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第二美-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纪筠已经全然不惧的怼了回去,“若真有这个事急从权,到时新移来的百姓能同意吗?再说了,若别处都歉收,就这里收成好,各家的亲戚朋友不会来投奔么?还不如做个守信之人,让他们帮着照应些亲戚,只怕还更合适吧?”

    那官员被堵得没话说,而其他同僚也纷纷倒戈,大半站在了纪筠这边。

    “真若是遇着天灾,官府又说话不算话,这不是现成的给人官逼民反的借口么?此计欠妥。依我看,倒不如再迁人。”

    “那也迁不了这许多吧?也就一条青州河,除非你还能找着水源。”

    “多打井呢?挖深些。”

    “这话不通。那位修水利的小俞大人,上回老夫倒是跟他聊过。这些年青州定州水位皆有下降,证明地下水就那么多。你多打了,别人能不跟着打?最后一样没水喝。”

    那怎么办?

    ……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有些人越发动起心思,想回头就去找门道调离。

    此时,殿下方亮出了他的目的,也是他今天召集所有人的用意。

    “孤知道,每年秋收时,皆有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情。比如踢斗淋尖,比如以陈充新,甚至双层仓。但孤不想追究这些陈年老账,只想告诉大家。

    今年秋收各地交上来的粮食,孤是务必要颗粒归仓的。谁敢短一粒,孤就到他的碗里,去抄上一锅。谁敢短上一锅,那可不好意思,孤会带兵到府上,去抄上一窝!横竖之前在京城,这样的事,孤也不是没有干过!”

    他这番话落地,可是惊得群臣不敢言语。

    所谓淋尖踢斗,是官府收粮食赋税时,惯用的一种伎俩。

    淋尖就是在粮斗装满后,还要故意加粮,直到上面堆出个尖儿来。

    踢斗是在百姓交的粮食,已经将官制粮斗装满时,派那些力气大的差役,大脚去踢。这样冒尖的粮食,必然会撒出来,却不许百姓扫回去。

    这些冒尖多余,被踢出来的粮食,最后就被官差分了。

    而以陈充新,是找不法商人,拿陈米换了入库的新米,赚取差价。

    至于双层仓,就更恶毒了。

    是官府在收粮之后,只将粮仓的表面注满。剩下的,就被官员拿去卖了私分。回头报个逐年损耗,也能蒙混过去。

    就算遇着上官检查,拿着长杆去捅,似乎也是有的,只底下全是空心。真遇着灾年,那是半粒粮食都拿不出来的。

    因为各地征收的粮食,除了部分送往京城,其余大部分都是放置在各个县衙的粮仓里。

    所以这回叫他们来,汉王殿下便命人准备了数份契约,此时一人一份,摆在面前。

    上面内容很简单,就是他们身为某地长官,确认今年应收粮赋多少,实收粮赋多少,签名确认。

    如果到了灾情发生的时候,必须各地拿出粮食时,谁要是拿不出这些规定的数目。那不好意思,哪怕已经不在本地任职,任你调到天涯海角,汉王殿下都是要来讨债的。

    在座官员,不少已经微微色变,眼神发虚。

    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收到底下今年孝敬上来的银钱了。

    就算没收,可也不能保证自己底下没人贪哪?到时追究起来,不也是他们的责任?

    毕竟这白纸黑字,一旦签下,那是要负责的!

    当下就有官员支支吾吾,不想立这个契。

    有人还佯装怒色,“吾等好歹也是朝廷命官,岂可当成贼来防?”

    就是就是。

    一帮子官员齐齐附合。

    殿下冷笑,“你们都若不想签,那也行啊。孤已经替你们另拟好了一份奏折,你们填上你们的道理,签上大名,孤派人三百里加急送到京城去。顺便也请父皇,另请高明吧。孤是这治不了这两州了,不管有什么责罚,孤都自己领着!”

    他这一招釜底抽薪,算是把所有官员都架在火上了。

    签,等于给自己弄一个烫手山芋。

    不签,即刻就得在皇上跟前,种一根大刺。

    我儿子又没追旧账,又没干嘛,你们为何不敢签,是心里有鬼,还是有鬼?

    保不齐皇上顿时就要派人下来,查两州的粮仓库存情况了。而许多地方,还真经不起查!

    官员们齐齐哑巴了。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盼着有人能出头说句话,挡了这事。可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谁敢出头?出头又说什么呢?

    “殿下,此举似乎有些逼人太甚了吧?”

    终于有人开口了,却是极不得众人待见的虞亮。

 第506章 同心

    (全本小说网,HTTPS://。)

    “从前您在京城,找到那些权贵门上,还算事出有因。(全本小说网,https://。)可如今大家是通敌了,还是叛国了?再说……”

    虞亮眉头一挑,才想冷笑着说出一个真相,打闵柏的脸,谁知青州知府和定州知府对视一眼,竟是一同提笔。

    “既然如此,大家还是签了吧。”

    然后唰唰唰,笔走龙蛇,赶紧签上大名。

    两个带头大佬都签了,剩下一帮官员如梦方醒,“对对对,赶紧签!”

    谁知道这个唱黑脸的虞亮,是不是故意又在做坏人?万一等到大家附和时,他给京城皇上去信,告谁的黑状怎么办?

    再说县官不如现管。

    殿下发话,怎么还隔着一层。这二位可是他们的顶头上司,若想给他们小鞋穿,可不要太容易哦。

    所以官员们不仅签了,还纷纷表示,殿下这个法子其实挺好的,正好也监督大家认真当差。

    两州知府尤其说了,“既然签下,回头都好好把任上梳理梳理。谁的任上若是出了纰漏,别说殿下,我们都第一个不饶!”

    官员们连连点头称是,痛下决心,从前可以继往不咎。但从今年开始,这粮食情况,必须弄个一清二楚。

    谁胆子肥了,敢把爪子伸那么长,他们就先去剁了!

    不就是三年么?要是连这也忍不了,趁早辞官回家吃自己的。

    真闹出灾情,谁都讨不到好。

    此时,那些人心浮动,原本想调任的官员还担心起来。责任状是他们签的,万一调走了,接任的来了,差事没办好,连累他们怎么办?

    此时打了一记闷棍的殿下,冷眼瞧着,又抛出一记甜枣。

    “要是众位大人不介意,孤此次还想向父皇上奏一本,就说各位大人忠心任事,愿意留下与两地百姓共渡难关。若有些到期考核的,愿留待三年后一并赏罚。”

    哎!

    这个提议不错啊。

    表面上看,在这里蹲三年是要吃些苦头。可若是他们真能众志成城,扛过这次天灾了呢?

    那时说起来,可是极大的功绩,且还能在官场上流传一段佳话!

    虽说千里做官只为财,但名声也是很要紧的。

    若是能被万民称颂,留下些美名,又有何不好呢?

    想想之前美娘送给那些基层小官的端午节礼,可是博得多少基层小官和家属们的感动热泪啊。

    若有一天,百姓回头说起来,哪年哪月的天灾时,本地的某某大人,是个好父母官。主动留下带着大伙顶过了天灾,到时说与儿孙后世,都是荣光呀!

    然后,大家都很有志同心的沉默了,齐唰唰看向两州知府。

    两位老大人再次对视一眼,同时点了点头,起身正一正衣冠,恭恭敬敬给汉王殿下行一大礼。

    “臣等愿意留下,辅佐汉王殿下,共抗天灾!”

    群臣起立,齐齐附议,“臣等愿意留下,辅佐汉王殿下,共抗天灾!”

    虞亮一张脸,强忍着扭曲,可那紧紧抓着扶手的手背上,已显出深深的青筋。

    怎会如此?

    怎会如此!

    他马上就能说出真相,就差那么一句,他们怎么都不肯听?

    而此时汉王殿下,也站起身来,望着众臣,庄重回了一礼。

    “多谢诸位大人,愿意与国分忧,为民请命。孤尚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

    他讥讽的瞥了虞亮一眼,说出他想说的那件事。

    “内子已经说动以江南石氏、岳氏为首的五大世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愿意以物换粮,助我们共渡天灾。”

    啊?

    居然还有这等好事?

    官员们大喜过望!

    同一件事,换了个时间点,换了个人来说,顿时就有截然相反的效果。

    官员们并不觉得被坑,反而觉得这事,这事来得太是时候了!

    只是大家按捺着狂喜,还想要确认一下,“可是那执掌灵山书院的石氏,和前朝状元,掌管盐务的岳老爷子家?”

    正是。

    殿下十分矜持的勾起一抹小小得意,“不过这些世家说好,愿意平价与内子交换货品,但内子的货品,还是要两州照价付钱的。”

    这是太应该了!

    官员们纷纷表示,“这钱得给,必须给!怎么也不能让一个妇人吃亏不是?”

    有人还顿时提出,“少夫人立下这样大功,必须上报朝廷,让皇上嘉奖。殿下要是不方便,我们来提!”

    殿下可没什么不方便的。

    他早想好了,回头就写信给父皇。必须把媳妇好好夸奖一顿,夸出花来!

    毕竟先帝可是在江南欠下巨额债务的,便皇上亲自下道圣旨,江南世家都未必听他的。

    但美娘却还能继续换出粮食来,这样的本事,你换一个人来试试?

    必须夸,狠狠夸!

    不等汉王殿下的夸妻信送到京城,皇上已经接到江南密报了。

    作为大燕最富庶的地方,也是天下半个粮仓所在,哪一任帝王能不紧密关注着江南的动态?

    美娘才出发去江南,皇上就得到了一次回报。

    那时的燕成帝,可没觉得这丫头能办成这样大事。只觉得她别被人打脸太惨,哭着回来找儿子就算好的,可谁曾想,她竟然办成了!

    能说动石岳为首的五大世家,那江南大概就有七成的粮食,可以拿出来救济两州了。

    燕成帝,也着实是松了口气的。

    这个儿媳妇虽然出身太差,他还有点不太想承认,但皇上也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个能办事,能分忧的好丫头。

    可要因此就承认她吗?

    皇上还是有点不太乐意,觉得自家儿子太委屈了。

    且她头胎,生的还是女儿呢。

    皇上虽然松了口气,好在不是庶长子,但心里也是有些微微失望的。

    要是个儿子,朕再给她名份是不是也更合适?

    所以找到借口的皇上,感觉这事也是天意。还不到时候,便不再多想了。

    只是他倒料着,儿子肯定会来报喜的,到时该怎么赏赐呢?

    装瞎就有点太过分了吧?

    这几日,燕成帝正又高兴又发愁的纠结着,汉王殿下的信到了。

    果然通篇大论,捧他的媳妇臭脚,看得皇上直撇嘴。才想丢到一旁,忽地发现在信件最后,夹着一张图。

    图上画着两个小人,一个是徐贤妃,另一个,却是个面貌与她极为肖似的小小女婴。

    互相皱眉瞧着,似乎都有些不大乐意。

 第507章 亚仙

    (全本小说网,HTTPS://。)

    殿下在小人图的底下,用大白话,写了一段话。全本小说网,HTTPS://。m;

    父皇,儿臣新得长女,本是天大喜事。奈何长女相貌既不似她娘,又不似儿臣,反倒跟母妃,象了个十成。

    当日孩儿一生下,母妃瞧了第一眼,就吓得连抱都不敢抱了,还嘱咐下人,不许往外说。生怕孩子生得似她,会被人怪罪。

    儿臣听后,既是想笑,却又心酸。

    母妃样貌虽不出众,却也是十月怀胎,辛苦生下儿臣的亲娘。

    民间常听人言,狗不嫌家贫,儿不嫌娘丑。

    就算儿臣的长女象她,那也是女儿的福份。

    父皇,您说,是么?

    哦,对了,上官先生帮儿臣长女起了个名字,叫惊鸿,小名鸿姐儿。

    听她娘说,她本觉得不好,可命名那日,鸿姐儿突然放了个屁,特别响,惊动众人,她才答应的。

    这事父皇您知道就好,可万万不可外传。否则鸿姐儿长大,必要给人笑话。

    儿臣再三拜上。

    燕成帝看完,先是沉了脸。

    竟然象徐贤妃?那丫头也实在是太不会生了!

    可后又望着窗外不知何时悄然飘起的细细雪花,眼神复杂。

    惊鸿,

    她叫惊鸿。

    皇上细细咀嚼着这两个字,却似橄榄般,在舌尖泛出千般滋味来。

    少有人知,徐贤妃的闺名,唤作亚仙。

    徐家寒门小户,徐父也没啥学问。有一回偶然听说戏楼里,有个出名的戏子,叫什么亚仙,自以为好听,就给女儿起了这个名字。

    谁知徐贤妃越长越平凡,打小因这名字,没少被小伙伴们笑话。

    “亚仙亚仙,看你就是一个压扁了的丑仙女儿!”

    燕成帝少时,第一次认识徐贤妃,就见她被人欺负得直哭。

    小鼻子小眼,在那时却显得少女分外惹人怜爱。

    燕成帝少年心性,自然冲出去打抱不平。

    小孩子说话没轻重,就乱起哄说,“你要帮她,可是要娶她?”

    少年燕成帝自然又道,“便娶了又何妨?”

    “哦哦哦!徐亚仙要给人做媳妇喽!做媳妇喽!”

    当年的一句戏言,大人们没当真,但少年人却记在了心里。

    那时的徐贤妃也不象后来那样不懂事,知道燕成帝的好,还悄悄做了针线送他。

    就算并不精致细腻,却也是燕成帝生平第一次收到女孩的示好。

    纯真的情愫,在他们还似懂非懂的时候,让两个孩子渐渐有了异样的感觉。

    后来燕成帝父母早亡,这一支只剩他一个,心想自己也就比徐家好那么一丢丢,便娶了这丫头也没啥。

    于是就自己作主,请了媒人,正经八百成了亲。

    可谁知成亲没几年,后头竟有那样奇遇呢?

    如今的燕成帝是早嫌了徐贤妃。

    可他对自己青葱记忆里,那个最初的少女徐亚仙,还是有好感的。

    在美娘看到惊鸿二字时,想到的是“翩若惊鸿”,自觉女儿不配。可燕成帝想到的,却是“伤心桥下春波碧,曾是惊鸿照影来。”

    原本,徐亚仙也是可以做一个好妻子,好娘亲的。

    只是有些人,大概生来就只能同苦,却共不了富贵吧?她的眼界格局,就那么针眼般大,实在是没有挽救的余地了。

    但如今,突然又有了一个跟徐贤妃,不,在燕成帝心目中,是跟从前的徐亚仙一样干干净净,纯真无邪的小姑娘。

    皇上在最初的嫌弃过后,只剩下满满的怜惜与担心。

    这孩子在宫外能不能长好?

    她会不会学到徐贤妃的坏脾气?

    又或者跟美娘似的,学一身的商贾气?

    就算美娘气质不错,到底是买卖人家。万一孩子不学好,学市侩了怎么办?

    要早知道,就不把儿子放那么远了。如今也不能天天伴在身边,孩子身边没个好榜样,她若长歪了可如何是好?

    “传朕旨意,不,李大海,你去宫中挑几个稳重得体,又有经验的教养嬷嬷,但也不能太严厉了。总得慈和着些,还要长得好看些的,给汉王府送去!”

    哎!

    李大海一听就明白了,刚应了要走,皇上又把他叫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