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专业的善良-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演讲中,我指着胸前“IMD”的字样,告诉所有学员,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唯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在这个高度竞争的新时代里,掌握自己的未来。英雄不怕出身低,真正的英雄都是从基层做起的。前任微软的总经理吴士宏,写了一本书叫《逆风飞飏》,描述自己从一个中专毕业的小护士做起,天天进修,不断努力,终于做到总经理的位子。格力空调的总经理董明珠,写了一本书叫《棋行天下》,描述自己从安徽的小推销员开始,一步一步地凭自己的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也做到总经理的位子。像我,也要不断接受培训,不断读书进步。穿着公司的纪念衫,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希望以后大家穿上公司的T恤,就会想起历史上的今天,曾经到这里接受培训,曾经听过学习的重要性,也能不断地要求自己进步。
在公司,学习有两句口诀: 学,明天就要用;用,后天就要教。不马上实地运用,学等于是白学,一下子就会忘掉,不留下什么痕迹。唯有用了,才知道学得好不好。用,一定要以结果为导向要求自己,没有结果也等于没用。做业务与做事的心态不一样,做事的心态是有做就好,而做业务是追求结果,没有结果就没有收入,等于没做事。就拿这次培训来说,回去之后要将所学到的知识,用在销售过程中,产生业绩。这样所产生的业绩,才能证明这次的学习有用,才算是真正的进步。
运用知识,得到结果之后,要立刻将使用的心得与所得到的技能,教导身边周遭的同仁。能够教会身边周遭的人,才算是真正学到。要将别人教会,就要将所学到的知识与所用到的技能融会贯通,并且使用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说法,教会别人。教会别人,能够让自己能力大增,不仅能成为超级销售员,也能成为超级教练。当有朝一日自己成为超级教练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也会成为领导者,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蒸蒸日上。
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培养未来的干部有一项规定,要求某一职等的人,在升等之前,一定要担任内部讲师,每年要负责几堂课,每堂课上完之后,学员对讲师课堂表现的评分不得低于80分。对于已成为主管的人,要求更高,每年必须要到外界,或是经销商大会,或是大学,要历练过几百人的大型场合演讲。这样的安排,用意就是在培养主管们教导的能力,进一步地加深他们学习的能力。学习,教导,才能产生一个好领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英雄不怕出身低,累积每一次的学习,即使是小小的收获,也要找个人教会他。一点一滴地累积,不断地累积自己的经历,然后再不断地追求自己培训、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奔向大海。在知识的海洋里,塑造出一支一支常胜的团队,一个一个优秀的领导,一个一个总经理。
隐性知识的学习
在学校念书的时候,知识装在书本里,就好像牛奶装在奶瓶里,吸收知识,就好像婴儿拿着奶瓶吸奶一样的简单,只要用力一吸,奶汁就源源不断地供应。在社会上,知识无所不在,却没有固定的一种形式在书本上,供你轻松获得。初入社会大学,必须马上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一种没有老师、没有书本、没有考试压力,却又要求你不断地吸收无形知识的学习方式。
知识分为有形知识和无形知识,凡是能文字化、语言化,可以使用有形的介质传递的知识都是有形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从小到大,通过老师授课,经过书本传递的知识,都是有形知识。而无法使用文字叙述、语言形容以及使用书本等有形介质传递的知识,称之为无形知识(Tacit Knowledge)。“八月桂花香”,你不可能向一个从来没有闻过桂花香味的人,准确地传递桂花是如何的香,除非让他闻过,才会有共同的感觉,沟通所谓的桂花香。庄子有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就是说明无形知识的存在,以及无法使用传统方式传递的事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敞天心胸谈学习(2)
有形知识只是学习知识的基础,真正能产生核心竞争力的,使你与众不同的,在于无形知识的累积。道理很简单,如果念书就可以学会任何事,那么公司里的职务高低就以学历高低来划分了,而与经历完全无关。事实上,毕业证书只在踏入社会,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派上用场,从第二份工作开始,就得依靠工作上的经历所获取的无形知识。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一位可尊敬的长者,1999年在台湾交通大学开了一门EMBA课程。有一堂课讲到在企业内的学习,提到学习分为三种途径,以主管对下属的指导,对知识的吸收最有功效;其次是在工作上有所需要,自我学习;再次才是上课学习。说得一点都没错,主管对下属的指导,如同古代师傅对徒弟的指导一样,使下属学会主管累积数年的无形知识。学,然后知不足,倒过来说,知不足,学才有效。当你知不足、内心饥渴的时候,身为过来人的主管,以他的亲身经历,一对一地教导,才可以使得知识的含金量如此之高,吸收消化得如此之快。
大学生上课学习,只能拿到学士学位;做出一篇硕士论文,可以拿到硕士学位;而要拿到博士学位,关键在于有一位倾囊相授的博士生导师。从博导身上,学到的不仅是他的有形学问,他的治学方法、治学态度,甚至于他为人处世之道,都会影响这篇博士论文的含金量。
在大学,你的身份是学生。毕业之后,拿到毕业证书,拿到第一份工作的offering letter,切莫以高人一等的心态自居,骄人妻女;而应该是将自己杯中的水倒空,从学生的身份下降一级成为学徒,怀着空杯的心态,诚惶诚恐地继续接受下一阶段的求学,求得价值千金的无形知识,求得足以为经师、为人师,可以当你“生涯规划”这一篇博士论文的博导,帮你定下“生涯规划”这一论文的主题,一个适合你能力、兴趣以及价值观的主题。
因此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重点不在于薪水,而是在于学习与不断地成长。念硕士、博士,你并不会计较学校是否给你薪水,因为学历是一种“存折”,你的存款越来越高,总有一天可以兑现。要知道除此之外,你还有一本“经历存折”,而这本“经历存折”的利息回报比“学历存折”高10倍,乃至100倍,要以投资的心态对待这份存折,也就是要以投资的心态对待第一份工作,以及后续接踵而来的工作机会。而“经历存折”累积资产的关键,在于一起工作的同侪,以及指导工作的导师。
日本是全世界最讲究导师制的国家。刚进公司的人,要将所有人视为前辈,执弟子之礼。这或许有点食古不化,不符合现代这种快速变迁、讲究个人表现的社会。但是日本这种尊重前辈、不轻易跳槽的做法,却创造出一种最适合隐性知识心手相传的环境。以日本这个蕞尔小国,在全球企业竞争的表现如此突出,能够创造出这么多执产业之牛耳的公司,跟他们这种累积无形知识的师徒制,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第一百只猴子》谈价值观的选择
《第一百只猴子》是一本奇书,里面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在日本宫崎县串间市的海边,有座名叫“幸岛”的岛屿,这个小岛上住着将近一百只日本猿猴。有一天,忽然有一只母猴子——书中特意强调是母猴子——去河里洗了番薯再吃;之后,许多母猴子和小猴子都去洗了番薯再吃;最后,全岛80%以上的猴子都跟着做这件事。后来那条河干了,它们就拿到海边去洗,因为海水是咸的,所以吃起来味道更好,大家也都相继模仿。结果,科学家发现,当洗番薯的猴子达到100只的时候,附近其他岛屿的猴子也开始洗后再吃番薯,最后,他们发现世界上所有的猴子在无法联络的情况下,都学会了洗番薯。
美国研究新生命科学的先驱莱尔·华特逊,将这种情形称为“百只猿猴现象”。他认为,当幸岛会洗番薯的猿猴数目超过一个临界点之后,这种现象无须经过任何介质的传递,也能让其他生活在远处的猴群,同样具备这种文化。这说明基因不仅仅是纵向的遗传,有时候也会横向地传出去,类似于波动,类似于磁场。有趣的是,他们发现并非所有的猴子都学会了洗番薯,有15%的猴子是学不会的,而且这15%的猴子基本上都是较老的公猴子,换到人类世界就是大约40岁以上的男人。他们具备一定社会地位,是一群人的领袖,他们都拒绝学习,拒绝尝试新鲜事物,也拒绝进步。
为什么源起于一只猿猴的洗番薯行为会超越时空,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去呢?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猿猴的行动不受到影响呢?这些现象可以利用“波动”的性质来进行说明。猿猴的高波动会对其他猿猴的波动产生影响。具有同频率的猿猴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此种影响,进而产生共鸣。但是,具有不同波动的猿猴却无法感受到,所以就不会产生共鸣。而这些具有不同波动的猿猴,正巧就是领导阶级,在猿猴的现实社会中,就是那些有权力有势力的12岁以上的公猿猴。相对于人类而言,超过45岁的男性,也同样缺乏对高波动的共鸣能力,这真是令人心生警觉的现象。
《第一百只猴子》是日本松下集团指定员工必读的一本书,松下幸之助先生一直强调“具有坚定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是成为领导人的重要条件。要使生命活得更有意义,要让生活变得更有价值,就要对所有事物都采取肯定的想法。健全的思考模式,会产生美好快乐的感觉、积极进取的想法、愉快的思考、肯定性的思考、感谢的意念等等正面的精神作用,在体内分泌快乐的荷尔蒙,对自己产生良好的作用,也能通过波动引起周围人们的共鸣,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这样的人,自然也能成为优秀的领导人。
从“百家争鸣”到红军长征
我们祖先出现“百只猿猴现象”比较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所谓“百家争鸣”。他们那时候的“心电感应”那么强烈,导致那时候出现了各种思想,从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到法家的韩非子,阴阳家……中国就是那时候出了100只猴子,从而影响到今天中国的思想。
我相信在红军长征期间,在8000人小米加步枪的部队打败400万美式装备部队的过程当中,肯定有超过100只这样的猴子。8000人打败400万人,必定是激发身边所有人的人性最光明的一面,人性最有潜力的一面,所以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想一想吧,有一群人就是过这样子的生活: 名牌大学毕业,可是不留上海,不留北京,跑到陕西、甘肃,生活在窑洞里,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所以所谓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就看你能激发你周遭的人的哪一面,从而产生一个“磁场”,从100只猴子到1万只猴子、100万只猴子,到全天下的猴子。
价值观的选择
《第一百只猴子》里面有一个观点,就是说,只要是对的、真的东西,你就会忘不掉,它会在你的脑子里产生一个“共鸣”,遗传给你的小孩。看了这篇文章,你可以知道应该怎样去教育你的小孩,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你要教他些什么?在你的人生当中一定有一些东西,有一些类似宗教信仰般的东西,你非常坚定地相信它一定是对的。比如说孝顺,孝顺是中国人共同的宗教。除了孝顺,还有一些特定的价值观是你坚持的。那你到底要给他什么样的价值观?
人是跟着价值观活着的,如果你没有价值观,那你在这世界上就会随波逐流,像前些日子报纸上登的,因为玩电脑游戏《传奇》,武器被偷掉而跳楼自杀的人。那些跳楼的人,可以理解为,在他的人生中没有他值得珍惜的东西,电脑里的虚拟武器就是他最重要的事,没有了,他就万念俱灰。这是什么样的荒谬价值观,可是它却确实存在。
价值观的核心在于选择一个优先次序。优先次序的选择不见得都跟对和错、好和坏有关。人做什么事情,和不做什么事情,有时候是一种选择,有时候又是一种逃避;你以为你是在选择,其实你是在逃避。选择跟逃避的结果是一样的,可是过程不一样。像那些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他是去“选择”念研究生,还是“逃避”找工作的压力?虽然他本身可能不喜欢读研究生,但他还是选择继续念。那你觉得他是在选择还是在逃避?可是他的人生还可以让他逃多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文化是组织迈向卓越的根基(1)
工作以便发现“人”的生命意义
《从优秀到卓越》是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的作者柯林斯的另一本力作,历时5年完成。他分析研究了从1965年到1995年间在《财富》500强中出现过的1435家企业,从中挑选了11家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符合卓越定义的企业。其实,《从优秀到卓越》不是《基业长青》的续集而是前奏,应该是先有“从优秀到卓越”,之后才能谈保住“基业长青”——长久保持卓越的问题。所以,“从优秀到卓越”是创造一家伟大企业更接近源头的事情。
那么作者为什么挑中这11家公司?这11家公司到底有什么特色?这是该书的一个基础。作者给那些“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勾勒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框架图,分为三个部分——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思想和训练有素的行为。
这三个部分显然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而作者认为,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从优秀跨越到卓越,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但决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愿意“主动追求卓越”的人。
可是大部分的人会认为,工作只是谋生之道,而生活才是生命的重点,甚至说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所以会对这个问题产生疑惑。比如,柯林斯有一次在斯坦福大学开会的时候,有一个学生问他:“或许是我不够有野心吧,可是我真的不想拥有一家卓越的大公司,难道这也有错吗?”柯林斯回答他说,卓越与否并不在于规模的大小。然后这个学生再次追问:“如果我只想获得成功,那我为什么非要去建立一家卓越的公司,我为什么非要从优秀变到卓越呢?”
其实,这本书最后一章最后一节的破题,就是答案。如果你领悟不透,整本书的味道你就尝不到,你只能优秀,无法卓越,你的公司顶多优秀,也无法走向卓越。
柯林斯在最后一章给出的答案是出自毕加索的一句话:“你的工作才是你生命的终极魅力所在。”也就是说,你的工作才是你生命的意义所在。如果你从事的是自己十分在乎的事业,是你热爱的事业,并且和你所认可的价值观、人生意义相契合,那么你追求卓越就变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要追求卓越”这个问题也就失去了意义,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做,该怎么做才能实现目标,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假如你的工作跟自己的热情、人生的意义无关的话,那你的人生只能做到优秀,绝对不会卓越,你也不会成为柯林斯所说的第五级经理人。
先人后事
无论工作卓越还是事业卓越,根本上讲,都是“人”的卓越。所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