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颠覆三国记-第4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后可不会再有如此机会了。”
黄顺一惊,旋即一喜,“你的意思是,只要我说服他们接受,他们就是我的人了?”
诸葛亮把眼一瞪,说道:“想得美!他们可是朝廷命官。他们都是大才之人,寻常笼络手段对他们根本无效,只有让他们对你心悦诚服,他们才能为你真心办事。你明白这个道理?”
“明白明白。”黄顺乐的眯缝了眼睛,连连点头。
接下来,黄顺用两大杯水的代价,连说带比划的向他们描述了自己关于设立长老院的构想。
蒋琬和董允不愧是后备丞相的人选,仔细听完黄顺的远景规划后,又认真的提了许多问题。譬如军队谁来掌控,财政谁来掌控等等。
对于军队,黄顺的立场非常坚决,兵权坚决不能松手。所以,兵权必须牢牢掌控在黄氏手中。由黄氏组织整个军队的指挥体系。至于军队的供养,当然不能由黄氏来负责,军队是保卫天下的,当然要由代表天下的朝廷财政来负责。如果朝廷不愿意负责,那黄家就可以用军队推翻朝廷,换一个肯出这个钱的朝廷。
至于朝廷财政,当然就是执政内阁来掌握了。内阁就相当于现在的丞相府,朝廷大事小事都必须经过丞相府来决策,来实施。皇帝不过是高高在上的一个存在而已,没有实权,更没有实际意义。
为免的皇族因为缺少存在感而动别的心思,可以考虑让皇族领导长老院。但长老院决策什么事情,实行的是投票制,就算是皇族,也只有一票而已。皇族领导长老院,并不能完全掌控长老院,这个虚名,给皇族正好。
这样的设计,最大的优点就在于,避免了昏君的出现对朝廷的统治造成的严重影响。内阁执政都是从富有执政经验的官员中,由长老院选举产生,就算选举过程中有什么猫腻存在,因为入选的人个个都是合格的,称职的,所以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而军队集中在黄氏,又可以保证黄氏的地位突出而独特。虽然不是皇族却胜似皇族。没办法,谁让黄顺主导了这一切呢,自私一点,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确保家族昌盛不衰的大杀器,也是可以理解的。
黄氏掌握军队,不代表黄氏就可以为所欲为。军队的作用,只是用来对外作战,对内维持地方稳定的,不再称之位军队,而是统一归为衙役类,由朝廷统管。
就算是对外战争,也不是黄氏一家说了算。毕竟打仗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如果朝廷不支持,黄氏想打仗,就只能自己家出银子来支撑。俗话讲,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即使财力雄厚如黄氏,也架不住战争的消耗。
对这些最终能不能实现的构想还两说的讨论,持续的时间之长远超黄顺的想象。最后,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黄顺简直就是一位天才!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不当皇帝,不为丞相实在可惜了。
他们完全同意黄顺提出的,并经他们不断完善的框架,甚至想着在科举走上正轨后,就马上着手实施。
他们的想法,把黄顺吓了一跳。黄顺连忙表示,这个不急,等我们能够掌控天下局势后,再谈论这些不迟。
董允却有不同想法,他认为不能等到天下再次统一后,再按部就班的执行这一套。还不如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就付诸实施。这样,对争取那些尚在负隅顽抗的家族,也是一种诱惑。投降了,就可以进入长老院,世世代代享受长老院的权力。如果不投降,那就是族灭的下场。
在实力悬殊的条件下,只要稍有理智的人,都会做出明智的选择。黄顺心中一动,他想到了孙权,如果江东局势面临最终的摊牌,他完全可以与孙权谈一次,以孙氏进入长老院为条件,换取孙权交出江东的大权。
这样一来,在不久的将来,不但江东即将面临大变局,就是西川,也要引发一场内政革命。
江东那边,黄顺从一开始就开始布局,条件水到渠成,已然成熟。而成都,黄顺时日尚浅,完全没有把握。
对黄顺的担心,无论是诸葛亮,还是蒋琬、董允、杨仪,都纷纷表示这不用担心。此时正是推行此大计的最好时机。关键人物在刘禅。
刘禅从来不认为自己能够称职的当好一个皇帝,如果能够让他当一个甩手掌柜般的皇帝,他巴不得呢。
如果过了这一村,刘禅有了其他想法,那时就要麻烦多了。道义上的压力,首先就是在座几个人所不能承受的。
只要刘禅那关过去,剩下的,就好办多了。实在有顽固不化的,也只有采取雷霆手段,暴力去除阻碍。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137章 启程
(全本小说网,。)
黄顺本来不认同刘禅能够接受交出大部分权力,自己愉快的做木偶皇帝的做法,但蒋琬、董允和杨仪都很乐观不说,连一向谨慎的诸葛亮也抱持乐观的态度。这让黄顺把本来想说的话咽进了肚子,心说:先让他们去操作一下看看。实在不行,自己再出面,总是有转圜的余地。
蒋琬、董允和杨仪显得很是兴奋,凑在一起低声议论个不停,黄顺支楞着耳朵一听,他们已经开始研究如何说服刘禅了。还真的是说干就干,不是闹着玩的。
诸葛亮则被黄顺拉着回黄府,面见陆琳和徐慎。陆琳和徐慎身上也担负着江东的大事,黄顺需要他们赶回江东,在四族和东顺阁里达成一致,共同配合徐平演出这样一出大戏。可不能因为区区一个江陵城耽误工夫。
谈判各方凑齐后,由于黄顺与陆琳和徐慎早就达成一致,所以基本上是诸葛亮在代表蜀汉提要求。蜀汉的要求没有别的,就是必须保证夏吟坊在江陵城的商业利益,不能对蜀汉过往商船征税,等等。
这些条件陆琳和徐慎当然不会拒绝。要是在开始时,陆琳和徐慎肯定不会如此好说话。但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更为光明的前景,江陵城那点苍蝇肉完全勾不起他们的兴趣。再说,等孙武掌握江东,黄顺掌握西川,西川江东就是一家了,还分什么彼此,就不再存在江陵城这个死穴问题了。
诸葛亮虽然诧异于陆琳和徐慎的痛快,但也是想着可能背后黄顺已经跟他们谈的七七八八,把自己叫过来,不过是让自己跟刘禅有个交代而已,根本没往别处去考虑。
陆琳和徐慎离开成都回江东向孙权覆命,孙权很奇怪陆琳和徐慎竟然都没有提江陵太守的人选问题,甚至连黄顺也没提要求。孙权憋不住,就主动问他俩,对江陵城的太守人选有什么意见。结果两人齐声说没有什么意见,一切听从皇上安排。
孙权不知他们私底下与黄顺达成了什么协议,但又不好直接问。半响之后,孙权才从这个疑惑中走出来,决定派自己的心腹大将潘睿坐镇江陵城。
潘睿是难得的文武双全之才,江东上下将潘睿与陆逊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出奇的一致:不相上下,甚至犹有过之。孙权对潘睿也是信任有加,本来是让潘睿掌管自己的三万近卫,拱卫建康城。现在派出潘睿,可见孙权对江陵城还是重视的。
虽然江陵方面,不会有大的战事。但江陵是江东与蜀汉和荆州接触的前沿,蜀汉和荆州有什么风吹草动,江陵城都能够第一时间得知。派出潘睿坐镇江陵,更大的作用是情报的收集上。孙权相信,只要有潘睿在江陵,无论是蜀汉还是荆州,都不可能绕过江陵城,与四族或东顺阁私底下玩什么猫腻。
光环聚焦在我们的主角身上,送走陆琳和徐慎之后,黄顺与李晴的婚礼终于如期举行,第二天,黄顺带着李晴前往李严府拜见老丈人,然后就开始启程出发去汉中。
这是一趟行程推迟了一次又一次的旅程,推迟到临行前,黄顺都忘了当初想去汉中的初衷是什么了。还是前来送行的刘禅提醒了黄顺:幕后凶手的事情,一定要上心,不能光想着二人世界,浪漫旅程。
黄顺这才想到,当初是因为自己和刘禅遇刺,这才想到去汉中。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让黄顺越来越感觉到,去一趟汉中,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动作。首要一点就是打通西凉通成都的商路。
成都有参与过西凉大战的老兵,通过他们的嘴,黄顺得知,西凉那里山路崎岖难行,根本不可能通过大型商队。但黄顺做事从来都是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在黄顺看来,没有路,那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定要打通西凉商路,让自己与河西有一条稳定的通途。
这些年,虽然与河西之间书信来往不多,但每年,祖蓝和祖桂都会给黄顺一份很是详细的报告,汇报河西军政大事。所以,黄顺虽然对河西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但对河西的实力飞涨情况还是清楚的。
不说别的,祖蓝和祖桂手下的精甲骑兵达到了二十多万!当然不是重甲骑兵,但已经是一股很恐怖的力量了。若将他们放进中原,绝对能对中原造成轰动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当前的三国鼎立局面。
能够发展这么快,票行的业务功不可没,甚至可以居首功!无他,河西诸部逐渐习惯了票行的票据用来日常买卖和支出。祖蓝和祖桂用票行,做到了其他很多英雄豪杰没有做到的事情:一统河西!
当初曹操放任黄顺进入河西,就是认定黄顺不可能在河西有大成就。确实,河西的特殊地情决定了,无论哪一个部落,一旦强大了,其他部落就会联合对他发动进攻。再强的猛虎也架不住群狼的进攻。所以,几百年来,没有哪个部落能够统一河西。
中原朝廷也愿意看到这种情况,所以就放任这种情况的存在。所以,天长地久,所有人都形成了重重的心理暗示:河西不可能统一。
但黄顺,没有选择武力强行统一,而是通过经济手段,用票行做武器,成功拴住了所有部落。任何一个部落,要想在河西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使用票行的票据,与票行打交道。相应的,他们就只能接受票行的领导和管理。
河西的人口,赶不上中原一个州,但架不住河西全民皆兵。所以,中原政权里面,蜀汉坐拥西川和汉中,能够凑出十五六万兵马已经是极限。而河西人口不过蜀汉一半左右,却能拼凑出二十万的雄兵!这就是游牧的优势。
农业文明一旦与游牧民族碰撞,战场之上很难占得便宜。就算农业文明一时间出一两位名将,也仅仅是能够抵挡的住一时,断然抵抗不住一世。
黄顺从一开始,就立下解决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冲突的崇高理想,其眼光当然不仅仅看着十几年,十几年的光景,而是一看就是一百年,几百年下去。所以,黄顺知道,光靠强兵,始终无法与游牧文明相抗衡,要想子孙后代平安,就必须另想办法。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138章 河西诸事
(全本小说网,。)
起初的黄顺,并没有想到什么一劳永逸的好办法,所以黄顺才会一遍遍往边疆跑,与游牧部落交朋友,与他们交往,奉行的仍然是老祖宗兵法上的要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后来,黄顺发现,光做到知己知彼还是不够,还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行。幸好黄顺有梦的帮助,几千年后的世界里,人们是如何解决了游牧与农业文明冲突的,那些宝贵经验,黄顺都可以拿来借鉴。
但虽然如此,严格说,黄顺还是没有想出好办法。当初决议推行票行制度,也并不是冲着解决这个根本大问题去的,而是仅仅为了尽快在河西敛财,一统河西而已。
谁能想到,规划中的票行业务一旦正常运营,竟能收到如此奇效!不但河西尽归祖蓝和祖桂所掌握。就是票行深入关中的那些州县,财政上也被票行完全掌控,那些县令,现在不但听令于朝廷,还得听令于票行。朝廷可以罢他们的官,票行可以断他们的生路,两方面他们谁都不敢得罪。
票行的威力如此巨大,黄顺想过在中原继续推行票行制。但黄顺思来想去,还是放弃这一诱人的做法。
票行在河西能够成功,是有着河西诸多独特的优势。在河西,所有人只看重军事,看重牛羊,对表面上不值一钱的金银财宝不怎么看重。但中原就不行。而且,中原聪明人太多,有实力的人也太多。一旦黄顺开出票行,马上就能有大把的人跟上开票行,那样,就把堪称国器的票行生意做成普通生意了。这是黄顺所不愿意看到的。黄顺宁愿统一后再推票行,也不愿意把好好地票行给废了。
这样一来,黄顺想到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把自己在河西攒的这股巨大的实力利用起来。还有一点,黄顺不愿承认,但心里却一直留着:就是祖蓝和祖桂已经拥有可以左右天下走势的力量,他们会不会生出异心?如果他们真有异心了,黄顺还有什么别的招应对吗?
当初留祖蓝和祖桂在河西,看重的就是祖蓝和祖桂的忠厚,但人是会变的。就像一个各方面都正常的男人,让他跟一个妩媚妖娆的美人暗室里住一晚,能够把持住,很正常,但常年累月呢?黄顺相信,没人能够一直把持的住。
同样,巨大的权力摆在面前,唾手可得。黄顺相信,只要正常人,就难以忍住伸手的诱惑。所以,黄顺才着急,急着打通河西的通路,与河西联系上。
如果祖蓝和祖桂真有自立的异心,一时半会也不是那么容易成事的。票行掌握在刘子羽手上,那边还有呼延部和俟奴部的力量。祖蓝和祖桂需要将他们一一收买,才有可能成事。而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金钱的。
所以,短时间内,黄顺不虞河西会发生什么变化。但身为上位者,虽然用人不疑,但肯定要做好完全之策,最好是让手下人远离异心的悬崖,这是保护自己,同时也是保护他们。
在河西,黄顺没有很好的规划权力制衡,所以才会有这些隐患。虽然当初黄顺按照权力制衡的大原则做出了大致的分工,但并不细致,真要执行起来,有很多的空白区。如果祖蓝和祖桂膨胀起来,将这些空白区的权力全部抓在手中,那祖蓝和祖桂就可以轻易的压过刘子羽,压过呼延部和俟奴部。
一旦河西崩塌,那黄顺驰骋中原最大的倚仗就消失了。夏吟坊就不再那样光芒四射了。所以,迅速摆平河西的隐患,是黄顺的首要之务。
表面看,河西隐患的处理与黄顺的汉中行并没有多少关系。从汉中打通西凉,是个慢活,解决不了急务。但实际上,黄顺早在自己行动前,就已经有动作了。
萧凝的手下本来是一大批精锐刺客。现在留在成都,帮着萧凝组建锦衣卫的,只有那么几个头目,剩下的,都被黄顺派了出去,派往河西做暗影工作者去了。
梦中的历史中,锦衣卫的名声并不是很好,但在黄顺看来,锦衣卫从成立的初衷来看,还是很有必要的。错就错在梦中的皇帝偏听偏信,只信锦衣卫,不信大臣。后来锦衣卫实力大了,皇帝也是一根筋的另行成立东厂监督锦衣卫,后来又设立西厂监督东厂。结果就是监察机构越来越庞大,搞得人人自危,不敢做事,只求自保了。
在黄顺看来,锦衣卫只拥有暗中调查的权力即可。调查出大臣造反的证据,只能呈报皇帝,由皇帝定夺如何处理。这样,锦衣卫的权力就远没有历史上那么大,皇帝也可以掌握最全的信息,从而能够做出最佳的决策。
萧凝手下那批刺客,个个都是精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