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极崛起-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淑珍轻轻叹了口气,“张瑞报了一个计划,张家口的光华医院自从划给三十一军后,光华集团名下也只有阳高的光华医院了,这涉及军队,他觉得不好管理,建议张家口的光华医院改名为三十一军陆军医院,光华集团打算在各县建立新的光华医院,我已经批准了这项计划,我想和你商量,是不是让各县提供土地,减轻集团的压力?”
“行,由省府发文,各县必须提供土地,谁先提供就谁先建。”这是好事,赵子赟对张瑞能提出这个计划很是赞赏,三个集团里,他最吃不准的就是张瑞、燕鹤鸣两个商人出身的领导者,而且他们自己还在集团中占股,他很怕二人眼中只盯着钱。
“不过这一来,你的名头可是有些难听哦!”
“名头能当钱么?那我卖给淑珍嫂子如何?”赵子赟笑道。
陈淑珍没有和李再兴打招呼,李再兴却对三大集团兴趣愈加浓厚,除了新成立的察哈尔工业集团有陈振林、陈淑珍等人的股份外,他发现永兴和光华只有赵子赟有股份,按照常理,他应该分一些给二陈和其他人,最让他奇怪的是杨受成曾经是永兴、光华的管理者,转到实业厅任职后,却再也没有和两个集团有钱上的牵连,赵子赟居然不给他些补偿?
偷偷进行了一番走访,从阳高到多伦,从多伦到张家口,李再兴获得不少未经证实的消息,把这些消息串起来,他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
首先这各地对三大集团都是褒多于贬,尤其是永兴,正是这个集团的存在,才让各县农牧业可以放心种养,公司能成为地方民众保护神,李再兴还是第一次遇到。
其次,不管是薛儒曾经的阳高,还是陈淑珍的多伦、马麟的天镇,这些人都没有单独的产业,也没再任何公司里占股,李再兴将这个延伸查了查,意外发现不管是省府各厅的高官还是三十一军的高级将领,都没有有牵连的公司和商号,他一时间都有些看不懂了,察省都是些什么人啊?
除非还有更深的,李再兴不太相信他现在看到的,但深入挖掘有些不妥当,作为主编,他还是有些小伎俩的,将手头上的资料归总归总,他自己操刀妙笔生花的写了篇几大集团背后的故事一文,然后带着文章来找陈淑珍,也不多说,将文章放在她的桌上,站在一旁静静观察陈淑珍的表情。
陈淑珍本来就有些诧异他的做法,拿着文章细细看着,一丝恼怒慢慢浮现在她脸上,文章平铺直叙,看着没说什么,但字里行间都有一种暗示着不可能的意思,让有心人看了后能有无限遐想。
“李主编,你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啊?我就是想进一步报道三大集团的事情而已,怎么,有什么地方不对吗?”李再兴装傻。
“报道?你听听这一句,‘今年,永兴集团出乎意料的收购了近二千万元的小麦等各种粮食,将小麦的价格牢牢定在六元一担,我们不禁要拍手叫好,在这种情形下,永兴居然还缴纳了近两百万元的税,如此成绩,让人叹为观止!”
“陈秘书长,这不对吗?”
陈淑珍冷笑一声,“你当我傻子?你这话里话外就是让人对此事有怀疑,怀疑永兴要么收购的价格不是六元,要么上缴的税不是近两百万!”
“那陈秘书长请告诉我,此事是真的假的?”陈淑珍直接,李再兴也不再装傻。
“真的!”
“真的?陈秘书长如何敢如此肯定?”李再兴不信。
“我自然能肯定!”
李再兴迷惑了,他一直在观察陈淑珍的表情,从她恼怒到现在的义正言辞,完全是自然流露,事情恐怕如她所说,是真的,可为什么?想了想,他决定再试一试。
“既然陈秘书长说是真的,我信,我回去就改,然后请陈秘书长再看看后刊登。”
“不行!”陈淑珍断然拒绝,三个集团的事情不能太让外界看明白,她脸色严肃道:“以前的就算了,今后涉及到三大集团和察哈尔银行的事情,未经省府同意,一概不得刊登!”
“陈秘书长是限制报纸的自由么?”李再兴闻言恼怒起来。
“就这一方面,是!如果你不满意,可以辞职!”陈淑珍毫不退让。
李再兴愣了半响,走到她桌子面前,抓起稿子扭头就走,出了院子,寒风一吹,他身子抖了抖,辞职的念头刚一起,便被一个疑问压住,为何他答应改,陈淑珍依然不同意?这样看来是三大集团需要隐瞒什么。
望着地上的雪,李再兴若有所思,这大雪将院子里的小路都盖住了,如果不知道的人,是无法一下子找到小路的,他扭头回到陈淑珍的办公室:“给我一个理由,一个陈秘书长可以说的理由。”
犹豫了好一会,陈淑珍轻声道:“有些事,察哈尔不想让外人知道,以后涉及赵主席一些未公开的事情,不要轻易见报。”
“懂了。”李再兴扭头就走,他做报纸,对说法是很敏感的,他已经注意到陈淑珍的表达方式,是察哈尔不想让外人知道,而不是赵子赟或省府不想让民众知道。这句话已经透露的不少信息,外人何许人?李再兴扳扳指头就能说出几个。
随着光华集团在各县建医院的消息曝光,北方主流报纸都对赵子赟为他名下企业行文要各县免费提供土地提出批评,认为他官僚的厉害,完全把察哈尔当做他自己家一样,捞钱要有个度不是?
只有察哈尔省府,各县的高层人员和李再兴这一类能够接触到一些实际情况的人知道,这里面偏差大了,省府却是发文要各县免费提供土地给光华集团不假,但结果却是出人意料,李再兴就有些纳闷的看着各县为了争取光华集团先动工建设,不但地越给越多,还都是好地界,并帮忙平整修路。
不明就里的李再兴反其道而行之,跑到阳高唯一的光华医院去走访了一圈,这才发现各县如此反常行为背后的原因。
光华医院自张瑞在张恒成立光华医药公司后,所有药品都是公司转过来,也许是当时为了提高光华医院的影响力,也许本身张瑞就有着积善行德的念头,他都没和赵子赟商量,就将光华医院里面常用的十几种药品列为公司无利润直供药品,也就是说这些药如果是看病开方出来的,比在外面买还便宜。
这种事情传得很快,别说察省,就是山西、绥远的民众都知道,不过这些药品也只是能治一些小病,远地方的人为此来阳高实在不合算,为此各县都羡慕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年头,民众都是小病能治就治,大病纯粹等死,何况不少小病拖久了也是要命的。
各县县长早就通过各种渠道和张瑞说过此事,否则张瑞也不会心血来潮,一下子提出在各县都建光华医院。这一次算是板上钉钉的,省府都发文要地,各县若是不抢个头,怕民众跳起来不答应。
李再兴奇怪光华医院这么做岂不亏本?在深入走访才发现,光华医院基本上是赚富人的钱,在普通民众的小病上,完全是贴钱,很有些劫富济贫的味道,他有些佩服张瑞,果然是经商好手,那些富人可是不屑用光华医院的便宜药的,反而是越贵越好。
就看到的这些,南方教会医院也比不了,李再兴心里下了定论,联想到察哈尔工业集团大量招入的东北难民,察哈尔银行给口内各县提供的低利率贷款,他隐隐感觉到陈淑珍那就不想让外人知道的意思,可赵子赟垄断了察省的经济命脉,却不想做好人,他想做什么?他不明白。
第174章 官僚垄断资本家(二)()
张恒商业变革的最大助力就是赵子赟幕后操纵的三大集团,吴伯琴、燕鹤鸣和张瑞三人现在是经常凑在一起,交流心得,三大集团可谓各有特色,张瑞的光华集团基本上是过手的商号,唯一让人关注的恐怕只有名下的光华医院,药厂?还在天上飘着,地他倒是已经准备好,在下堡察哈尔医学院边上,房子都盖了不少,不过生产什么,还得等医学院那边的进展。
吴伯琴则是完全的生产,对外销售他是有些不大在行的,除了刚刚投产的钢铁这一块算是不用愁,只需要等人付钱提货便是,其余的如机器厂和兵工厂附属的一些外围生产厂,做什么他都以燕鹤鸣为主,算是落得清闲。
永兴集团则是两者兼顾,燕鹤鸣不但有庞大的粮食加工厂、成衣厂等,还有遍布北方的商号,是既卖自己的产品,也倒卖一些和食品有关的东西。
从表面上看,永兴的销售额最高,在察省的粮油及副食品加工销售方面,已经没有任何商号和加工厂能够抗衡永兴,燕鹤鸣在阳高、张北、宣化和集宁各有四个大型面粉加工厂,年可加工小麦近三百万担,几乎垄断了察省七成的小麦加工,单面粉一项,每年就有两亿斤挂零,几乎占到北方市场的四成,销售额达到一千四百万元,加上其余杂粮和倒卖粮食,永兴在粮食上面就有超过两千万的销售额,不过个中滋味只有燕鹤鸣知道,永兴在粮食上别说赚钱,能不亏就不错了,这几年永兴在面粉上面几乎都是亏,幸好杂粮不错,基本弥补了亏损,燕鹤鸣没办法,赵子赟需要他稳定察省的粮价。
永兴赚钱的大头在肉类上,除了冬季利用北方低温将肉运往平津、河北河南等地谋取较大利益外,永兴也是察省率先进行肉类深加工的企业,什么腌肉、香肠、罐头等,琳琅满目,一年两千多万的销售额,永兴就能赚到近五百多万,而油和棉花的倒卖也让永兴获利颇丰,加上成衣等一些别的,永兴一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八千多万,在北方几乎无人能抗衡。当然,燕鹤鸣也知道,这其中三十一军就占了永兴整体采购量的两成多。
本来永兴还有一项赚钱的生意,就是和罗尔夫原来洋行的皮毛生意,不过为照顾多伦皮革厂,燕鹤鸣将大头让给了多伦,反正都是赵子赟操纵的公司,他无所谓,分红让他和各位阳高出来的股东已经有些多得钱没处花,现在大家的念头不是每年数钱,而是关注着永兴到底能扩张到什么程度。
张家口钢铁厂自投产后,先期就达到了五万多吨的产量,光此一项,就有六百多万的产值,也是察哈尔的兵工厂还未完全恢复生产,吴伯琴算是稳稳当当的收了不少钱。有了钢铁厂,王卓然的机器厂算是突飞猛进,仅仅依靠现有的母机和购置的一些机床设备,他就弄出了近两百万的销售额,而且利润高达四成办,可谓工业集团会下蛋的母鸡。虽说眼下的工业集团投入明显大于产出,燕鹤鸣和张瑞却是不敢小瞧了吴伯琴,原因无他,察哈尔工业集团可是重工业,私下还兼顾军工,一旦爆发,那是不好估量的。
若说赚钱赚的最狠的,还是光华,任何年代,这药品当真是暴利,在赵子赟的授意下,张瑞完全垄断了察省的全部西药,甚至是山西、绥远都要看他的脸色,除此之外,张瑞在王颂的建议下,还插手中药材,他在张恒的火车站旁建了一个大型的中药材分拣加工厂,将各地收购来的药材进行分级、包装,然后出售给那些药铺和医馆,他采购量大,自然能够低价购入,简单处理批发出去,价格翻了一倍,还是比那些药铺和医馆自己购入便宜些,如今这项生意都扩张到平津和山西等地,也有人想学他,不过无法和光华的庞大购买力比。
张瑞的光华集团在药品上的利润几乎都在五成以上,尤其是西药,那是翻了好几倍销售,他在扩张时期,又赶上西方经济危机,康利洋行根本不敢小觑了他这个大客户,给的价格要比其他地方低不少。
在药品上吃到巨大甜头,张瑞也趁机建议还在上海的孙经理不要弄其他的了,就药品,老孙自然是愿意,赵子赟重新入主察省后,他渐渐觉得自己在上海的作用越来越低,很是心灰意冷,有些打算关了商号前往张恒,如今张瑞重新给了出路,他是开心不已,这里面不但有做大生意的期盼,更重要的是赵子赟借张瑞这个举动赋予了他一个秘密使命,协助建立情报网络。
光华的销售额要比永兴低不少,一半都没达到,但贡献的利润却是赵子赟旗下集团的一半多,按照张瑞的说法,他就是赵子赟的小金库,随时等着他来拿钱折腾,也正是有张瑞支撑,赵子赟有些时候才敢和马君武等人说给钱就给钱,张瑞赚钱赚的有些无聊,于是乎才将注意力转到医院上,济世救人,他也想积些善德。而这个设想又符合赵子赟以民生掌控察省的意图,可谓一箭双雕。
外界总认为三人不过是赵子赟的傀儡,察省的几位高官就知道赵子赟其实根本没怎么约束三人,除了陈淑珍不得不替他有时了解下几个集团的情况,他可谓甩手东家当得异常潇洒。
如果从公司的股权上来看,除了察哈尔工业集团算是带有省府背景,没有外人参与外,永兴和光华还是有原来阳高的几个商号的,按照此时国内通行的做法,作为地方军阀的赵子赟早就该将其余几家的股份吃干抹净,给些钱算是好的了。
燕鹤鸣和张瑞早先也有此担心,毕竟原对东家还是有些感情的,过河拆桥的事情在商场上也是大忌,知道察省稳定下来,赵子赟也没有夺了其他股东股份的意思,张瑞私下感叹跟对人了。
这也是张瑞和燕鹤鸣观念慢慢转变,和吴伯琴越走越近的原因之一,三人凑在一起,多数时候都会谈论如何配合省府的要求,来调整集团的经营思路,吴伯琴一门心思打造中国的兵工事业,言谈之中多为如何做强,至于自己能赚多少,从不关心,张瑞和燕鹤鸣受此影响,也慢慢谈及如何紧跟局势,二人开始看政治格局多了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开始把自己当做省府一员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商人。
别人不知道其中奥妙,从表面上看,三大集团就是赵子赟掌控察省经济,进行敛财的台子,这也就是李再兴会怀疑永兴收购粮食的真实性的原因,从商人角度来说,永兴这么做没有任何好处。
由于燕鹤鸣出任张家口商会会长,连同张瑞一起打压市里的皮毛业,帮着省府打造上下堡商业区,在很多商人眼中是走狗,好在二人也不在意这些言论,他们更多是从察省经济角度来想问题,每每听到家里人埋怨,也是嗤之以鼻。
南方有人做了对比,认为赵子赟旗下集团和孔、宋家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完全是利用权力来获取巨额利润,属于官商勾结的垄断资本,一些激进派对此抨击不已。商界和实业界却有着不太一样的看法,从形式上讲,察省三个集团确实是官商勾结的典范,不过从经营的方式上说,和孔、宋家族还是有很大不同,区别最大的就是三个集团以实业为主,投入根本不是孔、宋家族那些公司可比的,除此之外,三个集团的主业还是很突出的,虽是垄断,却没有肆意吞并别人的举动,也没有见到赚钱的就上。
除此之外,这种有一根幕后线连在一起的联合体也让人羡慕,尤其是察哈尔银行参与其中后,四家可谓资源共享,察哈尔银行依靠永兴和光华在省内和省外的力量,快速建立分号,而三个集团也依托察行流动现金,极大的支撑了察行的业务,吴伯琴将机器厂和其他厂销售丢给永兴后,光华后来也掺了一脚,慢慢也形成了三个集团销售网络相互交叉的情况,加上察行的汇兑支持,这个垄断资本越来越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