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明-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允炆说的兴奋,却没有现傅友德的脸色慢慢的开始凝重起来,待到笑着时现,连忙止住笑意,问道:“爱卿有什么问题吗?”
“皇上可曾同意此计?”傅友德话说的很慢,一字一句的,好像要证明什么似的注视着太孙殿下的眼睛,浑然忘了礼节。
“孤王不是说过了吗?皇祖父已经肯此事。”朱允炆表面上有些不悦,但是心里却是紧张起来,暗想,你可不要不知好歹,我这可是保你一命啊。
“那皇上可有诏。
“诏:“要是能颁明诏,还要你佯作阵亡吗?爱卿要知道,若是此事公开,那无暇和尚必有防备,朝臣也会高调弹劾。到时候,皇祖父就算是想保你,也难以开口了。”
“那……。”傅友德犹豫万分,这边朱允炆却是心急如焚,陡然厉声喝道:“难道傅将军信不过孤王吗?”
第四十九章 立场
朱允炆的话如同当头棒喝,傅友德一下子清醒过来。连忙告罪:“微臣不敢!末将怎敢质疑太孙殿下。只是兹事体大,微臣一时糊涂而已,请殿下恕罪。”
松了口气,朱允炆温言道:“孤王身为大明储君,怎么会假传圣谕呢?就是因为兹事体大,所以才要小心行事,不能落朝野以话柄。今日言罢,以后对谁也休要提及。”
“殿下说的是,是末将考虑不周了。”傅友德这会出奇的顺从,难道真的是刚才的厉喝起了作用?
“末将此去飘于海上,不知何日是归期,还望殿下能善待臣下家人,纵是飘于万里之外,末将也会感谢殿下恩典。”说着说着,年过五十的傅友德,竟然“噗通”一声,跪倒在太孙殿下的面前。
朱允炆虽然已经习惯了别人跪拜,但还是急忙前去扶他起来,因为面前的这个老人,纵然是在后世,也可以做他的父亲了,谁知此时的傅友德竟然出奇的执拗,他扶了两下,竟然是纹丝不动,待到看时,却现其双眼饱含热泪。
叹了口气,说道:“傅将军可是有什么事情,起来说吧,孤王可是拉不动你,不要欺负孤王文弱啊!”
傅友德听到此话,明知道是为了让自己起来,但还是承受不住,连忙起来,又重重的行了一礼,朱允炆说道:
“你此次出海,可挑选百余亲兵跟随左右,不过为了保密,未见孤之手谕,任何人不得上岸。为了事后你免遭构陷,回头会赐你孤王印鉴作为凭证,但是未得孤王肯上岸而泄露,孤王是不认账的。”
傅友德忙道:“微臣省的,请殿下放心!”
“你长子傅雍现在偏殿,稍后你可以去见他,不过要注意,万一走漏风声……。”
“谢殿下!”傅友德知道可以见儿子一面,虽然十分惊讶,但还是忍住没有问儿子为什么在苏州。
从正殿出来,傅友德长叹了口气,犹豫了一下,向偏殿行去。一路上走的很慢很慢,不到二百米的距离,竟然走了一盏茶的功夫。
傅雍早就等的心急如焚,在偏殿门前四处张望着,但是曾受人警告,不得擅自离开,所以也不敢出偏殿一步。看见父亲过来,心中一喜,张口欲喊,猛的想起刚才的警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傅友德好像没有看见他似的,还是低头慢慢的走着,经过刚才的分析,他确定这次的行动不是皇上的主意,至少皇上不会同意,堂堂一个大明国公,竟然会诈死飘于海上做海盗。素要面子的皇上就算真的要和倭寇算总账,估计宁倾全国之兵,也不会行如此诡异之事。
他一路上在想,太孙此举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帮皇上找自己的过失好治罪,不会啊,单单凭刚才的几份密折,自己就可以死几回了。还用找什么错。
当然,他更加不相信太孙殿下会对皇上有所企图,皇上已经是风烛残年了,大明的江山早晚是殿下的,他没有必要行次险着。
最好的解释,就是方才那一瞬间的想法,那就是太孙殿下也感到皇上要对自己下手,所以抢先一步把他调开,等过几年殿下登基之后,再召自己回来。
太孙殿下行事有太子遗风,这是大家公认的说法。但是太孙殿下怎么知道皇上要杀自己呢?百思不得其解。
不知不觉间,已经行至偏殿内,傅雍跪倒拜见父亲,傅友德让其起来,皱着眉头问:“你怎么会来苏州,还在太孙行宫之中?”
傅雍脸上露出诧异之色,回道:“孩儿奉命前往太湖见您,可是到了常熟就被太孙殿下派人带到此处,说是父亲让孩儿再此等候的。”
“你来多久了?”傅友德问。
“孩儿已经到苏州两天了,昨天太孙殿下还召见孩儿了。说是父亲劳苦功高。勉励了一番,最后给孩儿了一样物事,说是您看了就知道了。怎么?您还没有见太孙殿下?”
听到儿子这般说,知道谜底一定在那件东西上,当下也不回答傅雍的问题,伸手拿过傅雍刚要递给他的东西。
抖开一看,却是一方布帕,上面红红的似是血,待到仔细看时,傅友德鼻子一酸,眼泪已经流下来了,傅雍有些好奇,伸头看时,却是那名扬天下的“胡笳十八拍”,上面写道:“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傅雍知道父亲和他那一班朋友,喝醉后就会一起高唱这支曲子,已经听得是极为熟稔,可这血红的字体是谁的呢?为什么父亲看了之后会流泪?
但是傅友德却不给他这个机会,十分珍重的将布帕再次折好,递还给他,说:“你把这个还给太孙殿下吧,他还用的着……。”
说完,将脸上的泪痕擦拭干净,嘱咐道:“以后你也跟着太孙殿下吧,无论我出什么事情,你一定要以太孙殿下的马是瞻,记住了吗?”
一向孝顺的傅雍纵然有千般疑问,仍然是跪下叩头答应,待到直起身来,却现父亲背向自己,肩头耸动着,显然在哭泣。
不敢惊动,只好垂在那里站着,等候父亲从悲伤中醒来。却不知傅友德早就神游塞外漠北、彩云之南。那些都曾经是傅友德和蓝玉等将领战斗过的地方。而此时的傅友德,又仿佛看到那战旗翻卷如涛,猎猎大风吹的众将士是英姿勃……。
刚才朱允炆经傅雍之手交给他的,正是蓝玉在诏狱中咬破手指在布帕上写的,虽然只是一广为流传的胡笳十八拍中的几句话,可里面代表的含义,只有一起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他们才能明白,这是生死之托,这是蓝玉表示了对皇太孙的不安。让自己代为照顾,或者,是让皇太孙保全自己。
其中的含义,谁能知道呢?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以后该如何去做,比之前的彷徨,傅友德又恢复了之前的冷静、稳重。
“让你弟弟不要和燕王府的人交往了,脚踏两只船,始终是要翻的。”说完,傅友德就转身离去,竟然不再看儿子一眼。呆滞在原地的傅雍,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样,怔怔的看着父亲的背影,直至远去、直至消失。;
第五十章 残局
回京的日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这一点东宫上下都十分清楚,在朱允炆的授意下,亲卫们几人一拨,分别穿梭于京师至苏州的交通要道上,以便及时把握圣旨如何到达。
傅友德告辞前往宁波府,具体操作细节按照老将军的经验,应该是能做到无懈可击。朱允炆暗自得意着自己的算盘打的妙。却不知傅友德早就知道他所存的心思,并且铭记在心了。
傅雍却是留在了朱允炆身旁,这次离京,要不是锦衣卫的大部分人都被皇太孙带来苏州,估计他没有那么容易瞒过朝廷的耳目,也正是这样,他才那么容易被东宫亲卫寻到踪迹,按照父亲的嘱咐,他主动找到了太孙殿下,在归还那方布帕的同时表示效忠,这本是意料中事,所以朱允炆很愉快的笑纳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最让他头痛的是苏州将要面临的残局,东宫参议处还好说一些,可以说成是太孙殿下的幕僚机构,至于朱元璋要问及,自然有刘三吾和黄子澄他们为自己说辞。
刘三吾这个老夫子将东宫参议处看成是太孙殿下广纳民言的征兆,自古以来,这都是圣君的表现,自己身为任的参议长,自然是责任重大,为了参议处的正常运行,不但自己强忍着和6家、曹家两个豪门家主共处一室,而且说服了张宗浚和黄子澄二人以大局为重,要为太孙殿下的大业做想。打造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参议处体系。
刘三吾自号坦坦翁。对人慷慨,胸中无城府,面临大节,屹然不可夺志。只要得到他的肯定,参议处面临的危机不大,而且他身为六艺书院院正,负责江南教化,当然六艺书院也在刘三吾保全之列。
以这个老夫子的声望,在朱元璋面前拖延一些时日绝无问题,最不济可以让六艺书院暂时并入官学,以避锋芒。
那么朱允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临时组建的所谓国士院。
因为朱允炆突然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低估了这些豪门对于权力的热望,在皇上没有出声,而自己又盲目放权的情况下,很多豪门对于国士院的热衷简直出乎朱允炆的想象,虽然大部分的豪门仍旧在被勒令留在临濠,在苏州国士院的只是家族派出的代表。但是对于苏州知府吴雪凡的政务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曾经几次接见吴雪凡的朱允炆也十分之无语,他在后世不过是个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大学生而已,不但大学毕业后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打工,而且在上学期间,连个所谓的班长、委员什么的都没有做过。
之所以成立参议处和国士院,大部分是在互联网上,或者是自己看过的穿越小说中学到的。没有想到实施起来,难度如此之大。朱允炆的本意,是让国士院制衡知府衙门,可以少一些冤案、错案,然后监督政令的实施,以免遭遇昏官执行政令变调走样。
可是现在的国士院竟然成了豪门大族相互争斗的地方,可能以为有了皇太孙撑腰,甚至以为只要不牵涉朝政就会没有事情,以至于国士院变成了这些豪门在回归故里之前的一个较量。暗中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被朝廷迁移至临濠的旧门阀为主,另外一派当然是以旧门阀被迁移走后的新兴力量为主。
为了一些田产、为了一处庄园,往往双方争执的不可开交,因为都是有身家、有身份的家族豪门,有了争执,虽然不至于杀人械斗、刺刀见红,但每每闹到吴雪凡那里,也是颇为难缠。
由于国士院的成员有着弹劾官员和参与修改苏州政令的权力,所以苏州府上下官员也不免要卖上几分薄面,于是国士院的人很轻易的就把苏州官场也分成两个阵营,非黑即白,没有了立场的官员往往会受到双方的弹劾。
我这是做了什么啊,朱允炆听到这个结果后,心里哀叹不已,种了一个西瓜下去,谁料想收获上来的竟然是这么一个畸形的玩意,他不知道这些豪门家族哪来的胆子,朝廷对于江南的态度还是十分暧昧,他们竟然可以不顾一切的搞东搞西。
隐隐约约间,朱允炆觉得这是朱元璋不顾他的感受,准备插手江南之事的原因之一,刘三吾也曾经很隐晦的和皇太孙说过,如此一来,如果形成习惯,能在苏州府坐稳位置的官员不会太多,这根本不符合朝廷的利益,皇上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
朱允炆苦笑着,他心里明白,能在苏州官场坐稳位置的,手里没有点真本事绝对不行。非但朝廷派来的官员很容易被国士院联手弹劾掉,即使朱元璋开恩,允许苏州自行选举官员,官员到任后也不容易干长久。更何况,让朱元璋开这个恩,还不如找刺客把皇帝干掉更加容易。
更何况大明异地为官的传统,一县或一府父母官到任之地绝对不会是他的故乡。的确是可以有效的防止**的生,朱允炆对于老朱的这一条还是十分拥护的。
眼见着自己一手创办的国士院竟然成了商贾之地,互相争利之所,也难怪刘三吾老夫子每每提到此事,都会说太孙殿下天资聪明,有仁君之相,办义学倡教化、参议处醒自身、待人谦和,英明果断。唯独这国士院是一处败笔。当然,这些话也是朱允炆在若干年后在刘三吾的遗作中才知道的,以刘三吾之胸无城府、大节凌然的直爽脾性,当时不直面相谏,已经是对于朱允炆的极大肯定了。
就在朱允炆一筹莫展的时候,亲卫来报,从京师前来传圣旨的钦差走的是水路,已经到了江阴。按照太孙殿下的暗示,在江阴时,亲卫们暗中破坏了钦差的座船,以至于传旨队伍被拖延在那里,估计三天后才能启程。
听到这个消息,他只好先不去想国士院的问题,残局已定,就看个人造化了,这班豪门家族若是还这么不识时务,那只好由得朱元璋清洗了,最多是自己担了一个搜刮后不负责任的名声,不过大义还是在自己面前,有六艺书院和江南新报这两大利器,估计就算是有些负面的东西,也会很快的被消匿在无形之中。
六艺书院既然没有什么担心的,朱允炆下一个需要操心的就是江南新报了。;
第五十一章 临去
真的看不透,真的看不透杨杰这个人,刨除对于杨蝶的好感,朱允炆曾经找人调查过杨杰的来历。也可能就是出于对于杨蝶的好感,他才不放心其父亲的神秘。
亲卫们调查事情的能力是自己亲自训练出来的,对于他们的能力朱允炆是绝对相信,因为这些亲卫不但有他从锦衣卫探听局里面借调出来的人训练,而且自己由后世调查案件的方法中,回忆起一些窍门专门传授给他们。
纵然如此,亲卫们的调查结果仅仅到杨杰因违制擅自回苏州祭祖被捕为止,之前的事情就再也不清楚了,亲卫们也无可奈何。甚至连杨杰此人在海匪那里和倭寇交涉几次都调查的清清楚楚,可偏偏就是不知道祭祖之前,杨杰属于哪个豪门大族。
苏州是有一个杨家的豪门被迁移至临濠,可是没有人认识杨杰。朱允炆也曾经试探过杨蝶几次,可是杨蝶的神情不似作伪,是真的不知道。因为从其懂事起,就在湖州居住,很少见到父亲,甚至连平叔也是年初回来的。
要说杨杰是一介布衣的话,那就更加不像了,从其谈吐中,无不露出一种见识多广的精明,谈吐优雅、讲话得体,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还有一个前提是,这个杨杰在见他之前可是在海盗窝里呆了那么多年啊。朱允炆甚至怀疑,上次在客栈内被自己罚跪,也是杨杰早就预料到的,那是故意向自己示弱,表示效忠。
对于如此,他更加不敢轻易的相信这个人,“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是朱允炆除了自己之外,觉得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遵从的美德。
为什么是除了他自己,大家都明白,如果他把自己是附身于朱允炆的事情说出去,纵然不被老朱绑在诸子上烧了,也会被当成失心疯而打入冷宫,朱棣然后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登上帝位,慢慢的消遣自己了。
虽然杨杰没有这个美德,朱允炆还是不舍得放他走,在傅友德临去之前,好像看透了太孙殿下的想法,遂提出让杨杰跟随自己一起出海,也免除了太孙殿下的顾虑,可是朱允炆想想杨蝶的断臂,还是摇头拒绝了。
自信有办法让杨杰开口,但是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