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十七年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章 北虏至,大兵围城
城楼上的赵应元目睹着城外的两千清军扎下营盘,片刻后又目送着一只黄甲和蓝甲组成的骑兵进入大营,就当他以为攻打青州的清军就只有城下的六七千人马时,远处一只绵延数里的步军却彻底击垮了赵应元的信心。
围城的清军足有两万之众,其中真满洲镶黄精骑一千五百人,汉军正蓝旗四千五百人,剩下的就是一万四千余人的绿营兵,而赵军算上刚刚招募的新卒,也不过四千余人。
兵法有言,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清军是赵军五倍不止,而赵军却不能避之,座困青州,如果得不到支援,那几乎就是死境。
这时随着绿营赶来,清军便将青州围去三面,只留南面城门,赵应元虽然对守住青州缺乏信心,可如今骑兵尽失,围三缺一,这样的老把戏,他岂会上当。
见清军扎下营塞,并没有夜战的打算,赵应元便与王彦等人一同退回州衙,商量对策。
今夜的青州内外火光连天,城外清军帅帐里,四位清庭大员同样正在商量着攻破青州之法。
帐中四人,并非都是满人,只有为首的噶布什贤甲喇章京和托是真满州,另外三人都是投清的汉人。然而四人虽然以和托为主,可攻城的主力却是临沂总兵王国栋的绿营兵和李率泰的汉军正蓝旗人马。
城内,州衙中。
青州官员与乡绅们也悉数到齐。
端坐在首位的乃是明朝宗室衡王殿下,其次才是青州的真正主宰,威武将军赵应元与扬王休大人。
青州诸多官员与赵军将领,以及刘氏、冯氏、翟氏等大族士绅则分坐两侧。
堂上诸人,衡王完全只是个牌面,他没有抗清之心,只求能保住自身性命,他肥硕的身躯座在那里,就同个雕塑一般。
官绅们对于赵应元也是不喜,流寇出身的他,自然也得不到他们的真正支持。
只有赵军上下,还算可用,他们跟随赵应元多年,且王鳌永死于赵军之手,清军破城后必然会对他们展开报复,可他们虽然想尽力,却缺乏见识和谋略,根本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环视堂中诸人,王彦已经看出每个人的心态,大战将起,人心却是各异,他心里不由得更加苦涩了。
赵应元端坐着,等待诸人提出对守城的看法,可时间慢慢过去,堂上却是一阵沉默,他原本就不好的脸色,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更加难看。
王彦见此只得硬着头皮站立出来,他走到大堂中央,向端坐在前的衡王、赵应元、杨王休各行一礼,而后提声说道:“奴势虽凶,可守而挫之,晚生有三策,将军若纳,当保青州不失。”
见王彦打破沉默,赵应元心里一喜,同时心又平添几分愧疚,当初如果听他之言,今日岂会坐困青州。
这时赵应元心中又燃起一丝希望,他看着王彦道:“士衡三策,具体何解?”
“晚生三策,其一曰练兵,府库中尚有银三十万两,城外躲入城中的青壮不下万人,各大族中亦有可战子弟数千,将军可提出重赏,招募新卒,以战练兵!”王彦思索着道。
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赵应元不由微微点头,示意王彦继续往下说。
“其二,便是明间谍,严密巡查城中可疑人等,严防清庭细作。”王彦微微停顿,整理思绪后接着说道。“其三便是请援,满洲毕竟不过二十万,既要对付山西顺军,又要守卫京畿,不可能再向山东曾兵,而如今山东清军尽聚于此,济南、德州、胶东等地必然空虚,有道是唇亡齿寒,将军可派遣使者,联络诸路义军,或令其攻打济南等地,或袭扰清军粮道,或招其前来助战,使得清军疲于奔命,将军则凭城而守,不与其野外浪战,待清军粮尽,其自退也!”
闻言,堂上诸人不禁一阵私语,暗赞有理。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身影却悄然退了出去。
城外,清军帅帐里。
和托,李率泰,王国栋,李士元四人,正研究着攻破青州的方法。
和托道:“今日前锋一战,斩杀赵军骑兵百人,可谓大功!然而青州毕竟是坚城,河宽城厚,吾等又来的甚急,缺少攻城器械,不知诸位可有破城之法。”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官早已派遣细作,联络城中旧识,只要摸清城内兵力,再有内应接应,料想破城不难。”李士元面带微笑道。
这时果有卫士禀报,城中来人以至营外,和托便让人将他引进帐来,那人愕然便是悄然退出州衙的青州道韩昭宣。
他因为献王鳌永有功,被赵应元免除一死,却丢了官位,此时清兵攻来,李士元派人一联络,他便再次决定投降清庭。
四人连忙询问他城中的情况,得知城内正在招兵买马,诛杀清庭细作,甚至派遣使者油说义军袭扰清军后方和粮道后,四人不由得脸色微变。
如此一来,破青州似乎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简单了。
“赵应元此人还是颇有能耐啊!”听完,一旁的李率泰微微感叹道。
韩昭宣却神秘一笑。“将军有所不知,出此谋略之人,却并非赵应元。”
“那时何人?”闻言四人不由得来了兴趣,李士元思索后道:“可是杨王休,他曾是明庭山西潼关兵备道,又是李闯的兵府侍郎,知兵事,懂谋略,也在情理之中。”
韩昭宣却没急着回答,在将四人目光都吸引过来后,才说道:“诸位有所不知,此人名叫王彦,不过一举人,却颇有才学,入青州,扶立衡藩都是他的谋划。”
四人在心中暗暗记下王彦之名,又继续探讨了一番破城之法,既然发现原本以为轻松可破的青州,还真不好打了,不由得有些沮丧。
“既然强攻不易,那何不智取?”李士元见众人没商量个所以然出来,突然开口道。
“如何智取,李大人可与本将速速道来。”颇为苦恼的和托听了,不由得眉头一挑。
“赵军本质不过是草寇,吾观赵应元与杨王休都曾在明顺之间摇摆,可见并非什么忠义之人,所图不过功利二字,将军何不许下重利,招其来降!至于那王彦,并不掌权,只要说动赵、扬二人,一书生也就无关大局了。”李士元道。
“不妥~不妥~”和托听了认真思索一番,最后还是拒绝道。“赵贼杀吾大清国兵部侍郎、山东招抚史王鳌永,破坏大清在山东的基业,岂可轻易饶恕!本将若放过他,还给予富贵,将来必然有人效仿。而且摄政王恨其入骨,欲杀之而后快,本将不敢违逆他的意思,李大人还是另想它策吧。”
身为汉人,李士元自然不敢质疑和托和摄政王多尔衮,因此只得应道:“将军考虑周全。”
“诸位可还有它法?”和托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后再次询问道。
“末将仔细思考了王彦之策,虽都是良策,计成后能给吾大军带来不少麻烦,但是赵军先天不足,那便是实力太过弱小,而那些计策都需要时间,吾等只需再其新卒还为行成战力之前,一举破城便可。”李率泰说道。
几人一思索都觉得在理,城内赵军只有四千余人,且多是新卒,要招募新卒和训练都都需要时间,而联络各路义军,更不是一两天能够完成的事,只要大军能迅速攻破青州,这些谋划就全成空谈。
“哈哈~既如此,明日大军便直接攻城,让赵贼见识一下吾大清勇士的厉害!”和托十分赞同李率泰之言,大笑着将目光投向一旁的临清总兵官王国栋道:“王总兵,明天能否攻陷青州,本将就看你的表现了。”
攻城这种费力不讨好的粗活,自然不能满人和旗人来干,那就只能是投降过来的绿营人马。
“卑职遵命,定然不会辜负将军期望!”王国栋、李率泰的官位都比和托要高得多,可是因为其是满人,王国栋这个总兵官却不得不在他这个甲喇额真面前低声下气的说道。
“好了,今天就商谈到此,明天大举攻城,破城后,可纵兵三日,李将军安排好巡哨值夜之人,就都退下吧!”和托见诸事已了,便挥手说道。
“喳~”四人齐应一声,便退出了帅帐。
是夜,两军相安无事,清军几天急行,来到城下,正需要养精蓄锐,不会夜里抢城,而赵军却因为兵力不足,无力偷袭,两方都默契的保持着青州城的最后宁静。
(作者查阅史料,只知王鳌永躲于乡绅家中被擒,这里小说为了情节需要,就安排在韩昭宣头上。在青州之变中,李士元确实与韩昭宣有所勾结,不过历史上韩昭宣,最后起兵反清,最后兵败被杀!)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2章 战火起,血战绿营
黎明时分,天空中才出现一丝朝霞,寂静的青州城便活动起来。
城内,赵军诸多将校,指挥着一队队新卒登上城墙,王彦也套上一件轻甲,带着护卫,来到城楼上。
能否守住青州,就看今天一战了。
今过昨夜的商量,青州大族迫于赵应元的压力,同意派遣族中子弟上城作战,他们的加入,使得守城的大军达到六千余人。
只是随着人马增多,城内的器械却显得有些不足,大明朝军制,两分习刀矛,六分习弓弩,两分习火器,可如今青州城内弓弩却只有两千张,还不占大军的四成,火气更是少的可怜,只有鸟统一百五十杆,而且火药奇缺,这对守城的赵军十分不利。
不过好在清军来的甚急,多是轻装疾行,昨日并没有看见火炮和大批火器入营,只要顶住了清军今天的猛攻,让新卒们见了血,赵应元便有了一只历经战火的可战之兵,再加上城内上万青壮,胜负将尚未可知。
城外,清军大营也随着早晨的第一丝朝霞,活动起来,大批绿营兵涌出营盘,将附近树林里的巨木一根根放倒,而后做成攻城的云梯,撞城车,攻守双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最后准备。
时间慢慢流逝,一架架云梯和撞城车,被随军的匠人打造出来,而守卫青州的赵军也终于迎来了这即将面对最后时刻。
此时太阳已经移至当空,给十月的山东大地带来无限温暖,可守城的士卒却无暇体验它的美好,一个个紧张的流出汗来。
“呜呜~”
绵延不觉的号角声响起,一阵阵肃杀之气从清军大营中蔓延而出,使得天地一片肃然。
伴随着号角和有节奏的鼓点,一队队扛着云梯,推着撞城车,打着绿旗的绿营兵鱼贯而出,足有一万之众。紧随其后的便是李率泰的汉军正蓝旗四千五百名人马,最后出场的则是和托的一千五百人的满洲镶黄精锐。
“哄~哄~哄~”
一阵阵整齐的脚步声和马蹄声,震耳欲聋,城下清军出了大营,一步步向青州压来,如排山倒海一般。
王彦与赵应元等人站在城头,注视清军的行动,城楼上赵军的战鼓也随着清军的移动,而有节奏的响起,鼓舞着城上士卒的士气。
这些鼓点仿佛每一下都敲打王彦心头,使他情不自禁的握紧了挂在腰间的佩剑。
随着清军慢慢逼近,巨大的压力不断冲击着守军的心灵,赵军将校只得在城上来回奔走,大声疾呼着赵应元的军令。
“清军即将攻城,众军不许慌乱!”
“东张西望,临阵抛弃军器者,斩!”
“士卒各归本位,临阵脱逃者,不听号令者,立斩不赦!”
一股股紧张之气,在将校的疾呼声中,迅速在城上蔓延,而清军也终于在离城五百步之处停了下来。
两万清军在青州城下摆好阵势,绿营居前,两旗在后,盔甲鲜明,刀枪林立,旌旗蔽日,散发着阵阵杀气。
城上的新卒,见此却多已脸色煞白,有甚者,整个身体都情不自禁的颤抖起来。
岳武穆曾说过,上得阵,手里拿得住枪,口里还有唾的,就是好兵了,而城上新卒还为开战,胆寒者却已经不在少数。
这就是久经沙场的老卒,与普通人的区别吧!
观清军气势,王彦心中不由一暗,虽然不愿意承认,可与之相比,城上的赵军无疑弱上太多。面对城下数万清军散发的阵阵杀气,整个青州城仿佛怒海小舟般,危如累卵。
黑云压城城欲摧,那和托一声令下,传令的骑兵,便扛着令旗在大军之前,来回奔驰,惊起阵阵尘埃。
临清总兵官王国栋,是攻城主力,他一把抽出腰间佩刀,指着青州城就是一声大喝。“将军有令,攻破青州,纵兵三日。”
“噹~噹~噹~”
随着一声令,位于阵前的绿营兵问声而动,前排的刀盾手一边向前推进,一边敲击着手中盾牌,发出阵阵整齐的声响。
紧随其后的是扛着云梯,推着冲车的枪兵,最后则是大片的弓箭手,他们踩着整齐的步子,踏起满天尘土,口中齐声大喊道:“攻破青州,诛杀赵贼,纵兵三日!”
呐喊声,震天动地,使得城上守军为之黯然。
王彦见此急忙令身后力士,敲起战鼓,在阵阵鼓声中,赵应元一把拔出腰间长刀,大声怒吼道:“诛杀建奴,建功立业,再此一战!”
城上的军校也不断的鼓励着身边新卒。
“弟兄们,封妻荫子,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建奴与吾等同样不过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一刀下去照样会死,兄弟们,没什么好怕的!”
“为国尽忠的时候到了,弟兄们随吾杀虏啊!”
一声声呐喊,终于为城上守军提起一丝士气,弓箭手、鸟统手已经在城墙边上就位,那一口口铁锅和大缸中也装满热水和沸油。
这时清军终于走到离城三百步,随着一声声“冲啊!”“杀啊!”的呐喊,一万余人的绿营兵突然发足狂奔,顿时便如同决堤了的洪水一般,汹涌的向青州冲来。
“嗖~嗖~”
城上的弓手,在清兵狂奔的那一刻,立马弯弓拉箭,射出一排定位箭。
数百只羽箭,插在离城百步的空地上,箭尾震荡,发出嗡嗡声响。
“两百步!”
“一百五十步!”
“弓箭手准备,第一队射!”
“第二队射!第三队射!”
城上军校,一手操刀,指着城下快速冲来的清军,不停的大声报告着离城距离,指挥着城上弓手,射出一波波箭雨。
“噗~噗~噗~”
两千张强弓,射出满天箭雨,一阵阵羽箭入体声中,清军瞬间就倒下四百余人,使得前进速度为之一滞。
“举盾!不要慌!给老子继续冲。”
在军官的令下,前排的刀盾手纷纷举起手中盾牌,冒着头顶的箭雨和打来的鸟统,冲到了护城河河边。
时间紧迫,清军准备也不充分,为了速战速决,并未填河,一部分长梯横倒下去,架在河上,刀盾手和长枪兵便冲了过来。
“弓箭手自由射杀!”
“长枪兵上前,阻止清兵登城!”
几轮箭雨后,清军冲到城下,一架架云梯被树立起来,吊桥绳索也被悍勇的清兵斩断,撞城车被推了过来,城上守军也立马进行调整。
滚石擂木不断被守军抛下,被砸中的清军立马脑浆迸裂,鲜血撒了满地,伴随着撕心裂肺的惨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