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剑圣-第3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裴旻与宋璟、张说关于封禅行程的探讨,也到了最后关头。

    这天裴旻直接在中书省的政事堂进餐,享受一下宰相的伙食待遇。

    一并共进午餐的除了宋璟、张说,还有苏颋、张嘉贞。

    这几日,裴旻天天来政事堂唠叨,诸多宰相都跟他混熟了。

    一边吃饭,一边商议国家大事,在唐朝算是优良的风气。

    这刚吃了两口,宋璟习惯性的就说了起来:“陛下移驾东都之议,是裴公于陛下说,还是我等于朝会上建议?”

    裴旻咽下了口中的食物,说道:“就由宋公说吧,这移驾东都是国事,与我本职无关。由宋公来说,最是合适。”

    这封禅的行程,裴旻自己经手的时候,做了详细的分析规划。

    大唐官道驿站纵横交错,他采用了规避繁华时段,修改路线等等手段,将扰民的程度降至最小。

    但长安到洛阳这一线,困扰裴旻许久。

    作为大唐王朝的西京与东都,这每日来往长安、洛阳的学者、商贩、旅人、百姓等络绎不绝。

    长安、洛阳的经济民生,一个第一、一个第二,彼此东西映衬,相互依存。

    而且仅有函谷关这一条道路可行。

    其余地方,裴旻可以选择让百姓稍微饶谢远路,或者采用人流控制的方法,短时间内封锁官道,来避免问题发生。

    可长安、洛阳一线,却无法使用这招。

    一但唯一的官道受堵或是封锁,将会给两地百姓造成极大的不便以及没必要的损失。

    但是长安、洛阳人流极大,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又不能不防。

    李隆基是天下之君,出个意外,任谁也担当不起。

    也是因为这方面的麻烦解决不了,裴旻才找上了宋璟、张说。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何况宋璟、张说皆是当世少有的俊杰。

    经过几日商议,他们三人拟定了好几种方法,以减少对百姓造成的麻烦危害。

    最终因裴旻的一句无心的话,给了张说灵感。他说:“还是能走水路就好了,从长安渭水,直接顺流而下,沿着黄河直抵泰山山脚,即快又方便安全,还不扰民。”

    封禅要显示其诚,必需要走陆路。

    张说对此却受到了启发,大喜道:“我们可以将安排于洛阳,避开最困难的一段,直接依照裴公接下来的计划便可。”

    宋璟也明白了张说话中之意,洛阳是东都也是当年武则天的神都。

    在洛阳城里,依旧有着皇帝居所,宰相百官办公之处。

    为了体现洛阳的重要,李唐历代皇帝每隔几年都会在洛阳住上一段时间。

    先劝说李隆基从水路移驾洛阳,再由洛阳前往泰山,能够完美的避开长安、洛阳这一段繁华地带。

    正是万全选择。

    经过这些天的相处,宋璟他也明白了裴旻是真心为地方百姓考虑,不在乎这点功绩,也不跟裴旻客气,一口答应下来。

    “陛下赏,黄耆羊肉!”

    “陛下赏,鹅鸭炙!”

    “陛下赏,鱼鲙!”

    “陛下赏,醋芹!”

    ……

    正在裴旻、宋璟一众人兴致勃勃开吃的时候,负责御膳的内侍太监章灵命人送上了好几份的美食。

    “谢陛下赏赐!”在政事堂进餐的裴旻与宋璟、张说一众宰相赶忙拜谢。

    吃着李隆基赏赐的醋芹,宋璟居然忍不住感慨一叹道:“今日是托裴公的福,才能又得陛下赏赐菜肴。”

    这国之宰相地位崇高,是当朝皇帝的臂膀,手中权势仅逊色帝王。尤其是首相更是有权利驳回圣旨。

    因故历朝皇帝莫不对诸宰相常示恩宠。

    宰相每日不是在廊下就餐就是在政事堂吃饭,而皇帝每有美食或者不想吃的食物,皆会让人赏赐给不远处办公的宰相,以表君臣和谐。

    这赏赐膳食也是日常恩宠,几乎是历代帝王,天天必做之事。

    即便君臣有矛盾,依旧会做做样子。

    但李隆基就不!

    作为李家皇室诸多奇葩之一,李隆基很忠于自己的感觉。

    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绝不做作。

    他喜欢武婕妤,所以武婕妤错的也是对的,他讨厌宋璟,即便宋璟是对的,也是错的。

    自从宋璟当先以百官逼迫武婕妤进冷宫之后,李隆基就没有赏赐宰相半点膳食,不闻不问。

    到了今时今日,也没人看好宋璟这位首相的前途,他的下场比弄一言堂的姚崇更加凄惨。

    不过宋璟就是宋璟,即便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依旧兢兢业业的在位上干好每一件份内之事。

    只要他还是一天的宰相,就没有一个大臣敢有懈怠之心。

    “宋公,过奖了,你担得起这奖赏!”

    裴旻也只能如此安慰一句,若是李隆基问他宰相这方面的事情,他定会给宋璟说好话。

    如宋璟这样的直臣实在难得,只是李隆基根本不会开这个口,而他也不可能直接在此事上给李隆基提建议。

    任命首相之选,是皇帝一人的权力。

    除了乱臣贼子,没人能够干涉。

    宋璟、张说送裴旻离开中书省,宋璟叹道:“此次封禅归来,大唐就交给道济了。”

    张说也不知如何开口,只是叫了一声:“宋公!”

    张说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迄今为止,已经两次拜相。

    在多相制的唐朝,宰相与首相是有极大差距的。

    已经多次升任宰相的张说,早将首相视为心愿,但是宋璟的人品道德就如昔年魏征、马周一般令人敬佩。

    张说从他手中得到首相之位,让他心底很是矛盾。

    “无妨!”宋璟心中固有遗憾,但走到了今日,却也看的很开,笑道:“能够辅助明君,一展所学至今,早已不负此身。道济,你才略更胜于我,未来由你辅助陛下,在下非常安心。只是你脾气有些暴躁,对于属下过于苛刻,希望你能好好改过。此外,对于裴公此人不要以常理度之。如此人物,依我看来不是诸葛亮,就是曹操,甚至更过。好好用之,将会为我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若因各种原委,只怕……”

 第一百零一章 首相是裴粉

    最后的话,宋璟当然没有说明。

    张说自然明白宋璟要说的是什么。

    若是常人,说这话张说或许会将之视为诛心之言。

    但是此话出自宋璟之口,张说却明白宋璟是真心实意的。

    自古文武殊途。

    文臣就是见不得武将做大,尤其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即便这些武将对朝廷对皇帝忠心耿耿,依旧免不了各种猜忌。

    这些猜忌很多时候就是导火索,能够将一切燃爆。

    历史上类似的情况很多,很多拥兵大将都是因为各种猜忌导致冤杀或者被逼造反。

    尽管有诸多的前车之鉴,但是文武之间的隔阂,令得这类事情一犯再犯。

    如蔺相如那般,能够尊重重视武将,提倡文武并力,一起护卫家国的文臣太少太少。

    李隆基用人唯亲,人所共知,裴旻也因此掌握了莫大的权利。

    从开始的陇右军政大权一体,到现在身兼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坐拥二镇十五万兵马。

    对于这样的人物,即便裴旻没有反心,诸多文臣也会脑洞大开的想着万一裴旻动了造反之念,应该怎么办?

    尽起河陇之兵,直捣京师长安,应当如何?

    这种闲着没事干的瞎操心,往往就是事态萌发的。

    只要一有导火索,这种瞎操心就会成为猜忌。

    所以远在陇右、河西手握大权的裴旻,没有少为朝中的诸多文臣议论,甚至给李隆基建言,希望削弱裴旻的实权。

    李隆基对此不闻不问,说得多惹他烦了,直接驱赶出朝,去外地任官,就如劝说李隆基对付王毛仲的吏部侍郎齐澣一样。

    但是经过这些天的事情,宋璟心底突然有一种负罪感觉。

    他以往没有少劝李隆基削弱裴旻的权力,但是裴旻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帮着他。

    从最开始的《三字经》鼓励李隆基上朝,到为劝说李隆基节俭,为世家关说,到现在为他们提出的封禅的行程路线劳心劳力,甚至屈尊与他们商议。

    这一切的一切就如反过来的廉颇与蔺相如。

    将相和说的是文臣蔺相如以胸襟气度折服了武臣廉颇。

    现在武臣裴旻却折服了身为文臣的宋璟,令得他心服口服的以“裴公”相称,甚至自行惭愧。

    他自问做不到裴旻这般,又凭什么来指摘裴旻?

    故而宋璟方有此言,让张说莫要以往常的眼光来看裴旻,免得枉做小人,甚至将一个诸葛**成了曹操。

    张说能够体会宋璟之意,肃然道:“宋公大可放心,对于裴公,某是打心底的敬重,不论是才学,还是文采,皆是如此。您大可放心,某与裴公非但没有半点矛盾,反而在政略上惺惺相惜。必会效仿昔年蔺廉之交,一同为我大唐效力,再创贞观盛世。”

    张说这话说的有些激昂,也并非是违心知论。

    张说名动天下,是文武全才,他文可治国,武能安邦,行文事历任太子校书、左补阙、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干武事任兵部员外郎、兵部侍郎,还有实战经验,任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同时还是士林领袖,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如此文武全才,与裴旻极为相似。

    历史上唐朝的募兵制就是张说提出来的。

    针对唐朝府兵制的败坏,张说一早就开始研究全新的制度了。

    只是裴旻先一步提出来,张说也只能如曹操遇到了张松,怀疑裴旻与之暗合。

    而且裴旻的募兵制是经过考验的,经过发展也修正的更为全面的制度,比张说纸上谈兵要胜过百倍。

    只凭这一点,足以让张说心服口服。

    兼之裴旻的锦绣文章,让同为文宗的张说极为敬佩,因故从一开始他就不如宋璟、卢怀慎、苏颋这些文臣之首那般对裴旻怀有莫名的忌惮之心。

    宋璟的警告之言,在张说这里全无压力。

    就算宋璟不说此话,张说也相信自己这文臣之首,能够与裴旻这外臣武将第一人好好相处,来一段历史佳话。

    宋璟将移驾洛阳之事,在朝堂上提出。

    西京长安的发展一日千里,越来越盛,东都洛阳已经给远远甩在了后边。

    加强东都的发展,也是势在必行之举,与封禅之行一举两得。

    满朝文武无不赞同。

    李隆基更是大感意动。

    太子李嗣谦的脑残举动让李隆基有些不放心。

    移驾洛阳,太子将在洛阳监国。

    李嗣谦在洛阳毫无根据可言,根本不用担心他能翻什么浪花出来。

    对于这移驾的提议,称道非常。

    此提议是裴旻、宋璟、张说一并商议的结果。

    但李隆基本能的无视了宋璟,给了裴旻、张说各种赏赐嘉奖。

    在船舰的护卫下,李隆基从长安移驾到了洛阳,解决了封禅行程的最大困扰。

    裴旻也从长安转移到了洛阳。

    长安、洛阳之间极为便利,裴旻也来过几次,但向来都是走马观花,没有好好的游玩。

    相比长安八景,这洛阳也有八景之说。

    休沐日,张说邀请裴旻游玩八景。

    裴旻知道张说即将是未来的大唐首相,给了他这个面子,也想见识一下十三朝古都的风采,一并而行。

    除了张说、裴旻,还有与张说齐名的苏颋,三大文宗齐聚,加上洛阳本地的文人墨客。

    他们出行不可谓不隆重,所到之处,文人百姓前仆后继,纷纷一睹朝堂三大文宗风采。

    尤其是新晋文宗裴旻,一鸣惊人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较之张说、苏颋由要高上几分。

    洛阳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古刹,游洛阳,白马寺是必游之处。

    裴旻、张说、苏颋与一众士林翘楚与白马前评头论足。

    周边围观着排成了长龙。

    人群中有一粉雕玉琢好似天上玉女的小女孩,坐在一名瘦弱男子的肩膀上,高呼着:“好威风啊!”

    瘦弱男子身旁有一位娇媚的少妇,她长得肤如凝脂,一对勾人心扉的桃花眼透露着无限春意,胸前的凶器几乎破衣而出,令人侧目,丝毫不顾周边无数双手不安分的在她翘臀大腿乱摸,微眯着眼睛,直勾勾的看着裴旻,忍不住心道:“嫁人当嫁裴郎,同是姓裴,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妇人不满的看了瘦弱男子一眼,道:“裴郎,你跟裴国公不是亲戚嘛?”

 第一百零二章 白马之辩 亲戚来访

    瘦弱男子听自己的夫人如此说来,带着几分自嘲道:“这算哪门子的亲戚?他是裴家嫡系正朔,裴家玄公一系,血脉最是纯正的家主后裔。而我不过是三支五房之末的南来吴裴,还是房中偏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去。”

    “出息!”美艳妇人忍不住心底的失落,嘲讽了自己的丈夫一句。

    瘦弱男子带着几分怯弱的底耸着脑袋,咳了咳。

    其实裴家与天下世家中,仅次于五姓家族,属于当世一流世家。

    瘦弱男子虽是南来吴裴的偏支,却也绕上了裴家的烙印,自幼得裴家福利习得一生文采,在洛阳是一名颇受人敬仰的里正。

    美艳妇人家境一般,祖上虽有几代为官,到了他们这一代已然没落。

    美艳妇人能够嫁给瘦弱男子算得上是高攀。

    当初说定亲事的时候,美艳妇人还跟身边的亲友闺蜜炫耀自己的丈夫如何如何出色。

    但是嫁过来之后,美艳妇人发现里正不过就是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在繁华的洛阳城,根本不值一提。

    跟那些真正的达官贵胄,鲜衣怒马的上流人士相比,自己的丈夫不过是沧海一粟。

    美艳妇人向往锦衣玉食的豪门生活,对于只能维持温饱的生活有了一点厌倦。

    看着远处年岁比自己丈夫大不了多少的裴旻,而今却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盖世英雄,心底充满了异样的失落,想着自己娇媚的样貌,漻然丰满的身姿,却便宜了一个病鬼,不免为自己叫屈,说道:“这是什么话,天无二裴,只要是姓裴,都是一个祖先。怎么说人家也是族兄,来到洛阳,哪有不去拜访的道理……”

    美艳妇人说着,那对水汪汪的大眼睛,直勾勾的看着远处的裴旻。

    裴旻莫名其妙的觉得脊背有些发凉,四周望了一眼。

    周边都是文人墨客,他们拥挤在一处,目光多是向他们这边望来。

    即便裴旻的六识再如何敏感,也无用武之地。

    “这白马寺是我华夏第一座寺庙,其寺源于源于‘鸿胪寺’之‘寺’,至今成了九州寺院的泛称。法师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也是现在第一部汉译佛典……”张说卖弄着自己的博学,对于白马寺的历史夸夸而谈。

    裴旻看过的杂学不少,但他个人对于佛教有些排斥,没有深入了解,在一旁看着张说装逼。

    在说到白马寺宏伟的时候。

    白马寺的主持释道法师双手合十道:“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至今六百八十余年,经历多次风霜,屡受劫难。东汉初平元年,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的各地联军,对洛阳形成了半包围的阵势。为防止人民逃回,他便把洛阳城周围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