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十七年秋-第3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宫上次出使后,几次挑衅都被夏完淳化解,南明那边还特意编了一出戏,名叫《状元见状元》专门来羞辱他,弄得他回到北京后很没面子,他便索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的在翰林院修改明朝史料,顺便攻读圣贤之数,想着有照一日能找回场子,因而对于外部的事情,了解的并不太多。
两人从北京出发,一喜一忧,沿着大运河往南走,北直是满清的心脏,一路上还好,等进入山东,特别是去岁清兵掘开黄河,引河水北冲,水灌榆园军活动的曹州等地,杀人百万计,现在整个山东北部,可谓千里无鸡鸣。
虽然以是立春时节,大地已经开始复苏,慢慢恢复生气,但是使团所过之处,居然不见一人,到处都是破败无人的村庄,坍塌无人的县城,俨然如同画本小说中的丰都鬼域。
这就是大清统治下的齐鲁大地,面对这一幅景象,身为大清的官员,自然面上无光,冯铨看见大地上一片衰败残破之后,脸上哀叹,内心充满挫败。
吕宫见沿途情景,气得对人说道:“榆园匪乱之后,地方居然如此破乱,乱匪都该处以急刑!”
旁边的人听了都是一愣,这位状元的脑子就是与常人不一样,纷纷摇了摇头,并不愿意向他解释。
掘开黄河淹死几百万人,这样的事情满清自然不能承认,所以得找人背锅,找不到人,就将山东破败的责任推给榆园乱匪,官方邸报上对于清军掘堤,是绝口不提。
冯铨这老小子,还记得上次出使时,山东之地人烟还很稠密,虽也闹匪,但饭时运河两岸,还可以看见炊烟四处升起,有些人气,但这才一年不到,居然慌凉成了这幅模样。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终究是犬戎之族,又不肯融于中国,迟早是要败亡。
使团前行几日,过了黄泛区,情况稍微好了些,人烟多了起来,但时常又有扶老携幼,向南面迁途的百姓出现,让冯铨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大清要是再不恢复地方,恐怕民众都要逃向明军控制的江南,那大清江山还剩下些什么?
站在船头,东南刮来的暖风,吹拂着冯铨的官袍,让他心中十分感叹,“长音啊~你我这次可是身兼重任,干系大清江山啊!”
一旁的吕宫看着不时出现的难民队伍,脸上有些难看,“这帮刁民,以为逃到南方,就有人白养他们么?”
冯铨摇了摇头,回到了船仓中去,留下吕宫独自在船头吹风。
船队一路南下,不几日就到了淮安,这里是大运河、淮河、黄河交汇之处,是整个两淮的交通要冲,也是难民集结的第一站。
几日前,淮河已经解冻,明朝开始大力赈济被清军劫掠后的江北几县,还有救济从北面逃荒而来的难民。
这时在淮河南岸,河堤上布满了一望无际的帐篷,绵延十余里,十多万难民在此生活,女人们站在河边洗衣晾晒,孩童们在帐篷间跑动玩耍,几百道炊烟在营地内渺渺升起。
几名穿着官袍的官员,正在士卒的护卫下,在营地中穿梭,料想应该是视察难民的情况,询问赈灾有没有落实。
“明朝哪有那么多粮食,来管这么多难民?”吕宫站在船头,明清两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很怀疑,这是南明故意收买人心。
“吕大人,今后还是要多出来走走,才能知民间疾苦,知道天下实情啊!”冯铨手指淮河南岸停靠的近百艘大船,码头上的苦力,正踩着晃动的船板,将一包包米粮从上面卸下来。
使团到了淮安,便被明军拦住,冯铨向守军表明身份,守军报给江北巡抚张名振,张名振脑火去岁年末,清军对江北的劫掠,因而推脱要先报给朝廷,将清使团拒之门外。
冯铨等人,也没有办法,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船上,等候明军上报南京后,看明朝如何决定。
在清使团到了淮安之时,因为明朝重夺南京,加上新皇登基,许多断了往来的藩属,这次竟然派遣使团过来,另外几只使团到了南京,与清使团的待遇完全不同,他们得到礼部,乃至楚王摄政的亲自接待。
这对南京朝廷来说,是一件振奋人心之事,整个城池都鼎沸起来。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33章 诸国来朝
从去岁年末开始,南京城便陆陆续续的迎来了几波藩国的使者,最先到的自然是琉球。
当穿着汉服的琉球使者,从南京码头上岸时,礼部理藩院钱秉镫,亲自迎接,引起了上万百姓的围观,等进了城就更加热闹,街道两旁的酒楼上,窗户都朝着街道打开着,无数人从上面看着琉球的使者从街道经过。
要说琉球也就是个小藩,夹在明朝与日本之间,两面朝贡,并不值得百姓这么热情的接待,但藩属朝贡,却是大明重振自身天下正统,国力恢复的体现。
清军入关后,几年间,灭李闯,陷南京,明朝一度危如累卵,而民心士气,汉族的自尊心也被连连的失败打残,形成自卑之感,而这次藩属来朝,却是民众重拾自信的一个开始,他们见藩属来朝,自然心中激动,表现的比官府还要热切。
在琉球使团进入南京后没几天,南洋藩属也开始陆续来朝,这主要是理藩院在南洋施加了影响,当然最主要是水师和安南阮氏,真腊国一起灭了占城,让南洋诸国都身子一震。
这次南洋来的主要是信仰小乘佛教的诸国,至于与占城同宗的绿教国家,却一个都没有来。
诸国来朝,对于大明朝廷来说是个喜事,但也是个麻烦事,一是朝贡回礼的问题,二是南洋诸国的关系问题,其中安南三家阮氏、黎氏、莫氏这次都派了使团前来,就是个大麻烦。
起初接待三家使团的礼部官员,搞不清三家的关系,居然安排在了同一家驿馆,结果三家险些兵戎相见,最后幸亏理藩院的人赶来,才调和下来,将三家分开安置。
这三家都自称代表安南,现在又都认明朝这个老大,那明朝要怎么对这三家,却又是个大问题。
王彦对此,颇为重视,他知道摆平这些麻烦,便有利于明朝在南洋的影响和霸主地位,因而不仅下吩咐理藩院好生接待,不能怠慢,还要尽快拿出处理藩国关系的方略来。
楚王府,刚五更天,王彦与王妃还在床上酣睡,外间的门忽然打开,几名侍女端着脸盆,毛巾,衣物,漱口的青盐,鱼贯而入。她们在外堂站好,为首的侍女点了一柱香,然后静静等候。
侍女们等了一阵,香快燃尽,可卧室内还为见动静,为首的侍女便走到里间门口,轻声说道:“黎明即起,万机待理!”
外面的侍女们,也跟着柔声说道:“黎明即起,万机待理。”
声音传进卧室,一连叫了几遍,王彦才从床上坐起。
掌握若大一个帝国,并不容易,行事也并非能随心所欲,说疲乏了,睡个懒觉成不成,说今天累了,国事不理成不成,自然是不成,天下的事务等着处理,就算有内阁帮忙,也绝对不是个轻松的活计,堆积下来,每拖延一天,都会给帝国造成损失。
治理一个国家,别的不说,统治者首先对于自身,就得有超高的要求,而最简单的一点,就是要起居有时。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更不要谈治国了。
这个叫寝的规矩,是高宗皇帝定下来,主要是有感于明朝历代先皇,太过肆意妄为,宗藩又未经过帝王之学的训练,皇帝大多不像皇帝,因而定下的规矩。
高宗皇帝不仅以身作则,他还希望在他之后,每日五更便起,能成为一项制度,来敦促皇帝勤政。
王彦心中,皇帝勤政未必是件好事,但高宗皇帝的这条规矩到是不错,符合儒家修身治国的理念,而人总有懈怠之时,但身为天下的掌控者,当时刻若履薄冰,万不可松懈,因而他将这条给继承了下来。
王妃何枝枝也被声音叫醒,迷糊着眼睛坐起,王彦轻推她的肩膀,将她按着睡到床上,轻声道:“爱妃身子还虚,多睡一会儿,洗漱由侍女来就行了。”
何枝枝听了,慵懒的又缩回温暖的被子中,她刚诞下王世子不久,确实怎么睡都有些不够。
王彦把她的玉臂塞回被子中,周边压了压,便穿着单衣出了卧室。
外堂的侍女们立时不在叫唤,倒好热水,试了水温,王彦往那一座,也不用自己动手,侍女们各自分工,梳头洗脸一起上,就漱口时王彦自己动了下嘴,然后站起双手一张,不一会儿,龙袍玉带,二龙戏珠的翼善冠一一带好,最后穿上鞋子,侍女们便齐齐躬身退到一旁。
这一套折腾下来,王彦也就睡意全无,而时间还早,天还未亮,按例他要先批复一个小时的奏折,待到辰时才用早餐,巳时要听取内阁的意见,特殊时候还有另外的安排,总之一天的事务排的极满,真是万机待理。
王彦洗漱完毕,便去书房翻看奏折,上面内阁基本已经处理过,他只需过目一遍,有不妥,便发回内阁,要是内阁还坚持意见,那就只能走议事堂了。
最近的奏报,除了恢复湖广和江北外,就是安置难民,还有就是对于有功将士的封赏,王彦掌权也有几年,处理事务,已经颇有心得,不多时桌上的折子便被他看完,而这时也到了早饭的时间。
这时书房门打开,许嫣嫣端着一碗粥进来,放在了王彦面前。
王彦一般都会与家人一起吃个早饭,但这几日却有些特别,等会儿他还要去礼部有公务要办,因而昨天就交代了不在家中用餐,未想许嫣嫣这时却给他端了碗粥进来。
王彦微微一笑,端起来,温度正好,许嫣嫣便走到后面给他捏肩,“候侍郞二月二日,要纳香君姐姐过门,王府要送些什么过去么?”
“哦,若谷公同意这门亲事呢?”若谷是侯方域之父侯恂的号,曾官居明朝户部尚书。
许嫣嫣边捏边说道:“听姐姐说,好像没有。”
王彦听了将粥碗放下,抿了抿嘴,“到时候,嫣嫣你备一份礼物送去,本王虽有心,但不便送礼。”
正说着,书房外有书吏来报,“殿下,礼部那边的人已经到齐,就等殿下了。”
(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订阅,推荐)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34章 礼部议事
礼部衙门,前来参与议事的不仅是礼部官员,兵部和户部的人也有人过来,一共二十多号人,齐聚在一堂。
正个大堂布局是典型的江南风格,正堂上方摆着一张桌案,放着一把交椅,后面是黄花梨木雕屏风,上面一块金漆大匾额,上书“礼仪之邦”四个大字,这是礼部部堂的位子,但今日得留给王彦。
整个礼部大堂分为两段,靠近里面的内堂只摆放六把交椅,是两个侍郎,四个主事的位置,但现在只是做了礼部尚书顾元镜、兵部尚书陈邦彦和户部尚书王夫之三人,还空着三把交椅,另一段是外堂,与内堂之间只隔着一个镂空的圆拱隔断,摆满十多张座椅,现在也是座无虚席。
内堂的陈邦彦三人正交谈着,外堂内的众多官员则一个个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没有发出一点声响,可谓等级森严。
这时堂外士卒忽然高喊:“楚王殿下驾到!”
外堂的十多位官员,立时齐齐站了起来,内堂的三名尚书,也停止了议论,安静的躬迎王彦。
王彦走进来,在正堂坐定,摆摆手请众人也坐下,然后看了一眼,笑着说道:“礼部顾侍郎,理藩院钱主事,也请到内堂入座。”
外堂被点名的两人,立时便起身,走进内堂,向王彦拱手一礼后,在剩下的三把交椅上座好。
众人坐定后,小吏上来在每人桌边放下一盏茶,一碟苏州的糕点,便退了下去。
王彦见此,正了正身子,随即正式进入主题,“已是二月,要来的使团应该都到了,剩下的去请,也不会给我大明脸面。这次使团来朝,有利于国朝重振民心士气,孤欲意在近日,让几国使团,朝拜陛下。安南的三家,现在情况如何?可别在朝拜时出了什么乱子,让朝廷下不来台。”
顾元镜是礼部尚书,他起身回道:“启禀殿下,三家目前已被分开安置,但是问题却并未解决,三家都要以安南的名义上贡,朝廷接受任何一方,另外两方都会不满。”
这一点王彦早就知道,他皱了下眉头,忽然问道:“理藩院有什么处理的方案!”
顾元镜见此,只能先座下,坐在末尾的钱秉镫,站起来行礼道:“按着关系来说,这次朝廷对占城出手,安南阮氏出力甚大,同我大明最为亲近,理应受到褒赏,但下官以为,安南三家,目前还是维持原样为好。”
钱秉镫之前随水师出使过南洋,对于南洋的情况要了解一些,王彦听他话中有深意,挑眉问道:“这是为何?有功不赏,今后朝廷如何驱使南洋诸藩?”
“殿下,多于大明而言,藩国自是越多越好,但藩国并非越强越好。阮氏自然是要赏的,但是却不宜支持阮氏彻底压服黎、莫两氏。”钱秉镫笑道。
这是要分裂友邦啊,不像是中原上国的作为,不过这却复合大明的利益。
王彦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想,自然是希望大明周边碎一地才好,如此大明才是最强力的核心,其实中原王朝对于北方一只便是这么做,隋文帝雄才大略,对于强大的突厥汗国就是这么干的,明朝早前对于蒙古,也是分化瓦解,不过中原王朝的危险往往来自北方,所以注意力多盯着北面,对于南方并不太在乎,因而对南方也很少使用这样的策略。
王彦沉吟一下,“安南这块地,确实有些麻烦,历代与中原王朝或多或少都有些摩擦,但却少有被征服,本朝虽然占据二十余载,但是也因为耗费甚多,不太划算,退了出来。现在保持三家目前的局面,能让三方互相牵制,而随着朝廷在南洋恢复影响,三家都只能亲近本朝,这确实是最好的状态,但是这个朝贡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
“殿下,这也简单,直接分了就好,阮氏名义上还是属于安南,阮主阮福濒自号阳郡公,朝廷可以封阮主为广南王,赐敕书金印,算是对阮主出兵占城的奖赏。”钱秉镫接着说道:“莫氏现在自身难保,只要朝廷保证他的安全,便不会有话说。那么就只剩掌握黎氏政权的郑主会对此不满,但这也是朝廷对郑主不尊号令,未与朝廷配合攻打占城,未与荷夷断绝往来的惩罚。”
王彦对于安南的了解比一般的大臣都要多一些,安南如今可以是说是处于三国时期,郑主就相当于曹操,阮主算是孙权,莫氏最弱,勉强能算是刘备。
历史上,莫氏庇护于明朝之下,到三藩之乱时,郑主以协助清朝平定三藩为由,将其灭掉,不久之后郑主又被南面的阮主所灭,安南才完成的一统。
王彦点点头,“那便如此安排,让郑氏的使者以安南国的名义上贡,阮氏以广南国的名义上贡,莫氏用高平国的名义上贡。这算是对郑氏的一个警告,他若是不服,理藩院看看黎氏内部能否找到亲近大明之人,服其上位,将什么郑氏直接赶下台。”
这等于不仅是将人家安南分成三块,还要插手藩属内政,顾元镜眉头皱了下,起身说道:“殿下,贸然将一国分成三国,是否不合礼法,引起三方对于朝廷的反感,从而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