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丝路龙船-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三位从福州南台船场一路跟随朝廷南下琼州的老船匠的亲自安排指挥下,文昌船场百十名技艺最精熟的船匠,一直在大宋天子龙舟上忙碌不休。
八月初一,按着少年天子清晰而又详细的要求,临高匠作坊专门赶制铸造出来的一个硕大的精铁龙首,被送到了文昌船场。
巍峨如山的天子龙舟船头正前方,一根粗壮黝黑的百年铁枧木,后半端已经被牢牢固定在龙舟最坚固的船身龙骨上,前端从龙舟船首中部透壁探出。一众工匠们耗费了半天的功夫,终于将后半部分中空的精铁龙头,结实的铆接在坚硬如铁的百年铁枧木最前端。
虽然形制上与水师战船最前端的撞角有着很大不同,可实际上,它的功用却和战船船首的撞角完全一样。
龙舟船头,两台大宋如今所能制造出来的体型和威力都最大的八牛弩,一左一右安放在船头。在长达三十六丈的船身两侧,每隔六丈也同样安放着一台八牛巨弩。
而在宽敞的龙舟尾部甲板上,两部借助龙舟坚固的船体结构牢牢固定在甲板上的木制石炮,正安静的耸立着。每部石炮的身后,都堆积着数十颗直径尺半,重约百斤,打磨成球形的硕大石弹。
如果不是船身中央的宫殿和密布的桅杆因为关联着龙舟的船体结构和航行性能,赵昰甚至有过将龙舟甲板中央的海上行宫拆除后,全部安放石炮或是大型拍杆的想法。
当大宋时刻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之时,每多增强一点朝廷的战力,大宋就多了一丝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在这一点上,赵昰毫无疑问是整个大宋朝野内外认识最深刻、头脑最清醒的人。
大宋已失去了近乎所有的国土,和所有的治下百姓。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不少的朝廷大臣,在心中幻想着蒙古人以外族之身,难以久居中原,那些昔日的大宋百姓,也一定会高举义旗奋起反抗,在不久的将来重迎大宋正统回归中原。
可事实是什么呢?蒙古人已经手握万里锦绣河山,治下亿兆之民,兵马数以百万,随手动用的人力物力即轻松超出大宋数倍以上。大宋退居琼州,卧薪尝胆,苦心经营年余,积闽地、两广积蓄及海外贸易所得,这才勉强支撑朝廷编练出十八万天子六军,和三支水师统共不足五百艘的战船。
反观蒙古人,只用了半年多点的时间,在温州、泉州迅速修造征召了五千艘大小战船,轻松聚集起七十万大军,三路南下。
这五千艘战船都是什么人修造出来的?这七十万大军,都是蒙古人、色目人吗?不,那数万造船工匠,和元军南下主力全都是汉人,与大宋同根同种的汉人百姓啊!
他们为什么会为蒙古人效力,甘当蒙古人的马前卒?
江山锦绣,唯有德者居之,万民熙熙,唯自强者方可纳之。大宋多年来即无惠民之政,又无守国护民之兵,在蒙元大军面前除了仓惶北顾之外,罕有胜绩。只怕在天下百姓眼中,这大宋早已没有了希望。
如今天下各地虽不时有人高举大宋旗帜,聚集百姓起兵反元。可那些人却大多是迫于蒙古人残酷的盘剥和野蛮的统治,真正心向大宋朝廷的又有几人呢?
如果天下百姓真的仍然念念不忘大宋正朔,朝廷在琼州、岭南安定下来的这年余时间里,为什么不见各地义师率军勤王呢?
大宋如今对天下百姓的号召力,其实已经远没有朝廷大臣们心中所期待的那么高了。没有人会将自己的忠诚和血汗,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一个行将灭亡,看不到希望的王朝。
人必自强自立,而后方可得人望民心,大宋想重新赢回天下百姓的拥戴,首先就必须在蒙元大军的步步进逼中生存下来,让天下百姓看到大宋朝廷上下顽强拼搏的意志,和继续生存下去的实力,让天下百姓重对大宋生出信心。
当人有了信心,才会生出希望,才会在希望的火苗指引下,做出自己的选择。
正是在赵昰扯掉了大宋朝廷身上所谓的正统大义、百姓民心,这最后一层遮羞布,将冷酷的现实逐一摆在文天祥面前后,枢相文天祥也终于警醒了过来。
有了这种清醒而又现实的认识之后,文天祥回过头来再反思朝廷往日的决策和计划时,这才发现,大宋的官员和军队,在面对着一心想要吞噬大宋所有血肉的蒙古人时,竟然一直在退,一直在等,从来没有拿出过与元军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流尽最后一滴血汗的决心。
当文天祥把心底最后的一点侥幸之念丢开,将身上所有文人仕大夫的那种风骨和气度抛之脑后,以搏命求存的心态,开始准备与南下的元军死战到底时,将天子龙舟武装起来,就成了必然之事。
随着天子龙舟的改造,赵昰的意图已经清晰的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整个琼州上下的军民百姓,从初时的震惊、慌乱情绪中恢复过来之后,在清楚的知道大宋天子准备乘着龙舟亲上战场时,一种激动和自豪的心情溢满了心间。
年仅十四岁的大宋皇帝,为了保卫这个国家,保卫大宋的百姓,正在准备披甲上阵。这已经足以说明,在这位年少的皇帝眼中,大宋的国祚和大宋百姓的存亡,比他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受到天子言行的激励,整个琼州各县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纷纷涌至官府,请求入伍从军保家卫国。
大宋三大水师玄武、腾蛟、飞鲨军的将士们,更是憋足了一口气,用高涨到爆棚的士气,投入到了对南澳岛方向元军右路船队的袭扰作战中。
总领广南东路兵马,坐镇河源挡住元军南下步伐的殿前司都指挥使江万载老将军,在收到枢相文天祥的亲笔信,沉思一宿后,做出了一个令三军震惊的举动。
八月初一,又一次走上河源城头巡视之际,七十三岁的老将军,将一具仓促赶制的棺材,稳稳的摆放在了自己的帅旗之下,借此向三军将士清晰的传递出了抬棺死战,半步不退的决心。
坐镇梧州指挥朝廷中枢的大宋丞相陆秀夫,在收到文天祥的书信,清楚了天子与文天祥接下来的计划之后,召集朝廷重臣告之此事时,向来以沉稳冷峻著称的陆秀夫,罕见的泪湿胸襟,语不成声。
昔年衣冠遍天下,繁华盖宇内的煌煌大宋,今天竟然已经沦落到了要让少年天子披甲上阵的窘迫境地,对于满朝文武而言,这是何等的心酸,何等的奇耻大辱啊!
抛开赵昰的身份,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加上身边的千余精锐和一艘巍峨巨舰,对于一场涉及双方近百万大军的庞大战争,其实并不能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可是当赵昰文天祥君臣两人,用天子披甲、宰相临阵的举动,将抛开侥幸,拼死求存的态度清晰的传递给每一位大宋文武和百姓心中时,这种无形的激励却在悄悄的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心理。
(本章完)
第234章 山穷水尽?()
大宋景炎三年八月初二,柔弱的太后满眼含泪,在丞相陆秀夫亲笔拟写的诏书上盖下了玺印。
随着梧州朝廷颁诏天下,大宋天子在枢相文天祥的辅佐下,于琼州御驾亲征的消息,像一阵风一样传遍了岭南内外。
当收到这个消息时,大元左中右三路兵马都元帅,镇南王脱欢,江南平章阿里海牙,六皇子爱牙赤,几乎都有种捧腹大笑的冲动。时至今日,大宋还有多余的兵力吗?那个还没有成年的大宋皇帝,哪来的兵马搞御驾亲征?
在确认了这个消息之后,想到一旦在战场上击杀或是生俘宋帝之后所能得到的耀世功勋,三位元军都元帅甚至都在心底暗自祈祷着,年少的大宋皇帝最好将亲征的方向,选择在自己这边。没有兵马随行护卫,所谓的御驾亲征,不过是送到大元兵马嘴边的一块肥肉和天大的战功。
只是当三路元军在各自统帅的督促下,以更加猛烈的姿态向面前的大宋守军发起攻击时。还是同样的关隘,还是那些守军,可每一个大宋兵将在战场上所展现出来的斗志,却有了明显的提升。
如果先前那些大宋军将在战场上的表现可以用“坚强”来形容的话,现在的他们,已经可以将这个词升级为“顽强”了。
受到大宋天子不顾安危御驾亲征的鼓舞,从广南西路的严关,到广南东路的韶关、河源、潮汕、南澳岛,所有正与元军正面对峙的大宋军将,全都爆发出了倍于从前的勇气和战意。
刚刚率军突破梅州,一路杀进广南东路河源城下的中路军都元帅阿里海牙,以十万大军面对着城墙并不高大宽阔的河源城,狂攻十日,折损过万,却硬是连河源城的城墙都没有登上过几次,更匆论破城了。
七十三岁的老将军江万载,行动尚算便利,可早就没有了提刀杀敌的气力了。
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每天只是安稳的静坐城头,就坐在那幅为他自己打造的棺材上。可河源城内的大宋龙骧左卫、虎贲卫、禁军将士们,却如同疯了一般的,忘却了伤痛、生死,寸土必争的与攻城元军在每一段城墙前后,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残酷激战。
不管有多少元卒突破城头,迎接他们的必然是守城兵将们不死不休的反击,无数重伤垂死的兵卒,宁愿抱着突入城头的元卒一同跌落城外摔成肉泥,也不肯借机退下去养伤休整。
刚刚在湟溪关、阳山关取得突破的左路军,在九皇子镇南王脱欢的指挥下,同样受阻于韶关。整整十天,虽然几乎每天都有机会攻上韶关城头,可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也发了狠,亲率五百甲士在城头四处巡视支援,硬是以两万余众,将脱欢麾下的十万大军挡的寸步难进。
也恰在此时,率军退入潮汕的神武军与奉日军一道,趁着攻击潮汕诸县的元军受困于密集的水网和湿热的天气而疲惫不堪时,集中两军三万精锐,乘船绕道至元军身后趁夜袭营,生俘元卒三千,毙敌过万,其他溃逃、溺水而死者不知其数。
等收拢残兵重整军伍后,主持潮汕作战的中路元军上万户,蒙古人色愣格发现自己麾下十万大军,一战之后,竟是只剩下了不足七万。
虽说连番征战下,神武、奉日两军总计也只剩下了三万步卒,元军仍然占据着绝对的兵力优势,可突遭大败军心挫动之下,色愣格已经只能勉强将神武、奉日两军围困在潮汕地区,再无力发起猛烈的攻势了。
而广南西路严关,这场大战最早开始的地方,从七月初至今,左路元军不仅在关下毫无进展,如今更是连攻势都难以为继了。
险要的关隘和崎岖难行的山道已经令人头痛万分了,还要随时准备承受那些轻捷如猿的彪悍山民,突然从山林间发起的偷袭。
在发现元军对严关难以造成实质性的威胁之后,经验老到的龙骧右卫指挥使苏刘义大胆的派出军中精锐步卒,在那些熟悉小路的山民引领下,沿着山间小路潜行而出,屡屡偷袭元军外围营地。
虽说限于兵力,这种每次三五百人的小规模偷袭并不能使元军伤筋动骨。可经常有数十、数百的兵卒折损在这种袭扰下,时间久了,军中士气之低落可想而知。
无奈之下,色愣格也只能指挥手下军将们,将营地尽可能的设在远离严关的山林之外。距离远了,粮草辎重的消耗和攻城器具的运送就更显麻烦,元军对严关的攻势也从每天一次,慢慢变成了两三天一次。现在,莫说普通的元卒,就是军中的千夫长、万夫长们,也都已经对攻破严关失去信心了。
当所有这些军情汇总到泉州蒲园,大元左丞相伯颜的案头后,沉吟了良久,伯颜突然抬头对身边的曹玄问道:“如今宋帝于岭南战事正酣之际,颁诏天下,欲御驾亲征于阵前。依你之见,其中可有什么玄机?“
曹玄思索片刻,轻笑着回道:“相爷只怕多虑了。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之君,除去崛起开国之际,但凡有御驾亲征之举,不外乎借国势鼎盛之机炫耀国力,或是山穷水尽之际拼死一搏,以期鼓舞军心士气,寻那万一之机。以宋人如今之势,所谓的御驾亲征,只怕当属后者。“
听完亲信幕僚曹玄的分析,伯颜亦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后抬手在面前舆图上两个地方:韶关、南澳岛,轻轻的点了两下,语气森然的说道:“山穷水尽,却仍负隅顽抗。既然如此,那就把宋人最后一点希望彻底扑灭。传本相之命,请九皇子与阿里海牙合力,五日内务必攻破韶关,兵进河源。另外给六皇子传讯,请他也务必于三日内占据南澳,由海路出兵,与色愣格两面夹击驻守潮汕的宋军。“
伯颜安坐蒲园信手轻点,泉州平南行辕内自有军中信使飞骑而出,将伯颜的军令迅速传达到了元军诸路都元帅手中。
按照伯颜的谋略,左路军主攻广南西路严关的十万步卒,除留下一半继续虚张声势的保持对严关的压力外,其余五万步卒全部调至九皇子脱欢身边。
而江南平章阿里海牙,也暂缓了对河原城的攻势,悄悄的抽调三万步卒,突然从侧翼加入到了对韶关的围攻中。
以两万余兵力面对镇南王脱欢的十万大军,石义坚和麾下的御林卫将士们本就已经守的万分辛苦,当韶关城外突然多出八万元军步卒之后,石义坚心中很清楚,在如今广南东路处处危急,朝廷根本无力派来援军的情况下,韶关的陷落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与此同时,以战船完全封锁南澳岛内外,并以两万步卒将守岛的五千宋军围困于小金山、屏山岩之后,右路元军都元帅,六皇子爱牙赤,亲自坐镇军中,命令麾下步卒不计伤亡,对紧守山寨的两营宋军,展开了最猛烈的攻势。
(本章完)
第235章 这柔弱,却盎然的生机()
广南东路在宋元两军越来越激烈的战事中一片动乱,刚刚繁盛不过年余的琼州,因为朝廷迁出了数十万百姓和几乎全部的粮草辎重,受大战影响海贸停滞之后,如今也只是勉强维持着岛上百姓的生计。
只是在紧邻广南东路的广西盆地,这块刚刚重归大宋朝廷治下不过数月光景的地方,如今却意外的呈现出了一种繁忙兴盛景象。
知耻而后勇,忧国自思民。
那怕在广南西路群山之外正发生着决定大宋生死存亡的大战,退无可退的众多大宋朝廷官员们,反而抛开所有的杂念,对地方政务焕发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热情。呕心沥血整顿吏治,励精图治改善民生,将所有的心思和精力全部扑在了地方民政之上。
仅仅三个多月,整个广南西路诸府诸县,平整规划出沿江上等水田三万余顷,普通旱田两万余顷,督造、疏导水利沟渠数千条。
二十余万户近百万丁口,在朝廷新派的上等良田里,将优质的稻种、麦种悉心播种,日夜守护。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有了田亩,就有了生存的根本,就有了重新安定下来的希望啊。
沿着广南西路充沛的河流水系,洛清江、柳江、黔江、浔江、左江、右江、邕江、郁江、廉江、钦江、北流江,所有这些江河两岸,到处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片稻田。
因为广南西路与占城稻的原产地气候相近,朝廷无偿为百姓提供的优质占城稻种,并没有什么不适应。经过了两三个月的生长,如今青绿色的秧苗已经有一尺多高,禾株健壮,长势喜人。
而世代居住在广西大山里的僮(壮)、瑶、布依、水、仡佬等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