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极崛起-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是的,爷爷不也说他在大学也有不公平的事嘛。”
“这就是我说的机遇,怎么说呢,这就像士兵,平时训练好好的,偏偏上了战场就死了,天大的本事也没用,公平从来就不存在的,有些事努力了不一定有结果。”
日子就这么在一天天的讨论中度过,当赵子梧兵进多伦时,阳高也迎来了新一年的春耕。今年的播种对于阳高县府来说有着巨大的挑战,水利工程虽然没有手上完美的句号,但几条主要干渠都已经竣工,加上手握十几万亩土地,大规模的农事是今年的重头戏。
各大粮商也是头一次从春耕就开始繁忙起来,薛儒已经和他们签订了合同,县府名下土地产出的粮食将按照去年的价格由粮商收购,这对粮商是有利的,他们可以很好的控制成本,当然,便宜不能白占,粮商需要垫资并通过自己的网络协助县府购买种子等物资。
几大粮商还有面粉厂、成衣厂为纽带,不用担心信用问题,看到光明前景的他们毫不犹豫的出钱出人,这其中也包括大鼻子罗尔夫,他更热衷此事,毕竟他赊出的大批军火还需要用粮食来抵账。
为把稳起见,薛儒还特地跑了一趟太原,携带赵子赟热情洋溢的信件和一批土特产拜见省党部的张继,请他给予支持,急于想扩大省党部影响的张继认为这是一个切入点,何况又不用他花钱,协调、组织这些事他拿手,这下想趁机涨价的种子商人不敢乱来了,一个赤党的大帽子扣下来那可是要倾家荡产的。
于是乎,各大粮商乐呵呵的交钱拿种子,大批优良的种子随着火车的汽笛声运往阳高。
种子搞定,可以说农事成了一半,薛儒精神抖擞,脚底生风,今年解决农业,明年开始发展工业,后年就有钱抓教育,他已经看见了饱受战乱的阳高充满希望。
在荒地边、滩地边、河边、沟渠边形成了几个新的小村庄,房屋简陋,这都是在县府统一安排下由本地无地农民和外来农户形成的聚居地,这些人脸上无一例外洋溢着笑容,只出工,三成的保底租,这种好事千百年来没听说过,听县府赵技术员说,亩产怎么也要想办法弄到八十斤,他们每户都要耕种六十亩,三成保底那就是一千四百多斤,怎么也能填饱肚子了,弄好了还有些余。
听说种子已经到了县府的仓库,等节令一到就发下来,农户们心里更踏实了,他们没有能力做别的,伺候地那不会含糊,纷纷将早已耕好的田地再次细细整理了一遍,若是王颂见到,也要惊叹只靠劳力的这个年代能将地做的如此漂亮。
一些尚有些田地的自耕农无比羡慕的看着这一切,水渠他们是可以受惠的,可这种子就和他们无关了,庄稼人都知道好种子的重要性,自家留的种绝对达不到赵技术员说的八十斤,对好生活的渴望让他们自发的凑了些银钱,来到县府小心翼翼的提出购买种子的要求,望着这些淳朴的农民,薛儒无法拒绝,可各家凑的银钱根本买不了更多的种子,何况搜刮家里最后这点钱已经让他们捉襟见肘。
“子赟,这事有些难办。”
“这有什么难的?种子不够吗?”赵子赟奇怪的问道。
“种子倒是够,就算有短缺,买来也很容易,只是他们凑的钱不够。”
“不够县府就先垫着,秋收卖了粮再还给县府不就行了?”
薛儒一听慌了,“子赟,这个口子可不能开,否则各处都要县府垫钱,那县府就关门算了。”
“可是薛大哥,这农事关系到那些农户的生存权,和别的事不一样。”
生存权?薛儒觉得很新奇,“生存权是什么?”
“就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他们既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县府就有义务保证他们能生存下去,他们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没有好衣服穿,县府可以不管,但县府至少要保证他们有吃的。薛大哥,别的事我们可以不管不问,事关生存,这种子应该给他们。”赵子赟认真的说道。
薛儒有些懵了,生存,是啊,人来这个世上不是为了去死,以往赈济灾民不都是这个目的?
“薛大哥,要不这样,我林林总总也有些银钱,我以个人名义替他们垫付,这样总行吧?”
这是个法子,县府也不会为难,有心想说自己也垫付些,薛儒憋了半天还是没说出口,这事还得回家看看,家里有多少余钱他也不清楚。
回到家中翻出自己手头的钱,赵子赟有些发愣,钱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多,搜七搜八也不过三百多块,陈娇儿见他望着一堆钱发愣,问清楚是何事后,一阵风跑了,没多久拿着一百多块银钱走了进来,“二哥,这个给你。”
瞬间,赵子赟心头流过一阵暖流,只要是自己的事,陈娇儿几乎都是无条件支持,“多谢娇儿了,只是我们两个的加起来也不过四百多块钱,怕是不够。”
陈娇儿吵吵着要卖首饰,这回赵子赟坚决不同意了,陈娇儿虽然年纪小平时不用,可她仅有的几件首饰要么是父亲给的,要么就是老师、姐姐给的,纪念意义远大于其价值。
那里弄钱呢?两人都深思起来,赵子赟是想着大哥那些法子自己可以用,陈娇儿则换了思路,从王颂说的一些事情里找答案。
“二哥,我们何不弄个基金?”
“鸡金?还鸭金呢!”被打断思路的赵子赟没好气道。随即缓过神来,“基金!好主意!一个人力量不行,可以团结大家的力量,走找薛大哥去!”
在薛儒家中,他也是望着桌上五十块银钱发愣,和妻子一说,妻子倒是挺支持的,可翻箱倒柜,家中也仅有五十块钱。
“薛大哥!”两个人影也不等他答话,就一步跨进他家里,夫妻二人来不及反应,赵子赟和陈娇儿就站在眼前。
“哈哈哈”赵子赟先乐了,随即陈娇儿也捂着小嘴直笑。
“有什么好笑的?”薛儒奇怪。
赵子赟指着坐上的银钱,“哥哥嫂嫂这个摸样好笑。”
见薛儒不解,陈娇儿笑着说他们夫妻二人围着桌子看银钱发呆和刚才她与赵子赟一样。
薛儒大度的起身招呼他二人坐下,笑就笑吧,陈淑珍却没放过二人,打趣道:“和我们一样?”
“嗯,一样。”陈娇儿点点头。
“一样吗?真的一样?”陈淑珍似笑非笑问道。
“是啊。”赵子赟很奇怪她为何连问两遍。
“那是你管钱还是娇儿管钱?”
赵子赟有些摸不着头脑,反倒是陈娇儿瞬间明白了,人家夫妻围着钱看,自己二人非说和他们一样,再说下去怕就不妙了,“嫂子,不说这些了,我们想到一个法子。”
陈淑珍用指头轻轻点了点她的额头,“小丫头,转的挺快嘛,大了怎么得了。”
薛儒和赵子赟面面相觑,不明白二人搞什么鬼,陈淑珍见赵子赟一脸茫然,笑道:“你就是个傻子!”
“什么意思?”薛儒疑惑。
“你也是个傻子!”
赵子赟和陈娇儿的法子得到不少人支持,当然,这里面也有巴结赵家兄弟的意思,神州大地上创纪录的一个公益基金诞生了,首期募得款项总计五千六百三十六元,按照不少人的意思,这基金就该叫赵氏基金,赵子赟毫不犹豫否决了,陈娇儿提议的希望基金更符合他的意图。
为避免以后基金变质,几人商量后,决定基金只提供物资帮助,不直接提供钱,主要用于扶持阳高农业,领取物资的农户要按照物资的原值在收获后偿还本金,基金工作人员全部由县府的年轻人自愿参与,对于负责人,陈淑珍第一次提出了愿望,薛儒本不同意,他不想外人说闲话,赵子赟确排双手赞成,其余众人也是觉得薛嫂来办这事再好不过。
陈淑珍的上任让陈娇儿也动了心思,她好想融入到这个圈子里,整天在赵家大院做二小姐十分无聊。小丫头的小心思陈淑珍清楚得很,这个忙她是愿意帮的,一番游说,赵子赟投降,放这个小妹妹出赵家大院,一大一小两个陈氏姐妹成了阳高一道亮丽的风景。
基金的成立让自耕农欢呼不已,他们做出一个让薛儒想不到的事,自愿将粮食的生产、销售纳入县府的统一管理之中,一句话,这样的县府他们信得过。
这样一来赵子赟有了新想法,原来的计划中各家要考虑口粮问题,不适宜的土地上也不得不种些粮食,自耕农的加入让他可以全盘计划,只要在一个篮子里都好调剂,经过调查走访,统计各粮商的需求,连片规模化种植的方案形成了,适宜的土地上种适宜的作物。
在北伐总进攻令传遍大江南北的同时,阳高民众在广阔的土地上播下了他们希望的种子。
第69章 草原我的家()
四月的北方依然寒气逼人,长长的行军队伍在塞外草原上异常明显,多亏了特木德的蒙古骑兵旅前后照应,才让沿途慌乱的牧民平复下来,对于多数阳高子弟兵来说,这是他们生下来第一次远离家乡,好奇的打量着不一样的世界。部分原国民军士兵倒是故地重游,他们也毫不吝啬的说着这块土地上的奇闻异事,行军变得有趣起来。
赵子梧并没有制止队伍中不时传来的笑声和嘈杂声,军队也需要人情味,过于死板和教条没有必要。王颂这次没敢大意,他跟随着赵子梧前往多伦,这让行军队伍中多了一辆马车,天寒地冻的,赵子梧不敢拿老师的身体开玩笑。
“师长,前方就是多伦城。”特木德指着茫茫雪原深处若隐若现的城池说道。
“好啊,总算到了,特木德,今晚我们喝三大碗!”
“哈哈哈。。,师长,打仗我不如你,论喝酒”
“怎么?特木德,你瞧不起我?”
“哪敢啊?不过师长,进了城还是小心些,别动不动就一大碗、两大碗的,师长还是用杯子妥当些。”说罢他双腿一夹,马嗖的窜了出去。
赵子梧无奈的摇摇头,蒙古人豪爽,喝起酒来从不多话,说一碗就是一碗,他上次出长城视察骑兵团时就领教过,开喝不到十分钟,就躺着出来了。如今的特木德骑兵旅在独立师中已经是声名鹊起,突袭多伦一战让他们扬眉吐气,虽不在独立师正式编制内,但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上到旅长特木德,下到普通士兵,都敢毫不顾忌的和赵子梧拼酒,特木德让他小心些是有道理的,只要赵子梧敢说,绝对有人敢跳起来和他喝。
李肃对赵子梧这种统兵方式还是有意见的,他认为军官就是军官,保持一定的威信和距离比较好,只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独立师就是赵子梧的私人武装,他说话估计听的人不多。
这次进兵多伦在独立师中并不统一,以李肃为首的一批军官持反对意见,放弃张家口让他们非常失落,遥远的多伦绝不是他们心中的理想之地。相比之下,陈振林想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自参加阳高民团以来,赵子梧的决定总是出乎意料,但结果却出奇的好,一次可以说是运气,每次都这样就神了,他相信进兵多伦一定有更深的含义,只是现在还看不到。
新补充的兵员很快就融入到这个大集体里,士兵都崇尚英雄,从阳高走出来的独立师从未败过,这样的部队是让人向往的,独立师的官兵也很融洽,他们就从未见过赵子梧鞭打过任何士兵,胆大的还可以和他说几句玩笑。临时配属的炮兵营就有些郁闷,和赵子梧自己的炮兵相比,他们的装备要好很多,待遇也好不少,偏偏他们就感觉不到有任何优越之处,同样是炮兵,人家独立师的炮兵简直就是宠儿,有人私下里问过,几乎被问到之人都对炮兵赞不绝口,说不愧是战争之神,对步兵的支持那是决定性的,天镇一战所有的士兵都看到了炮兵所做的努力。
夜幕下的多伦显得异常宁静,民间对山西这支军队突然来到多伦并没有更大的反应。前些年是国民军,然后是奉军,现在是晋绥军,走马灯般的来来往往,城里人也习惯了。赵子梧入驻多伦相对还受到些礼遇,一来攻占多伦的是独立师下的蒙古骑兵,二来晋商在多伦有一定的影响力。
若论起繁华程度,多伦还要超过张家口,这里是口外重要的集散地,来往客商多,面前庞大的建筑群就让赵子梧有些叹为观止。
“赵师长,请!”一名长衫老者躬身让道。
此人乃是山西会馆本年值年首人,祖籍山西大同,姓孙名有望。特木德攻占多伦,他就第一时间拜访,得知是山西的军队,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商人最怕战事,赚不到钱不说,还会被搜刮一番。
不过特木德执意不肯收下他送来的一万大洋,让他心里忐忑不安,这年头不吃肉的狼没遇到过,他估摸着是嫌少,召集多伦山西籍商人商议未定,就听说特木德的顶头上司来了,一番打听让他大吃一惊,来的居然是风头正劲的山西独立师师长赵子梧!
一面让人准备银钱,他则召集城里几个大商户到城外迎接,同是山西人,赵子梧这个面子还是给足了,和他寒暄了会,便答应参加他精心准备的宴席。
走进大门,赵子梧被会馆雄伟的建筑吸引了,带着手下几员大将四处浏览,孙名望也小心翼翼陪着说话,介绍着会馆里的各种建筑和举办的一些活动。
“孙掌柜,真想不到山西人如此能干,看来你们的生意做得不是一般的大!”
赵子梧的夸赞让孙名望心中暗暗叫苦,他认定赵子梧这是话里有话,看来不大出血是不行了。
因会馆内有和尚居住,孙名望将宴请摆在了议事厅内,这算是特例了,走进宽敞的议事厅,孙名望带着赵子梧来到几个大箱子面前,亲手打开一个,“赵师长,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箱子内都是用红纸包扎好的一捆捆银元,粗略估计,赵子梧就知道这一箱子银元不下万元。
“孙掌柜,这是何意?”
望着这个年轻的师长脸上并没有欣喜的表情,孙名望心中咯噔一下,他挤出一丝笑容:“赵师长,别嫌少,我们晋商这几年生意不好做,还望赵师长海涵。”
玩味的拿起一捆银元,赵子梧摇摇头,这是什么世道,连堂堂军人在商人、百姓眼里都成了土匪。
“要不,赵师长再给些时日,我召集各家掌柜的再想想办法?”
有了这一出,赵子梧再也没有吃饭的心情,他将柜子“呯”的一声关上,转身便走。
孙名望脸上大变,都是山西出来的,这个赵子梧怎么一点交情都不讲,正急着搓手,走到门口的赵子梧扭头道:“生意该怎么做你还怎么做!”
好好一顿接风宴弄成如此结局,孙名望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城内晋商闻讯纷纷赶来商议,议事厅内一片唉声叹气,生意艰难,又摊上赵子梧行为让人难以理解,众人都不知如何是好。
“孙掌柜,要不我们还是关门歇业回山西吧,这个兵那个兵,我真的待不下去了。”
这话有很多人有同感,孙名望叹了口气:“祖宗留下的基业,舍不得啊。”
“要不,我们再凑点钱?”有人建议道。
“已经五万大洋了!还怎么凑?”
“五万很多吗?听说赵子梧手下就有一万多人,一个人五块大洋都摊不到,还记得穆春吗?”有人反驳道。
提到穆春那个杀神,众人沉默了。
“再凑五万!”孙名望咬牙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