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现实意义: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1998 年5 月4 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作《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的讲话: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条件
第一,从政治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特征,革命精神极强,极易引起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共鸣。(来自西方,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批判性)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10 到12 岁的童工,在晚上时常被关起来,睡在他白天操作的机器之下的破布堆里;人们不必要有锐利的观察力,便可以明白:为什么《共产党宣言》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奉为圣经。此外,中国人所遇到的西方民主,只是在其担任了外国警察的角色,及保护以暴力夺取中国的权利与利益这几方面。因此,人们也无需仔细研究,便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立即可以完全接受马克思对西方民主的伪善所作的藐视性抨击。”——斯诺
第二. 五四运动时期,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一战是对传统西方文明的一次重大打击,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一次大暴露。一战后,欧洲思想界的悲观情绪的表现: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罗素:《民主与革命》
--西方传统政治、经济秩序受到挑战
一方面,使某些中国人更加坚守中国文明的旧途;另一方面,使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探寻突破传统的新路。
2.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
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
其次,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
再次,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
3.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到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与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思想流派的论战:
内容:(1)李大钊与胡适:问题与主义。
胡适:“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其实质是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其实质是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2)李达、陈独秀与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
(3)李达、陈独秀与区声白、黄凌霜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争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需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结果: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界线。推动了进步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举例说明,如工人夜校)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一个革命的政党在革命高潮中完全不能领导,可见他快要死亡了,故此次运动中的一般新领袖对于国民党均不满意,而有利于新的政党产生,中国革命需要组织各派力量以反对帝国主义而引导革命的党了。” ——蔡和森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行,中国革命要胜利,中国社会要有光明的前途,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必须依靠新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革命的这种要求而成立的。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由于在中国将出现更多的上海,中国无产阶级也将日益成长起来。它一定会建立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民主工党。”——列宁
第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与表现。
邓中夏:“五四运动中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
一方面,一部分工人在与这些知识分子接触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从而使自己具有了阶级觉悟,从而出现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如邓培。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理解工人的疾苦,看到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同情工人,使得知识分子工人
化。
(2)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例如:在长沙新民学会1921 年新年会上,在通过对解决社会问题5 种方法的比较后,17 名与会人员中,12 名赞成布尔什维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1.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主要内容:确定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成为红色旅程的伟大起点。
2.成立的历史特点
第一,思想基础好——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第二,阶级基础好——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如下几个特点:
(1)很快与工人运动结合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有俄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有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很快走上了与工人运动结合的道路。
(2)独立自主领导革命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使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与那则,形成了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
(3)成分复杂 中国是一个以小农为主的农业国家,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农村,加上一直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因而有大批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进入党内,壮大了党的声势,但是也把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带到了党内,成为党内左右倾错误的产生根源。
(4)具有结成统一战线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的社会地位和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与其他的革命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若干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道路,正确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正确制定战略和策略,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3..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出现前,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起着领导作用,但事实证明国民党站不能领导革命)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新的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新的前途。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的革命的面貌。”——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一点,在它成立初期,就已经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一、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或者说,中国人民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的中心议题:讨论和制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有人否定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必要性,认为一百多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阻碍、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毛泽东
李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认为:只有共产党改变了近代中国的两个“挨”:挨打和挨饿。
新面貌:
第一,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地民主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以往,教材第89 页)
第二,中国共产党也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以往,教材第90 页)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鲁迅
例:彭湃领导的海丰农民运动。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推动下,以1922 年1 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 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浙江衙前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新型农民团体:衙前农民协会,发表了中国现代史上(1919 年以后)第一个农民革命斗争宣言:《衙前农民协会宣言》。衙前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的序幕。广州、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在海丰的工作。北伐前农民运动中心在广东,北伐时在湖南。广东农民运动主要内容有: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建立农民武装;建立农民协会等等。
二、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1. 国共合作的形成原因
从国共两党来看,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纽带。
(1)从国民党来看:
第一,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
第二,辛亥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国共合作的伟大力量,形成了革命人民的大团结。
第二,北伐战争是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是正义的、革命的、进步的战争,顺应民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第三,北伐胜利发展同苏联政府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四,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第五,北洋军阀集团内部矛盾的存在,也是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
(2)从中国共产党来看:中国工人阶级需要强大的同盟军。
中共一大决议:“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议决案》。(党外合作)
1923 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其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使之改造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
中共三大决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2.国共合作的结果:开创国民革命的新局面
第一,国共两党都得到了大发展。
第二,工农运动蓬勃高涨。(湖南农民运动)
第三,革命武装力量不断扩大。(黄埔军校1924 年5 月创立。孙中山自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后由周恩来继任),军事总教官何应钦。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黄埔军校学生是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国民
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杜聿明(一期)、胡宗南(一期)、邓演达(教育长)、宋希濂(一期)和陈诚(教官)等,数以百计。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徐向前(一期)、叶剑英(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林彪(四期)和陈毅(武汉分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一期)、许光达(五期炮科)和罗瑞卿(武汉分校)。周恩来、陶铸(五期)、刘志丹(四期)和左权(一期)等,也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
第四,国民革命思想得到空前的传播。(农民运动讲习所)
第五,举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
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第一,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
第二,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第三,关于民族资产阶级问题。
第四,关于农民同盟军问题。
第五,关于武装斗争问题。
第六,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4.国民革命(大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
大革命的意义:
又一次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声势之浩大、发动群众之广泛、斗争之激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高潮。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其基本思路是从内外因出发,总体上是敌强我弱。
(1)客观: ——“三个由于”
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中国革命的敌人拉进反革命的阵营。
(2)主观: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国际因素:大革命后期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