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吉诺弯刀-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真的有那样的道路吗?真的有一条路,可以通达到那样的世界吗?在那里,没有生离死别,没有兄弟阋墙,没有血腥战乱,没有疾病与受伤,没有孤单与绝望,没有恐惧与失落。
这一生,我还没有找到答案。我希望下一次,能够找到。
怀着这样的愿望,我坐在了梳妆台前。
我拿起铜镜,准备再看看这一生的自己,也和自己,说一声再见。
(二)
但是,铜镜里没有出现我衰老的容颜。
出现在镜子里的,是在悬崖上救我那天的你。年轻的你,在镜子里看着衰朽的我。我们的目光交汇在一起。
眼泪出现在我干涩的眼眶当中。
就在这时,镜子里的影像,开始在我的波光盈盈中发生了变化。
我的预感是对的。我果然再次看到了那个下巴上涂满了白色泡沫的年轻人。他出现在你曾经出现的位置上,带着和我同样的期待,同样的惊讶,同样的感慨,目光从镜子的那一边穿越过来,落在了我的身上。
我喃喃地说:“你来了。”
他在镜子里对我笑了一下。多么亲切的笑容。我苍老的心一瞬间就被他的这个温暖微笑所融化。
他说:“是啊,再次见到你,真好。”
我问:“你是我想念了一辈子的那个人吗?”
他再次笑了笑。
我看着他,我说:“是。我知道你是他。”
他在镜子里对我点点头。
他说:“我们在去宝镜峰的路上约好的。我还有答应了你的事情,没有做到。”
他说:“我在这里等你很久了。你快点来吧。”
他说:“琴儿,你快点来吧。”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很快就打湿了整个脸颊。
我看着镜子中那个年轻的面容。
我怔怔地看着他,直到那个影像,逐渐变得稀薄,变得漂浮而不稳定,然后,像清晨的雾气一样,从铜镜的镜面上消散了。
我的手颤抖着抓着铜镜。
我觉得它重有千钧。我的手指已经无法再承受它的重量。
终于镜子从我手里跌落下去,叭地一声,掉落在青砖的地面上,摔成了两半。
我也随着镜子的掉落,而身不由己地从椅子上滑倒了下去,像一匹飘落的丝绸一样,倒在了地上。
我尚未梳理的雪白的长发,披散在地面上,就像是一大片盛开的白花。
我看着上阳宫雕画着凤凰的顶梁。
这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最后一件东西。
在意识之光泯灭的最后一刻,我在心里,怀着积蓄了一生的万千柔情,对镜中那个未来世界里年轻的你说了一声:“亲爱的你,等着我,我来了。”
(二)
我的陵墓前立着一块高耸的汉白玉石碑。
在石碑的最上方,雕刻着一朵立体的、栩栩如生的云霄花。那是在我生前,根据我的懿旨而设计的。
这朵花,是你在德鲁湖会战之后,随着向刘申报捷的奏章而八百里加急送到运京来的。你在这朵生命力顽强的花朵里对我说:我还活着,你还好吗?
在云霄花朵的下面,有长长的千字碑文,记载了我父亲的忠勇、母亲的贞节,我自入宫以后的种种美德懿行,对后妃们的种种教诲,还有我在杨彪叛乱中对国家的功劳。在碑文的最后,是皇帝和我的其他子孙们对我逝世的无尽哀思和对慈恩的深深感念。
我的子孙们给我所上的尊号,为“正德贞坚文皇后”,史上简称为“正德皇后”。
我去世后,在房间里留下的随身遗物,包括刘申赐给我的那些贵重首饰、皇后、皇太后的朝服、我到清川时发现的你的玉佩,刘申留给我的你的书信,还有我房间里的那个装满了白色石头的大瓷罐,都被作为陪葬品,与我一起安葬在刘申墓穴旁边的陵墓里。
当墓门被永久关闭的时候,那些白色的石头就在黑暗里失去了颜色。
我和与我相关的一切,就这样沉入了大地,从那个世界上隐没不见了。
我一生最喜欢的物件,便是美丽的花朵。
于是,我的儿孙们在我的陵墓四周编植了各种花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守墓园丁们的悉心照料,我的陵墓前一年四季都有鲜花次第开放,就连寒冬腊月,也依然有树树腊梅,迎霜吐蕊,清香四溢,成为整个皇家陵园中最富有勃勃生机的一处地方,也成为我后代子孙们扫墓时最喜欢停留小憩的地方。
刘申和我的儿孙们都很孝顺,在我们的王朝倾覆之前,他们都分工轮流住到陵园附近的行宫里来为我们守灵扫墓。每个人轮值时都会过来住一两个月。在行宫的旁边,他们还供养了一座皇家的寺院,寺院的住持是图布丹大喇嘛的大弟子和他的传人。守墓庐期间,我们的子孙们都会在这里学习佛法,学习如何智慧地认知宇宙人生,如何智慧地面对和处理人生的各种问题。
我们的陵园旁常常被年轻人的朗朗诵经声和读书声所围绕,渐渐地成为运京的一大特色景观。
后来,这座陵园旁的寺院,发展成为运京的一个佛学研修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不少学僧前来挂单修行,甚至吸引了西域各国的僧侣来此驻锡讲学,盛况空前,一时无两。
我们陵园所在的地方,叫做景陵。陵墓旁边的寺院叫做万福寺。
“景陵梵呐”和“万福晚钟”都成为了载入史册的著名景观,更被写入了无数的诗词歌赋,象征着那个朝代的鼎盛繁华,(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七章 王朝的终结(1)
(一)
200多年的时间如同白马过隙,飞快地也过去了。
皇家陵园里的松柏已经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青苔也已经爬满了我们的坟茔。
王朝的面貌,也变得与我们在世时大不相同。从官制到税收制度,从建筑式样到男女服装的流行款式,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刘申和我的重孙15岁时继承了皇位,成为这个国家的新君。这个在和平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太平君主,不懂得如何驾驭军队这支凶猛的力量,也不懂得如何巧妙地控制这把双刃剑,让它只能捍卫和平,而不能成为和平的威胁。虽然他的祖父和父亲对他教诲提醒很多,但是,他对此的了解,毕竟只是在理论的层面,他从来没有过实际上操作的经验。他也发自内心地不喜欢和军队里的这帮粗鲁之人打交道。他真正喜欢的,是吟诗作对,是参禅悟道,是风花雪月。他是个非常优雅而文艺的皇帝,有着一颗文人敏感而柔弱的心。
他对军队的不喜欢和处理军队事务的诸多不周到,逐渐引发了军队领袖们的不满。反对皇帝的阴谋,再一次地在军队中酝酿起来。
在我们的重孙继位后的第11年,汉军领袖故伎重演,邀请年轻的皇帝前去阅兵围猎。有警惕的大臣向皇帝讲述了杨彪谋逆的故事,建议皇帝学习刘申,也不要亲去军营。但是,年轻的皇帝认为,军队不会这样愚蠢,已经失败过的把戏,还会重新上演。他觉得刘申这样的心机深沉,不是为君的正道。虽然出于孝道,他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但是却明确地表达了不愿意欺骗军队领袖的心意。
大臣们多次劝谏未果,也就只好随他去。
年轻的皇帝率领着娇妻美妾兴致勃勃地来到京畿郊外阅兵,并且听从军队领袖的建议,在阅兵之后,前往皇家围场狩猎。
从来没有去过狩猎场的后宫美女们听说能参加围猎,去清凉山行宫避暑,都非常高兴,后宫当中一片欢声笑语。还好,年幼的皇太子的生母贤贵妃头脑比较清醒,她以皇太子最近身体不好,经常腹泻为理由,委婉地劝说皇帝同意,这次就把太子留在运京,不随同他前往。
正是这个建议,挽救了王朝的倾覆,让刘申建立的王朝的寿命,又得以延续了四五年之久。
悲剧果然发生。年轻的皇帝在狩猎当中,与汉军将领们野外宴饮时,被权势日益炽盛、心怀异志的汉军将领在饭菜中下了毒。宴会结束后,他回到自己的营帐,感觉到非常不适,传召太医过来诊治,早已被军队控制了的太医们,众口一词地说,皇帝应该是在刚刚的宴饮中误食了有毒的蘑菇,现在毒性已经深入体内无法救治。
死到临头的皇帝幡然醒悟,军队背叛了君王,他们对自己下了毒手。但是,现在悔悟,已经太迟了。毒性在体内飞快地蔓延,很快,他的舌头就变得乌黑僵直,无法说出任何句子。随行的嫔妃们闻此噩耗,纷纷赶来,哭哭啼啼地跪在帐中皇帝的床前,惊慌失措。在一片纷乱当中,皇帝眼看着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众太医假作手忙脚乱地一通救治,终告无效。拖到深夜,年轻的皇帝已经全身发黑,终于万分不甘心地丢下了娇妻爱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二)
随行的百官纷纷赶来哭丧。
大家看到皇帝全身发黑的样子,不少人偷偷地交换眼色,各各怀疑皇帝的死因,但是,军方的领袖已事出突然,恐防生变为理由,调动重兵,控制了御林军,将整个行宫和皇帝大帐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风语不透,水泄不通。面对密密层层的火把和雪亮的如林刀剑,很多大臣敢怒不敢言。
御史大夫、魏国清的后人魏应真,性情耿直,看不惯群臣贪生怕死,屈从于军队的暴力胁迫,挺身而出,大声质问军队领袖皇帝究竟如何中毒的,指出皇帝中毒的症状,很明显不是野生蘑菇中毒,而是砒霜中毒的表现,而且大家在一个锅里喝的蘑菇汤,为何众人都平安无事,唯有皇帝会中毒?很显然,是有人事先在皇帝的御用餐具上做了手脚!
许多大臣都认为魏应真说出了事实的真相,有大臣站出来支持魏应真的质问。随行的皇帝宠爱的郑贵妃也不相信皇帝是死于蘑菇中毒,也以主母身份,提出了质疑,要求军队彻查皇帝暴毙的真相。
眼看着局面将要变得复杂失控,军队领袖觉得不给这帮文人和女人一点颜色看看,就震慑不了朝野。
一不做二不休,他拿出了狠毒的手段。
魏应真的连番质问,话音未落,军队的领袖就径直向他走了过去,看着军队领袖脸上的腾腾杀气,魏应真以为他会推搡自己,和自己动粗,魏应真身材魁梧,也学过一些太极的招数,自认为不至于在肢体冲突中吃亏,所以毫无惧色,也没有退缩一步。但是,众人万万没有想到,军队领袖走近魏应真之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抽出了腰间的吉诺弯刀,一刀就将魏应真劈倒在地,魏应真倒在地上四肢抽搐,血流满地。帐中的文臣和嫔妃们受到极大的惊吓,女人们尖叫一片,纷纷躲避。被突然袭击的魏应真倒在地上,自知绝无生机,但耿直禀性不改,指着军队领袖,满嘴鲜血地仍旧破口大骂不止,大呼军队谋逆,高呼勤王勤王!于是,军队领袖又赶前一步,一脚把魏应真踩在马靴低下,挥刀砍向他的脖子。两秒钟过后,魏应真身首异处,叫骂声戛然而止。他的头滚向一边,但双目依然圆睁,怒视着害死他的人。
军队首领踩着魏应真的尸体说:“皇帝不幸误食蘑菇暴毙,太医院集体诊断救治,都有无疑定论,尔等不通医术,此时此刻,不为皇帝的殡天而悲恸难忍,反而说三道四,搅乱试听,引起人心动荡,危及国家安全,莫不是心怀叵测,想要趁机犯上作乱吗?”(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八章 王朝的终结(2)
(一)
军队首领脸色阴沉、眼光凶恶地扫视着嫔妃和群臣们说:“不错。蘑菇汤是一口大锅煮了出来的,但是,我等军人,为国家安危风餐露宿多年,什么样的野草野食没有尝过,早已锻炼出了铁打的筋骨和肠胃,纵然有些许毒素,也都能够自行化解,故而只有小小不适,未有死伤。可是,皇帝自幼长在深宫,何尝吃过这样许多的苦头。我等军人能够承受的毒性,皇帝肠胃娇弱,一时无法承受,也是符合情理之事。”
他面向嫔妃和群臣,语调低沉地说:“我等自阅兵到围猎,每逢宴饮,均全体与皇帝同鼎而食,并无分餐,就说明我等事先并无谋害皇帝之心,这完全是一个意外。出现这样的结局,我军全体将士,内心也是无比悲恸。而这个迂腐的儒生,怀着不轨之心,当着这么多将士的面,污蔑我们的忠君之心,无视全军的悲恸之情,在这里大放厥词,挑唆人心,实在是让三军将士义愤填膺。某若不当机立断,为国家清除此害,只恐三军群情激奋,另生变乱,威胁到各位娘娘与大臣的性命安全,影响到随后的新君继位。某只好权宜行事,果断处置。”
他转向郑贵妃说:“贵妃娘娘,您一直对贤贵妃的儿子被皇帝立为太子,心怀不满,日夜勾串不法内侍和娘家亲友,思谋要夺回太子之位。如今,众嫔妃都在悲伤哭泣之时,您这样积极地站出来,不顾眼前明摆着的事实,质疑皇帝死因,难道是不欲新君顺利继位,想要横生枝节,趁乱为您自己的儿子创造机会吗?”
郑贵妃被他说得面红耳赤,她出来说话,一方面是的确觉得皇帝死得不明不白,一方面也的确有想要借此扩大事态,趁查处皇帝中毒阴谋的机会,罗织罪名,加诸于贤贵妃。贤贵妃和皇太子本来应该随侍陛下,一起来清凉山行宫,但她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推脱不来,还令太子留在京城,分明是她早已事先了解了皇帝此行的风险和变故!她必定是阴谋的参与者!只要能够将贤贵妃和太子卷入此事,她的儿子就有机会夺取皇位。
听到军队领袖当着大庭广众,将自己内心的小算盘说得清楚明白,郑贵妃不禁又惊又惧。惊的是,这些事情自己都只对最心腹的身边人和最可靠的娘家亲戚有些许暗示和流露,为何会被外人知道?难道,军队多年以来就在宫中密布了眼线,监视宫中的种种风吹草动?惧的是,魏应真在朝中也算是一名重臣了,在皇帝面前都敢仗义执言,屡犯龙颜,可刚刚就只多说了几句话,竟然便被乱刀劈死,当众喋血行宫,落了个令人唏嘘的结局,可见,如今的军队,已经是狰狞毕露,翻脸不认人了,既然他已经点了我郑氏的名,如果我再啰嗦,想必魏应真的下场,也就是我的下场。我死倒也罢了,谁知道这帮如狼似虎的粗鲁之人,事后会不会放过我的儿子或者我的族人?
郑贵妃虽然有些头脑,但毕竟也只是一介女流,被军队首领这一番威胁恐吓之后,被吓得闭上了嘴。
(二)
见嫔妃和群臣中的一片嗡嗡议论声变得安静下来,乃至鸦雀无声,军队首领感到非常满意。他傲慢地举着刀,在各人眼前晃了一圈,然后将马刀还入刀鞘。
他点头说:“想来,居心叵测的,也就只此竖子一人而已,其他的娘娘和诸位大臣,都还是明白道理,知道关键时候应该如何取舍的。”
他一拱手,对众人说:“诸位,变生突然,国事危急,我等作为陛下最信任的人,应该同舟共济,上下齐心,尽力维持好安定的局面,尽早护送大行皇帝的灵柩,返回运京,向全国百姓诏告皇帝殡天,并拥立皇太子登基称帝。某将率领全军,护卫皇帝的灵柩回京,也会全力保护各位的安全。但是,如若再有人,心生异志,企图节外生枝,让军心不稳,天下臆测纷纷,那么,就不要怪我不肯手下留情!魏应真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