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日月-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不用家里说咱们也得这么做。”韩万涛说道,“光靠周磊和王谦祥的两个团根本不行,没有几万人是打不了蒙古人的。”
“许朗,你那边什么情况?”蒋北铭问道。
“我去找过王承恩和温体仁。”许朗答道,“他们的态度都是模棱两可,我估计他们是在揣测崇祯的意思。”
“那崇祯是什么意思?”张海问道。
“这个还真不知道。”许朗笑道,“咱们不是那么容易就见得到这位万岁爷的,不过据王承恩说,他觉得崇祯应该会支持这个想法的。”
“为什么?”韩万涛不明白为什么崇祯会支持远征。
“道理很简单,争强好胜呗。”许朗笑着解释道,“自从北铭给崇祯看了那幅世界地图,咱们已经把这个年轻的万岁爷的心理勾起来了。这次的远征是在为他开疆拓土,他能不同意吗。再说了,他爷爷的时候,三大征英名远播,他怎么着也得赶上他爷爷吧。”
“那温体仁为什么模棱两可呢?”
“温体仁考虑的恐怕是费用问题。”许朗说道,“现在的朝廷不比万历年间,任何的战争打的都是钱,崇祯没钱了。”
“这的确是个问题。”蒋北铭看了看其余三个人,“如果这次要远征,军队人数起码要几万,咱们负担榆林军还可以,但是绝对负担不起这么多的明军。”
“其实我倒是有个想法,就是不知道合适不合适。”许朗说道,“据史料的记载,现在的蒙古人口一共大约是五六十万的样子,撑死不会过1oo万。咱们这次远征的目的是要阻止蒙古和满清的联合,最不济也要消耗掉他的实力。而蒙古的实力其实就是人口,所以我想咱们能不能来一次扫荡。”
“你想怎么扫荡?”张海问道,“不会也是三光吧?”
“不用三光,两光就行。”许朗笑道,“抢光,烧光,把所有的蒙古人全迁回到内6来,控制住他们。”
“你这个办法不行。”蒋北铭摇了摇头,“虽然说同化他们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就目前而言,不切合实际。先别说咱们几万人的军队根本控制不住所有的蒙古人,就算你把他们强行迁回来,怎么安置也是一个大麻烦。如果安置不好,一旦这些蒙古人作乱,那可就等于是给自己找麻烦了。”
“那怎么办?”许朗让蒋北铭说的没主意了,“要是这个办法不行的话,总不能真的屠城吧,咱们谁都干不出来这样的事。”
“最好的方法还是拉拢他们。”蒋北铭说道,“最少也要让蒙古人保持中立,不要倒向皇太极。”
“这都是后话,你们扯这么远有什么用。”韩万涛不满意了,“咱们还是先商量一下怎么解决这次远征的费用吧。”
“如果不能把蒙古人迁回到内6,那么咱们移民蒙古怎么样?”张海提了个建议,“几万军队可以在蒙古实行屯田,或者招募一批愿意去蒙古的人,反正大草原上有的是地方。”
“你这个建议也不行。”蒋北铭又给否决了,“知道为什么中原王朝几千年都要修长城吗,咱们是农耕民族,对不能耕种的土地是没有兴趣的。你就是白送土地也不会有人愿意去那么遥远而且寒冷的地方。”
“许朗,你怎么不说话了。”韩万涛问道,“你平时不是鬼点子最多吗?”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许朗抬起头说道,“咱们现在只考虑到了在军事上怎么对抗满清,但是咱们忘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战场也可以打垮他。”
“还有一个战场?什么战场?”蒋北铭等人一起问道,“你说的是谍报方面?”
“不,不是谍报,是经济,咱们要是能打垮满清的经济,那就事半功倍了。”
“许朗,来,让我瞧瞧你的脑袋是怎么长的。”张海搬起了许朗的脸,“咱们说的是蒙古问题,你好家伙,直接跳到了满清上面。”
“这不都是一回事吗。”许朗拿开了张海的手,“咱们远征蒙古不就是为了打垮满清吗?”
“既然你说到经济问题了。”蒋北铭若有所思的问道,“许朗,你再想想,咱们这次远征蒙古能不能让明朝政府有钱赚。如果能赚钱而不是花钱,那么可能明朝会答应这次的远征。”
“赚钱?怎么赚钱?”韩万涛先问道,“要想赚钱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抢,要么做生意。但是你看见过谁拿着刀枪和别人做生意的?”
“也不是没有。”许朗说道,“184o年的鸦片战争不就是英国人拿着刀枪来和大清朝做的生意吗?”
“你的意思是咱们要去和蒙古人做生意吗?”张海又问道。
“对。”许朗答道,“6老原先讲明清历史的时候你们都听过俺答封贡。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而对明朝的好处是明朝北边,的确上百年不用兵革。但是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断了相互贸易,蒙古的势力迅衰退下去,这才让皇太极有机可乘。”
“可是要是重开贸易的话恐怕不那么容易。”蒋北铭说道,“咱们到北京这段日子也接触了不少大明的官员,真正能支持和蒙古人交好的没几个,而且现在崇祯对蒙古的政策也是颠三倒四,这才导致了蒙古最后倾向于皇太极。”
“正因为如此,所以咱们才要抓紧时间争取。”许朗解释道,“自从努尔哈赤开始,满清就对蒙古各部落拉拢瓦解。林丹汗死了以后,皇太极更是威逼利诱。如果咱们现在还不给蒙古人一点好处的话,那么就等于把蒙古拱手相让给皇太极了。”
“可就算是做生意能赚银子那也得有个周期啊。”韩万涛想起了自己上辈子做生意的经验,“咱们现在需要的是前期投资,谁能出这份钱?”
“有人能出。”许朗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
“谁能出?”众人齐声问道,还居然真的有出钱的?
“晋商。”
晋商的历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则天的父亲武士貜。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木材商人武氏从财力上大力资助,李渊父子的就是凭借当时天下最精华的太原军队和武氏的财力开始夺取全国政权。
到了明末,一些山西商人即以张家口为基地往返关内外,从事贩贸活动,为满族政权输送物资,甚至传递文书情报。据清实录载,天命三年1618,时有山东、山西、河东、河西、苏杭等处在抚顺贸易者16人,努尔哈赤“皆厚给资费,书七大恨之言,付之遣还”。山西商人在关内外的贸易活动,对后金政权在物资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后金政权对于山西商人也给予礼遇和重视。山西商人对清统治者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起到了配合作用。
后金崇德三年1637,皇太极曾命满族贵族带领1oo名内地汉族商贾,携带货物到归化城贸易。清兵入关,军费支出猛增,财政十分困难,对此,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曾建言:“山东乃粮运之道,山西乃商贾之途,急宜招抚,若二省兵民归我版图,则财赋有出,国用不匮矣。”因此,后金政权对山西商人多采用招抚政策。
顺治初年,清政府将山西旅蒙富商范永斗召为内务府皇商,人在内务府,赐产张家口,受朝廷委托,往来关内外,岁输皮币内府。清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及历朝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大都得到过山西商人的财力资助。
许朗简单的介绍了一些晋商的情况,张海第一个叫道:“既然你知道晋商现在在为皇太极传递情报,那你怎么还敢用他们,不怕他们把咱们卖了吗?”
“这个没什么好怕的。”许朗说道,“商人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谁能让他们赚钱,他们就投靠谁。我们几千年来一直都是重农抑商,这才造就了商人地位的底下。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人利用起来,利用他们的资本,那么一来银子的事就好解决,二来也可以把他们拉拢过来。诸位,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对于任何的中立势力,你不去拉拢,满清就会去。我们与其把他们推到满清那一边,为什么就不能为我所用呢?”
“你说的这些是这么个道理,不过咱们还是再找找温体仁吧。”蒋北铭最后说道,“看看大明朝廷到底能出多少钱,能派出多少军队,听听他们的意思,咱们再好好筹划一下。”
温体仁在自家的客厅里接待了蒋北铭和许朗两个人。
“两位辛苦了。”温体仁笑着看着两个人,“这些时日两位一心为万岁爷训练神机营着实的不容易,朝廷上下对你们都有不错的评价。”
“下官没什么辛苦。”蒋北铭先客气了一句,“这些还都依赖温阁老的照顾。”
“蒋将军言重了,老夫没什么照顾,还是你们自己的本事。”
“温阁老。”许朗觉得还是开门见山的好,温体仁打太极的功夫恐怕在整个大明朝廷是数一数二的,“下官此次来是想请教温阁老,对远征蒙古的事情朝廷有什么意见?”
“这个问题嘛。”温体仁眯起了眼睛,“我们内阁同司礼监也商量过,恐怕很难。现在咱们的银子都花在了辽东和九边重镇,要想去蒙古,银子不好办啊。”
“可是阁老。”许朗说道,“逆金皇太极已经数次征伐蒙古各部,现在蒙古只剩下察哈尔部、鄂尔多斯部等几个部族还没有归附逆金。如果咱们不行动,让皇太极征服了整个蒙古,我大明朝北方就会全部被逆金所控制。”
“许千户,你说的这个问题老夫也曾想过。”温体仁又眯起了眼睛,“但还是银子,银子不好办啊。”
蒋北铭看了看温体仁:“阁老,如果我们远征蒙古能赚到银子呢?”
“赚银子?”温体仁的眼睛睁开了,“蒋将军,历来作战都是花银子的,不知道蒋将军能用什么办法来赚银子。”
“呵呵,阁老。”蒋北铭笑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咱们同蒙古人重开互市如何?”。
第二百四十五章 晋商()
“和蒙古人重开互市?”温体仁又眯上了眼睛,“蒋将军,此事非同小可,恐怕朝堂之上又要有一番争论。”
“还有。”温体仁提了一个和韩万涛同样的问题,“即便万岁应允和蒙古人重开互市,那么远征蒙古的银子还是没有着落。”
“阁老不要担忧。”蒋北铭笑道,“银子的问题下官已经想到解决的办法了。”
“你们能解决?”温体仁不太相信蒋北铭的话,“你们有这么多银子吗?”
“阁老抬举下官了。”蒋北铭答道,“下官哪能拿出这么多的银子,不过有人能拿得出来,但这事还需要阁老同意。”
蒋北铭简单的说了一下同许朗等人商量的计划,让晋商捐银子。当然这种捐助不是白捐的,要给这些商人一定的好处。蒋北铭的意思是朝廷方面要给与嘉奖,甚至可以赐予功名具体操作方面,朝廷可以允许这些商人组建私人武装和商队,跟随大军远征蒙古,并且允许他们在蒙古筑城贸易,甚至要默许他们的劫掠。
温体仁听完了蒋北铭的解释沉默不语,良久才说道:“这些人能靠得住吗?”
“靠不靠得住还不是阁老您一句话的事吗?”蒋北铭答道,“只要朝廷能够给他们好处,他们是不会有什么异心的。”
“这样吧,老夫还要和司礼监商量一下,还得听一听万岁爷的意思。”温体仁端起了茶杯,“请。”
“王承恩,你们司礼监是什么意思?”崇祯拿着内阁的奏折问道。
“回主子。”王承恩答道,“司礼监的意思是赞同内阁的意见,让晋商捐助这件事可以让曹文诏去具体做。咱们的人传回来的消息,榆林湾的人到现在还没发现有什么异常,既然他们想去征服蒙古,那就让他们去。要是真的能干成了,一来可以将他们的兵力再分散一些,二来对咱们朝廷也是有好处的。”
“可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啊。”崇祯还是有一丝的疑虑。
“主子,奴才同温阁老商议过了。”王承恩说道,“这次榆林军没有多少人,充其量就是大同和宣府的2000人。咱们从京师和当地再抽调一批军队,主帅由咱们的人去担任,主子再派一个得力的监军,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既是如此。”崇祯想了想,“那就批红吧。”
组建远征军的消息被快速的传递到了大同和宣府。崇祯毫不吝啬赏赐的功名,本来崇祯朝吏部大行监生加纳事例,如同卖官鬻爵,甚至明文规定恩贡和岁贡生“加纳运副、运判、州判”。比如“恩、岁贡加运副银一千二百两,准贡加银一千三百两,监生加银一千五百两。”这一次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多了一些而已。
张家口的范永斗家中,八大晋商齐聚。
“诸位,诸位。”范永斗制止了众人的喧闹,“朝廷已经下了旨意,你们也都知道了。老朽这次召集大家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来商议一下,咱们要如何答复。”
“爹,这还用商议什么。”说话的是范永斗的儿子范三拔,“朝廷这次的条件不错,咱们有很大的赚头,我看就按照朝廷的旨意办。”
“你懂什么?”范永斗不满的呵斥了儿子一句,“在座的都是你长辈,这里哪有你说话的地方。”
“范老爷。”八大晋商之一的黄永发说道,“朝廷方面的条件是很不错,可是朝廷这次能打赢吗,那可都是咱们辛辛苦苦赚的银子。”
“是啊。”其余的人都附和道,“万一朝廷要是输了,那咱们就血本无归了。”
“诸位都知道大同镇和宣府镇最近从琼州府调来了一支军伍吧。”范永斗看了一眼众人,“诸位对这支军队作何感想?”
听范永斗这么问,众人都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开。
“范老爷。”另一个晋商梁家宾说道,“我们只是听说过他们,但并没有见过,不知道范老爷这么问是什么意思?”
“老朽并没有别的意思。”范永斗微微笑道,“只是老朽听闻这些琼州人并非是我大明子民,据说是先宋遗民。而且他们来了之后也并没有什么大的举动,反而是和当地的驻军做起了生意。听说他们现如今正在开矿冶铁,出售枪炮。”
“出售枪炮?”众人都被范永斗的话吓了一跳,“火器在咱大明朝是禁品,他们能做这个生意?”
“此事千真万确。”范永斗解释道,“当然他们的枪炮只卖给朝廷的官兵。”
“范老爷,请恕在下愚钝。”黄永发站起来向范永斗施了一礼,“范老爷提到这些先宋遗民究竟是何意思,他们同朝廷的旨意有什么关系?”
“黄老爷请坐。”范永斗慢慢解释道,“老朽听说这次去蒙古也是这些先宋遗民和朝廷建议的,人家的生意做得可是比我们要大胆了许多。老朽觉得既然这些人如此会做生意,那么亏本的买卖他们是不干的,如果没有什么赚头,他们也不会和朝廷建议去蒙古的,诸位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范老爷的意思是咱们这次要支持朝廷去蒙古?”梁家宾又问道。
“支持不支持还要诸位来拿主意。”范永斗答道,“诸位这些年的生意是怎么做的,大家都心知肚明,恐怕谁家的生意做的都是提心吊胆。但是就算咱们支持远征蒙古也得知道咱们的好处在哪,咱们可不能只为他人做嫁衣裳。”
“爹。”范三拔又嚷道,“好处不是明摆着的吗,关外那么多的好东西,朝廷又允许咱们组建民团,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