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明-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心心触分线
建文三年的七月,北平燕王府内一片愁云,不,现在已经废了燕王这个称谓,所以不能成为燕王府了。
在蒙元故宫的西阁中,朱高炽依旧坐在上前,但已经憔悴的不成*人样了,虽然还是那么胖,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朱高炽乙经瘦了不止一圈了。此时桌上摆着张玉的军帽和印信。
虽然不是朝会,但芝大家依旧在两侧站着,中间跪着三个人,却是张辅、朱能和丘福三人。朱高炽将脸转向在旁边站着的道衍,询问似得看了其一眼。
道衍迟疑了一下,没有回答,只是摇头。
张玉毙了。很简单,孤军深入,却轻视了河间府铁锁的驻军存在,因为铁销本来就是藉藉无名,张玉又是第一次和定**交手,对于中原的争夺。他已经很久没有参与过,也太大意了。
谁也没有想到,铁锁会调动在河间屁的四万屯田军,更加没有想到,调动屯田军的目的不是为了打仗。在张玉以赌博的心理前往真定的时候。就注定了这次的失利,因为他没有贡献莫州、雄县就急着南下,只是凭借骑兵锐利,想到虽然人少,打不过,但是要是逃走。谁能追的上燕山铁骑。
可是铁销能,放过他们去真定,也放过了作为佯兵的张辅、丘福。待他们过去后,派一个,是师的兵力尾随追击。然后将早已经准备好的屯田军调了出来,这帮人拿锄头刨地倒是在行,舞刀弄枪却生疏的很,谁对他们都不会抱太大希望。但是铁锁却利用他们拿锄头刨地的本事?
待到叛军网过。便命令都督徐凯率领四万人立即开拔到雄县、莫州、霸州,一直到保定府周边展开,尽量的破坏道路和桥梁,深挖壕沟。
铁销选定的这一段是叛军北归的必经之地,偏偏又有白洋淀、得胜淀、五官淀等沼泽湖泊,而且会通河、猪龙河、海河和浮沱河等等主流、支流交错,如果破坏了桥粱。挖断道路。然后在荒野上布满沟壑,把万顷良田挖得如蜘蛛网般。
骑兵真的是一点也施展不开,张玉在真定城下不果,知道再呆下去也无意义,便顺着杀过来的那条路北归,还没有到达雄县附近便被困住,看着壕沟纵横交错,朝廷大军士卒如地鼠般在壕沟中来回移动。每隔一段距离,或壕沟的交叉处,都有略微高出地面一点儿的石头堡垒,露出一根圆圆的铁筒。想必安置着火炮之类的远程武器?
张玉在那里左冲右突,就是找不到地点往北而去,反而折损了不少战马,铁销几经威逼,却将任丘空了出来,将他们骗进去围了起来。失去了骑兵的优势,又缺少后继粮草,不到一个月,燕山铁骑就变成了饥兵,吃了受伤的战马,仍然是无计可施,而铁锁好像并不像攻击一样,只是将他们困在那里。
张玉无奈之下,又不能再杀马充饥,只好奋力突围,不管如何。能回去多少是多少,二万余人一路北上,终于在白洋淀再次被围,全军覆没,张玉被流矢射杀。
这次迎击朝廷大军三万余人,只剩下张辅和丘福的三千人,还有朱能率领本部冒死冲出,也许是朝廷大军故意放其一条生路,逃到静海之后,又遇到铁锁派出的一个师正在攻打静海。张辅等人也是炭可危,三人合为一处,一起渡海河回到北平府内报信。
张玉死了,北平大军失去了三成军力。道衍不语,只是担心影响党朋的离析,引北平众人的大哗。
可是这种沉默,对住在坐在上前的朱高炽来说,那每一复的时光,都如同难关,简直是度时如受煎熬。
昨天夜里朱高炽一夜未睡。他生活上素来也很随和。起居也很有规律,平日里是很好服侍的。不过。这一夜的朱高炽不好侍候了寻么的亢法入睡嘴里总是哼,有病。太监几次讯瓒赏口郎中,他都不准,说:“没病没痛的,传什么郎中,难道要咒我病不成?”光哼。当也罢,还总静不下来,一会要去门外散心。才走出门庭,又说件面风大,要回来才折回来,又说屋里闷得慌,还是要出去。
就这么反反复复,弄得太监们撑着眼皮跟他转。心里一个劲的纳闷。这是怎么的了?世子从来就是安安静静的,准还是身子骨出了什么毛病了。
其实,朱高炽一点病也没有。虽说那么胖,可由于脾性好,无忧无气的过日子。倒是养出一副无病无灾的好身体。但这一年多不同了,北平的大小事儿压在他的肩上,就犹如挑一副千斤重担,而且还是一副烂担子,谁挑着都可能会随时散架,那份操劳,是可想而知的。诸事的煎熬,熬尽他的心血。原来的胖脸变松弛了,出现皱折了。眼泡也变大了,下垂了。二十多岁的年纪。却有着近四十岁的老态来。
夜里是怎么回事呢?这事只有朱高炽自己最清楚。这天夜里。原本想早早歇息的。结果景清呈上了一份战报。顿时就显得五心不定了。景清走后。他是无法睡着了。那份从塘沽送来的战报,吓得她胆战心惊。
北平近三成的兵马,几乎全军覆没。这可是北平原有的有生力量!抵抗朝廷大军,获得谈判筹码。指望的就是这批有生力量啊!他曾对张玉和朱能寄以厚望。他俩,加上那个丘福。可都是当初跟随父王的悍将,身经百战?怎么就这等无用。好像豆腐渣一般不经打,不到一个,月,就将全部人马丧失殆尽!
连一点侥幸心理都没有给他留下,朱高炽简直都不知道昨天夜里是怎么渡过的,但是今天一早,除了迎击朝廷大军的消息确定之外。又有不好的消息传来。有两个:
一个是太原、大同的兵马奉命整顿完毕,正在往宣府进。在这种压力之下,开平、龙门、上谷、云中等地。原来已经依附北平的将士,现在军心开始剧烈的浮动起来,甚至听说有人往怀来城内联络。意图反正。
另外一个是陈亨偷偷传来的消息,现在大宁已经完全被傅友德、冯胜等人掌控,他虽然可以取代卜万的位置,也可以瞒得过刘真,但是现在迫于形势,不敢有丝毫动静,所以无能为力,不但如此说,陈亨还在最后反过来劝说他们向朝廷认罪。
如果再加匕南下迎击朝廷大军的失利,只好退守涿州一线,而铁锁迅的将莫州、雄县布置好兵本把守,特别是在雄县,集中了铁锁所领集团军的所有骑兵。像把刀子直插北平,行动迅。做出一副叛军无论有什么动向,就会前去夹击的架势,有雄县的骑兵存在,北平无论出兵攻打那里,都要担心腹背受敌的威胁。
三面被困,毫无悬念的失败。不知道怎么着,朱高炽心里有些暗自恨自己起来,但就是不知是恨自己,还是恨旁边的那个和尚,甚至是恨自己的父王。
没有父王留下的那么好的底子,他也没有所谓靖难的心思,没有道衍、袁棋他们的怂恿,他也不敢靖难,归根到底,都是父王惹下的祸根,培养了一群天天想要造反的所谓能人异士。现在倒好,父王一拍屁股上了京师,留着自己在北平驾驻这些人。恩是父王施的,人是父王培养的。军队也是父王练的,没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现在却是千错万错都在他的身上,怎么能不让朱高炽心里感到郁闷和纠结呢。
张玉,你真罪该万死!朱高炽简直恨透了这个蒙元降将,是他毁了朱高炽心中唯一的希望,是他葬送了北平的大好形势。朱高炽暗自咬牙切齿。怒火难息?
但是他没有想到,打仗是容易的吗?难道张玉愿意打败仗不成?不是无奈。他能白白送死吗?张玉已经死了,至少没有背叛北平,而现在西阁的文人武将中,难保有人心思动摇,说不定那一天就把朱高炽给卖给朝廷。求一个进身之阶,活命之道?
道衍还在那里犹豫,他心里有个计较,但是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来,北平现在的形势,如果再给朝廷几个月的时间,沦陷是迟早的事情。还是早点脱身为妙,但是能去那里呢?他不由想起了同被朝廷威胁的朝鲜来。
朝廷对于朝鲜的政策他已经通过各种渠道知晓了,李芳远也没有了退路,正好可以利用,否则,大家一起在北平等待被合围,谁也跑步了,至少朝鲜半岛上三面环海。只需正面对抗朝廷大军即可,拖过一段时日,再看看王爷的动向,正好也可以积蓄实力,伺机反攻。
防:虫子写的不好,请多担待,不过虫子会努力的,还是需要大家的支持。;
第一百八十七章 北平乱了
二高炽有朱高炽的难外,他毕竟是朱家午孙,浩反可以“圳一处要他流亡属国,去依附那些未受到教化的高丽人。那已经越了他心里承受的底限。
所以当道衍说出最后的出路之前,朱高炽平静地想,仗是打败了,或许还会有个什么好的建议吧。他是怀着一种怡然自慰的心情听取道衍建议的。可是不听则已。一听心都伤透了。
原来要求自己逃往朝鲜的。所说的理由倒也堂而皇之,说什么朝廷大军攻势甚猛,我军主力丧失愈半,难于抵挡,出路只有一条,挥师东征,杀出一条血路后直到朝鲜。在那里占据有利地形后,积蓄力量,再图反攻。
朱高炽陡然痴呆了一般。人仰坐在椅上,眼睛定定地盯着道衍。那种眼神盯得道衍心里一个,激灵,连忙住了嘴,但是殿中又恢复了宁静。
深深叹了口气,朱高炽问:“大师建议暂避高丽,说是那样可以避开朝廷大军的攻击。各位议议吧,看这是去得,还是去不得?。
一反往常,在场诸人都像心里有什么急事儿。也不像往常那样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地议论的风生水起。文人武将们一个个都心事重重的,各自在捉摸自己心里面的事。
朱高炽说得十分平静,就像问一件自己没有决定的平常事一样。可是这时文人武将们的心中,却掀起了很大的波涛?先是李让、袁容他们大吃一惊。心里琢磨着说走到高丽,那么就完全和朝廷撕破了脸面,正正经经的做了叛逆,更何况,去依附以往讨好北平的属国,想起了原来高丽人来北平时自己的那副嘴脸,再想想自己将要面对的高丽人,心里顿时生出万般不愿意来,正在犹豫间,却没有想到朱高炽竟点名问他们话了:
“李让、袁容。对于移师高丽,你们都是王府老人,不知有何想法?。
过去,李让总紧紧追随道拜的,自然道衍的意见,也就是他的意见。这一回情况不同了。即或他的想法完全和道衍一个样,他也得考虑考虑怎么表态好。
从他的观点出,大军已丧,张玉乃是北平军中威望甚高的大将,也战死了。北平难保是个,事实,移师高丽其实就是逃跑的另一个说法,都是难以避免的,只是话该怎么说呢。他毕竟和朱高炽是亲戚。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都得小心着点。于是,伶牙俐齿的他。一副苦思模样说了这样一番话:
“回世子,移师高丽。这是关系北平燕王府存亡的大事,即使是道衍大师的建议,也当谨慎思之。因卓出突然。属下还须周密考虑,方能有个稳妥的意见?。
朱高炽听罢,微微点了一下头,正准备说些什么,谁料再一侧的袁棋沉不住气了。他是道衍的绝对手下,移师之议。道衍早已给他了信息,并要他努力在促成?他原以为在场诸人都会附和道衍的主张的,没想李让先就要了滑头,便抢着说道:
“以贫道看,以为道衍大师所建议十分有理。真定府大军的惨败。加了朝廷军进攻北平的危险性,如果不移师,势必有落入敌手的可能。要移师。移到什么地方去呢?眼下四处受敌。很难找到一片安宁的地方,那便只有高丽。在高丽,可以专心一面迎敌,且高丽此时也深受朝廷胁迫,和我们同仇敌忾,有着共同的敌人,这是最安全之举
很多人都悄悄观察到,袁棋在说这一番话时,朱高炽的眼睛始终是闭着的。脸上有着一种难耐的表情。估摸着朱高炽是不同意移师的。本想提出反对的意见,但又考虑到世子没有明说,态度毕竟不明朗。加上道衍以前的威望。遂忍着暂不吭声。
这时。还在地上跪着的朱能说话了。声音显得有些愤慨地说:
“移师高丽?这是什么好主意?这是要毁我燕王府。大师有没有想到,我们一离开北平,那燕王府还是燕王府吗?依靠那弹丸小国,生无着落,是万万不成的
朱能说到这里,很多有心人分明地看到了朱高炽的双眼忽地睁开了,脸上还带着满意的微笑二他明白了,世子是反对的?于是,袁容抢着说:
“我很赞同朱将军的意见。决不能移师高丽。北平乃是燕王的象征,必须生根于北平才能称谓之。是的,眼下朝廷大军凶狂,不听我们北平解释,大有侵犯北平之势,这一点危险性是必须看到的。但是,我们燕山护卫的力量还在。保卫北平的可能性也还存在,更何况我相信,燕王在京师也不会置之不理的。为什么要急忙忙地移师高丽呢?。
听了这话,道衍没有出声。因为他知道说出来肯定是要受到反对,但是袁烈的心里却是火爆爆的。不客气地反驳道:
“保卫北平?说得好轻巧!大军丧尽,拿什么去保?拿你的笔。还是拿你的脑袋?只怕要你拿脑袋的时候你比兔子还跑得快
“别说了!朱将军说得对。是决不能移师高丽的,就这么定了
一锤子定了音,众人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朱能得到了称赞。而且也没有再问其兵
道衍、袁棋等人也为表现的那么激进,毕竟他们只是谋士出身。在王府内并无职司,所能有的话语权,大部分都是燕王给的,燕王不在,那就要世子给。世子没有模棱两可,直接说出了定议,他们只能徐徐图之,却是不能在众人面前说些什么。只是在临散去之前,有些怨恨的看了朱能一眼。
这又是一个让朱高炽不能平静的夜晚。
上午,众人散去后,没顾上休息,就召来景清、朱能和袁容等人商议军情。却没有再去召集道衍、袁棋等人,在景清的劝慰下,他令人去找金忠。太监回来后,却是金忠府中无人。遍寻北平府,都没有金忠的下落,只是金忠府上说他去居庸关不知防御去了,心里略敢诧异,景清却知道金忠根本没有出北平城的大门,只是低调的保持
而朱高炽的这次召集,却是重新布置北平局势的一个开始,他虽然没有朱林那么高的威望。也没有当年燕王勇猛拼杀的劲头,更因为朝廷废除了燕藩,没有了世子这个称号。但是他哼哼点好处,就是善于将人心团结在自己周围。
而且朱高炽也不笨,通过今天商议,他十分明白了自己所处的环境,要不是需要自己这个燕王长子的身份,估计道衍等人会图穷匕见的给自己施加压力,让自己同意移师高丽,因为以他们名不正言不顺的身份,根本没有办法调动大军,同时,朱高炽也庆幸张玉的战死,因为张玉和道衍的关系,算是十分深厚的。
去高丽算是怎么回事,不用想朱高炽也能权衡出轻重来,到了高丽,道钵、袁棋他们还是谋士,朱能、丘福他们还是武将,甚至跟去的大小官吏凭借他们的能力,也会有些用处。偏偏就他这个燕王长子是一点用也没有。反而会给朝鲜带来绝对的朝廷攻击借口,那李芳远本来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绝对不可能会真心对待自己,在关键时候,把自己献给南京,作为延缓朝廷怒火的棋子。那是绝对可能的事情。
所以舍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