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世富贵-第6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那一次让徐平灭了结交历史名人的心思。
见到徐平出来,包拯拱手行礼:“下官包拯,见过都护。”
徐平笑道:“你我二人同年登科,有兄弟之情,你不必如此客气。坐吧,不必拘束。”
分宾主落座,包拯道:“都护此时为一路之帅,朝廷托以数千里之地,岂是等闲!帅臣自有帅臣威仪,下官虽然与都护有同年之谊,公堂之上却不敢有丝毫造次。”
包拯其实不是个古板不通人情的人物,官场上与人交往比较圆滑,不过他也确实嫉恶如仇。对于坏人能够穷追猛打,但与一般的同僚,相处还是比较愉快的。想想也是,他又不是出身名门大族,父亲只是个中下层小官,他耽误十年,一出仕就飞速升迁,不管是能力还是为人都不会差了。历史上包拯一任知县之后就是端州知州,升迁速度比现在还要夸张,处处与人为敌哪里有这种好事。
寒喧几句,徐平见包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便也就不叙情,只谈公事。这种人这个年代不少见,公堂之上只谈公事,关系再亲密也要到私下去说。
喝过了茶,徐平对包拯道:“会州新复,治下的人户很少,其实没有必要这么急着设州县。只是因为境内发现不少矿苗,多是金、银、铜类,要采矿才设州。你到那里,主要还是把心思放在坑治事上,把几个矿先开起来。现在战事正紧,秦州这**汉杂处,又近西域,胡商很多,全用纸币有许多不方便之处。前些日子便就有番贼印了本朝假钱,到秦州境内来使用,还好应对得当,才没有出大的乱子。以后秦州会慢慢收紧纸币的使用,百姓日常买卖货物多用铜钱、铁钱。铜铁过重,从中原运来诸多不便,一贯钱从京师运到这里来,只怕运费就超过了钱值。你也做过一任知县,应当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包拯拱手:“都护先前在三司施政及印过的书籍,下官大多看过,此事理会得。各地所用的铜钱,实际以历朝历代积攒下来的为大宗,真需要从京师运去,对朝廷就多是赔本卖卖,并不合算。秦州要多用铜钱铁,最好由本地自己铸造。”
徐平道:“这是一,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朝廷铸钱向四方运去虽然赔本,但铜钱到了当地之后并不是只用一次,而是会不但转手用来用去,这样算下来就不赔本了。沿边打仗的几路却不是这样,随着军费大量的钱拨下来,当地却没有多少商业,铜钱来了便就被握在手里,市面上用来用去的很少,这样就对本地民生有不小危害。所以,必须自己铸钱。”
对于国家这一层面来说,钱不能只看币值,还要考虑流通速度。商业不发达,铜钱很少流通,跟流通速度快的发达地区不是一回事。秦州也是一样,商业的繁荣只是对外贸易的发达,本地商业其实一般,钱的流通速度不快。这样从京师运铜钱来,短时间的流转次数不足以抵消掉高昂的运费,这就亏得厉害了。历史上的大宋也是一样,所以不得不使用铁钱、交子,强行把钱的运费降下去,但依然造成了巨大的财政窟窿。
对外打仗,不能只看花掉了多少钱,还要看这钱的效率如何。徐平在秦凤路打的仗比其他地方都大,但财政一直充裕,也没有给本地造成经济虚火,社会一直平稳,便就是这个道理。以为打起仗来,我向哪个地方运去多少铜钱、多少白银、多少黄金,数目多了军费就充裕是没有道理的,钱终究是钱,只是财富的一个符号。在正常的经济条件下,钱的数目可以转化为军费,但在大规模的战争中,则是不能如此换算的。
面对蕃落众多、番汉杂处的复杂局面,内地用纸币充作大客货币的手段在秦州变得不适用了,必须要另想办法。如果不能够在本地直接铸钱,就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从而就相当于削减了徐平手下的军费。军费转化成的物资少了,便就只有增加数目,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打仗就是打钱粮,这话没有错,但粮是实的,钱却是虚的。粮食好处理,军费的钱却要小心谨慎,不然最终会军费越来越高,军队的待遇却越来越差。
第188章 怎么还是如此!
政事堂旁边的议事厅里,赵祯与一众宰执听李璋讲秋后陇右徐平的作战方略。
李璋指着身后挂的巨幅天都山一带地图,道:“此时陇右五军,张亢、田况所部驻扎榆中县,监视河湟蕃部和河西番贼,确保秦州西部无忧,秋后不会参与天都山战事。桑怿和明镐所部驻会州以北山谷间,春夏间他们多次北出击贼,使兴、灵两州粮草无法运往天都山。候至秋后,他们便改为监视番贼西寿监军司,战与不战,酌情而定。刘兼济、种世衡部驻会州城,此时城廓已完备,等到秋后,他们便前出三角城一带,占住渡口,守护黄河两岸,保证其他各军后方无忧,与桑怿所部成犄角之势。高大全、景泰部驻三角城,等到秋后与番贼开战,便以他们这一部为主,进取达城。而曹克明、张部则驻会川到会州祖励川河谷间,闲暇时继续整修道路,必要时出会州支援各部。”
吕夷简指着地图问道:“陇右都护府在兰、会两州集中了十万大军,为何只有高大全一部参与战事?昊贼在天都山驻有大军,人数颇为不少,高大全一军是不是人数少了些?”
李璋叉手:“回枢相,从会州去天都山,一路上全是山间谷地,沟壑纵横,道路极是难行。那里平地狭小,再多人马也难以展开,前期战事也只能容下高大全一军。等到打下达城,则刘兼济部随后跟上,形成阶梯依次推进。”
说完,李璋又展开一副地图,挂了起来,道:“陛下,诸位相公,这就是达城周边一带地形。自占住三角城之后的这几个月里,高大全部一面建城池、修道路,在三角城屯积粮草军需,一面与番贼争建四处关隘。此时达城周围,本朝与番贼各占一半地利。”
吕夷简和李迪起身,向赵祯告了罪,掏出老花镜凑上去看达城周边地形。
山地的关隘,大多都不是一座单独的城,而是与周边大量的军事要地形成的城、寨和堡合成一体的防御体系。看记载是一座寨或者一座城,便以为只有那一个地方就错了,往往一城一寨下面都下辖数座甚至数十座的寨堡。以前党项的防守相当粗略,只在要地马马虎虎建一座城,周边的小关小隘并不防守。在卓罗城被徐平偷袭一次之后便学了乖,会州之战看出了名堂,也开始学着占领城池附近的军事要点。高大全占住三角城之后,便就与达城的党项军分别占领周边要点,各建寨堡,形成犬牙交错的局势。如果不是党项军及时抢占这些要地,全被高大全占住的话,秋后战事就没有任何悬念,成了死局。
天都山多是土山,水草丰茂,山中盛产竹木,与一般的西北山地是不同的。那里的山坡大多可以放牧,山间谷地可以耕种,人户比兴、灵两州还要稠密。为了简化战事,高大全把自己占住地区的人口全部南迁,成为完全的军事区。而且因为最近党项纸币泡沫破灭之后经济困难,有不少党项番汉人户主动投靠大宋,那里的人口在迅速减少。
李迪和吕夷简看着地图上几乎每一个小山谷都设了城,其间道路错综复杂,到了两军相接的地方,几乎看不出来中间的界线。这是他们第一次对前线战事有了直观认识,体会到了真正的战争与自己先前理解的巨大不同。那些山间的小寨小堡,地方狭小,根本驻扎不了多少人,他们所防守的道路,不少是只容一人通行,一天也走不了十里路。这种地方作战的人数是被地形限定死的,大军没有用处,不是你看敌人只有一百人,那么我派一千人就肯定能赢的情况。但是如果把这些小据点弃之不顾,则会被对方把防线渗透得千疮百孔,精心构建的据点没了用处。这就是把兵力撒胡椒面,但你又不得不撒。
把周围看过,吕夷简和李迪对视一眼,摘下老花镜回到位子。他们现在知道徐平为什么在军中广设僚佐,大大增加了军官的数量。这种战事指挥太过复杂,以前的禁军根本应付不来,就是党项也是被逼得没办法,赶着鸭子上架,现在达城应付起来相当吃力。
山中对气候非常敏感,不等到秋后没了雨水,天气干爽是不敢冒然开战的。不然一场大雨、一场洪水就决定了战事,跟老天赌运气就没有意思了。如果不是在天都山,而是在更北的大漠草原,徐平不会老老实实地等一个夏天,战事早就起来了。
一切看过,吕夷简对赵祯捧笏道:“陛下,依臣等所见,陇右徐平布置大致无差。番贼在天都山中依托地利,层层设防,他们只能步步为营,向昊贼逼过去。天都山南院所依托的不只是天都山,因为有山间谷道与葫芦川相连,天都山以北番军实际连成一体,不占住天都南院,与泾原路打通,本朝也只能如此应对。今年战事的关键,还是看泾原路和环庆路,只要他们能够顶住番贼,最少是不过不失,则陇右就能深入天都山,与番贼主客易势。”
李迪道:“若论兵马,泾原和环庆两路还要多过陇右,钱粮更是他们的数倍。而且陇右是攻,那两路是守,不过不失是最起码的。如果他们能够予番贼应头痛击,前出至镇戎军以北筑城建寨,切断天都山与韦州的来往道路,则是大善。”
赵祯点了点头:“两位相公所言极是,夏守所部兵精粮足,不弱于贼才是。”
随着战略重心西移,三衙精锐随之西调,集中于环庆和泾原两路。单从人数上他们的主力达十五六万人,而且多是三衙精锐,可谓天下精兵集于两路。这些军队的待遇好,徐平的五军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比,所费钱粮是徐平所部的数倍。现在三司财政充裕,又有邮寄司等各种手段向陕西运送物资,军需粮食都是足额发放,数目相当可观。
这时候就显出了效率的重要性,泾原和环庆两路军粮是从关中运来,问题不大,但钱还是出了问题。三司大量钱的投入,引起了那两路经济的混乱,物价飞涨,其恶劣程度也就比乱印钱的党项好上一丝丝。禁军拿着丰厚的军饷,却买不到需要的东西,生活待遇实际恶化,军中怨言载道。而且与一切军事物资标准化统一管理的陇右相比,两路禁军按传统还有一些是由军士自己保管,甚至要自己去买,更加恶化了兵士处境。
不过这一切朝廷并没有明确的感受,韩琦和王彦不住上书,说是战事将近,大军云集两路,引起民生艰难。夏守则上书说是军中钱粮充足,人人请战,专等秋后破贼。有陇右徐平那里比着,朝中也认为那两路况在花更多的钱的情况下差不到哪里去,一片乐观。
说罢陇右,李璋又展开泾原和环庆两路地图,介绍那里的军事部署。
赵祯和众宰执一看地图,都勃然变色。赵祯厉声问道:“已过几个月,怎么还是如此!”
第189章 左右各不同
见赵祯看向自己,吕夷简无奈地道:“禀陛下,臣曾把陇右地图和兵力布防一并送夏守处作样,让他把自己布置依样画来,送枢密院。只是夏守言其属下将校忙碌,且无人懂得制此图样,一直推托。每过十天半月,臣便发文催夏守,只是他一直未回。”
赵祯脸色铁青,好长时间说不出话来。夏守是三衙宿将,官高爵显,自己亲自选去西北为帅,没想到做事如此不靠谱。徐平连打胜仗,不说因此就按他说的改军制,最少他打仗的办法别的将帅要学来,对军队来说不打胜仗还有什么用处?自己还曾亲自下诏,让夏守照着陇右各军的办法,对战事详加规划,一切都清楚明白,报枢密院。却没想到事情过去几个月,还是跟李璋初回京的时候一个样子。
思索良久,赵祯心中暗暗叹了一口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禁军现在这个样子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要改谈何容易?而且军制不变,他们也未必就能够照着徐平作战的办法规划出来。从上到下,从思想上就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做成这样。
叹了口气,赵祯对吕夷简道:“如陇右都护这般,一切都清楚明白,我们朝中议事,前线的战事如在指掌间,不至于相互猜疑。徐平所部各军,要做什么事,上至各军,下到每一指挥,朝中无不了如指掌。他那里花了多少钱粮,花到了哪里,朝中也清清楚楚。反观泾原和环庆两路,他们要怎么打仗朝中不知道,兵马如何布置朝中不知道,钱粮花到哪里去了朝中不知道,就连军功、赏赐也是模模糊糊”
一边说着,赵祯一边连连摇头,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吕夷简和李迪都不说话,夏守不是徐平,可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徐平是他们两人看着,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关系好也罢坏也罢,都是知根知底。对陇右都护府有什么意见,李迪和吕夷简对徐平都可以有话直说,也不用怕徐平心里有什么想法。可且这么多年交往下来,他们也知道对徐平越是有话直说,事情越是好办。夏守可不一样,他是先帝的手下爱将,资格不差于李迪,吕夷简差得远,与皇帝的关系错综复杂,三衙将领里亲朋故旧众多,宰执也要忌惮。只要夏守还没有打败仗,吕夷简和李迪就拿他没有办法。
思索良久,赵祯对吕夷简道:“枢密院再给夏守宣命,告知他秋后之战事关重大,不得有丝毫大意。秋后之战,夏守先保对昊贼不失,如能重创番贼,则为大功!”
吕夷简捧笏领旨,又道:“那泾原和环庆两路的战事布置,又当如何?”
赵祯沉默了一会,才摆了摆手:“便先如此,一切都等到战事结吏来年春夏再议。”
不进行大的制度变更,现有的三衙禁军就不能像陇右一样行事,而要军制大改,现在的条件又不成熟。三衙禁军将领的反弹太大是一,缺少做事的人才是二,陇右诸军建立的日子还是太短,完不成这个任务。而且把三衙禁军全部换成陇右一系,这个决心赵祯下不了,最少现在下不了。现在只能够看夏守的表现,再决定以后如何行事。
陇右和泾原、环庆两路的辖境,大致是以泾河来区分。泾河的上游即为泾源路和环庆路,泾原路为泾河干流的上游,其支流马岭河流域则为环庆路。泾河很奇怪,在马岭河汇入之前,这条支流的长度还要长于干流,并不是以长度最长的地方来定河源。出现这种奇特的认识与历史有关,更与其起源地有关。
古人说的陇山就是后世广义上的六盘山,这一座大山雨水较多,孕育了三条较大的河流,东去的泾河,北去的葫芦川,南去的瓦亭川。这里是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争斗的古战场,当中原王朝失掉河套,战线便就推进到这里。而战事的中心,便是围绕着山上的关隘和这三条河流进行,河道既提供了水源,也提供了平坦的道路。不管是联结东西的大道,还是通达南北的道路,黄河以南大多是循这三条河及其支流,汇集到陇山,而后通过隘口翻过陇山,进入另一条河流的谷道。不夺下这些隘口,陇左、陇右就不能联系起来。
陇山不仅是山势险峻,而且这山形成的年代较晚,地震极多,修好的道路不一直维护的话,则很快就毁于各种地质灾难,数十年间就会沦海桑田。是以南段多石的小陇山一带极难通行,唯有多弯多险的关山隘口和穿山而过的渭河可以翻山,相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