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特种兵-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处理完这件事情。朱由检来到了多尔衮的书房,这个地方总是能让人感觉到轻松一点的。他还要和自己新封的这位辽东王具体谈一谈。
多尔衮愿意具表称臣,也愿意裁撤八旗,建立卫所,更愿意接受朝廷的册封,但是有一点他有些不能接受,还想争取一番。那就是衣服和发辫的问题。
在当代的很多辫子戏里,大家可能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两句话,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满人入关的第一件事,不是进行文化侵袭,甚至也不是屠杀抢掠,而是要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以期进行同化。事实上,在后代的历史记载来看,他们也确实做到了。为了头发而失去脑袋的事,有些人是愿意干的。但是更多的人没有那样的气节,还是保命要紧。
说到这里,我还想说一句题外话,没气节的人是常有的,但是有个人,没气节到了一定的地步。此人叫做钱谦益,这是个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人,之所以比较有名气,是因为他娶了一个比他本人更有名气的老婆,柳如是。
在大明朝的天启崇祯时代,有个书院。就仅仅是个书院而已,后来繁衍成为一支比较牛的党派,那就是号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党。东林党啊东林党。出了多少响当当的人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孙承宗、杨涟、袁崇焕等人。弄的朝廷是风生水起。最后实在是被魏公公看不过眼了。心说,你们这么倒腾我怎么办呢。于是,一群手持正义的书生和手持刀剑的东厂特务干了起来。后来的结果很明显。孙承宗退了,杨涟死了、袁崇焕也窝在老家数星星了。
说了这么多,连魏公公和死去多年的杨涟都搬出来了,只是用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来说明,东林党是一个代表正义的组织。
到了崇祯年间。东林党的领袖变成了钱谦益。
钱谦益,是一个无耻的人,据历史记载。他在崇祯一朝混的不错,后来一度在南明小朝廷也混的不错。更重要的是,这个人是文坛的领袖,是大明文化人的领军人物。不过,这个人物终究是文人无行。在最终的考验面前,没能经受的住。
据说多铎大兵压境的时候,钱谦益带着柳如是,在河边上大宴宾客。公开宣称,我钱谦益今天跟你们大家吃完这最后一顿饭,我就跳河殉国去也。大家这顿饭如何吃得下去,都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心里感动的是稀里哗啦,心说好,钱大人有气节,不白给啊。
这位众人眼里不白给的钱大人,最终让人失望了。这顿饭从上午开始吃,一直吃到日落西山。大家都心里敲着小鼓,盯着老钱,脑子里转悠的都是同一个疑问,钱大人那,你怎么还不跳。
钱谦益老兄看来也是逼到劲了,把话都放出去了。殉国嘛。你说现在不想殉了算是怎么回事。只见他老兄哆哆嗦嗦的来到了河边,伸进去了一只脚。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又飞速的上了岸。别人也不好意思问,夫人柳如是就问了,“郎君这是为何?”,钱老兄给了一个十分中肯的回答,:“我老了,这水太凉了。还是不跳了吧”。这群宾客吃了这顿饭,看了这场表演,都默默的走了,心说,不跳就不跳,找什么理由嘛。不过,他家吃的倒是不错,等他再表演的时候还来他家吃。妹的。
看自己的丈夫这么没出息,实在是有点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柳如是比较失望,可是失望能有什么办法呢,有句话说的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棵白菜抱着走。自己的兴衰荣辱都在钱谦益的身上。柳如是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说不跳河就不跳河吧,咱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不做清朝的官也行啊。
钱谦益还是诺诺称是,不久后的一天,他对柳如是说,夫人呀,我的头皮好痒,柳如是心说,大老爷们的,头皮痒,去洗洗呗。就没说话。结果钱谦益自己就出门了,等回来的时候,已经把头发剃掉了。梳了一条溜光水滑的大辫子。又过了几天,老钱主动找到了多铎,要求归顺大清,多铎一高兴,赏了他一个礼部侍郎。从此,钱谦益就在这个礼部侍郎的位子上,一直发挥着余热。
又过了不知道多少年,好几辈过去了,到了乾隆的时代,江山早已经坐稳当了,就想找点事情说。找点人来批判。有一天,乾隆皇帝忽然语重心长的说,:“这抗清而死的黄道周,可以称作圣人,朕是要为他树碑立传的。至于大清入关之初归顺的前明官吏,无论如何,都是大节有亏。朕的意思,编一本《贰臣传》来警示后人,在前明为官,归顺大清后耿耿忠心,立下功劳的,进入甲等。归顺大清后,仍有二心的,进入乙等”。
钱谦益同志,连贰臣都没有做好,比较光荣的,进入了叛徒乙等的行列,遗臭万年。
原谅我,在一个这样的人物身上又浪费了如此之多的篇幅,这是我的错。也不知道为什么,在遇到这样的汉奸人物的时候,总不惜多费些笔墨口诛笔伐一番,前番的范文程如此,现在的钱谦益也如此。
当然,这只是历史的记载,一直从第一章看到现在的朋友们大致也知道,历史,已经被这个无意中从现代回到明朝的凌云给改变了。现在,大清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大清地盘,只是大明朝的辽东卫所。而后来的皇父摄政王,也不存在了,他是大明朝的辽东王,随时为大明屏藩。
翻出来这本旧账,除了骂几句汉奸没有气节之外,就是想说头发的问题有多重要。圣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个比较重要的观念问题。
然而更重要的事情还不是观念,而是标志。如果大家还没有听明白,我就解释一下,汉族人在当时的习惯,就是笼发包巾。而满族人的习惯就是去发留辫。这有句话说,叫做扫去四夷,定鼎中原。
再说的清楚点,多尔衮不想失去最后坚守的阵地,留着发辫,他是满人。如果也笼发包巾,他岂不是成为汉人了。这,才是他和朱由检要争取的。
第一百一十章 一步不退()
为国屏藩,成为国家的柱石,成为国家的藩篱,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个藩篱,是多尔衮,这个国家,是大明朝,而不是已经不复存在的满清。
朱由检在多尔衮的书房里坐了很久了。多尔衮的书房很是布局简单,但是朱由检很诧异,一个满洲勋贵,怎么会有如此多的藏书,随手抽出来一本,都有蝇头小楷的勾画,和页眉上的读书心得。再加上瓶有雉尾,壁悬宝剑,也都说明了多尔衮本人的雅量高致,绝不是个酒肉之徒。看来自己有些小看他了,这个人早晚不是池中之物,要恩威并施才行。
一点也没错,此人不仅雅量高致,而且绝对是满洲勋贵里的全方位人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不说,还会打仗,会用兵。
然而此时,朱由检忽然觉得自己的成就之处了,因为这位满洲老大人物,已经向自己表示了臣服。并且接受了自己封的辽东王封号,也就是说,辽东局势,至少在这个时间段内得到了控制。
大明朝此刻并不安稳,内有权阉,外有边患。听说东南那边还有人闹事,这事还不仅仅是大明内部问题,据说是嘉靖年间没弄利索的倭寇又卷土重来了。这群家伙比当年那一拨更凶残,他们用的不仅是武士刀,还有不知道在哪里搞来的火器,自己还组建了一个火器小队。
辽东的事情平复了以后,自己接下来的任务还很多,不管皇兄愿不愿意,自己也是义不容辞的要把朝廷的担子担起来。即使朝廷中充斥着阉党又如何,我朱由检愿意为国靖边,边疆总得有人吧。现在朝廷里面那群人,都是一个混蛋心思,时刻想着把人往边塞送,其实谁都知道,闯边塞无异于闯刑场,但是我怕什么,我是信王朱由检,是大行皇帝的嫡传血脉,我只身闯入盛京,收降了一代名将多尔衮,那些流寇和倭贼又算得了什么!
想到这里,信王朱由检由不得热血沸腾了起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正在他神游之际,外面脚步声响,朱由检知道,该是多尔衮来了。朱由检刚才一直没有考虑到怎么来和多尔衮交流,也不知道他会和自己说些什么,提些什么要求。不过,自己也该和他做个了断了。这里的事情了了,自己也不愿意在这里多逗留了,还是早日返京的好。现在朝廷里的御史言官对自己私自离京的事,还不知道会怎么喷口水了,自己的日子其实是并不好过的。一旦魏忠贤给自己按上一个藩王不奉圣旨私自离京的罪名。自己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正在想着,多尔衮已经进来了。他还是着清廷四团龙的袍褂,带着三眼孔雀花翎,迈着方步走进书房。看到端坐在书案后的朱由检,抢前一步,口称信王千岁在上,爱新觉罗,多尔衮大礼参拜。说着作势要跪下。
朱由检看到他这身的穿戴,心里就有老大的不高兴,这是很明白的。你多尔衮既然接受了我的封号,做了我大明朝的辽东王,你就该知道大明朝是什么规矩,灭国不可再复。我不看你的降书顺表,只看你多尔衮的心。你做了我大明朝的王爷,还穿着这劳什子干什么呢。所以,朱由检就很大的不高兴,但是喜怒不能形于色,这样的表情变化是不能让他看出来的。
所以,尽管如此,朱由检还是虚抬了一下手,“哎呀,辽东王,你这是何必呢。你已经是我大明的亲王了。而且小王我还另外加封你加九锡,出警入跸。上殿不拜君,下殿不辞君。既然如此,你要对小王我行大礼,我可是承受不起啊。”。
多尔衮也没想真的跪下,听得朱由检这么说,也就顺势起来了。他站立在书案之前,开口想说点什么,长了半天嘴,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所以不知道如何说。说不好,不好说,所以还是不说好。但是为了不让朱由检觉得自己拿捏,还是开口说道,:“信王殿下,殿下面前,岂有我多尔衮先说话的理,我既然已经归顺大明,即是大明子民,不知道信王殿下对我,有何训教。”。
好一个聪明人,不愿意多说,那就算了。你不说,我不说,那就没的说了。但是,这件事,大概还真是不说不行,我临走之前,非要拔了你的孔雀翎,脱了你的团龙褂。让你彻底像自己说的那样,成为我大明朝的子民。
朱由检一笑,“坐下吧,辽东王!”。多尔衮抄过来一个凳子,就势坐下了。
“辽东王,你这身打扮,说是大明子民,也实在不太像。”。说着,也不再多说,就盯着他这团龙马褂。多尔衮多机灵啊。当然知道朱由检是什么意思。他笑了笑说道,:“千岁,我多尔衮是老汗王的儿子,这团龙袍服也是父王留下的,睹物思人,岂能轻易抛弃,千岁赐我出警入跸,加九锡,我本不该再有其他的想法,但是我还是想来跟千岁求一个恩典。求千岁恩准,多尔衮保留袍服发辫无所更易。”。说完就指使者朱由检。等着一个最终的回答。
这个要求似乎不过分,这个要求似乎也太过分了。朱由检想到过他会提其他的要求,但是没有想象到这个要求,确实,自己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要求了。但是朱由检毕竟是朱由检。他绝不会随便就放弃自己的底线。
“辽东王,这似乎有些不妥。我大明官员,自高皇帝开国以来,都是纱帽圆领,玉带蟒袍。你这穿着袍褂,逮着孔雀翎,说你臣服大明,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便是我朱由检相信,满朝的御史言官就能用唾沫把本王我给淹死。”朱由检在无意之间,把自称由“小王”换成了“本王”,这一字之差,语气就完全加重了。
多尔衮知道,自己这个要求,朱由检是绝对会很是踌躇的。这要是答应了,其实就是承认了大明有国中之国。但是他会不会不答应,如果他不答应自己应该如何是好。
多尔衮暗自想到,这的确是自己的地盘,朱由检和凌云都是客居于此,完全都没有反抗自己的能力,自己手下这么多的死士。。。他不敢再往下想了,立刻掐断了这个可怕的念头,因为就在不久之前,自己刚刚接受了明朝辽东王的爵位。并为此把满洲勋贵都得罪苦了。要是此时,他不敢继续就这个思路考虑下去了。脑门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他是这样想的,朱由检也是这样想的,他很是清楚,自己在这里耀武扬威,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多尔衮拿自己当盘菜,多尔衮说自己是盘菜,自己就是盘菜,说自己不是菜,自己就不是菜。原因比较简单明快,因为,这是老多的地盘,自己唯一能只靠的,只有一个凌云。然而双拳不敌四手,好汉毕竟是架不住人多,到了这个时候,自己和多尔衮赌的,是勇气,是彻头彻尾的勇气对决。
最后,朱由检胜了。他双睛里发出一阵让人畏惧的目光。多尔衮在和他的对视中感觉到了恐惧,一种让自己不敢直视的恐惧。多尔衮是带兵的王子,朱由检只是个深宫长大的王爷,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他的眼里,是会让我如此不敢对视的目光,这究竟是怎么了,多尔衮忽然觉得,自己完全不是这个年轻王爷的对手,在他的面前,自己已经彻底的失败了。
有一种气质,叫做不怒自威。曾经,多尔衮毫不怀疑自己拥有这样的气质,可是他最终失败了,在朱由检的面前,多尔衮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无力,他认输了,彻底的认输了,他终于承认,自己在朱由检的面前,完全没有任何提条件的资格,完全没有。
他诺诺连声,摘下了自己的顶戴,放到书桌上。低着头退了出去。然而,这个时候,忽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听书房之外一阵喧哗。
紧接着,一队士兵跑了进来。多尔衮一愣,这是怎么回事,我的书房又不是菜市场,岂容的这样来去自如,要造反了不成吗。
明盔亮甲的士兵后面,一个儒生迈着步子进来了。这个人,就是前文提到过的何洛会,他本是豪格的人,跟着多尔衮也只是个卧底,现在豪哥和皇太极都被关起来了,这个何洛会却不知道抽了哪门子风,想要给自己的两个主子爷报仇。所以,他安排了这一队兵,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朱由检,然后多尔衮就没有回头路,只能跟大明对抗到底。
多尔衮大怒,吼道:“何洛会,谁让你进来的,带着你的人,给我滚出去!”。何洛会呵呵一笑,“十四爷,怕是由不得您了,来呀,把这个明朝蛮子给我就地斩决!”。
朱由检看着何洛会,他笑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厚葬刺客()
三十六计里有一招,叫做上屋去梯。这一招,曾经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被刘表的大公子刘琦很好的使用过一次,成功的向诸葛亮要到了明哲保身之计,摆脱了他的继母蔡夫人。这上屋去梯之计,其实说白了就是断掉别人的退路,让别人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按照自己预定的方针来走。
从何洛会的表现来看,他是读过三十六计的,如果没有的话,至少肯定也是读过三国演义的。因为他使用的这一招,就是典型的上屋去梯,他准备干掉朱由检,这在他看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据可靠消息,朱由检是不会武功的。
朱由检的确是不会武功的,可是凌云会武功!文中曾经在前几章交代过,多尔衮的书房,是有暗室的。除了暗室之外,还有屏风。请原谅我说了更多的废话,你肯定会说,谁书房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