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剑圣-第4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虽是国相,但也未见李隆基几面。

    一方面是现今人心惶惶,他们需要主持大局,另一方面也是李隆基、高力士的不许。

    李隆基并不愿意自己病怏怏的出现在百官的面前,听他们说这各种各样没有营养保重的话。

    故而源乾曜、李元纮对于李隆基的详细情况,限于七日前。

    今日一起来找裴旻,也有这个意思。

    裴旻并没有露出多少忧色,反而笑道:“昨日面具陛下,陛下情绪精神尚好,说了些许话。总的来说,还是关心庙堂之事,希望我等在他养病的这些时日里,好好的辅佐太子。”

    他隐瞒了李隆基立李亨为太子的意图。

    经过昨日的深思,裴旻对于当前的局面,有了初步的几套方案。

    其中最佳方案毫无疑问就是李隆基康复过来,这样什么屁事也没有了。

    裴旻也不用担心李亨闹事,有李隆基在,李亨翻不了风浪。

    只是凡事要做两手准备,昨日裴旻并没有与刘神威会面,也不知李隆基到底严重到什么地步,梨老能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真要有个意外,裴旻决定扶持现在的太子。

    哪怕李琰优柔寡断,胆小怕事,也是无妨。

    比起更坏的李亨,李琰反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裴旻这里也给李琰说了几句好话。

    源乾曜、李元纮听到李隆基精神大好,也跟着放心了。

    源乾曜叹道:“某一直所忧,即是陛下病情。他精神大好,自是天大的喜讯,至于辅佐太子,是我等份内之事,在所不辞。”

    李元纮对于李亨的好感,胜于李琰,但也知道废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回答的也是一样。

    马车徐徐的抵达皇城。

    门下省、中书省位于太极宫附近。

    而尚书省位于皇城中央,皆要进入皇城,接受盘查。

    皇城重地,便是宰相亦不例外。

    即便是做样子,也要走个过场。

    此事正是官员点卯的时候,皇城外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聚在一处,接受简单的检查。

    源乾曜、李元纮的宰相架势并在了一起,自然是引起了大众的注意,纷纷翘首以盼,意图上前打招呼,混个眼缘。

    源乾曜、李元纮先后下车。

    裴旻紧随其后,相比源乾曜、李元纮的小心翼翼,他是直接一跃而下,稳稳当当的落地。

    裴旻这一出现,引起了一阵低呼。

    谁也想不到这一辆车上,居然藏着三位大佬。

    源乾曜、李元纮,诸多官员是见多了。

    裴旻可不常见,尽管裴旻执掌的尚书省位于源乾曜、李元纮之下,可真没人将他排在两人之后。

    首先郡王的身份就是两人不具备的,何况裴旻还遥领四镇兵马。

    故而诸多官员对于裴旻的热情,甚远源乾曜、李元纮。

    源乾曜、李元纮是文臣,讲究风度,对于诸多官员的问好,客气有礼的回应。

    裴旻则不同,他弃文从武十数年,军人的习性早已刻入骨髓,改变不了。

    对于官员的问好,皆以军礼回应,加上他要挂长剑,身如泰岳挺拔,气势恢宏。

    而在他身旁的源乾曜、李元纮,皆有着苍苍白发,源乾曜甚至有些驼背。

    三人的所体现出来的气势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不远处的韩休见这一幕,忍不住道:“一虎持两羊也!”

 第六十章 政事堂会议

    韩休,京兆长安人,出身于昌黎韩氏,是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

    因家学原因,韩休自幼就学得一身治世本领,极有才略,而且大有魏征、宋璟之风,方直刚正,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之前王鉷意图谋取御史中丞的雄职,裴旻不愿他得逞,选中了韩休。

    韩休也没让裴旻失望,这一上任就干了一件轰动长安的事情。

    程伯献是程咬金之孙,程处弼之子,名门之后,袭爵广平郡公,官拜左金吾大将军。

    想当年开国大将程知节是何等人物,但身为英豪之孙,却未有先祖的英雄气概,依恃恩宠,贪图财利,住宅车马,多有僭越。

    韩休一上位就将程伯献逮住了。

    李隆基一开始还不愿意惩处,韩休不依不挠的,强逼着李隆基严惩了程伯献。

    这御史台前有宇文融,后有韩休,风头可谓一时无两。

    宇文融便在韩休身侧,听到韩休的话,脸上满是愤慨,又有一些无奈,现在的他焉有资格与裴旻叫法?

    只是看着精气神十足的裴旻,在看看一旁的源乾曜、李元纮,心底居然生出同样的念头……

    也许要不了多久,尚书省这个已经名存实亡的部门,将会因为他的出现,再现昔年事无不总的辉煌。

    两只羊,如何斗得过猛虎?

    宰相还是有着自身的特权的,出入皇城无需排队,直接经过简单的查询,入得皇城。

    原本政事堂在门下省,但因为之前中书令张说主政,将门下省的政事堂迁移到了中书省。

    裴旻与源乾曜、李元纮一并抵达了中书省。

    唐王朝的其他几位宰相已经在他们之前抵达了,参知政事的官员也大多到齐。

    众人中裴旻也知认识武勋入相的杜暹,以及文武兼备的王晙。

    裴旻第一次来这政事堂,自然少不了寒暄。

    “王相、杜相,好久不见了。”

    王晙与裴旻只是点头之交,平素也没有什么来往,只是适当的打着招呼。

    杜暹却显得格外热情。

    裴旻与杜暹其实也是点头之交,但是杜暹却是裴旻的小迷弟。

    当年杜暹执掌西域,因母亲去世,丁忧回家,路经姑臧的时候,特地登门拜访,打算见一面而去。

    让裴旻大有一种“平生不见裴静远,再称名士也枉然”的感慨。

    杜暹凭借着西域军功,丁忧结束以后升任为兵部尚书,前些日子,提拔为宰相。

    看着杜暹,裴旻就想起了李林甫最开始的判断。

    李林甫从一开始就笃定的表示,宇文融是不可能晋升宰相的,继任宰相的必然是军方的一员,以平衡文相、武相势力的均衡性。

    果然,就算宇文融赢面再大,上位的依然是杜暹。

    “昔年与杜相姑臧一别,今日又在这政事堂相见,离不开一个缘字。”

    杜暹也道:“昔年在下有要事在身,不变多谈,更不便饮酒,无法与裴相谈文论道,遗憾至今。”

    “这有何难?”裴旻道:“裴府随时恭候杜相大驾,杜相若要做东,只需让人差遣一声,某随时待命。”

    源乾曜又跟裴旻介绍其他人。

    众人一边说着,一边进入了政事堂。

    政事堂古朴庄严,并没有什么新奇的摆设,位子也不大,充斥着陈旧的味道。

    正前方有三个案几,左右分别排列着三个案几。

    别无特别的陈设。

    毫无疑问,最前方的三个案几是给三省大佬特别定制的。

    下方左右案几分别是其他宰相以及还不够资格为相,却给李隆基授权参知政事的官员。

    裴旻与一众人等坐定。

    侍从送上茶水,裴旻也迎来了人生首次的宰相生涯。

    裴旻初来乍道,对于诸多事情,都不了解,极少发言,大多都在一旁细声静听。

    都说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

    裴旻今日方知这话还应该再加一句,宁可一日无君,不可一日无相。

    君王如同心脏,确实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存在,但是宰相团却是大脑。

    一个王朝的所有政策、政令都是从政事堂里的这些官员商议拟定的,他们负责着整个庙堂的运转。

    大到政策方略,小到官员调遣安排,皆是这小小的政事堂出来的。

    突然户部尚书宇文融突然站了起来道:“某这里有一份东北传来书函,请源相、李相、裴相先请过目。”

    他上前几步,将信函递给了源乾曜。

    源乾曜看了信,微微瞟了裴旻一眼,将信给了李元纮。

    李元纮见信内容也是一怔,不动声色的递给了裴旻。

    裴旻大方的接过信函,见信中大意,心底恍然。

    这是一封来至于东北大帅张守珪申请调拨军费的信函。

    宇文融见裴旻看完信,带着几分激昂的说道:“这是东北张守珪节度使送来的信函,内容是向我朝申请调拨军费。如果我没有猜错,杜相那里也有一封类似的信函吧?”

    杜暹的官职是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而也是宰相之一。

    宇文融是户部尚书,但他是参知政事,有权力参加政事堂会议,却没有资格称为相。

    杜暹点了点头道:“如宇文尚书所言,张守珪节度使确实来了信函,说东北战事频繁,需要我朝调拨一些衣甲兵器。”

    宇文融继续道:“据我所知,不只是户部、兵部,闲厩使、群牧使都收到了类似的信,希望调拨一些军马。东北的兵事,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每年我朝都需要调运大量的钱粮、器械、马匹往东北,以作军需之用。这些钱财,累积起来,不可计数,边疆百姓,人心惶惶。”

    “诸公,古语云:好战必亡,我开元朝至今不过十数载,大小战事却年年不断。对于天下,对百姓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是时候停一停了。将重心心神用于百姓身上,以天下百姓安泰为己任。某再次提议,消减军费,平息战事,避免牺牲,让我大唐勇士能够与家人团聚,让天下百姓,都能够享受太平。”

    宇文融激昂的说着,他的行政观点一如既往如此。

    李元纮不住点头,这也是他们一致的目标。

    “此言差矣!”

    很显然杜暹坐不住了。

 第六十一章 能够灭国的大将,我大唐多得是

    杜暹是个文人,还有着极重的书生意气。

    但是唐朝的文人与别的朝代不一样。

    唐朝的部分文人有着很强的从军思想,故而唐王朝的边塞诗以及弃文从武的文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

    杜暹出身于濮阳杜氏,明经及第,历任婺州参军、郑县县尉、大理评事,开元四年,他改任监察御史,并到碛西审核屯田事务。

    这一去西域,杜暹就给西域的豪情感染,弃文从武,最终充任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碛西节度使。

    而今以军功入相,固然回到了文职,但他身上的血液还是热的,心底期盼着在自己的理政下,开创一个军功远胜太宗、高宗时期的唐王朝。

    故而杜暹一听宇文融话中大有“放马南山”的意思,整个人就毛了,毫不迟疑的当面指摘。

    “宇文尚书,我朝自太宗皇帝起,向来是文武并重。我大唐神威,盖于天下,岂有享受太平的道理?尚书既然懂得好战必亡,自然也明白什么是忘战必危。消减军费,平息战事,万一导致边疆疲敝,贼寇入侵,这个过错谁来背?”

    杜暹再说宇文尚书的时候,还刻意加重了语气。

    在长安无人不以为新晋宰相是宇文融的时候,杜暹莫名其妙的来了一个截胡。

    两人本就是政敌,又有这层仇怨,争辩起来,毫不留情面。

    宇文融果真脸色微变,但他依旧保持着理智,说道:“可现在却是重武轻文,难道杜相不闻汉武帝罪己诏?汉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文景二帝轻徭薄赋,推崇黄老治术与民休息,令得天下百姓无内外之徭,天下大治。可汉武帝继位之后,连年征战,以至于出现海内虚空,人口减半的惨状。难道杜相想我大唐步此后尘?”

    他说着,激昂的说道:“何为大德?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此方为大德!”

    宇文融借鉴的是《尚书·武成》里的话,全句是“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说的是周武王伐纣的典故。

    周武王讨伐纣王之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以至于五谷丰登,万民乐业。

    杜暹面不改色的说道:“宇文尚书且不闻三监之乱?”

    比引经论典,杜暹明经及第,是状元郎,才学较之宇文融更胜,随口就道:“周武王放马南山,结果如何?管叔、蔡叔、霍叔一并造反,纣王之子武庚,见机叛乱。幸周公贤德,组建兵马东征。周公取胜之后,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将弟弟康叔封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以朝歌为都,统有八师兵力,才有天下太平。足可见没有足够的力量,何来的天下太平!”

    “说得好!”

    裴旻抚掌而赞。

    宇文融的话,让他听得很不舒服,故而也准备与他辩一辩。

    但随即他发现杜暹引经论典的能力可比宇文融高明的多,根本用不着自己出手。

    周公旦是何许人物?

    孔子这辈子最佩服的偶像,孔子一生政治所求,就是恢复周礼。

    周礼既是周公制定的。

    宇文融一时间脸色阴晴不定。

    “好了,这就事论事,出了事情,大家和和气气的商议讨论,何必吵得面红耳赤的?”

    和事佬源乾曜发挥了压存在的价值意义,说道:“针对宇文尚书说的事情,诸位有什么看法意见?”

    裴旻直接道:“对于兵事一道,再座的诸位,相信无人比我更有资格说话,就由我来说吧……”

    李元纮本想说话,为宇文融打气,权当事先表态,但听裴旻这一说,瞬间闭嘴了。

    没毛病!

    当今世上有谁能比裴旻有资格在兵事上说话?

    除非李靖从墓穴里爬出来。

    “其实宇文尚书的话,还是有些道理的,东北的战局战事,确实对我朝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能坐视不管。”

    裴旻的第一句话,直接让政事堂的诸多大员傻眼了。

    尤其是宇文融、杜暹……

    前者怎么也想不到裴旻会支持自己,后者更是一脸的懵逼意外,自己偶像怎么帮着外人说话了?

    裴旻从来没有担任激进派党首的意思,但是杜暹直接将他视为激进派老大了。

    至于旧老大王晙,让他无视了。

    “仗不是这么打的,兵也不是这么用的!”

    裴旻今日说出了自己憋着许久的话了。

    以前裴旻是大西方的军事统帅,所以不能也没有资格过问大东北的战局,置疑张守珪的用兵方略。

    手深得太长,即便并无私心,即便是李隆基这个皇帝,也未必不会多想。

    今日他以是国相,自然有权力过问。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简直是胡闹!”

    “十数年,这累积下来的军费,聚少成多,足够我发动两场类似于之前的破蕃退阿拉伯之战了。花费那么多军费,却连一个小小的渤海国都没有搞定。说好听的,就是无能,不好听的,还是无能。”

    要知道之前一仗裴旻打了近乎两年,大西北的兵力全部调用上了,二十余万的兵马。

    东北的局面裴旻是不了解,但是耗费了那么多的财力物力,一天到晚的传达喜讯,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也就是好大喜功的李隆基能够容忍了……

    “东北,没有耗下去的价值意义,以我之见,解决方案无非两点:要不送一封书信给渤海国,让他道歉请降,要不就给张守珪下一道命令,让他短期内灭了渤海国,彻底消弭东北战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