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永乐大帝-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没等两名锦衣卫说出巴结的话,那名侍卫已经放声说道:“快点开门。皇上御驾来了,要见徐辉祖。”
门口附近的锦衣卫全都吓了一跳。前面的两名锦衣卫望望被众人簇拥在中间的朱棣,慌忙趴在地上磕了不计其数的头。一阵钥匙叮当,“咣”地一声,铁栅门被拉开。朱棣走进门,问道:“魏国公还没睡吧?”
锦衣卫头目自然不敢挑朱棣的语病说魏国公已经被削,现在没有魏国公了。他只是连躬身答道:“回皇上的话,这些天魏国公都睡得很晚。现在时间还早,应该还没睡。”
“你前头带路。”说着朱棣便一边朝里走,一边吩咐道:“道衍进来,其余人留在门口。”
徐辉祖早就听到了外面的动静,但是因为距离较远,因此并不知道是御架亲临。
当房门被推开时,徐辉祖看见来人是朱棣,脸上的犹豫一闪而逝。
朱棣进门后并没有马上说话,而是仔细打量了徐辉祖几眼。徐辉祖显然是个帅哥,他身高八尺五寸,面如冠玉,基本上可以用英姿非凡来形容。
当朱棣正在忌妒徐辉祖的外表时,徐辉祖却望着朱棣冷漠地问道:“赐死只需要派个小太监不就行了,你亲自来干嘛?”
“大胆!”道衍跨前一步,高大的身躯几乎将朱棣完全挡在身后。“你可知道这样说话是君前失仪,罪可致死!”
道衍毕竟没有完全将朱棣的视线遮住,因此朱棣看到徐辉祖的脸色一阵发白。朱棣觉得徐辉祖并非是因为害怕而脸色发白,因为即便在道衍的身后,朱棣的耳朵也一阵嗡嗡作响,首当其冲的徐辉祖没被那声狮子吼震晕已然不错了,脸色发白只是很正常的现象。
如果不是因为现在这副身体已经四十出头,朱棣绝对会向道衍学习神秘的中华古代武功。不说别的,这招狮子吼虽然未必能够吼死人,但是在战场上挥舞着砍刀每砍倒一个敌人就这样吼上一声,己方的士气一定能够大涨。
胡思乱想完毕,朱棣轻轻推开道衍近前一步。
“朕告诉你三件事。第一,建文皇帝已经在南京城破死之日大行。第二,朕已经登基,登基诏文由大儒方孝儒所写。第三,建文帝有个遗孤还在皇宫之中,朕已封他为吕宋王,待他成年之后,若他愿意,可前往吕宋就国。”
徐辉祖被软禁在魏国公府,第一个消息听说过,只是一直无法得到确认。第二个消息也听说过,虽然鄙视方孝儒投敌,但此刻并不吃惊。然而听到第三个消息时,他的脸色终于大变。
自己的几次建议皇帝都没接受,结果导致靖难之役最终失败;而一直效忠的皇帝就这么去了;万幸的是,建文皇帝竟然还留下了遗孤……想到这些,徐辉祖的心中又悲又苦,堵得异常难受。
一阵悲酸过后,徐辉祖突然捶胸顿足地号啕大哭起来。
“皇上啊……皇上……您当初怎么不听臣言……臣无能,臣对不起皇上……当初城破之时,如果臣能将燕贼多挡一些时间,皇上您也不会遇难啊……皇上啊……呜呜呜……嗬嗬……”
看到徐辉祖的表现,朱棣稍稍有些失望。他希望这位大舅子会因为建文帝已死,然后知趣地转投自己。但是现在看来,徐辉祖恐怕会将忠诚转移到建文帝的遗孤身上去。不过也不要紧,反正建文帝的遗孤掌握在自己手上,也算是间接掌握了徐辉祖。
只是一想到徐辉祖居然称自己为燕贼,一股怒气从心底油然而起,怎么也遏制不住。
朱棣突然暴怒地朝前走一步,那种一记窝心脚踹死徐辉祖的冲动极为强烈,但幸好,他总算将这种冲动忍住了。
朱棣咆哮道:“天子之怒,赤地千里。朕看在皇后的面子上自然不会屠你全族,但是朕之前赦免的左逆文臣及家属人数过万,再加上建文遗孤,朕一道旨意,管叫这上万人头落地!”
徐辉祖伤心归伤心,却也没有失了理智。听得朱棣的威胁,他打了个冷颤,赶紧用手掌紧紧捂住自己的嘴。然而,那呜咽之声透过指逢传出来后,显得愈加悲愤绝望,听起来特别糁人。
见徐辉祖这么悲伤,朱棣突然觉得拿一个两岁孩童的性命威胁别人似乎有些卑鄙。
回想自己刚才突然暴怒的情形,朱棣稍稍有些担心。穿越之前朱棣的脾气不是这样的,难道说,是因为拥有了燕王的记忆后对性格造成了影响?又或者说,是因为自己当然上了权力不受限制的皇帝,因此性格慢慢发生了变化?或许真的是那样吧。处于无人制衡的高位后,“逆亡顺昌”的心理自然慢慢滋生,暴虐妄为的人未必全是性格天生如此——太祖在讨饭当和尚的时候也不曾杀过人,燕王在登基之前,又何曾做过诛人家十族的事情?
……算了,不想了。反正该发脾气时就发点脾气对健康有利,留一个良心底线也就够了。
“很好,朕再问你,朕入城之后,你为何既不投效于朕,又不为建文帝殉死?”
徐辉祖犹豫片刻,终于翻身跪向朱棣。过了好一会儿,徐辉祖总算控制住了自己的声音,于是哽咽着答道:“皇上……臣……臣之前做了许多……许多丧心病狂的事,担心不能见容于皇上……所以没敢投效皇上……”
“……事后又没有为先帝殉死……是因为罪臣贪生怕死……”
听完徐辉祖的狡辩,朱棣既高兴又担心。在他的心目中,有才能而又灵活机变的才是最佳的人才。能够驱使这样的人才自然值得高兴,只可惜必须通过建文遗孤才能间接控制这个家伙。按原来的历史,徐辉祖五年之后就会忧郁而死。但有了人生目标后,凭徐辉祖这副强壮的身体,弄不好比朱棣活得还长呢。那时,这个既忠心又有能力的家伙如果教唆吕宋王造反可就不好玩了。
“朕赦免你的罪过。现在你是否愿意为朕效力?”
哭了这么半天,徐辉祖似乎精神好了点,他红着眼睛小心翼翼地瞟了朱棣一眼,半晌,抽咽着答道:“……臣……愿意……”
见徐辉祖至少在表面上已经彻底臣服,朱棣的心情大好。从某个角度讲,朱棣其实是很没品味的。在对待徐辉祖的事情上,他的想法类似于花花大少:我得不到你的心,得到你的人也就够了。
想了想,朱棣又说道:“既然如此,你的魏国公爵位即日起便恢复,门口的锦衣卫自然也要撤的。太子少傅一职朕也给你恢复,隔三差五你可以到宫里教教侄子,顺便还可以看看吕宋王。吕宋王的教育现在由方孝孺负责,但吕宋国的情形和大明其他的郡王不同,有点类似于外藩藩王,仅有文治不够,还需要足够的武功。有方孝孺和你共同教导,朕就放心多了。”
“不过呢,你教育吕宋王时多注意一下言辞,要防着小人们造作谣言——朕相信你不会把吕宋王教坏,但如果有人上奏,朕也不得不查,何必惹这个麻烦呢?你说对不对?”
听见朱棣允许自己教育建文遗孤,徐辉祖由大悲转为大喜,只觉得一阵头昏眼花、口干耳鸣——幸亏没心脏病,不然准会发病。
徐辉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也不顾地板有多硬,趴在地上一个劲地拼命磕头。他一边啜泣着,一边不停地说道:“谢圣上隆恩……谢圣上隆恩……”
朱棣心惊肉跳地听着徐辉祖磕头时发出的“嘣嘣”声,一会儿怀疑徐辉祖是不是练过铁头功,一会儿又生怕他弄出个脑震荡什么的。
看情形徐辉祖心情太过激荡,继续留在这里不知道他会不会将地板磕出个洞来。朱棣叹了口气,谆谆嘱咐了几句,然后说道:“明天你妹妹抵京,作为她的娘家人,你也去迎接一下吧。”
注1:常遇春之子常茂,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和脾气,却没有继承常遇春的军事天分。
第十二章 册立太子
随同徐氏一同抵京的,还有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以及嫡长孙朱瞻基。
燕王不喜欢自己的嫡长子。朱高炽长得胖倒也罢了,更重要的是他还有残疾,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而且眼睛也有点问题。既然亲爹的态度也不过如此,穿越附身的朱棣自然也就更谈不上对朱高炽有什么好感了——虽然原来的历史时空中朱高炽确实是一个仁厚的好皇帝,但他的外表确实对不起观众,这能怪谁?
与之相对的,无论是燕王还是附身之后的朱棣,却都很喜欢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一个四岁大小的,粉妆玉琢的,天生聪慧的孩童,却总是象小大人似的说着话,这副模样确实逗人喜欢。
无论行为举止还是思维方式,朱棣已经越来越象个皇帝了。但对于幼小的、可爱的生物,任何人都会打心底里喜欢,朱棣也不能例外。徐氏入宫的当天,朱高炽带着世子妃和世孙朱瞻基去给朱棣请安。朱瞻基已经过了认生的年纪,因此对于来到陌生的地方并不怯场。一开始,他象个皮猴子似的晃着脑袋东张西望,用诧异和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新家,不时缠着世子妃张氏追问这个追问那个。待见到朱棣,朱瞻基便学着大人的样子给朱棣磕头高呼万岁。朱瞻基那奶声奶气的嗓音,一下子便逗得朱棣眉开眼笑起来。历史上,永乐皇帝之所以下定决心册立自己并不喜欢的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其中朱瞻基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数天后,朱棣率众人大祀天地于南郊,大家都以为这次大祀天地是为了立徐氏为皇后,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朱棣在册立徐氏为皇后之后,又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立皇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封二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封朱文圭为一字并肩王。
册封完毕后,朱棣发了一会儿感叹。
封建社会由于皇权的诱惑实在太大,作为皇帝的接班人,太子这个位置表面上看起来风光,但实际上却极为尴尬。在登上皇位之前,太子的废立甚至生死往往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间。想想,进一步就可以海阔天空,但停滞不前的话,却相当于立于危崖之上,两者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特别是当皇帝拥有多疑的、独断专行的性格时,这种危机感就会愈发强烈。反过来说,皇帝看太子也未必顺眼:太子很能干,那就必然和朝臣关系融洽,但这样一来,皇帝就会怀疑太子和大臣们交往过多进而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历史上被迫成为太上皇的例子不多,但总归还是有的。若太子无能,这事也办不好,那事也办不了,皇帝也同样有废掉太子的欲望。总而言之,太子表现得好也不行,表现得不好也不行,左右为难就是了。
朱棣比较欣赏康熙发明的“金册立储”的方式,也就是立储后并不公开,而是将写着储君名字的金册放在大殿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皇帝大行之时,再宣读遗旨。这样一来,皇子们为了获得父皇的青睐,平时就会老老实实地努力办差,而且,父子相疑、兄弟相忌、臣子相讦的局面也可以消弥于无形。只可惜,这种册立方式却不方便在明朝使用,因为太祖皇帝规定了,除太子外,皇子成年后就必须封王出京。违反这一规定,恐怕会引发政治上的大地震。朱棣虽说准备充当一位改革者,但改革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若是改革皇储册立方式而惹得天下震动,似乎有些得不偿失。
在朱棣发感叹的同时,他的两个儿子却正在为有怨气而不能发而痛苦。对于朱高炽成为皇太子,朱高煦和朱高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这其中,朱高煦的怨气显然更大一些。
朱高煦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朱高炽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简直就是废人一个。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只是因为生得早,却能够坐上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须弥宝座,这怎么能够让朱高煦服气?!
更何况,父亲总是会喜欢更象自己的儿子。朱高煦肖似燕王,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因此永乐皇帝其实更喜欢朱高煦——如果朱高炽并没有朱瞻基那样的好儿子,弄不好永乐皇帝会一狠心真的立更象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为太子;如果朱高炽死得早,或许永乐皇帝会担心建文皇帝的前车之鉴,于是立朱高煦为太子……
可惜,“如果”只是“如果”,事实却是朱高炽本人虽不讨永乐皇帝的欢心,可他的儿子朱瞻基却是永乐皇帝的心头肉,而朱高炽的身体虽然不算健康,却一直撑到了坐上皇位的那一天。
朱高煦之所以怨气会更大一些,一方面是因为燕王平时对待他的态度确实比对待世子更好,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燕王在靖难之役中曾经对朱高煦说过一句“勉之,世子多疾!”
先介绍一下燕王说这句话的背景。
靖难之役末期,北军已经打到了长江边上,建文皇帝不得已派代表前去与燕王谈判,希望能够与他划江而治。若是处于下风,燕王或许会暂时接受划江而治,但既然处于上风,只能占便宜不肯吃亏的燕王自然不可能同意。
谈判不成,于是接着打。
谁料到北军虽然占了上风,可是南军名将盛庸也不是图有虚名之辈,他率领着南军士兵作了殊死的反击,并打败了北军,暂时挡住了燕王。
盛庸的抵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燕王的军队长期征战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士兵们十分疲劳,都不愿意再打,希望回去休整。这一次燕王也动摇了,因为他也看出部队确实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再打下去可能会全军崩溃。
正在燕王左右为难之际,朱高煦却正好带领援军前来助战。这时,燕王十分高兴地拍着自己二儿子的背,深情地说道:“勉之,世子多疾!”
汉语实在是很深奥。
“勉之”是鼓励朱高煦好好干、加油,没什么出奇的地方;“世子多疾”也只是陈述事实而已,问题在于这两句话联系在一起看,其含义不免就令某些人浮想联翩了。
在朱高煦听来,这句话无疑是将来会传位于他的暗示。受到这样的刺激,朱高煦立即拿出吃奶的力气拼命攻打盛庸。或许援军是生力军的缘故吧,接下来北军终于大胜南军,之后一举渡过长江,直抵京城。不久后,燕王登基称帝。
令朱高煦失望的是,“勉之,世子多疾”这句话还余音未了,谁知在靖难之役中出力最少的朱高炽刚抵达南京不久,就马上被立为了太子,这叫朱高煦怎么能够甘心?!
朱高煦虽然愤怒不已,但一时之间却想不如该怎么办。因为,朱棣在册立朱高炽为太子之前半点风声都没有,也就是说,朱高煦被弄了个措手不及。
朱高煦生着闷气没有说话,但朱棣却不肯就这样放过他。
朱棣面无表情地向朱高煦和朱高燧问道:“你们俩为什么不向太子贺喜?”
朱高燧愣了愣,瞟了朱棣一眼,然后不情不愿地向朱高炽走过去向他道喜。
朱高煦却因为本来就咽不下那口气,又仗着父亲历来宠爱自己,便梗着脖子说道:“前不久父皇还说过‘勉之,世子多疾’……”
看着朱高煦一副斗鸡的模样,朱棣无声地透了口气。这显然就是所谓的恃宠骄纵了。
燕王喜欢朱高煦,但朱棣对他的观感却只是一般。
要说呢,朱高煦的外表确实占便宜,毕竟良好的外表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而且,朱高煦也并非彻底的无能之辈——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太子之位争夺的失败,却也不能怨朱高煦能力不行。在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努力下,太子党的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