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第二美-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傅惜华摇摇晃晃站了起来,满心不甘,“是啊,我想不通。所以,我还是不会认命,还是要为自己争一争!不过四姐,你也要小心,四姐夫的屋里人,可是不少呢。”

    看她一脸故作同情的刻薄,傅惜菊到底,把话咽了回去。

    算了,就让她误会吧。

    横竖日子是自己过的,又不是给人看的。

    梁家在订下亲事之后,早把那些屋里人统统打发掉了,一个没留。

    往后,梁家还指着她舅家把梁家子弟往上带一带,对她这个准媳妇,不可能不多加敬重。

    要是五妹嫁了去,怎可能有这待遇?

    但要是傅德厚能争点气,或者傅老夫人的私心不那么重,给傅家立一个更好的家主,她是不是也能嫁得更好?

    但这些,就属于没意义的假设,傅惜菊从来不会多想。

    但傅惜华不。

    她回了房,颓然掩面。

    心中却是深恨,为何自己不是太太生的。

    身份,嫁妆,舅家的襄助。

    她一样都没有,怪不得上辈子在平国公府过得那样艰难。

    这辈子庶出是无法改变了,不,还有!只要傅老夫人作主,就能把她记在嫡母名下。

    还有嫁妆,她好歹也挣出了一份。

    掏出一千两银票,傅惜华有些可惜。

    这个筹码卖便宜了,却总好过没有。

    萧府。

    比起驸马,汝阳长公主显然更加信任自己的姐妹。

    所以在花一千两银子买下这个消息后,她第一个选择分享的人,是德阳长公主。

    德阳长公主花容失色,“她说皇上,活不过十年?”

 第195章 瘟疫

    (全本小说网,HTTPS://。)

    汝阳长公主也不信。//全本小说网,HTTPS://。)//

    傅惜华虽然死都不肯说出新皇是谁,但要是燕成帝活不过十年,新皇是谁,还用猜吗?

    从二皇子以下,全是一帮子奶娃娃。

    十年之后,也是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

    扶植哪一个,都意味着会被母妃身后的家族左右朝政。这是大半臣子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唯有那个正值风华正茂的,赢面最大。

    但宗室和长公主们,却是首先心照不宣的,最先就排除了他。

    他不比燕成帝,是懵懵懂懂被推上这个位置。原本,燕昭帝是想扶植一个没有根基的皇上,让宗室女儿们好拿捏。

    但几年磨砺下来,燕成帝已经不太好控制了。

    更何况是他的长子呢?

    过世的先帝,曾私下告诫过女儿们。

    将来无论扶燕成帝的哪个孩子上位,都不要扶这个孩子。

    虽说他自小仁厚,听到昭帝咳嗽还会倒水。

    但仁厚的孩子,往往也更为长情。

    他会忘了他们是怎么逼迫他的亲娘,从发妻变成妃子的么?他会忘了自己是怎么从嫡长子,变成庶长子的么?

    他若上位,心里就天生带着根刺,皇室宗亲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再结合那几乎无人知道的石佛寺,汝阳长公主对傅惜华的话,其实是信了五六分的。

    “不管那丫头说的是真是假,她倒是给咱们提了个醒。这个时候下手,反而是最好的时机!”

    看她冷酷的眼神,德阳长公主瞬间懂了。

    正好如今那边关,还在闹时疫哪,又乱烘烘的。死个把人,不是很正常的吗?

    二月初,公主们派出去的人,还在路上,边关就传来急报。

    汉王殿下,染上了瘟疫!

    芜城。夜。

    春寒料峭,又湿又冷。

    所以屋子里小火炉依旧生得红火,秋大姑和葛大娘坐在暖暖的熏笼上,小声商议着家计,不愿扰了另一边正读书写字的小美娘。

    上官令走了,但给女弟子的功课却早早留下。

    小姑娘很自觉,哪怕白天再忙,但先生规定的课业,她都会认真完成。

    没有任何预兆。

    半空中,忽地一个惊雷降下。惊得美娘手中毛笔落地,落下一大团墨渍。

    葛大娘恐她小人儿受了惊吓,忙忙从熏笼下来,趿着鞋子就跑来拍她后背收魂。

    “莫怕莫怕!春雷响,万物长。小美娘,快快长。这是惊蜇到了,天公打雷,提醒大家不要做懒汉呢。咱小美娘可不是,对不对?”

    听着老人家慈爱的碎碎念,美娘压下心头那莫名的不安,依着乡下规矩答。

    “是呢是呢,我可不是小懒汉,雷公爷爷不劈不劈。”

    见她无事,秋大姑方安下心来,随即鄙夷,“啧,胆子这样小!”

    才说着,院里看家的狗,却吠叫起来。

    这下子,秋大姑也变了脸色。

    这么晚了,谁来了?

    “小玄子小金子,别闹!”郑飞扬的声音迎了出去,很快,把小道长迎了过来。

    这是云鹤道长的徒弟,年轻人可能没经过事,也有些发白,哆嗦着都带着泣音了,“大姑,道长他们,他们在边关出事了!”

    什么?

    众人皆惊。

    秋大姑挺直脊背,神色冷厉,“好生说话。出了什么事?”

    小道士抬手狠狠抹了把脸,“不知道啊!听说,听说汉王殿下染上瘟疫,师祖让官府捎来个方子,说那边药材缺得厉害,让咱们多送些过去。我师父打发我来说一声,他已经跟几个师叔伯出去买药了。师父还说,姑娘这里的霜啊那些,他有交待师兄们盯着,只怕要慢些出货了。”

    美娘道,“这时候当然是大事要紧!只有小殿下染上瘟疫?先生和道长这么大年纪有没有怎样?其他人呢,又有没有出事?”

    这些小道士就统统不知道了。

    具体情况应该是报到京城的,能来芜城报个信,已是很给面子了。

    否则这种事都应该算军国大事,轻易不会叫老百姓知道。

    还是秋大姑最稳当,“这消息一送到京城,宫里肯定已经派了太医,带了最好的药材过去。长春道长想要救治的,怕是普通百姓。药材那些咱们又不懂,倒不如买些粮食送去。他们在边关,怕是一时半回回不来了。”

    小道士忙道,“方才师伯也是这么说。师祖开来的方子,也是以便宜药材居多。”

    让小道士先回去,这边美娘就开始算银子了。

    留下必备的银子,余下的,她打算全拿去买粮食!

    这事大家都没意见。

    就算帮不到小殿下,但多救助些人,替他多积些福祉,是不是他的病就能早些好了?

    那么好看又懂事的小殿下,谁舍得他去死?

    郑飞扬迟疑着,却有不同意见。

    “美娘妹妹,我知道你是好心。但我之前看兵书,也请教过上官先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但芜城过去,千里迢迢的,十袋粮食能剩下一两袋就不错了,还得管着人回来的花用。所以就算行军打仗,除了出发时备些随身粮草,都是就近征粮的。”

    美娘一拍脑门,自己可不是急糊涂了么?

    就算她买了粮食,找谁送?

    哪有人手啊!

    如今最便利的,倒不如寻个人揣着银票出门,路上就近找些粮商,买了粮食过去结算,反而是最稳妥的。

    美娘定了定神,“如今原林的事情已经上了轨道,可以托给谭姐姐照管,不如我去边关走一趟吧。”

    要说伶俐她是足够伶俐了,但她不会骑马啊,且小姑娘身子弱,万一路上出事怎么办?

    就算小殿下走了,依旧留下保护的焦侍卫道,“王府一定会派人过去,若要办什么事,托他们就好。”

    杨公公也道,“那塞外饮食与咱们不同,吃不惯也是有的,最好让再派几个年轻厨子去。咱们制些好拿的吃食,给他们带去。只怕小殿下,也能好得快些。”

    美娘这儿的规矩,不仅是护短,大事面前,也允许大家畅所欲言。

    连江婉婉榛儿都提了个建议,“再好的补药,也不如五谷杂粮,咱们挑些熬粥的好米,只怕用得着。”

    于是大家这么一条条商议着,该怎么做,便渐渐有数了。

 第196章 棺材

    (全本小说网,HTTPS://。)

    一直商量到深夜睡去,又早早起来的美娘,心里反而安稳下来。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一口气吃了两张热乎乎,香喷喷的鸡蛋卷饼,喝了碗稠稠的小米粥,她便出去忙活开来了。

    不上三日,东西就准备齐全。

    不多,一匹马就能全部驮下。

    各色米面皆是乡下收上来的精细尖儿,还有腊月里腌的菜干肉干,皆拿油布口袋一个个细细裹了,防雨防潮。

    药材有道士们带,美娘这里只去药铺买了些保命丹等成药丸,方便路上应急。

    至于贴身的软细布衣裳,想着病中难受,只给小殿下做了两身。然后上官令和长春真人,一人一身罢了。

    不过最后美娘灵机一动,把原林的润肤几件套,也不拿瓷瓶了,找了轻便的漆盒,份量十足的装了好几大罐子。

    外头再套上一层漆盒,打上火漆,就能“密封”了。

    嗯,这个词儿是从谭迎春那儿学来的。

    她还教了郑飞扬一个法子,说到了边关,万一遇上外伤或有人发烧,可以买最浓烈的烧刀子,看能不能蒸出最烈的酒来,给人涂了降温,或是“消毒”,都是极好的。

    关于其余的卫生防疫,谭迎春还写了本小册子,偷偷摸摸给美娘看过,一并塞给郑飞扬了。

    “到时别说是我写的,就说是长春道长琢磨的吧。”

    她就是大燕朝的活**啊。

    美娘其实有些担心,“小飞哥哥,你真要去?”

    郑飞扬点头。

    其实上官令他们出门,他就想跟去长长见识,只怕给人添麻烦,才没吭声。

    好男儿都是在风霜中历练出来的。横竖如今,美娘这里有焦侍卫保护,他不如走一趟边关,瞧瞧塞外的风光,顺便也就把美娘妹妹交待的事情办了。

    “要准备好了,就走吧。”平安已经收拾利落,过来会合了。

    他就说小殿下离不得他!

    上回偏要命他留守,可徐贤妃一走,那汉王府还有什么可守的?

    倒是小殿下,一离了他,就染病了吧?还是那要命的瘟疫。不过小殿下福大命大,他肯定能等着自己去救的!

    跟美娘想的一样,心急如焚的平安,也没有收拾太多行李。就一匹马驮人,一匹马驮东西。

    本来他还想用王府的健马替换下郑飞扬的老马,但焦侍卫阻止了他。

    老马识途。

    何况郑家这匹老马,是跟着郑飞扬他爹去过好几回边关的。

    就算没那么强壮,但性情稳重,经验足。自去年被要到了郑飞扬手上,每天好吃好喝的养着,原本瘦骨嶙峋的马儿重又肥壮起来,眼神里也恢复了灵性,更适合长途。

    除了他们俩,平安听杨公公的建议,带了个会骑马的太监厨子。然后又自作主张,选了个会针线的小太监。

    嗯,也挺能打。

    再点上几个侍卫,和几个扛着大包小包药材的年轻道长们,一行人拱手道别,便风驰电掣,消失在众人的视线里。

    美娘却忽地想起一事,匆匆忙忙赶回小院,冲进灶房取出一物,拿荷包装好,送到焦侍卫手上。

    “焦大叔,麻烦你把这个给他们送去,快!”

    焦侍卫莫名其妙,这啥呀?

    可美娘没时间解释了,“能保平安的。给小飞哥哥,他懂的!”

    好吧。

    只当是个美好的祝愿吧,省得小姑娘不安心。焦侍卫打马飞奔,赶到渡口,追上他们。

    郑飞扬解开看了一眼,便啊呀一声,“亏得美娘妹妹想着了,我都差点忘了!”

    焦侍卫只当是他们家乡风俗,眼看船已经来了,便不再多话。只说一声保重,看他们上船,便折返回去。

    这一路,风餐露宿,不必多提。

    虽已春暖花开,但春雨绵绵,道路泥泞,又没有上官令这位半仙指路。平安只能带着大家尽量走官道,没官道的时候走山路。

    此时,郑家那匹老马,果然显出本事。

    好几回转到山里头迷了路,全亏这老马带路,又把他们带上正路。

    越到边关地广人稀,不辨方向的地方,这老马就越熟。根本不用人指路,就闷头往前跑。好几回还挺兴奋的踏着蹄子,仰望北方,咴律律长嘶。

    有经验的侍卫便说,这马儿应是上过战场的。闻着草原上的牛羊骚味,便热血沸腾,想干仗了。

    郑飞扬很高兴,“那岂不是说,我们离边关近了?”

    确实是近了。

    此时离他们上路已近两月,时入四月,北方的桃花都开了大片。

    所以岂止是马,侍卫们也热血沸腾,连平安和道士们都嗷嗷叫了起来。

    “那还等什么?冲!”

    于是一群青年加半大少年,就这么风驰电掣的奔向边关。

    日暮时分,便见着一座玉白色的巨大城池,雄伟的屹立在苍茫夕阳下。

    天边晚霞,给它镀上一层金红色的边,在土黄色的天地间,更显瑰丽尊贵。

    所有第一次见到的人,都震撼的张大了嘴巴。

    这里,

    就是大燕王朝,北方最出名的玉城了。

    听说这里不出产石头,只出产玉,所以修建城池,都是用的玉石。

    原来竟是真的!

    还来不及上前摸一把城墙,看看到底是不是玉石,郑飞扬就眼尖的注意到,城内有一队官兵跑着出来了。

    平安连忙掸了掸衣袍上的土,拿出王府掌刑太监的派头,上前施礼,“这位大人,请问你们是要去哪里?可知我家汉王殿下,如今正在何处?”

    一队官兵,顿时神情变了。

    而队伍当中,有个四十上下的中年官员诧异问,“你是汉王府的人?”

    平安再打量他两眼,忽地觉得挺眼熟,“敢问礼部尚书王老大人,是大人的什么人?”

    “正是我家大父。”

    那他就是被皇上派到西北来锻炼的玉城知州,王瀚王老尚书的侄子,王肃了。

    早背下京城谱系的平安,赶紧下马见礼,“奴婢是汉王府掌刑太监,殿下随身伺候之人。听说我家殿下染病,家里不放心,打发咱们来瞧他。大人这,这是要去哪儿?”

    队伍里,还扛着棺材呢,还是在边关极为难得的一副楠木棺材。

    也不知是从哪个富贵人家求来,看那成色,至少备了十几年了,漆都上过七八道了。

    王肃真不知该怎么说,脸上发苦。

    平安却是最伶俐不过,当即察颜观色,觉出不对头了。

    随即,头皮发麻,头发丝儿都快根根炸起!

 第197章 你敢

    (全本小说网,HTTPS://。)

    “大人!不会,不会是——”平安一急之下,嗓子都快劈叉了。全本小说网https://。

    王肃艰难的点了点头。

    平安眼珠子瞬间一红,怒吼,“不可能!你带我去看看,快!”

    失礼什么的,也没人怪罪了。

    当一行人满头大汗,深夜赶至玉壶关时,汉王小殿下,是真的情况不大妙了。

    起初来边关时尚好,但当上官令求了雪,其实也不是他求的。无非是老头会观天象,看出来那几天要下雪,掐准时机,把徐赟脑袋一砍,大雪降下,便功成身退。

    换了长春道长出马,熬药诊脉,治病救人。

    久旱无雨,最易生病。

    不仅是牛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