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童养媳之桃李满天下-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宁颇为无奈的看着她,“师娘,你怎么会以为我早已成亲,只是跟元娘分隔两地?”
“难道不是吗?”黎宝璐微微瞪大了眼睛问,“难道她不是你媳妇?”天啊,她不会一直认错人了吧?
不对,赵太爷信中明明写的就是赵宁的媳妇要来京城,而刚才的人中只有燕元娘是梳着妇人的发髻的。
“以为你早已成亲是什么意思?难道你没成亲?”黎宝璐眯眼看他。
赵宁叹气,垂着脑袋道:“徒儿之前的确未曾成亲,但却定亲了,我祖父病重就让元娘先过门了,”他幽怨的看着黎宝璐道:“师娘,我有媳妇这件事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黎宝璐看着他的目光就不由有些同情,伸出爪子拍了拍他的肩膀,“是很值得同情,那你打算不认这个媳妇吗?”
“就算没有这些事,最后我要娶的也是元娘,怎么会不认她,只是,”赵宁有些失落的道:“这与我预想的不一样,我以为我会在衣锦还乡,及第之后娶妻……”
到时一身红衣,跨马游街,多风光啊,最关键的是,人生只有一次的婚礼就这么没了。
黎宝璐听出他口中的遗憾,眼珠子一转,“是我考虑不周了,之前我还以为你们夫妻是久别重逢,既然你们是刚成亲,那肯定不熟,那院子就让给你媳妇吧,你去和静翕挤一挤。”
赵宁:……一席话下来,同情没有,却连睡觉的房间都没有了?
黎宝璐却已经拿定了主意,挥手道:“就这么定了,一会儿让顺心给你收拾两件衣服,你新媳妇刚过门,心里不定怎么慌呢,你可不许吓人家。”
“师娘,我才是您和先生的弟子,”赵宁愤愤,“您不知我没成亲也就算了,现在我成亲了连房间都不给我住了。”
黎宝璐听到第一句时有些心虚,虚张声势的瞪眼道:“我和你老师当初就在你家呆了五天,每天蹦到我们跟前的人都不一样,乱糟糟的,我们哪知道你有没有成亲,你不也没说吗?”
顾景云和黎宝璐都没有这个时代师同父母的自觉,除了教书和保证几个弟子的吃喝,俩人很少干涉他们的事,更何况家事了。
而且谁知道赵宁那么大年纪了还不娶妻?
一般人家不是十六七,最大十**也娶妻生子了吗?
他们遇见赵宁时他就是十八岁的模样,当时交浅言深,自然不会问及是否婚配。
而第二年大家交情深些了,但顾景云和黎宝璐年纪小,虽然俩人已经成亲,但赵宁下意识的把他们当少年看,自然不会提及自己的感情情况。
而顾景云和黎宝璐,请原谅他们还没点亮这个技能,到现在他们都不会去窥探一个女子是否嫁人,一个男子是否娶妻了。
及至后来赵宁带着他们回惠州住了五天。
好家伙,从下马车踏上他们赵家村的第一天起俩人眼前的人就没少过五个。
不说赵宁的爷爷父母,还有他那一长串的堂叔伯及兄弟和侄儿们,排成队都能把院子站满,何况还有赵氏其他房头的族叔族兄,而这些人都娶妻生子了。
得知赵宁考中举人有顾景云点拨之恩,赵家人恨不得把俩人供起来,热情似火,三姑六姨,大姑娘小媳妇围着黎宝璐,男子则围着顾景云,务必让俩人感受到宾至如归。
所以现在回想起赵家,顾景云和黎宝璐脑海中除了闪现赵宁祖父及父母的脸便是一堆乌压压的人头。
就连在黎宝璐跟前刷了五天好感度的赵宁亲姐和亲妹都没在她脑海中留下任何印象,没办法,人太多了,每天只要一醒来就面对一大群女眷,叽叽喳喳的,压根分不清谁是谁。
当时顾景云又没想收他为徒,俩人自然不会太过留意他的家庭情况。
毕竟赵家给人的印象便是和睦团结,作为一般好友,知道这点情况就可以了。
而等到后面顾景云想收他为徒,满脑子却都是为舅舅平反和为太子夺权的事,想到赵宁脑海中闪现的也是他的不足和该教的功课,谁会想到他的婚姻情况?
三天前收到赵太爷的信,黎宝璐自然而然的以为赵宁早已成亲,赵太爷想要抱曾孙,所以才送孙媳妇来跟孙子团聚,也好互相照料的。
她又怎会多想?
不过说到底这件事还是她和顾景云失职,作为嫡传的师父,怎么能连徒弟成没成亲都不知道呢?
于是为了弥补他,黎宝璐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我让静翕把床让给你,他去睡榻。”
赵宁:……徒儿是不是要谢谢您,师娘?
赵宁转身回院子,把刚冲好澡要去吃饭的赵青拽过来审问,“肚子饿了?”
赵青点头。
“想吃饭?”
赵青狠狠地点头。
“很好,”赵宁把碗扒拉到自个跟前,一拍桌子道:“若不从实招来,今天和明天的饭都没有了!”
赵青一脸愕然的看着他,痛心疾首的道:“三叔,你咋变得这么坏了?”
赵宁就一巴掌按下他脑袋,怒道:“还不快说!”(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三百九十七章 一波
赵青绷着脸,目光左右游移,心虚的问道:“您想听哪方面的?”
赵宁一瞪眼,一拍桌子吼道:“全部!从头给我说起!”
赵青就耷拉下脑袋,垂头丧气了一会儿才道:“你去年没回去过年……”
赵宁和燕元娘幼时就定亲了,两家关系很好。
燕元娘的祖父和赵太爷是同窗,俩人兴趣差不多,家境差不多,关键是两家还住得进,中间就隔了一个村子。
因为燕太爷比赵太爷年长两岁,长得又壮,所以在私塾时常护着矮小且身体不好的赵太爷,俩人的友谊就此建立。
赵太爷读了一辈子的书都无所得,但燕太爷却在三十二岁时考上了秀才,虽然到现在他也没能更进一步,但他却比赵太爷优秀多了。
妙的是,赵太爷和燕太爷都爱读书,但他们生的儿子都不爱读书,一门心思都在种地上,觉得父亲读书纯粹是浪费家里的粮食,连妻儿都养不活。
所以两家的友谊之花同样在赵老爷和燕老爷之间绽放,燕太爷年过四十,又考了三次乡试后发现还是不能中举便有些心灰意冷,也不想再考了,就在家里办了个学堂,教附近几个村子的孩子读书认字,也给家里增添一份收入。
毕竟,燕老爷没有赵老爷能干,他只会种地,燕家为了供燕太爷读书,一百多亩的地已经减到了二十亩,而且燕老爷只有一个闺女,生的两个儿子都没站住。
不管是为了儿子还是为了孙女,燕太爷都开始下意识的存钱买地,想要多积累一些资本,并且要为他孙女物色未来女婿,
聪明伶俐还活泼开朗的小赵宁就入了他的眼,于是他就去找他老朋友去了。
赵太爷一看是老朋友,再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唇红齿白的小元娘,也不问过儿子儿媳,当即就拍板应下了。
当时燕家的家底虽比不上赵家,但燕太爷是秀才啊,是他们附近个村唯一的一个秀才,已经放任儿子去读书的赵老爷和赵太太同样对这门亲事满意得很,所以两家就正式交换信物,算是把亲事定下了。
后来小赵宁还被他祖父送到燕家读书,毕竟燕太爷在读书一途上要比赵太爷能干那么一点。
燕太爷对小赵宁也很是上心,毕竟是自己的未来孙婿,而赵宁跟元娘算是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
本来他们俩家是决定元娘及笄候便成亲的,可惜燕家老太太在婚期刚定下时就西去了,元娘要守孝三年。
赵宁带着顾景云他们回惠州时正好是第二年,去年六月元娘就出孝了,但赵家一直没有消息,燕家不由有些慌。
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说赵家祖坟上冒青烟,要发达了,儿子年纪轻轻就考中了举人,现在还进京赶考了。
虽然去年消息传回来时他们知道赵宁春闱时没中,但那有什么要紧,他还年轻,才及冠就中了举人,他将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去考进士,就算他倒霉,真的一辈子都考不中进士,举人也是能当官的呀。
所以知道赵宁没成亲的都有了三分意思,媒婆踏破了赵家的门槛。
但赵宁定亲了!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打退了一大帮人,但还有一部人不在乎。
娶妻尚能休妻,何况他还没娶。
于是,家境在燕家之上的都暗示赵家退亲另定,其中还有两家乃是在朝为官的官员,看重了赵宁的潜力,有一家则是大商人,列出的嫁妆单子能把赵家给埋了。
赵青小声道:“家里本想等你回家过年时商议这事,谁知道你没回家,那三家逼得紧,燕家也时不时的派人来打听,小曾祖焦心之下才过完年就病倒了。”
赵宁面沉如水,咬牙道:“家里有谁心动了?”
赵青懦懦着不敢说话。
赵宁就狠狠地一拍桌子,赵青立即蹦豆子一样的往外蹦道:“反正小曾祖和三叔祖肯定不答应,我曾祖父也说不能忘恩负义,其实家里没多少人有这意思,但那些人来得太勤,回绝了他们也一趟一趟的来拜访,闲言碎语不免就传了出去……”
西南地区的教育本来就落后,惠州乃贫困之地,尤甚。他们那一里十村在赵宁没考中前就只有两个秀才,一个便是燕太爷。
赵宁是惠州最年轻的举人,要不是他已经定亲,就是县太爷都想跟他结亲。
所以他本身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从他中举以后各种猜测就未断过,大家都在猜他们家会不会跟燕家解除婚约,何时解除。
而在媒婆开始登赵家门后,这种议论达到顶峰,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大部分都觉得赵家肯定要悔婚了。
赵青瞄了一眼赵宁的脸色,小声的道:“议论一起,小曾祖就让叔祖母去燕家安抚,明言等燕家出孝就重议婚期。那会儿叔祖母应该是诚心喜欢三婶的,只是后来……”
赵青支吾着不说话。
“只是后来上门的人越来越显贵,所以母亲她就心动了?”赵宁面无表情的问。
“其实也不怪叔祖母,不仅叔祖母,就是二曾祖母和一些叔伯婶娘都心动……”赵家突然进入另一个阶层,就和乍富的人家一样,不免心思浮动,飘飘欲然,就算赵宁已经一再警告过他们,让他们低调,他们还是忍不住迫切的想要打入那个阶层内部,给家族,给赵宁争取更多的资源。
当时赵家内部分成了三派,一派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派主张给赵宁换个更有助力的亲事,一派则坚持信守承诺,和燕家结亲。
其中以第三派势力太大,因为其囊括了赵家有发言权的家长,三位太爷,跟赵老爷同辈的叔祖们大部分都坚持和燕家的婚事。
所以对立的两派压根没斗起来,因为实力相差悬殊。只是家里意见分歧不免让人心生浮躁,加上赵太爷年纪又大了,所以那段时间家里过得很艰难。
而赵家本打算等赵宁回家过年时提起他的婚事,尽快让他跟元娘完婚,谁知道赵宁又跟着他先生跑到雅州去了,那里距离惠州可太远了,连年都回不去。
没办法,婚事只能再拖。
赵太爷本想等过完年就写信让赵宁回来成亲,赵太太却不答应,她觉得儿子读书考科举就已经够难了,怎么能还让这些琐事去烦他?
一来一回得耽误赵宁多少时间?
赵太爷对科举已经入魔,闻言便有些犹豫,谁知趁着过年大家互相送礼,那三家又给赵家拉来了好几车的礼物。
当时赵太爷带着赵老爷去燕家谈两家的婚事,回来时才知道赵太太把礼给收了,当下就气得厥了过去。
虽然那三家经常给赵家送礼,但赵家都很硬气的推辞了,就算不得不收,事后也会补回去,绝对不让人有一丝闲言碎语。
而这次三家送来那么厚的礼,儿媳竟问也不问就全部收下,意思还不够明显吗?
赵太爷醒来后就病倒在床上,拉着赵老爷的手一个劲儿的哭,气得赵老爷第二天就带着媒婆上燕家把婚期给定了。
就定在了今年九月。
赵太太气得回娘家,连年都不在赵家过。
但赵太爷那一病就没起来,也不知是心情抑郁,还是受了寒,才过完年就重得下不了床,吓得所有人再不敢提赵宁的亲事。
赵太太也老老实实地的自个跑回来了,为了儿子的前程悔婚是一件事,可要是气死了公公就是另一回事了。
公公真要出事,不仅她丈夫,只怕她儿子都不会原谅她,所以赵太太低眉顺眼的回家侍疾。
赵太爷熬了两个月,病情断断续续,家里正犹豫着是不是写信让赵宁回来,赵太爷就下了死令,谁也不准给赵宁写信,要是写了信他就绝食不盖被子。
没人怀疑老人家的话,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瞒着赵宁。
然后赵太爷就提出他病好不了了,他想要看见孙媳进门,不然他死也不能瞑目。
赵太爷拉着他两个哥哥的手当着赵家所有人的面哭,让他儿子完成他的心愿。
众人默默无语,让赵宁回来,不同意的是你,让赵宁成亲的也是你,你到底要闹哪样?
知父莫若子,赵老爷闻言只是默默地看了他爹一眼,转天就请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两个老人,又抬了他两个伯父去燕家,跪着求燕太爷提前把孙女嫁给他儿子。
赵太爷想要燕家这门亲,又舍不得赵宁浪费学习时间回家,那就只能让元娘一个人嫁进来了。
这对元娘来说自然很委屈,但赵老爷事情办得很漂亮,当着十里八乡众乡亲的面儿放低姿态。
燕家在这门婚事中落了下风,本来就害怕齐大非偶,而赵老爷放低姿态,拿出一副燕家对赵家有大恩,元娘一旦进门就是救了赵太爷,赵家会把她供起来的态度,燕家便高兴的答应了。
因为别人不知道,赵老爷和燕太爷却是知道的,赵太爷他的病压根不严重,他现在就是看着虚,内里已经好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三百九十八章 三折
冲喜的委屈就在于风险,最怕的是没效果,到时大家会骂新娘子是嗓门星,可一旦有了效果,那进门的新娘在婆家就有了功劳,在外人眼里也是有福之人。
赵太爷没重病,他们闭着眼睛都知道这喜肯定能冲成,元娘有这个功劳在,以后在赵家也更有底气。
燕太爷和赵老爷暗戳戳的对视一眼,一拍即合,选了最近的一个日子就迎亲。
果然,新娘子入门当天赵太爷就能下床等新妇拜礼,第二天就能喝下一整碗的肉粥了……
元娘才进门俩月,赵太爷脸上的肉就蹭蹭的冒出来,这下背也不疼,腰也不酸了,脸上苍白的病容一消而散,每顿能吃一碗米饭再搭一碗粥。
这效果太明显,这下不仅赵家人,就是附近几个村见过赵太爷病容的人也觉得元娘有福,是个旺夫旺家之人。
一直冷淡的赵太太对元娘也好了许多。
但好死不死,赵太爷得意忘形,跟儿子洋洋得意时被熘进赵家偷懒的赵青听到了,这才知道赵太爷之前是装病。
赵太爷过年的那一次病是真病,还几次都跟死神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