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臣-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此时,枢密使王翰却突然出列,躬身道:“老臣同意萧翰林与张学士,朝廷取材,素来重视才学能力品行,而非出身,既然我朝连祖上有罪者都可录用,又怎能对宗室之亲反加限制?”
看到王翰这位重量级权臣突然赞同,几乎所有人都是一惊。
王翰党羽满天下,权势能力虽然不如张谦,但有着无数京中豪门支持,也是根深蒂固,他出言赞成,却并非萧漠、张衍圣可比的。
即使是楚灵帝,看到王翰突然赞成,也是一惊,继而一喜,知道大事成矣,原先对王翰的不满意与恶感,也随之减轻了一些。
却是王翰想明白了,如若自己反对,就会同时得罪楚灵帝与八贤王,或许还可以加上正受圣宠的萧漠,这对于权力地位正岌岌可危的他而言,是绝对不可行的。
反之,如若赞成,不仅能讨好楚灵帝,让自己地位变得稳固一些,萧漠之前说的他与八贤王、萧漠之间的“三家联盟”,更可成为现实。到时虽然自己的权力会不可避免的被八贤王分去一些,但总比闲赋在家好得多。
更何况,一旦“三家联盟”成真,他以往与张谦斗争时所处的弱势必然逆转,说不定到时候自己还可以得到张谦的势力范围作为补充,实力不降反增,有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八贤王入朝后会开怎样的先河,会对后世出现怎样的不利影响,王翰已是顾不得了。
果然,王翰突然出言赞成后,王翰一党的成员们,经过短暂的混乱后,大都转换立场。
最先出言反对的签书枢密院事林尚,却是最先改口,只见他突然道:“陛下,臣原以为,限制宗亲入朝,对我大楚的长治久安利大于弊,然听闻萧翰林、张学士以及枢密使大人的话后,才突然醒悟,知道了臣原先的浅薄,却是臣错了,还请陛下降罪。”
“臣附议,八贤王的品行能力,自可入朝参政。”
“臣附议”
……
一时间,原先跪下请命的官员,大约有四分之一多开始改口。
楚灵帝愈喜,对王翰点头表示嘉许后,又转而向张谦看去。
张谦稍稍犹豫片刻后,心中暗暗叹息一声,知道自己这次准备不足,张衍圣对八贤王的支持又必然会导致自己党羽思想混乱,大势已去。
回头瞪了一眼张衍圣,神色颇为严厉,却发现张衍圣正在与萧漠悄声谈着些什么,注意力不在自己这边,又转而露出无奈之色。
但回身之间,张谦的神色已是恢复一贯的儒雅,向楚灵帝躬身道:“臣心中矛盾,难以取舍,然既然陛下支持八王爷入朝,臣自然追随。”
然后,片刻间,又有近半请命的臣子改口。
大事已定。
“林卿,你可还有话可说?”
楚灵帝转向了林芝仕。
林芝仕看着身后大都散去的请命大臣,眼中露出无奈之色,又向着萧漠张衍圣看了一眼,却是颇为严厉,尤其在萧漠身上,停留尤久。
良久之后,才说道:“老臣依然坚持,宗亲入朝参政之事,先例不可开”
不过,在这个时候,他倒没有以辞呈为威胁,大概是知道即使是辞呈,也不能挽回楚灵帝的心意了。
然而,楚灵帝对于他的固执,却并不在意,大势已定了。
“八弟,你怎么说?”
楚灵帝终于转向了身处于风暴中心,却一直沉默以对的八贤王。
只见八贤王一如既往的神色沉稳,道:“臣弟无论身居何职,都必然尽心尽力为皇兄分忧,皇兄有命,臣弟不敢辞”
楚灵帝哈哈一笑,道:“那还不接旨?”
“臣弟领旨”
见诸事已定,楚灵帝心情大好,招呼身边的费三贵,低语吩咐了一句什么,就见费三贵前行数步,扬声道:“封赏毕,行留名入殿之礼,众臣归列”
同时丝竹钟鼎之声大盛。
萧漠、张衍圣、八贤王事先已是被告知规矩,快步行至众臣之前,静静以待
。。。
第四十八章。文武之争。()
所谓“留名入殿之礼”,是指某些文官武将,当他们的声望、功勋达到了某种程度,为朝野上下所共同认可之后,则效仿建国初时楚太祖封赏功勋之举,将其画像提字悬挂于“集英殿”两壁的仪式,以此流芳百世,为后人所瞻仰膜拜。
可以说,这般仪式,乃是对楚朝为人臣子者的最高肯定,文臣武将一生难求的无上荣耀。
近两百年来,多少青年才俊,多少大儒名士,之所以放弃自由布衣之身,进入官场朝廷,委曲求全,小心翼翼,蹒跚前行,一生所求,正是为了这般荣耀。然而或是因为机缘,或是因为能力,或是因为其他,哪怕最终位极人臣,却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
事实上,自当年楚太祖建国后首次封赏,将三十三位文官武将的画像悬于“集英殿”内之后,一百七十四年来,能得此荣誉者,不过区区十一人,且大都已是这些人因老请辞甚至逝世之后的事情了。
但很显然,在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将气势汹汹的草原联军逼得求和称臣的萧漠、张衍圣、八贤王三人,已是有足够资格留画字于“集英殿”。
然而,且不说刚刚年过四旬的八贤王,萧漠与张衍圣两人虚岁不过二十,以这般年纪却获得如此荣耀,莫说楚朝,已是近乎自古未有,也由不得众文武心中暗生羡慕嫉妒之意了。
可以说,经此之后,只要不出什么大的意外,两人的位极人臣之路,已是一片坦途。
~~~~~~~~~~~~~~~~~~~~~~~~~~~~~~~~~~~~~~~~~~~
丝竹钟鼎之声中,在一众文武羡慕的眼神注视之下,萧漠、张衍圣和八贤王快步走到众臣之前,于御阶之下站定。
虽然依旧有大臣对八贤王入朝主政的事情感到不快,但在费三贵宣布仪式开始后,却皆是强压下心中的不满,肃容静声,神色严肃,带着浓浓的羡慕或嫉妒,静静的注视着仪式的进行,不敢有丝毫喧哗。
“留名入殿之礼”,在众文武眼中的崇高地位,可见一斑。
“集英殿”很简陋,仪式也颇为简单,却无比隆重。
只见随着丝竹钟鼎之声响起,楚灵帝已是亲自从皇座上站起身来,缓步走到萧漠、张衍圣、八贤王三人身前,随于身后的费三贵则在楚灵帝站定后,扬声道:“礼起”
话声刚落,就见几名宦官内臣搬着一方矮案从侧殿走出,但于半路,就被一众大学士们接手,不顾身份地位,亲自搬至三人身前。
而张谦则手捧着三卷画册,来到了楚灵帝身后。
按照事先的安排,萧漠、张衍圣、八贤王三人,分别于矮案之后站定。
在楚灵帝扬手之间,钟鸣丝竹之声骤止。
然后就见楚灵帝先是从张谦手中接过一册画卷,当众展开,示众于百官,却见上面画着八贤王的全身肖像,身着九蟒王袍,身形英挺,气质间的英明干练,于三尺画像之内,尽显无疑。
然而,看着眼前的画像,萧漠却是不由一愣,他科举前后多于楚灵帝相处,相互之间经常交流探讨诸般文人技艺,自然识得,这幅画像,出自于楚灵帝的手笔。
看这画像的工艺精度,可知没有三五日时间绝不可能完工,想想接下来自己与张衍圣的画像恐怕也是由楚灵帝亲手完成,却是让萧漠一时间思绪复杂,哭笑不得——不知道自己该是感动于楚灵帝的宠信厚爱?还是该赞叹于楚灵帝的才华横溢、妙手生花?又或者无奈于楚灵帝竟会在这政务繁多的日子里,做这些绝不该由他来完成的无聊事情?
不过,看着眼前楚灵帝那略带得意的神情,萧漠心中暗暗叹息一声,最终却是没有露出任何异样神情。
怎样的人,怎样的性子,有些真的是天生注定,没有环境人际的巨变,根本无从改变。
而就在萧漠若有所思之际,楚灵帝已是扬声说道:“田氏子孙徵,宗室皇亲,太祖之后人,睿智英武,素有贤名,多年来为朕为国,功勋无数,大楚一百七十三年,于我朝危难之际,不惧危险,御敌于外,扬我国威,杀敌无数,招草原百族归华……今日天地祖先见证,特留画像题字于‘集英殿’,以前示古人,后励来者”
说着,楚灵帝将八贤王的画像平铺于八贤王面前。
然后,楚灵帝从张谦手中接过第二幅画像,展开示众后,却是萧漠的全身画像,正如萧漠所料的那般,依然是出自楚灵帝的手笔。
面容气质,依然是栩栩如生,然而楚灵帝手持画像来到萧漠身前后,看着眼前的萧漠,又看了一眼手中的画像,却是不引人注意的眉头一皱。
这是因为,萧漠的画像乃是楚灵帝根据自己先前的印象所画,虽然栩栩如生,却没想到经历了上元城之战,萧漠的气质之间已是出现了些许微妙的变化,儒雅淡漠虽然依旧,却多了些许果断决绝,以及一些无法言喻的神情气质。
这种变化并不明显,寻常人根本看不出来,但楚灵帝一向与萧漠相熟,又是亲自作画者,人与画册两相对比之下,自是敏锐的发现了不同。
对于楚灵帝而言,这几乎是不可原谅的失误
只是,在这般情景之下,却是容不得楚灵帝再花上三五天的时间重新作画了,只得暗暗叹息一声表示遗憾,看向萧漠的眼神略带歉意,然后再次扬声道:“萧氏子孙漠,才华横溢,品行高洁,文采品行名满天下,世人敬之。三元及第入朝,留名百世;于大楚一百七十三年,蛮夷侵楚之时,自请御敌,阻蛮夷于上元城下,杀敌无数,保大楚万万百姓之安定,逼蛮夷求和称臣,折服四方,扬我国威,功勋卓著……今日天地祖先见证,特留画像题字于‘集英殿’,以前示古人,后励来者”
说着,楚灵帝又将萧漠的画卷铺放于萧漠面前,然后走到了张衍圣身前,展开了张衍圣的画册。
画像依然是楚灵帝的手笔,但这次楚灵帝却没有发现任何不妥。
说起来,战事之后,萧漠、八贤王、张衍圣三人,变化最大者,莫过于张衍圣。
然而张衍圣的变化不在于气质相貌,而是志向心思这般更飘渺的事物,所以变化虽然最大,却也最为隐晦,再加上楚灵帝对张衍圣不似萧漠、八贤王这般相熟,却没有丝毫察觉。
只见楚灵帝扬声道:“张氏子孙张衍圣,丞相张谦之孙,才思敏捷,品行优良,世人公知,名声传于天下早矣,更于大楚一百七十三年,蛮夷侵楚之时,自请御敌,收沦陷之地九城三十余县,杀敌无数,救百姓于水火,功勋卓著……今日天地祖先见证,特留画像题字于‘集英殿’,以前示古人,后励来者”
随着楚灵帝将张衍圣的画像放于张衍圣面前,钟鸣声中,费三贵扬声宣布仪式的下一步。
“贤臣题字了~~~~”
随着费三贵话声落下,张谦从身旁宦官手中接过三副笔墨,一一摆放在萧漠、张衍圣与八贤王三人面前。
接着,楚灵帝更是亲自为三人研墨递笔,仿若一位老龄书童,丝毫没有顾忌自己的皇帝身份,而百官见证,也是视为理所当然。
在这个时候,主角只有一个,不是皇帝,不是百官,而是留画题字于“集英殿”的萧漠、张衍圣、八贤王田徵
~~~~~~~~~~~~~~~~~~~~~~~~~~~~~~~~~~~~~~~~~~~~~
接过楚灵帝亲手递来的兔毫,萧漠一脸沉思。
根据之前礼部的告知,萧漠知道,在这个时候,应该是自己题字于画像之侧,尽述自己的志向,以示君臣相欢,尽忠爱国,并激励后来者。
在此之前,对于自己应该写些什么,萧漠想了很多,真心所想,又或是虚假应对,然后又一一否决,总觉得不适合。
本来萧漠已经决定,在这个时候写一些虚话假话,“忠君爱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云,应付过去也就是了。
但是,看着周围众人的羡慕热切,想到今日此时,这般仪式所代表的种种意义,萧漠却又不想这么做了。
难道自己要在百年之后,留给后世人一个虚假的自己?
然而,志向?自己真的有吗?
如果往前,自己的志向就是在这个年代搏得富贵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不再受他人的欺压侮辱的话,那么如今已是实现了不说,这般志向在这“集英殿”里,在古人映衬、今人见证、后人缅怀之下,未免太过不合适,上不得台面。
如果往后,对于所谓的“志向”,萧漠更是茫然——虽然他前与王翰结盟,但并不像王翰那样重视权力地位,只是为了日后如若张谦继续打压自己的话,可以多一个帮手盟友;虽然他后与八贤王联党,但那只是八贤王手段过于厉害,让他不得不妥协,实际上他并不想像八贤王那样,以费尽一生树敌无数的代价,来改革时政,保田氏江山于万世。
为家?所有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到了。
为国?他也不想过多的干预历史的进度——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必要……
本质上,萧漠这样一个懒散淡漠的家伙,一向知足,甚至过于知足了。
沉思之余,萧漠向着周围看去,却见八贤王与张衍圣已经动笔了,只有自己一人,正持笔不动。
然而,没有任何人催促,包括楚灵帝在内,所有人都在静静以待。
“如果这个时候,我将‘自有自在、富贵闲人’八字写在画侧,会不会被所有恼羞成怒的同僚们暴打一顿?留画题字于‘集英殿’,可是他们大多数人一生的追求啊……”
萧漠自嘲的想到。
就在这个时候,八贤王与张衍圣已是落笔。
萧漠偷眼看去,只见八贤王的题字落语,气魄志向最为宏大。
“前方多荆棘,持刀独往,千山万水,跋涉年年,难?固然;无惧无悔?亦然只愿江山社稷、百姓安生可万年。”
想到八贤王如今已是立下了改革诸般时政,欲与天下人为敌的决心,这般言论,无疑正是他的志向,气魄之大,让人钦佩。
其他人虽然不知道八贤王的志向,但言语间保家卫国之心却是谁都能看得出来,许多之前反感八贤王入朝参政的文武官员,读着这般话语,看向八贤王的眼神,不由的多了一丝敬佩,而楚灵帝更是欣慰而笑。
相比较八贤王,张衍圣的题字落语,最为隐晦,展现的气魄志向虽大,却未免让人摸不着头脑。
“人生在世,若庸庸,老死之际,名扬天下,位极人臣,又有何用?若立志,证能力于世人,显志向于天下,即使落落孤人,世人不解,唾骂及身,百年之后,又有何憾?”
挑不出毛病,但张衍圣究竟想表达些什么,却没有人知道。尤其是张衍圣的祖父张谦,看到这般落语时,眼神之中满是思索,神色复杂。
就这样,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萧漠的身份。
而萧漠又暗思了片刻后,终于写下了如下话语,说这是他的志向,还不如说是他对自己今后人生的规划。
“人间万物,自有其定律,顺水推舟易,逆水而行难,家国之事,顺势则尽力,成之可称幸,逆势而为,则退而谋划,失之亦可归于命。百年之后,思及一生,为国为家,可有心?可出力?所作所为,可称善?可无悔?终而不自责,足矣”
如若说,张衍圣的落语题字,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那么萧漠写下的言语,就让人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