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丝路龙船-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了几天的暗中观察,发现佛山知县并没有一丝异常的举动,方兴放心的离开了佛山赶回潜龙岛。借着这一次佛山城内的教训,方兴和负责广南东路坐探网络的几名属下,开始对整个广南东路现存的坐探们进行了一次仔细的排察和整顿。
那些应付差使混日子的坐探,即便没有什么异心,方兴也主动切断了和他们的联络,一旦发现有人像田英那样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潜龙司的龙牙小队就立刻出动将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
等这一番清理过后,虽然只剩下十二个府县仍然完整保留下了坐探网络。可是在潜龙司集中财力物力的支持下,这十二个府县的坐探网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而有了田英和个别府县那些心怀不轨的坐探们的下场做警示,十二个府县的坐探头目们也清楚的感受到了潜龙司隐藏在暗处的强大实力和严酷的规矩。
在更加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和严厉的规矩约束下,潜龙司现存的这些坐探网做事的效率和自觉性也随之提高了许多。借助越来越完善的消息网,广南东路元军的动向在潜龙司的耳目面前也越来越清晰可见了。
大宋景炎二年八月十五,琼州百姓们正在忙碌的准备中秋佳节之际,一艘潜龙岛上的飞蜈快船悄悄抵达了文昌港。
“广南元军五万骑兵、八万步卒已全部集结到了离化州城不远的高州,粮草辎重也正源源不断的运抵高州。“当文天祥拿到潜龙司发出的加急快报后,也只能将马上就要举行的诸军演武大比取消了。
召集诸军指挥使齐集枢密院,将潜龙司送回的紧急军情让诸将传阅之后,文天祥语气豪迈的激励众将道:“如今元贼已集结大军,即将对湛江再次发起攻势。本相和陆相商议过后,已禀明皇上和太后,索性就将此次的诸军大比改到战场上。皇上将按着诸军在战后的军功战绩,依次加倍赏赐诸军。皇上已经备好了一座文昌子爵府坻,做为军功第一者的封赏,就看诸位将军谁能在真刀真枪的沙场上夺得真正的军中魁首之位了。“
自大宋改革兵制以来,军中诸将在感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同时,手中越来越大的自主权也让军将们心中的荣誉感越发强烈起来。身为一名武人,真正的功名和荣誉自然是要在沙场上才能挣回来的。
在文天祥下定决心要调集诸军在湛江和元军再次大战一场后,国仇家恨的激励,景炎朝第一个因军功而封候的荣耀,大宋重整河山的重任,让新设的天子六军指挥使们都感受到了内心不断升腾而起的强烈战意。
将为兵之胆,在诸军统兵大将们盼战之心的引领下,大宋军中从上到上都激发出了一股渴望军功、渴望荣耀的高昂战意。
新设立的大宋水师,集中了六十艘万石以上的大型海船和数十艘小型蒙冲斗舰、飞蜈快船,汇集到了与雷州隔海相望的海口浦,担负起了转运兵员、粮草辎重,并护卫琼州海峡的重任。
海口浦的船港内,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密密麻麻林立的船桅、船帆,和全幅武装鱼贯登船的精兵猛将。站在临时搭设的高台上,赵昰和陆秀夫正在为亲自统领诸军出征湛江的文天祥赐酒践行。
从赵昰手中接过斟满美酒的金樽,文天祥面色从容的朝天子躬身为礼之后,沉稳的对赵昰说道:“皇上放心,我大宋如今据琼州海峡之地利,有精锐水师在侧,后顾无忧未战即已处在不败之地。若是诸军用命,臣必竭尽全力为皇上再取回一场大捷,以振我大宋国威。”
说完这番话,文天祥仰首饮尽怀中酒,又转身对陆秀夫躬身为礼后说道:“文某此去,军中后勤接济诸事就拜托君实兄操劳了。”
陆秀夫庄重的向文天祥回了一礼,肃然说道:“宋瑞贤弟只管安心攘外,军中粮草军械、军需辎重必不令有一日或缺。”
文天祥向天子和丞相话别之后正欲转身登船之际,赵昰上前一步出声道:“文相公且慢。文相此去为国征战,朕虽不能亲历沙场为文相助威,却有一物赐予文相以壮声色。”
听到赵昰的话之后,早有天子身后的御龙直侍卫们手捧着两柄金光闪闪的斧钺上前,赵昰朝着文天祥高声颁旨道:“赐文相天子节钺统领诸军。军中诸将但有怠战畏敌不遵军令者,皆可先斩后奏。”
假天子节钺代帝出征,这不仅是皇帝所能给予臣子最大的权力和信任,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看着眼前那两柄金光闪耀的斧钺,文天祥也不禁心神激荡,再次朝着赵昰深深的躬身行礼之后,这才沉声令身边的亲卫上前,从御龙直侍卫手中接过天子节钺。
巨大的水师战船缓缓驶离了海口浦,带着大宋最精锐的军队开往雷州。站在岸边的高台上,目送着船队远离,赵昰默默的在心里为文天祥祝福。他们这次要面对的可不再是察不忽木手下那些乌合之众,而是五万精锐的蒙古轻骑和八万随察不忽木转战各地经验丰富的步卒。
但愿大宋重整军制之后的精锐之师,能经受住这次严峻的考验。
(本章完)
第119章 炮灰()
八月十八日,渡过琼州海峡的诸军在文天祥的指挥下做好了战前的兵力部署。
龙骧右卫指挥使苏刘义和龙骧左卫指挥使刘正华二人率本部三万精兵镇守湛江城,文天祥的帅帐也仍然设在湛江城内。
在湛江城西侧五里外,一处地势绝佳的平缓山岗名为太平岭,神武军指挥使巩信和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率部在太平岭上安营扎寨。
湛江城和太平岭一字排开互为犄角并列在前,奉日军指挥使萧敬夫和虎贲卫指挥使彭震龙则在后方正对着两地中间留出的五里空隙处,后退五里扎营。
三股兵马以倒品字形排列,摆出了一个大型的三才阵,做好了迎敌的准备。
湛江后方的雷州城正好做为大军的粮草辎重大营,由水师将领佟阳率部看守。而另两位水师将领周义和韩猛,率领着所有的水师战船,按着文天祥的吩咐移驻东海岛,随时准备接应湛江城内兵马沿海路袭扰敌后。
安坐在湛江城内的中军帅帐,文天祥看着面前由军器监主事刘子俊赶制而成的沙盘,指着沙盘上的各处兵马布置,微笑着问身边的枢密副使张汴和赵时赏、赵孟荣等幕僚道:“本相这般布置,你等可都有什么看法没有?若是发现有什么疏漏之处,还请诸君直言相告。“
都是跟随文天祥多年的老部下,熟知文天祥的行事风格和习惯,军令未下之前张汴等人自然不会拘谨什么,纷纷指着沙盘上各处兵力布置提出自己的担忧和意见。
等大家都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之后,枢密副使张汴这才综合众人的担忧将向文天祥做出了谏言。
“枢相以天、地、人三才阵迎敌,又在东海岛布子,随时可借水师战船之利化三才轮转为四象变幻,攻守自如诚是高明之策。只是这太平岭军寨地势平缓,又无城墙之固,若元军以大队骑兵隔绝湛江与后方诸军,再集中步卒强攻太平岭,只怕巩、石二位指挥使处压力过大。再则,太平岭以西虽为大片丘陵山地,可仍有不少小道可绕行至雷州,如今元贼势大,难免会有些当地愚民为元军指引道路。若元贼以骑兵绕小道奔袭雷州粮草大营,则我大军又该如何应对?“
听了张汴的建议,文天祥仔细思考了一番之后,缓缓将自己的看法向身边的诸位亲信解释道:“此战的方略乃是以守为主,只要将元军挡在湛江城外,不出半月时间,元军近二十万大军必会因粮草不足而撤军。朝宗(张汴字)所议不无道理,太平岭西侧确实要预做准备,以防元军绕小道偷袭我大军身后。只是太平岭军寨,朝宗和诸君只怕都有些过于小瞧了咱们军中将士之能了。以三万精锐据寨而守,其余诸军离太平岭亦不过五里之遥,随时可出兵支援,巩信、石义坚守住太平岭应非难事。“
在众人的参谋下,文天祥针对张汴等人提出的建议和担忧,也特地做出了弥补应对之策。传令水师调飞蜈快船两艘,绕行至太平岭以西的安铺港,沿海侦测元军动向;命太平岭军寨抽调军中斥候,提前潜伏于丘陵山地之间可供兵马通行的小道旁,并抽调五千兵士提前埋伏在山地之间的必经之路附近,一旦发现元兵动向即点起狼烟为号。
文天祥这里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战前的准备时,元军也在粮草齐备后大军齐出,在察不忽木的亲自指挥下,十七万元军越过化州城,在湛江城外十里处扎下中军大营。
察不忽木此人虽说心胸狭隘又疏于民生内政,可在统军征战上确实还是颇有一些能力的。自元军抵达湛江城外之日起,察不忽木并不急于对面前的湛江城和太平岭军寨发起攻势,而是充分发挥蒙古骑兵的优势,沿着湛江、太平岭一线进行了仔细的战前侦察。
等骑兵将整个战场的地形地势探明之后,察不忽木这才派出五千步卒在湛江城外五里处的卧虎丘上修筑起一座前军营寨。军寨建起之后,一万蒙古骑兵进驻卧虎丘。
察不忽木在离湛江城和太平岭这么近的距离摆上一万精锐骑兵之后,凭着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基本上已经断绝了宋军出城反击的可能,牢牢控制住了战场主动权。
然后大队元军步卒在骑兵的压阵下,开始在湛江城和太平岭军寨前不足三里的地方,不慌不忙的安营立寨,赶制投石车、冲城车、箭塔等攻城器械。
做好了战前准备之后,察不忽木这才将麾下八万步卒外加达尔赤统领的四万新卒一分为二,由原本的八万汉军步卒统领色目人萨拉赫主攻太平岭军寨,达尔赤主攻湛江城。察不忽木自己则率领余下的四万蒙古骑兵坐镇中军。
八月二十日,第二次湛江大战终于再次拉开了帷幕。
虽然克烈部出身的察不忽木颇受元廷猜忌,察不忽木本人在心底也对忽必烈心存怨怼,可这并不影响克烈部对于蒙古人征战传统的继承和使用,蒙古人每逢大战必以新附军为炮灰的传统在克烈部也同样盛行。
不论是西侧的色目人萨拉赫还是东侧察不忽木的小舅子达尔赤,皆以二万新卒为前锋,开始了第一轮试探性的攻势。
元军连战前赶制出来的攻城器械都不舍得浪费在他们身上,这些流民出身的元军新卒只能无奈的扛起云梯,只凭着单薄的衣甲和手中简陋的兵器,朝着湛江城和太平岭军寨发起了疯狂的进攻。萨拉赫和达尔赤都没有把破城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这些新卒真正的意义只是用来探明敌人的实力,并消耗敌人的守城军械和战力。
虽然明知道自己沦为了任人驱使的炮灰,可是在身后精锐元军的督战下,后退肯定是死,前进或许还有一丝侥幸破城立功的可能。
为了察不忽木战前所许诺的优厚封赏,更是为了生存,几个新军万夫长声嘶力竭的鼓动着这些流民出身的新卒发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疯狂攻势。
仅仅为了能勉强果腹的粗茶冷饭,背井离乡将自己的前途和性命全部交到别人的手中任由驱策。这些流民的生命是何等的卑微,他们的命运又是何等的悲哀。
(本章完)
第120章 招降()
在普通百姓和不谙军事的人眼中,或许认为要成为一名征战沙场威风凛凛的将军,最重要的肯定是过人的武力和超群的谋略。可在真正通晓军事的人眼中,一位统军大将能力的高下,是否称职尽心,其实只用看一下他所设立的军营就知道了。
行军打仗,扎营为先。不管是为了保存士兵体力还是为了保障安全,懂得如何设立营寨是一位将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巩信和石义坚两人皆是沉稳谨慎的性子,虽说在个人武力和谋略上算不得军中最拔尖之流。可是在安营扎寨的能力上,两人却毫无疑问的占据了军中头两把交椅,这也是文天祥放心的让他们两人在湛江城外太平岭分兵驻守的原因之一。
巩信、石义坚两人主持修建的太平岭军寨呈正方形,长宽皆是三里。中央是供神武军、御林卫士兵们休息的营帐和堆放在营中的粮草军械。营帐外划分好了供士兵们集结备战和临时休息、用饭所预留的空地,道路两侧每隔十步就设有一个大水缸,即可供应营中用水,又可以防备敌人火攻。
寨墙内每隔五十步树有一座高达三丈的箭塔,每座箭塔可容纳五名弓箭手同时向寨墙往开弓射箭,等元军步卒攻寨时,凭着居高临下的地利优势,这些箭塔内的弓箭手们将会给攻寨的元军造成巨大的伤亡。
寨墙是由结实的木桩环绕而成,深深埋入地下的木桩两面都堆积了厚厚的一层夯土,虽然比不得砖石筑起的城墙,不过在野外的防护性已经极好了。虽然防不住大型冲城车的撞击,不过蒙古骑兵却绝无可能撞开寨墙。
为了最大程度的阻止元军登上寨墙,寨墙上每隔三尺还留有高低不等的几个拳头粗的小孔,恰好可以让长枪手在寨墙后用手中的长枪杀伤墙外的敌兵。
坚固的寨墙,林立的箭塔,寨墙内随时会探出来收割人命的长枪,再加上数万精锐的军卒,太平岭已经被巩信和石义坚打造成了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
可这还不算完,为了阻止元军顺利的攻到寨墙下,立寨之初巩信和石义坚两人就命军士们在寨墙外隔着二十丈的距离掘土为壕,不惜人力挖出了两道一丈深两丈宽的壕沟。有了这两道又深又宽的壕沟,莫说是骑兵,就是步卒在没有填平壕沟之前也根本无法抵达寨墙发起攻势。
不过虽然太平岭军寨花费了巩信、石义坚两人极大的心血,可毕竟是在野外临时修筑,与城高墙阔的湛江城还是无法比拟的。
所以湛江城并不是元军的真正目标,达尔赤驱赶二万新卒试探性的攻城也并不那么坚决。在两次试探性的攻势受挫之后,达尔赤也不再无谓的让新卒上去送死,只是轮番派遣几个千人队进行着不间断的骚扰式攻击,牵制湛江城守军。
而太平岭军寨前,色目人萨拉赫却是完全下了死力。
二万新卒只许进不许退,在督战队雪亮大刀的逼迫下,不断的肩挑背扛着装满沙土的麻袋前冲,试图将太平岭军寨最外侧的第一道堑壕填平。
站在军寨内一座高高的箭塔上,巩信和石义坚正向外观察着元军的攻势。看着那些衣衫褴褛兵甲简陋的元军新卒,知道他们出身来历的两人都不由的在脸上带出了一些怜悯之意。
只是怜悯归怜悯,战场上却容不得他们手下留情。如果任由这些新卒将寨外的壕沟轻易的填平,不仅会让军士们的辛劳化为乌有,更重要的是还会让元军轻易的越过两道堑壕直接攻击到寨墙面前。
随着巩信和石义坚的军令,军寨的大门忽然打开。一千名身披铁甲的精锐步卒和一百名弓箭手迅速冲出寨门,扛着两块用树干捆扎而成的结实踏板冲出了出来。
将踏板搭在堑壕上形成一条临时通道后,迅速越过第一道壕沟向正在填埋第二道堑壕的元军新卒冲去。赶到第二道堑壕面前时,一千甲卒稍稍停顿了一下脚步,一百名弓箭手则以最快的速度将手中的箭如泼水一般射向了对面的元军步卒。
身上连一件能起到防护作用的战甲都没有,这些流民出身的元军新卒在密集的箭雨面前只能徒劳的扭曲着身体或是伏倒在地,企图躲过利箭加身的厄运。即便如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