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需要好银行:马蔚华与招商银行-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私人银行的定位很清楚,就是做境内的在岸人民币业务,把本币业务做好、做精。
到2009年3月,招行的私人银行总数已经达到了7千户,客户管理的总资产已经超过1400亿元,这仅仅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取得的,招行也因此被《欧洲货币》杂志评为“中国区最佳的私人银行”。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私人银行客户的投资更偏保守稳健,并且将过去的离岸业务转移回国内,选择人民币和亚洲市场投资,给了招行以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但是另一个问题由此出现: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缺乏。
从“金葵花”理财品牌创立之初,招商银行便在全行范围内推行了个人客户经理制,每一个高端客户都能得到专职的客户经理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制”各种理财建议、理财产品组合,提供投资资讯,为客户进行中长期理财规划,在全国拥有超过1000名客户经理为“金葵花”客户提供服务。而私人银行业务对客户经理的要求更高,一种说法是要变成“私人银行家”才能胜任。
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国内银行非常缺乏客户经理资源,指望从别人那里招到优秀的人才是不可能的,跳不出这个大环境的招行只好自己培养,而这又是一个成本很高的过程。
招行员工在成为高级客户经理前要能够胜任工作3年左右,这个培养周期不短,而且培养客户经理的数量很难快速增加。招行从原有的客户经理里挑选,把他们一批一批送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然后又从大学生里面招一批有潜质的大学生培养。招行北京分行从2001年就开始引入客户经理制度,如今也仅有200名对私客户经理。
由于数量少,招行有些客户经理几乎是以1:200的比例服务客户。这已经接近客户经理服务的极限,因此只有依赖电子沟通方式——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才能保持一个月与每位客户联系一次的频率。
招行前端的客户关系与外资银行相比并不差,差的是具有高素质、全球视野的投资团队,做不到“全能私人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是全球银行客户管理的佼佼者,花旗银行选派最好的员工加强与客户的联系,高层管理人员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拜访客户,对个人客户提供全面的各类服务,包括资产管理、保险、个人理财、咨询顾问,甚至旅游服务等。花旗银行已实现从出售产品向出售方案转变,客户不再是银行某一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而是银行提供方案的订购者。花旗银行也不仅为客户提供单项产品和服务,而是客户的长期支持者与伙伴。
与花旗这样的行业巨人相比,招商银行的业务划分粗放,客户经理看上去无所不能,但在专项业务技能上又缺乏突出的专业优势。很多国外的私人银行家都在行业中工作了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经历了长期工作和几轮经济周期的历练,经验、阅历都十分丰富,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地把握客户的需求,及时把这些信息提供给后台的产品团队,最终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
此外,规模和网点的不足也是制约招行私人业务发展的瓶颈。网点是银行试探、刺激、挖掘客户理财需求最好的平台之一,这一点电子手段不能取代。即便是不通过传统的网点,中高端客户也希望通过适当的人际沟通平台与银行进行沟通,只有通过不断地与人而不是网页和纸张的交流,他们才能信任银行的理财能力,才会将自己的资产放心交给银行管理。
要获得高端客户的欢心,招行只有不断完善增值服务体系吸引他们,努力为其提供尊享服务。比如在机场优先登机、高尔夫练习、健康服务等。比如无需电话预约,在大部分国内机场实现刷卡登机,让这些有钱人真正感受到不一样的服务水平。
在2009年的博鳌论坛,招行赞助主办的亚洲艺术沙龙受到了参会的各国嘉宾和媒体的关注,纷纷询问马蔚华是否对艺术有兴趣。马蔚华坦率回答:一方面是尽社会责任,同时也适应了私人银行客户的兴趣与需求。为了迎合高端客户的需求,招行开始在艺术品收藏鉴赏等陌生的领域试水。
第六章 首席营销官的魅力(1)
为了企业发展四处奔走,甘当首席营销官。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口才是马蔚华个人魅力的来源,让他获得中外人士的一致推崇。
交游广泛,先对上话再谈业务
马蔚华是个十分重视品牌的银行家,不仅是其个人品牌还是招商银行的品牌。西装革履,风度儒雅,面带微笑,然而又易于打交道,这就是马蔚华给人的印象。在人大会议期间,马蔚华亲手替采访的记者办理进门卡手续,没见过这位行长的人会误将他当成秘书。
很多人把马蔚华誉为天生的销售人员,是那种“什么东西到他手中都可以卖出去”的禀赋。投资者眼中,他在回答问题、阐述卖点方面技巧一流。不知不觉中,他成了招行的首席推销员。
2001年,马蔚华入选了当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但马蔚华不想出这个名,想找关系争取拿下自己的名字。其时正逢招行准备在A股市场上市,秦晓对他说,评选不光是在评你,也是在评招行,你被选上还能省几千万元的广告费。于是马蔚华参加了活动,并从此经常性地出席一些社会活动,包括去大学演讲,宣传、介绍招行,应邀出任清华经管学院2004国际MBA班的班主任,成了清华、复旦、南大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这种形式创造的广告价值也很大。担任了班主任后,马蔚华常常借来北京出差的机会到清华授课。马蔚华自己也承认喜欢与学生交流,原因在于与学生的互动经常能给自己一些启发。
每一次确定了战略方向,马蔚华便会身先士卒地担负起“首席执行官”的职责,把时间都投放在公司的战略上。
2003年8月招行全员营销信用卡活动,始于马蔚华的亲力亲为。马蔚华策划了招行向大连足球俱乐部发放信用卡的活动,还向北京大学EMBA学员授卡。马蔚华走访了各地的政府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为招商银行信用卡进行营销活动。行长身先士卒,由此掀起了全员营销信用卡的高潮。
2003年10月,招行在纽约举行美国代表处开业酒会。酒会上,马蔚华听说中国驻外使馆的工作人员在当地无法办理信用卡时,当即致电给信用卡中心让他们为驻外工作人员办理信用卡。回国后他又与外交部的有关部门沟通,亲自出面促成此事,推动数百名驻外工作人员拥有了招商银行信用卡。
做银行的不能仅仅只懂银行那点事。马蔚华平时的爱好很多,比如读书、看小说、听音乐、打高尔夫球等。因为一个银行行长需要同各方面的人打交道,所以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在众多的爱好中,他最想好好看一场电影,但由于工作忙一年能看一次就不错了。他每天下班回家花一个小时上网,除了国内外大事,也看看八卦新闻。对于娱乐节目“超级女声”,马蔚华笑言:“超女的PK模式很好,今后招行也要引进这种模式,激励员工。”
马蔚华交游极广。各路企业家、演艺人士,马蔚华的朋友遍及各行各业,但结交的大多数朋友圈都是招行的客户群。早在第一轮IT热时,马蔚华就已经与圈里的王志东、张朝阳等熟识,现在的IT新贵马云、李彦宏、马化腾等也早就是他的老朋友了。
银行也是企业,这个观念在中国才刚刚形成,马蔚华认为中国银行界要从成功的企业身上学习太多的东西,这便是他要和企业家们打成一片的原因。李嘉诚是马蔚华在商界中最佩服的人之一,尤其是李嘉诚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精力,一直是马蔚华学习的方向。
第六章 首席营销官的魅力(2)
张瑞敏是马蔚华非常敬重的企业家,他对质量的追求让马蔚华尤为推崇。马蔚华曾经带着招行全体分行行长到海尔集团去学习。马蔚华坚信银行对质量的追求绝对不应该比制造行业的企业差。在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上,招行做得非常坚决,甚至不惜降低发展速度来提取准备金和处理不良资产。
柳传志也是马蔚华佩服的企业家,有两点让马蔚华尤其欣赏:一是柳传志原本一介书生,却很早就想到了企业的所有权结构问题,并且最终不动声色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很了不起的;二是能够激流勇退,把年轻人推到前面,是中国企业中少有的可以顺利完成接班的企业家。
马蔚华推掉过很多企业当独立董事的邀请,但最终答应了东软的刘积仁。马蔚华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东软是走在IT业前面的企业,而IT水平是银行发展动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现代商业银行的行长需要了解IT的最新状况,对IT对企业的作用要有最新的认识;第二,招行要学习软件企业在管理和经营上的经验。马蔚华认为只有深入进去,才能搞得清楚。
现在银行的角色变换了,招行要成为企业财务部的外延。这些成功企业的思想和经验,对招行这个市场化晚、管理水平低的行业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马蔚华相信与优秀企业在一起的银行也一定不会太差。
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客户和伙伴,如果只会开门见山地拉存款,促贷款,上来就单刀直入谈合作,可能就没有人感兴趣。马蔚华说:“你要人家接受你,你就要对得上话才行,下一步才是做业务。”银行家不应该是一个只懂金融的人,不能因为自己身处银行就只去研究银行,必须跟谁都能交流,这样才有足够的视野。
一次马蔚华到法国阿尔卡特总部“拉客户”的时候,对于这家中国的“小字辈”银行,这家世界级电信巨头的总裁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随着话题的发散,一个关于3G的话题彻底改变了他的态度。马蔚华在通信行业中有着众多的朋友,包括香港和记黄埔的老板李嘉诚,这让他面对3G的问题显得游刃有余。法国人的态度就此完全转变,在交流结束后甚至坚持冒着小雨送马蔚华上车。
在美国摩根大通银行访问时,马蔚华与董事长哈尔森进行了长谈,话题并不是金融而是漫无边际的神侃,从中国银行改革开始,扯到了三峡问题,谈起了环保,谈起了计划生育政策,几乎就要从中午谈到晚上。马蔚华增加了一位新朋友,就是这位国际顶级的银行家,而马蔚华视野之宽着实令哈尔森吃惊。
在中国,银行很多年来一直没有客户的概念。但马蔚华认为这是招商银行作为真正的商业银行、作为一家真正的企业所必须拥有的素质,“招行的客户在哪里,招行的知识和眼界就要到哪里”。
企业的客户与伙伴的优秀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档次,而企业家的朋友圈子也往往会决定企业家的视野和资源。马蔚华正在为招商银行设定更高的目标,而他对自己朋友圈子的扩展也不会停滞不前。即使在两会上,他也要见缝插针地为招商银行营销一把,因为会上好多代表都是招行的大客户。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扩张之路,成长的学问
资本决定规模,先天弱小的招商银行必须在国内外巨头的压迫下迅速壮大自己。不惜千金引进神秘外援,并购同行增加业务,苦心经营进行扩张。
布局全国,编织网络
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招行的地理战略布局显然技高一筹,因为他们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龙头集中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地区,只要抓住这三个地区的客户,就等于把握了中国未来的财富源头,这就比其他商业银行到处圈地、投入重金搞场地建设要优势得多。招商银行宁愿不去西部的省会去开分行,也要把开分行的指标放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二三线城市,以抢占这些地区的市场。
作为中小型银行,招行的分行没有国有银行那么多,但把网点建立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每一个网点都体现效益,就比其他银行的效益高。
在90年代初,浦东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此时,意欲冲向全国的招商银行也把发展的眼光瞄准了作为全国经济和航运中心的上海。董事长袁庚在看望率团到香港招商引资的上海市长*时,就向他汇报了招商局准备在浦东投资的几个项目,还提出了招商银行想在上海设分行的打算。*听了当即就表示支持,不过提出这家分行一定要放在浦东。
得到了*的首肯,招行打破了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能在异地省市开设分行的禁锢,在上海设立了其第一家异地分行,并成为第一家将分行设在浦东新区的商业银行。此时的浦东还是乡下地方,对于上海人来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是这个时期的真理。为了找到一个能够办公的地方,六十多岁的行长马祖辉找到了几间偏僻的仓库作为最早的办公场地,又租了延安东路联谊大厦90多平米的楼面,作为浦西的营业处。
然而,眼看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招行上报央行的关于设立异地分行的申请始终没能批下来,倒是央行上海分行私下里批准招行先行试营业。于是,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于1991年4月悄悄开始了试营业。开张不能举办开业典礼,没有人知晓,也就没有客户。行长的一位老朋友特意在试营业当天前来祝贺,一笔10万元的存款让招行上海分行开了张。
联谊大厦算是当时比较好的写字楼,办公条件仍然十分简陋,要根电话线都很难。没有电脑,收发传真通过物业公司,古老的算盘仍有用武之地。行里唯一的一辆车也是从外单位借的,行长跟着员工一起卸车搬货。
刚刚开办时,招行被人戏称为“看不见的银行”,业务覆盖面之小从中可见一斑。招商银行至1991年底,总资产仅为亿元,资本金仅4亿元,信誉度也远不及早已在上海开设分行的国有大银行。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局面,上海分行开始在服务方式上进行突破。首先推出了上门服务,一改银行“朝南坐”的姿态,主动上门为企业办理结算、票据传递等业务;其次是推出了异地快速汇款,利用传真,将原来需要三天的进账时间缩短到半天,另外还开发了种类多样的存款。优质多样的服务为上海分行赢得了广泛的客户群,连中信水道公司也选择了招行,而非自己集团的金融机构。
在客户开发方面,上海分行从交通企业下手,以交通部的公路委托贷款为主打项目方向,将业务范围逐步辐射到了整个华东地区,并且实现了当年筹建、当年开业、当年盈利近1000万元的良好业绩。为了尽快做大,分行充分发挥招商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特色,进行扩股增资变相招募股东:名义上是为总行招股,分配则按上海的收益。招募了15家股东,募资1亿元,占扩股后总股本的%。这一企业参股银行方式不仅把这些“重量级”的股东的利益与招行捆绑在了一起,而且还给招行带来了大批客户,进一步增强了实力。
经过数年的发展,招行的营业网点已覆盖整个上海市区,开设支行50家,离行式自助银行48家。截止2008年11月末,招行上海分行全折人民币自营存款余额达1303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储蓄总额超过了几家总部在上海的大行。
除招行信用卡总部早已落户上海外,2008年招商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正式在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