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星条旗下的驴象之争-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反对强大的中央政府的州长乔治·克林顿指定了另外两名和他意见相左的代表,由于每州只有两名代表有投票权,汉密尔顿在制宪会议上没有投票权,但他在制宪会议上和麦迪逊成为亲密伙伴,合作无间,在宪法中加入了自己的理念。
  华盛顿内阁成立后,汉密尔顿是财政部长的不二人选,他上任后大刀阔斧,解决战争债务、建立造币局和美国第一银行。华盛顿对汉密尔顿绝对信任,汉密尔顿自己则认为参照英国的政体,作为财政部长,他实际上是总理,在华盛顿领导下指导其他内阁成员。可是其他几位内阁成员不这么认为,使得汉密尔顿权不出财政部。
  华盛顿内阁的内部矛盾在杰佛逊终于从法国回来就职之后不久就爆发了。
  杰佛逊的父亲彼得娶了伦道夫家的小姐后,和伦道夫家的另外一支,也就是普卡康蒂的直系后人威廉·伦道夫成为好友。威廉临死前,指定彼得为自己庄园和幼子托马斯的监护人。就在杰佛逊从法国回来的这一年,托马斯娶了杰佛逊的女儿玛莎。玛莎也是刚刚从巴黎回来,在巴黎上学时,玛莎想成为修女,吓得杰佛逊马上让她退学,回到美国就把她嫁了。后来因为自己的孩子只剩下玛莎,托马斯和玛莎的长子是杰佛逊的唯一继承人。通过这层关系,杰佛逊认为自己是第一家庭中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以至柔化至刚(3)
杰佛逊少年丧父,进入伦道夫家族创立的名校威廉·玛丽学院就学,非常刻苦,1762年以最高荣誉毕业,成为律师。第二届大陆会议时,杰佛逊成为代表,被选为五人小组成员,奉命起草《独立宣言》,并且是《独立宣言》的执笔者。其后出任弗吉尼亚州长,将州府从半岛的威廉斯伯格迁到居中的里士满,并大力推动教育改革,使威廉·玛丽学院成为全美第一家设立法学教育的学院。由于不满改革的幅度,他建立了弗吉尼亚州立大学,使之成为美国第一家高等教育彻底和宗教脱节的大学。
  杰佛逊文治出众,但武功乏善可陈。在他的州长任期内,英军两次入侵弗吉尼亚。1781年,英军骑兵奔袭里士满,只差10分钟就能生擒杰佛逊。公众对他的施政能力极为失望,因此卸任后他再未出任弗吉尼亚州公职。
  出使法国期间,他爱上了沙龙艺术。但是当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尽管和法国贵族颇有交往,他却站在了革命者一边,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积极拥护者。正当他满怀激动地注视着法国大革命的进展时,华盛顿任命他为国务卿,召其回国。
  杰佛逊本来和华盛顿私交很好,他的长女玛莎的中间名叫华盛顿,就是按华盛顿夫人的名起的。华盛顿认为有汉密尔顿和杰佛逊作为左膀右臂,一定可以大展宏图。没想到,杰佛逊刚刚就任,就和汉密尔顿发生了严重冲突,起因是如何还债。
  独立战争中,美国欠下了许多债务。汉密尔顿的解决办法很简单也貌似很公正,就是由各州平摊。但是杰佛逊强烈反对,认为这不公平,各州应该各还各的债,没有义务为其他州还债。这是因为在战争中弗吉尼亚借的债少,而且已经还清一半了。他认为汉密尔顿的做法是一种破坏共和的帝国主义行径。
  汉密尔顿的偿还国债计划的其他部分也受到其他人的反对,包括在制宪中和他密切合作的众议员麦迪逊。麦迪逊虽然也出身弗吉尼亚豪门,但他在普林斯顿上学,号称美国第一位大学毕业生,这种在北方受教育的经历使他和汉密尔顿在制宪中志同道合,但由于反对汉密尔顿的财政计划,导致他和汉密尔顿决裂,和杰佛逊结盟。
  汉密尔顿骤然多了两名重量级的敌人,为了让自己的计划可以实施,他私下和麦迪逊、杰佛逊交易,用定都波托马克河岸来换取他们的支持。在此之前,美国首都一直在北方。麦迪逊和杰佛逊接受了这个交易,汉密尔顿的财政计划获得通过。美国在波托马克河边建立永久首都,费城作为临时首都,从1790年开始,为期十年。
  但是,双方的分歧是无法弥合的,政见上以汉密尔顿为一方,杰佛逊和麦迪逊为另外一方形成了两股力量,前者称为联邦党人,后者称为*共和党人,矛盾激化到了势不两立,于是开始建立各自从联邦到地方的网络,通俗的解释就是建党。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新闻媒体的先天色彩(1)
1790年,在刚刚和麦迪逊、杰佛逊达成私下交易后不久,汉密尔顿便开始组建自己的网络。他意识到自己的财政计划不能靠次次这么私下交易,而是要有广泛的支持的呼声来压倒反对的声音。支持大联邦政府的人不少,但没有组织,各自为战,需要的时候找不到帮手。在首都的人好办,他自己就可以联络。但是在各大城市也有志同道合的人,如果把他们都联络在一起,从中央到地方,就会形成一种支持中央政府的力量。
  出身军旅而且长期负责情报和交际的汉密尔顿通过财政部的工作人员和军中故交在各大城市联络商人和银行家,一旦他在首都提出新的计划,马上在全国各大城市获得反响。汉密尔顿的这个网络并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纲领,是一种半开放式的形式,唯一的要求就是认可大联邦政府的理念,至于细节,就悉听尊便,因此鱼龙混杂,大原则之下,汇聚了各式各样、怀有各种目的和信仰的人。总的来说,以商人、手艺人和金融家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方色彩,代表上层社会。对于宪法,他们采取一种灵活的方式,用的时候看情况而理解,这个组织后来被称为联邦党,因为他们支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
  他这样干,对手也效仿。麦迪逊在费城联合国会中反对汉密尔顿的议员们,自称共和党人。对政党本来持反对意见的杰佛逊也参与进来,他们开始在州、县一级发展政要,其活动范围主要在南方和纽约州,被称为*共和党。他们这个组织同样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同样没有严格的组织,唯一的要求是支持强大的各州政府,反对强大的中央政府,代表农民。对于宪法,他们强调要一字不差地照原意理解,不能随便引申和灵活处理,这个联盟同样鱼龙混杂。
  就这样,美国的政党出现了。政党的出现完全是为了政治的需要,并没有长远的目标和长久的理念,因此从一开始,美国的政党就是半开放式的松散联盟。在两党中间,还有很多人没有下定决心,由于美国不是施行执政党的体制,因此政坛上有中间派的生存空间,也因此有在两党间来回转变的余地,两党对自己的成员也没有任何约束,连正式手续都没有,全凭一张嘴自己宣布。
  美国的历届总统,除了华盛顿是一致推举的之外,其余都算党推举的。今天美国的两大主要政党,共和党和*党,也有像模像样的组织机构,有个党的全国委员会,也有党全国委员会主席。从名义上,就是党魁,可是这两个党魁大概全国没有多少人知道是谁。2008年两大党推出的候选人,麦凯恩和奥巴马,不仅不是党魁,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不仅他们两位,两党参加初选的人里面就没有一个是中央委员。
  造成这种有些不可思议的现象的原因还得从党派出现的历史上看。美国的政治体制并不是很多*国家施行的两党制或者多党制,因为从理论上说它没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说。前八年布什是总统,那么共和党就算执政党吗?不算,因为2006年中期选举后国会两院变天,*党占多数。美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要是说执政的话,总统和国会并不是王与马共天下,而是总统受国会的制约,尤其在立法上,是要听国会的。很多国家总统或者总理可以下令解散国会,在美国则相反,国会有权弹劾总统,而总统对哪个议员都没有脾气。议员是由本选区选出来了,只要他所在的选区的选民继续选他,无论是谁都没有办法。比如现任国会议长佩罗西的民望极低,可是她根本不在乎,她只在乎本选区的选民对她的支持率。 。。

新闻媒体的先天色彩(2)
奥巴马上台,*党控制了参众两院和总统,应该算执政党了吧?也不算。如果两年后中期选举国会变天,共和党获得多数,奥巴马也不会下台。他是通过全国大选选举出来的,只能再通过全国大选把他选下去,或者等他任满两届自动下台。美国并不是由议会多数党组阁,因此没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分。
  美国的政治体制是精英制,是选人而不是选党,因此两党的党务官员没人感兴趣。不要说辞去州长议员而当中央委员中央主席了,连县长、市长都不会看党务官员上眼的。
  两党的总统候选人通常不是本党大佬或者资深党员,而是完全靠个人的竞选能力,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是其他党的叛徒。比如里根,原来是*党人。他对自己叛变行为的解释是:“不是我叛党,而是党背叛我。”
  这句话也许是对美国政治中政党的作用的最通俗的解释。
  联邦党和*共和党开始分别在美国各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攻击对方的政治主张,所用的办法就是办报。
  北美的第一份报纸于1690年在波士顿出版,其后半个多世纪之中,北美殖民地的报纸并没有太多的政治色彩,直到17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印花税法。这项法律造成报纸成本升高,按当时殖民地的经济情况,升高以后的报纸价格正好超过穷人所能负担的程度,这样一来报纸的销量和影响就会大大减少,于是北美各地的报纸从反印花税法开始有了明显的政治内容。
  独立战争开始之前,北美大多数报纸是反英的,被称为美国革命之父的塞缪尔·亚当斯在波士顿鼓吹独立利用的就是报纸。历史学家相信,如果没有这一波舆论上的独立倾向,美国就不可能独立成功。
  有了成功的先例,两党从刚刚建立时起,就知道笔杆子的重要性,于是美国新闻业的春天来到了。几乎是一夜之间,美国各大中城市的新报刊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了。这些报刊通常印500份左右,价格也在普通人能够承受的程度。当年信息要比今天贫乏多了,道听途说加上酒馆里胡侃之外,至多就是读读吊死哪位罪犯的告示,一下子出了这么多的报纸,让认字的人们非常高兴。从报童手里买来一份,叼着香烟一看:怎么搞的?这报上全是你骂我,我骂你,然后他把你们俩都骂了,谁花钱办这种专供吵架的报纸?除了我这冤大头之外,有别人买吗?
  花钱办报的是两个政党,根本就不想赚钱,而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攻击对方的主张。一边的后台老板是汉密尔顿,另外一边的后台老板是杰佛逊,政治主张非常鲜明,美国的舆论自由从这时起就有了导向了。
  2008年美国大选之中,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新闻媒体,尤其是对这次大选热情很高的在美华人们。华人在初选阶段支持希拉里的比较多,可是主流媒体力捧奥巴马。人们在震惊中纷纷发问:美国不是有令人赞不绝口的新闻监督体质吗?不是有举世公认的新闻公正和自由吗?
  他们错了,美国新闻媒体并没有自己鼓吹公正,而是那些崇美的人们替他们鼓吹的。到了正式大选时,美国各大型和中型报刊很自觉的站队,有支持*党候选人奥巴马的,也有支持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的,两者都不支持的只占少数。理应中立和公正的新闻媒体肆无忌惮地倒向一边,而美国朝野居然没有大惊小怪,正说明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新闻媒体有自己的政治倾向,起码对政治选举,新闻媒体只是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并不能起到仲裁或者公正的作用。这种美国新闻媒体的先天的色调,正是来自联邦党和*共和党刚刚成立后的政见之争。
  手里两员大将各为一党之魁,大张旗鼓地开始党争,华盛顿感到非常郁闷。华盛顿本人支持联邦党的主张,但他并不支持联邦党,这是因为他反对政党在美国出现。他和一些比较老派的政治人物认为政治就应该以靠个人的魅力、能力,而不是拉帮结派,要选贤能而不是选政见。但是贤能们都很固执,政见之争无法协调解决,内阁加上国会一下子成了两群斗鸡眼加上一群看热闹的,华盛顿的德高也好望众也罢,都不能让他们不要再吵了。
  心灰意冷之下,华盛顿决计不干了。1792年大选一到,华总统要求退休。
  这一下,联邦党和*共和党都不吵了,一起来到总统府劝进,希望老爷子再干一届。这是因为两党都在草创阶段,尤其在各州还没有建好自己的网络,对后华盛顿时代掌权都没有把握,也都希望华盛顿再干四年,四年之后两党再正式对决。
  大家一致劝进,华盛顿感到盛情难却,同意再干一届。华盛顿同意了,国会自然要按第一次大选的惯例,给华盛顿100%的支持率。总统的位置没有疑问了,但两党并不是什么都不干,除了总统之外,其他位置他们统统争取,从副总统到州长、参议员,两党各推选自己的人马,开始真刀真枪的选战。
  于是,1792年大选就成了两党的第一次交锋。
  

第一次交锋(1)
1792年总统大选和四年前选举的办法一样,还是一位选举人投两票,一票选总统,说白了就是选华盛顿,不许选别人,也不许不选,更不许选错。另一票选副总统,这一票没有指定人选,但和上次不一样的是,这次这一票选举人不能自己想选谁就选谁,因为有了政党了,就要排队,支持本党的候选人。
  联邦党内部很团结,虽然党魁汉密尔顿一向看不起亚当斯,但为了一致对外,也号召全党支持亚当斯。*共和党以反对亚当斯亲英为竞选纲领,但两位党魁都很谦逊,主要原因是两人和华盛顿来自同一个州,按法律选举人的两票中的一票要投给外州人,华盛顿那票是必须投的,所以两人都不可能拿到弗吉尼亚这个最大州的选举人票,因此推出纽约州州长克林顿。这第二次大选,就成了亚当斯和克林顿两人的副总统之争。
  对方派出了一向和自己不对付的克林顿,汉密尔顿计上心来,使出了一招攻敌之必救。正好纽约州也要进行州长换届选举,他便支持首席*官杰伊去和克林顿争纽约州长。
  这样一来。1792年大选就成了三个人唱两台戏。亚当斯寻求连任,克林顿要将他赶下台,可是杰伊又惦记着克林顿州长的位子。这三个人里最为难的是克林顿,竞选副总统没有多大把握,那样的话州长也不能丢了,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
  今天遇见这种情况,通常是破釜沉舟,把州长或者参议员辞了,破釜沉舟去争总统。可是克林顿没有船可沉,当年也不可能周游美国搞竞选,全靠在报上宣传。他只好把宣传的事托付给本党了,自己在纽约首府奥伯尼打防御战,心里这个气呀,约翰这家伙,第一任最高法院首席*官干得好好的,你干吗来争这个州长呀?
  杰伊*官是那14位议会总统之一,首席*官干了几年觉得没什么意思。首席*官最露脸的时候就是新总统就职宣誓,结果现任首席*官还出现口误,奥巴马也老老实实地跟着说错。宣誓完了以后有人认为总统身份无效,因为没有按宪法规定一字一句说,吓得白宫赶紧安排第二天在白宫图书馆再宣誓一次。这也怪不得谁,最高法院是养老的地方,因为可以干到死。杰伊还不到50岁,这些年除了在国会就是在最高法院,也想尝尝一方诸侯的滋味。
  纽约州长之争,其实是一场豪门恩怨,始作俑者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