,经过数场惨烈的水战,再加上薛可儿金钱攻势的诱惑,终于成功打通了通往济河的航道。
随着大河帮越来越多的楼船服役,许康将其一分为三,分别部署在渭河,黄河,济河入口处。这样既可以降低楼船军暴露的风险,又能更有效的控制河道安全。
当初许康在完成对董卓的投名状后,便开始注意保持和他的距离。毕竟董卓将来是要做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大反派的,许康可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是死忠于董卓一党的人。
幸好现在董卓刚刚执政,为了博取一个好名声,还是比较容易纳谏的,对于朝堂上那些反对他的势力也采取了包容的策略,因此对于许康的若即若离,倒也没人在乎。
洛阳城内毕竟有太多的大人物,也有太多的天才,许康虽然也曾闻名一时,却只不过是一朵乍放的昙花,既然已经凋谢,自然不会再有人去关注。
而许康也乐得趁此机会,大力发展自己的事业。
如今的许康,除了宝扇居外,酒坊成了他另一个巨大的盈利项目。
白酒的制作在东汉末年已经成熟,着名的杜康酒就是这时候制作出来的。但是由于工序的繁琐,质量上乘的白酒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产量极少。只有那些有身份的大人物在重要宴会场合才舍得拿出来一些待客。
许康在和手下的酿酒师们一起解决了白酒蒸馏的问题后,使大批量酿制白酒成为可能。而且酿出的酒酒质清澈,酒香扑鼻,再加上价格公道,迅速占据了洛阳中上层的白酒市场。
其他方面,凭借着比这个时代多出来的两千年的见识,许康推出了各种各样精巧的小型玩具,以及一些熟食的制作方法,成为了引领洛阳时尚的急先锋。
这一切都使许康的财富如滚雪球一般快速积累起来。
由于从来没有一个官员像他一般如此热衷于赚取财务,许康“财迷”的称号不胫而走。
但许康并没有被这些硬邦邦的阿堵物迷惑了心智,他始终坚信一点,只有被自己用出去的钱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再加上楼船军的扩张需要,这些钱在他手中也就是转了一个圈而已,便又被他散了出去。
所以,虽然大河帮发展的如火如荼,但却没有给许康带来一丝利益。
第六十六章 许靖问难()
许氏曾经是洛阳城内唯一可以与袁氏相抗衡的家族,虽然有一正一邪之分。
自许相被袁绍诛杀,许家的势力迅速萎缩。以前曾依附于许家的官员随即与他们划清了界限,许氏子弟在其他世家的联合暗中打压下,各自分得一笔财产后,便四散到其他地方享福去了。
如今的洛阳许氏只剩许靖一人还在苦苦支撑。
但是随着袁绍、袁术兄弟相继逃离洛阳,袁家与董卓的矛盾逐渐表面化,虽然一时间董卓还不敢对袁家有所行动,但必要的打压已是不可避免。
许氏也因此迎来了政治上的解冻期,而许靖竟被一下子提拔到了御史中丞的高位。
许靖府,许康在许靖之子许钦的引领下,走进了许靖的书房。
看到坐于上首的许靖,许钦微一行礼,道:“父亲,许康来了。”
许靖点点头,道:“你先下去吧。”
许钦微不可察的皱眉,躬身道:“是。”
看到许钦离去,许康也上前道:“参见伯父,不知二伯父招小侄来有何事吩咐?”
许靖和蔼一笑道:“我如果不派人招你,你会乖乖来见我这个伯父吗?”
许康尴尬一笑道:“伯父说笑了,小侄无父无母,巴不得能天天呆在伯父身边承欢膝下。只是担心伯父厌烦而已。”
“油嘴滑舌。”许靖笑容一收道:“不过我听说当初袁绍假传圣旨骗你四伯父许相入宫,你事先已知晓此事了。”
许康心中一颤,脸上却显出愕然的神色,道:“伯父何出此言?小侄怎么可能知道?”
“你不知道?那又是谁通知樊陵不要前往宫中的?”
许康终于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原来是樊陵向许靖告的密。对于三国历史已经做过一次深入记忆和分析的许康,自然知道许相和樊陵会被袁绍矫诏杀害的史实。但由于许相对他一向不假辞色,再加上许康如今的许氏身份,虽然给了他地位上的优势,同时也成为束缚许康的工具,而他又绝对不会允许一个对自己没有任何好感的许相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
所以为了杜绝将来被许相变相控制的可能,许康才会在其被杀一事上保持了沉默。
只是对于樊陵,许康却起了爱才之心。樊陵虽然也谄侍宦官,道德上有一定的瑕疵,但却绝对是一个爱民的好官。
由他主持修建的泾阳渠质量之高,在东汉末年这个乱世之中堪称罕见。因此当地民众为了感谢他的恩德,便将此渠叫做樊公渠。
正是了解到这一点,许康才冒险派人将他半路截了下来,算是救他一命。
如今见许靖问起此事,许康黯然道:“当初小侄对此事也只是怀疑而已,还曾几次暗示过四伯父,只可惜他没有听从。”
对于这种解释,许靖显然并不相信,他认真的看着许康,似乎想要确定许康是否在此事上说谎一般。但许康经历大战无数,早已练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本事,岂会被他看出究竟。
最后许靖只得叹口气道:“你也算是有心了。樊公,还请出来一叙。”
话音刚落,屏风后便转出一人,对着许康深施一礼道:“多谢公子救命之恩。”不是樊陵还是何人。
许康忙闪到一边,不敢受他大礼,摆手道:“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早闻樊公爱民如子,修建的泾阳渠井然有条,是我大汉少有的利民工程,必将惠及千古。家师见到此渠时,也是大加赞赏,并做歌以颂之。”
“公子过誉了。”樊陵虽然谦虚,但眼神中却有掩饰不住的骄傲。毕竟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肯定的一件大事。
樊陵毕竟做过三公之首的太尉之职,虽然和曹操的父亲曹嵩一样是买来的,而且只做了短短的一个月。不过毕竟名分在哪儿,许靖倒也不敢托大,二人谦让一番,方才一起坐下。
许靖道:“樊公如今赋闲在家,想必早已是静极思动。如今董太尉求贤若渴,樊公若要出山,你觉得做个什么官职比较好?”
许康心中一惊,没想到许靖最后一句话竟是对自己说的。虽然早知道樊陵投靠了许家,但毕竟对方也曾做过朝廷高官,在许家的地位应该极高,他的去留应该是由许靖亲自负责才对,怎么会突然问起自己来?
许康偷眼看去,见二人正炯炯有神的看着自己,这樊陵更是一脸期待之色。他心中疑惑,嘴上再三推辞。
直到许靖不耐烦道:“只是问一下你的意见,不必拘泥于世俗礼仪。有什么直说便是。”
许康这才轻咳一声道:“世人大多愚昧,轻信于道听途说,樊公为袁氏所迫,若是继续留在洛阳,不免惹人非议。恩,小侄一直佩服樊公修泾阳渠之能,听说青州连年干旱,百姓困苦。若是有樊公坐镇,修水止灾,必然可以造福一方百姓。”
许靖转头问樊陵道:“樊公以为如何?”
樊陵叹口气道:“老夫一生追名逐利,遗臭于世人,若非许公子搭救,早已身死名消。若以后能有机会造福一方黎民,也算是赎我过往之罪。”
许靖点点头道:“既然樊公也如此说,那么康儿,你回去便上一条陈,保举樊公为青州刺史一事便交给你了。”
“啊?”许康惊叫出声,此时他终于确信,许靖竟然是在有意的栽培自己,思考了一会儿后,低声询问道:“伯父有令,小侄自然遵命行事。只是小侄人微言轻,恐难当大任。”
“无妨,老夫曾与礼部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二人一起负责为朝廷举荐贤能,樊公之事想必他们会卖老夫这个脸面。”许靖轻捋胡须,又道:“还有,今日是太仆王允迁为尚书令的大喜之日。你回去准备一下,下午与我一道前去为其道贺。”
许康一惊,这件事他自然清楚,只可惜地位卑微,连前去道贺的资格都没有。如今能得许靖引荐,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
此章是感谢lyn575540548同学的水晶手链,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以后老康也会继续努力的
第六十七章 拜访王允()
董卓和袁绍分别做为山西和山东,武将与文臣之中两个最强大的代表,二人的决裂从一开始就有其必然性。
每一代朝廷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必然要在武将和文臣之间做出选择,文臣因其固有的忠诚和僵化思维成为最容易被统治的一群人,深受每一个皇帝的喜爱。所以每当两者之间出现矛盾时总是以皇帝偏袒文臣而告终。久而久之,便出现了“武将夺天下,文臣做天下”的奇妙驳论。
武将们为国厮杀,出生入死,几多流血与流泪,得到却大多是文臣的诋毁和皇上的猜忌。无数名传千古的绝世名将在自己活着的有限岁月里,无不是以提心吊胆来防止“狡兔死,走狗烹”的惨剧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保家卫国的武将们根本就无法在朝堂上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势和地位。
董卓的强势出现无疑是武将们在被压制的无数时间里为争取自身权利而做出的一种抗争。这一点,从皇甫嵩身上亦可以看出。当董卓假天子之命招他入京,要剥夺他的军权时,皇甫嵩的顺从被后世很多人解读为愚忠,可如果皇甫嵩真是一个如此愚蠢的人,那他怎么可能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的将领。
只能说皇甫嵩是通过默认董卓执政来报复皇帝和世家以往对他的不公正待遇。
山东世家门曾以拥护刘秀登基为条件,获得了朝堂上的独霸权,这种权利几乎摒除了其他任何地方的世家参与朝政的机会。也使得曾经在大汉建立中拥有过汗马功劳的山西世家们,只能无奈的选择军权这条路来让自己不至于被排除在中央权力之外。但是军权本就是一种被压制的权利,山西世家们很难通过它与山东世家抗衡,只能无奈的在整个东汉一朝中沦为他们的配角。
如今,董卓给了他们翻身的机会。
洛阳之变,十常侍诛杀何进,身为何进外甥的汉少帝能否在十常侍的统治下保命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而这时,是袁绍一声令下,诛杀宦官其实变相的保住了少帝的性命,这救驾之功对袁家来说将是他们在未来朝堂上立足的根本。
但是董卓为了确认自己的威望,强行废少立献,也就从根本上断绝了袁家与皇帝的这一层救命关系,自然会引起袁绍的强烈反弹。但是面对已经拥有了洛阳几乎全部兵权的董卓,他也只有选择退避这一条路可走。
袁隗为了保住袁绍这个袁家的希望,在董卓的威逼下,不得不选择屈服,亲手将少帝的玉玺摘下,这本是董卓为了打击袁家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却被山东世家们解读为对整个山东世家的羞辱。
其后山东世家们感觉已经无法在朝堂上与董卓抗衡,便将目光投到了地方权利的争夺上。于是孔伷、韩馥、张邈等一大批来自山东的朝廷重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