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明-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不知道老朱是怎么想的,难道对冯胜根本就没有起过杀心,可是按照自己后世知道的历史,冯胜的确是被老朱干掉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唯一的解释,那就是朱元璋还是在试探,不过看到冯胜依然的痴呆如故,心下也不由的佩服其的演技,自从上次傅友德成功脱身飘于海外之后,他又从冯胜的身上看到了如此精悍的表演,真的是由衷的佩服,不过,如果朱元璋这番举止意在试探的话,演技也是不差。
招手叫过维盈问道:“太医怎么说,怎么会病得这般厉害”!
小姑娘在措手不及之下被皇上点了亲事,正在害羞间,听到问话忙低声的回道:“太医说是爷爷平日饮食不节,常居塞外过食醇酒肥腻,导致了脾胃失调,积痰内伏,再遇落水手冷水所激,头部重创,因而七情失调,蒙蔽心神心窍,就又加剧了塞外顽疾并,吃了药也不管用……。”
说着,维盈垂头泪眼欲滴,突然想起是面对圣驾,于是马上收敛了一下心神,不过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朱元璋看见了,也没有再问下去,只是说了一句:“好好照顾你爷爷吧。”
便站起身来,阴沉着一张老脸,使人搞不清楚到底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许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吧,按照常理推算,冯胜经历了家中管事的背叛、跟了自己二十余年的侍卫是皇上的卧底、然后孙女又要出嫁、皇上承诺让自己心安几番大起大落,要是伪装的话,至少也会有一些情绪出现,可是偏偏就在那流着口水痴呆的模样。
别说是老朱,就连此事的总策划朱允炆也被弄得心里毛,至少以他现在的道行还不足于做到如此境界。
出了偏厅,来到文华殿中,看着的宋忠一众侍卫正在等候护驾还宫。但朱元璋此时并没有着急,回过头冷冷的看着杨杰,问道“你就是杨杰?”
心中一直忐忑的杨杰本以为在偏殿内没有动静,悬着的心刚刚放下,没料到还是找上自己,躲也躲不过,心里也明白既然走了这条路,就会有今天的遭遇,不过没有想到有那么快而已。
上前两步,再次拜倒,口中说道:“万岁,臣杨杰拜见皇上。”竟然给人一种不情愿的感觉。
朱元璋见此,叹了口气,却是出奇的好脾气,温言又问:“你父亲是杨宪?”
这次不但是朱允炆,就连身边的侍卫们都露出惊讶之色。都没有想到这个面目俊雅的中年人,竟然就是杨宪的子嗣。
别人先不说,就拿宋忠这些锦衣卫来讲,杨宪可是他们这一行的开山鼻祖了,据说锦衣卫还未成立之前,就是由杨宪一手负责所谓的“仪鸾司”与洪武二年时改制成的“大内亲军都督府”。
当场不露声色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朱元璋,另外就是杨杰了,听到皇上直接揭露自己的身份,也不惊讶,只是伏在地上回道:“皇上圣明,臣不敢隐瞒。”
看见杨杰那个样子,朱元璋说:“你父亲多次有大功于国,最后却因朕而死,朕随然没杀他之意,但最后还是不得不令胡惟庸将其问罪,你可怨恨朕吗?”。
“臣不敢!!”
“你是不怨恨呢?还是不敢怨恨朕?”
顿了顿,朱元璋又用稍高一些的声音说:“朕当初答应杨宪,要代他抚育家人,所以将你们迁至临濠,可是你母亲去世之后,本想召你前来京师继承你父亲衣钵,可是你又不见踪影,难道是躲避朕吗?”
杨宪死的时候,杨杰已经十七岁,对于父亲的死因十分清楚,对朱元璋虽说不上怨恨,但是终归有些介意当初皇上牺牲父亲来保全大局。如今见朱元璋在众人面前直接提及往事,似乎有些为父亲翻案的意思,气已经消了大半,叩头谢恩,却依然道:“家父遗愿,让臣苦思制衡之道,为陛下解忧,然万岁圣明,已经找到了解决之法,臣无用,只好游历四方,愿为陛下在野之民。”
看见杨杰回答的得体,朱元璋十分满意,于是问道:“那你可愿意回来帮助朕?今日朕将本来就属于你父亲的富贵还赐给你,你愿意吗?”
朱允炆脑子一片混乱,和众侍卫一样,搞不明白朱元璋和杨杰在打什么哑谜,而凭借他后世记忆中迹象表明,杨宪这人应该是个奸臣,可是为什么朱元璋反而对其十分信任呢?而且,罕见的是,朱元璋对杨杰十分客气,封赏也是用商量的口气。
就算是对自己这个孙儿,也没有如此过吧?不由讶然望向杨杰,而后者正好也看向朱允炆这个方向,两人目光一触,随即杨杰恭敬的回道:“陛下,臣这不是已经回来了吗?”
竟然是拒绝了朱元璋的好意,打算留在东宫。见杨杰未曾答应,皇帝的神色竟然黯了一下,知他心怀芥蒂,叹了口气,说:“你留下帮助太孙也好,以你的才智,当可为太孙拾遗补缺。”
“朕也不加以勉强,当初,要不是朕硬将你父亲放置于朝堂之上,他也断然不会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既然你想留在东宫也罢,多为太孙出谋划策,待朕大行之后,新帝当可为你父亲昭雪天下。”
众人更是大惊,这么一来,皇上等于说间接承认自己的错误,肯定了杨宪的功劳,只是碍于皇家的颜面,自己不愿出面澄清而已,有此一番话,就等于一个承诺,新皇登基之后,是绝对要执行的。
众人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着杨杰,特别是那群侍卫们,看到自己的前任之子深的圣宠,更加是一个个热血沸腾……。
可能是年龄大了经受不住劳累,也许是处理了杨杰和冯胜之事后的心力交瘁,朱元璋没有再说什么,摆驾回内廷歇息了。
留下东宫之人,杨杰方从地上爬起,又走至朱允炆面前,躬身道:“殿下,如今已经入夜,皇城也即将落锁,臣请告退。”
到了这个份上,杨杰居然还是不做解释,朱允炆实在是拿眼前之人和在苏州时恭顺的杨杰做比较,心里岂止不悦,拂袖往观文阁而去。
头也不回,冷声道:“不用回去了,你随孤王来。;
第八十二章 怪圈
观文阁,东宫皇太孙之书房,自然也都是太子朱标留下的,不过自从苏州返回京师之后,朱允炆就禁绝了在里面召见任何人,因为书房内,有很多他后世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为了怕自己忘记,所以都抄写下来留作备用。
朱允炆不喜欢窥人**,但是身处在他这个位置,更不喜欢被人蒙在鼓中的感觉,而且近几年来皇太孙的生活,虽没有做到出口成宪,但也养就了其上位者的贵胄之气。
宦官燃亮四角的烛台后边掩门退出,在跳动的烛火下,若大的书房有着一种阴森的气氛,朱允炆脸色冷峻,却没有说话。
杨杰虽然面露苦色,但是心里却十分平静,已经跟了皇太孙一年多的时间,以他的了解,他现在跟的主子,虽然此时十分严肃,却绝对不似当今皇上那么武断嗜杀。否则,以他之前的表现,放在当今皇帝手里,无论他立下多大功劳,单凭个隐瞒身世,就足于使他碎尸万段了。
更何况,现在东宫还未有大的动作,他更是寸功未立呢?不过,此时的他却不能再沉默了,自己身为臣子,总要给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就连自己说说不过去,清咳了一下,举步上前,道:“臣有罪,请殿下……。”
谁知就在这时朱允炆却抬手制止了他继续说下去,直接道:“你不用请罪,之前的事情,你不说,也不代表孤王不会知道,孤王现在倒是想听听你离开临濠之后的事情。”
杨杰一怔,关于离开临濠之后,抛除自己的身世,不是已经都说了吗?为什么又要问一遍,稍作思索,还道殿下是介意于自己的隐瞒,只是不想把话挑明而已,于是十分恭敬的将自己离开临濠的理由、去向和经历又说了一遍,只是增加了一些自己奉母命不能踏足仕途之言。
岂不知朱允炆之所以让他再讲临濠之后的经历,不过是给自己留个思考的空间而已,在他后世的历史中对于杨宪的描述,仅仅限于是朱元璋的一个特务头子,也就是相当于后世某国的中情局负责人,最后老朱将他安插进中书省后,当月就因罪被砍了脑袋。至于为什么原因,天知晓。
要是别人告诉他这些事情,朱允炆一定会立刻将杨杰打入黑名单,即使不杀,也绝对不能再用了,可是今天出奇的看到朱元璋的宽容,所以他不假思索的就选择了继续信任杨杰,因为老朱绝对不是一个仁慈的人,斩草除根才是其的习惯。
不过最重要的是,朱允炆必须要搞清楚,杨杰所忠于的到底是自己,还是朱元璋。但这句话真的不好问出口,他要等杨杰自己说。
现在正值用人之际,之前对杨杰的防范基于今天朱元璋的表现,眼见可以告于段落,只是,万一在这个时候,杨杰也是朱元璋派到东宫来的人,想想自己对杨杰和杨蝶的任用,朱允炆就不是一个滋味。
“说说吧,皇祖父对你不薄,可是为什么还要留在东宫呢?”朱允炆等杨杰说完,冷不防的问道。
听到这句话,杨杰有些诧异的猛然抬起头,仿佛有些不敢相信,又好像自己听错了的模样,殿下的这次问话意思就有些深了。不得不使他仔细思量。
东宫筹建内厂之初,杨杰就知道殿下是为了今后的继位积蓄力量了,他在理刑处闲暇时也分析过,太孙殿下不比太子有着深厚的人脉和身为长子的优势,从上次朱高炽代表燕王府那样咄咄逼人就可以看出,东宫现在处于弱势地位,皇太孙为今后的绸缪无可厚非。
但是方才的问话,仔细琢磨之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殿下除了防备诸王之外,将皇上也计算在东宫的防范之列。这样的话,杨杰说话就需要斟酌了。
沉默了许久,朱允炆也没有再逼问下去,只等待他的回答,虽是初春峭寒,但是仍然止不住杨杰额头汗珠渗出,饶是他自负的百般计算,但是他却算漏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他所效忠的太孙殿下,体内装着的竟然是一个几百年后穿越回的灵魂。
可能他永远也不会明白,那个传说中至孝的皇太孙去那里了,到底殿下为什么要防备皇上。自懂事开始,在父亲那里接受的就是忠君的教育,所以父亲的死去并未使他怨恨朝廷,而母亲病故之后,他离开临濠,前往扬州、苏州乃至日本等地游历,就是为了弥补自己见识的不足,为此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包括女儿的手臂。
从岱山岛借故出逃之后,恪守母命不踏足仕途,但又不愿意自己所学荒废,所以以幕僚身份依附东宫,也不在乎功名利禄,其中有维护女儿身侧的心思,更多的却是在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
可是杨杰的忠君在太孙殿下的这句话面前就显得有些混乱了,在他脑海里,皇上是大明之主,太孙是继太子之后的大明储君,未来的大明之主。可是,可是为什么要他在当今的大明之主和未来的大明之主中间选择呢?
他不是不想选,而是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当今和未来的主子在他眼里都是正统,当两个正统生冲突时,被禁锢在忠君思想中的杨杰就有些脑瓜不好使了。
杨杰不由狐疑的看了殿下一眼,当得到坚定的眼神时,知道自己再不回答,恐怕这次殿下真的要起戒心了,犹豫了一下,道:“殿下,臣愚钝,只知道无论是在皇上身边还是在殿下身边,都是效忠朝廷,看不出有什么分别……。”
朱允炆听候一阵失望,刚想说话,谁知杨杰接着说:
“不过臣从家父的身上感悟了一些事情,不知殿下可愿意听微臣说说?”
本来不想听过去的事情,以免影响自己的判断力,但是既然此时杨杰要说,估计是中间有些牵连,朱允炆示意其说下去。
“家母在临终之前直到微臣誓不入仕途才闭上双目,为的就是家父当初的不自量力,以至于犯下重错,害怕臣重蹈覆辙,微臣则不然。家父之死,虽众人皆曰乃自寻死路,皇上杀之,也有人说家父是死于朝廷派系之间的相互倾轧。但是臣都不以为然。”
“曾经有个高人对臣说,家父之亡,亡于势。何为势?这正是微臣游历多年所追寻的。所以微臣曾立下宏愿,不闻道,不立于朝野,所以一再隐瞒自己的身份,请殿下恕罪……。”
对于这个说法不可置否,杨杰说了也等于白说,在朱允炆心里,绕了一百圈,杨杰还是对其父的遭遇心怀芥蒂。
因为杨宪此人在历史上本就不算出色,虽曾经高居丞相之职,但旬月即被问罪。可以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史书上对其着墨太少,从而使其很多人猜测万千,他不想听杨杰解释的原因也在于此,找个机会问一下老朱估计什么事情都清楚了,看朱元璋今天的表现,对杨杰颇为器重,为了让自己放心的用,所以应该会如实相告的。
话已至此,多说无益。朱允炆此时算是彻底的死了这份心,对于杨杰的安排也算是有了一个定论,时间过得太久,不知道是从那本书上看到的,据说刘伯温曾经对杨宪下过一个断语:“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
如果真的有刘伯温断言,如果杨杰肖其父,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没有一个上位者喜欢对自己遮遮掩掩的下属,朱允炆也不例外。
这时朱允炆突然想起了杨蝶,心里莫名其妙的一痛,倒是有些埋怨的看了眼杨杰,随即恢复正常,说:“孤王知道了,天色已晚,今日你就在侍卫房歇息,明天去一趟半山园,你们父女有段时间没有见面了吧?”
“谢殿下,微臣告退!”
杨杰看皇太孙的脸色明显有着不满意的神情,就知道殿下并没有领会自己的意思,也十分无奈,作为臣子,可以推测出殿下防范皇上,可是又能怎么说呢?难不成立即表示效忠,并献策怎么去对付皇上吧,可能吗?
走出门口的那一瞬间,杨杰摇摇头,顿足而去。
朱允炆望着他消失的背影,仿佛也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但是他又怎么能明白,此时他与诸人之间的关系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大家在皇权的强势下,在东宫没有表明态度之前,怎么又有人帮他对抗自己的爷爷呢?
武将们不敢,他们已经被杀怕了。诸如傅友德,不是朱允炆先矫旨,被眼光老辣的傅友德看出破绽顺势离开,否则,就算是他给与再多的暗示,傅友德也全当是试探。冯胜也不敢,否则冯秀梅就不会遮遮掩掩的只是警示,要不是冯胜心思缜密,可能到了京师也是落个人头落地。
文官们也不会,他们只会自命清高,信奉的是“忠臣不事二主”,没有朱元璋的明确传位或者是朱允炆的绝对优势,文官始终会处在墙头草的边缘观望。
夜,渐渐深了,朱允炆看看自己寝宫的方向,叹了口气,慢慢的提起笔,在砚台上沾了一下,开始用简体字开始书写前生的记忆。;
第八十三章 藉田风波
所谓的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都不过是一个借口,江南气候日暖,钟山皇庄内的花生萌新芽,没有想到当初也就是那么随意的一说,皇太孙竟然真的给他种出来了长生果。
倒也不是为了能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感到欣喜,但那长生果到底长得什么样,朱元璋真的是真想看看,除了孙儿的孝心,大明又增添新的农物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