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此同时,纳粹党和祖国人民党控制的帝国议会还通过修改宪法,大幅降低了各自由邦的自主权,还事实上取消了普鲁士自由邦。普鲁士自由邦的议会、政府同德意志帝国的议会、政府合并,德国总理兼任普鲁士邦总理。德意志帝国内部的统一程度,也因此大大提升了。
不过制定《转型正义条例》打击社会民主党和修改宪法整合德意志帝国这两件事情,也让很多人看到了纳粹党独裁政权出现的可能性。其中就包括副总统鲁登道夫,国防部长施莱彻尔,波罗的共和国总统戈尔茨,祖国人民党主席塞克特和德国军官联盟主席奥斯卡。冯。胡蒂尔,还有那位比兴登堡年轻不了几岁,但是头脑和身体依然保持健康的奥古斯塔。冯。马肯森元帅。
这些人现在正和赫斯曼一起,坐在施莱彻尔庄园的会客厅里面,一边等待着前往兴登堡的庄园最后告别老总统,一边议论着将要到来的后兴登堡时代。所有的人都毫不掩饰自己的担心,同时他们又对纳粹党统治的成功感到满意。
“如果我们在1917年有个纳粹党,就不会输掉世界大战了!”
老元帅马肯森摸着自己的两撇完全变成白色的八字胡说:“如果那时就有一位希特勒首相,社会民主党和斯巴达克派就坏不了大事啦。”
老头子的想法应该是很有些代表性的!端着咖啡杯坐在角落里的赫斯曼是比较了解民意。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没有一个可以团结底层,并且镇压反战力量的执政党的确是德国输掉一战的一个原因。
“但是希特勒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将要继承总统大位的鲁登道夫非常担心地说,“他的大局观完全是基于种族的,优秀的、劣等的、雅利安的、斯拉夫的、犹太的……这种事情平时说说也就算了,但如果将之变成指导战争的战略,那我们就有大麻烦了。”
鲁登道夫比一般的人要了解希特勒,他们接触的比较多,他是代行总统职权的副总统,而希特勒是总理。两人经常见面,也会讨论战略问题,所以他对希特勒的战略大局观很看不上眼。
实际上希特勒还可以。赫斯曼的看法和鲁登道夫有些不一样,因为他知道希特勒不是二战中最糟糕的统帅,那个打赢了战争却输掉帝国的丘吉尔,还那位一天到晚帮倒忙的墨索里尼,还有冒冒失失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日本统制派军头们都比希特勒更差。
但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却比希特勒更有眼光,而且罗斯福手中的本钱也更丰厚。实际上丘吉尔、斯大林的本钱也不少,他们的国家可以承受更多的失误。但德国不行,一个战略性的失误,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而希特勒恰恰犯了一个相当致命的战略级错误——他用种族观去指导战争!以至于对英国总是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犹太人则有过分的仇恨,而且还有一种和俄罗斯人死磕到底的劲头。
“他是一个优秀的总理,”自己也当过一阵子总理的塞克特摇摇头说,“但他不是一个统帅……这一点他不如俾斯麦阁下。”
波罗的的戈尔茨上将和希特勒并不算熟,听了大家的评价,这位将军总统将目光投向了赫斯曼和施莱彻尔,“库尔特,路德维希,你们怎么看?他是一位能带领德国取得胜利的统帅吗?”
“显然不是,”施莱彻尔两手一摊,说,“如果我们在未来几年要面对一场真正的战争,那么能够承担起统帅责任的只有最优秀的职业军人,而不是对战争一知半解的政客。这也是我们普鲁士的传统!”
“军事独裁吗?”戈尔茨沉吟着问,“这样真的能行吗?”
他在波罗的就是一位“准独裁者”,但是他并不认为能把波罗的的那一套用到德国。波罗的共和国是个强敌环伺的小邦,比较容易团结。而德国是一个6600万人口的“泱泱大国”。另外,波罗的人民的主体是原先的俄国人,比较习惯被独裁,而德意志本土的人民素来有民主的传统。
“军事独裁是不行的,”赫斯曼摇了摇头,接过了话题。“那样的话德国一定会陷入内争,再也无力对外。”
“那怎么办?”
戈尔茨的问题一出口,所有的老人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赫斯曼和施莱彻尔。
赫斯曼的目光也环视了一圈,将一屋子老将老帅的表情都收入眼底,虽然他们每一个人都用一张没有什么表情的面孔来掩饰内心的想法,但赫斯曼还是非常清楚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应该恢复德意志的帝制!”赫斯曼深吸了口气,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至少现在我们应该试探一下。”
会客厅里的众人都沉默不语。他们都是保皇派,恢复德意志的帝制当然是他们的目标,但是这件事情并不容易做成——不仅国际上的反应不好说,而且德国国内的民意也很难掌控。
“怎么试探?”鲁登道夫感兴趣地问。在兴登堡死后,他可以依据宪法继任总统。但是他的总统任期到1937年就结束了,到时候谁来当?以希特勒现在的威望,他要参选总统是很有可能当选的。
如果总统和总理都是纳粹党徒,希特勒的权力就有可能失去制约!
所以在鲁登道夫剩下的任期内恢复帝制,让一位立宪君主来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是最合适的选择。
“遗嘱,可以用老总统的遗嘱试探。”赫斯曼早就有了办法,“我们可以替老总统起草一份遗嘱,在遗嘱中提出复辟霍亨索伦王朝在德国的地位。”
在场的人听到赫斯曼的建议,顿时都松了口气。这的确是个好办法!推兴登堡一个死人出来当出头鸟。即便德国人民和英法列强都不乐意,拿一个死人也没什么办法,难不成去鞭尸?
“那么……路德维希,希特勒会支持这份遗嘱吗?”鲁登道夫不确定地问。
希特勒对恢复帝制的态度非常暧昧,他不像赫斯曼这样的容克,脑袋上就贴着保皇派的标签。但是他却在很多场合流露出支持霍亨索伦王朝的态度。而且希特勒和威廉皇储的关系非常密切,后者是胖子戈林的朋友(戈林和霍亨索伦王朝有那么点关系,他的教父是宫廷医生,因而得以认识皇储),是戈林将他引荐给希特勒的。据说皇储本人还加入了纳粹党!
但是希特勒一直也没有在复辟的问题上松口,他的纳粹党现在是议会第一大党,席位已经过了半。如果希特勒支持,修改宪法,恢复帝制根本小菜一碟。
赫斯曼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大好说,他……至少不会公开反对。”
公开反对是不敢的,现在的希特勒不是历史上1940年征服法国后的希特勒。在容克集团牢牢控制军队和特务,把他的冲锋队、党卫军都没收的情况下,在保皇的问题上和容克起冲突是非常不理性的,可是大力支持就不一定了。
就在此时,会客厅里面的一部古董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施莱彻尔拎起话筒,另一边传来了奥斯卡。冯。兴登堡的声音:“总统去世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205章 未来的统帅 一
1934年的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与世长辞,离开了他所热爱并且为之战斗过的国家。但是在1934年剩下的几个月中,兴登堡的名字却一再被人提及,人们对他的关注甚至超过了他在世掌权的时候。
并不是世界上的人有多么怀念这位德国总统,而是一份冠着兴登堡之名的遗嘱——遗嘱当然是赫斯曼写的——在整个欧洲引起了一场政治地震!
在这份遗嘱中,本来应该是老年痴呆的总统这样说道:
“……国会通过《转型正义条例》和7月1日依法取缔社会民主党,以及更早一些取缔布尔什维克党的行动,让我看到了正义重新在德意志发扬光大的可能。十一月的罪人正在或将要为他们在1918年的叛国恶行付出应有代价。但是我同样注意到,1918年11月前的正义并没有完全恢复。
如果德意志帝国的人民和国会已经充分认识到1918年11月所发生的事情是巨大的错误,那么我是否可以认为:在十一月革命前的社会秩序,才是真正正确并且符合民意的呢?如果推翻帝国的人是罪人,那么领导帝国和强敌战斗到底的人是不是英雄呢?
作为一个行将就木,走完一生的老者,我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决定站出来为德国的过去,和德国的未来说一番心里话:没有霍亨索伦王朝几百年来不断地斗争和努力,绝对不会有一个团结、强大、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德意志!
因此霍亨索伦王朝是德意志的英雄而非罪人。我们不能因为一场失败就完全否认王朝几百年来的努力。那将会让所有为德意志流血牺牲的人们心寒。
如果德意志的人民真的想让他们的祖国恢复世界大战前的荣耀和国际地位,那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英雄。
请让皇帝和霍亨索伦王朝返回吧,请让英雄辈出的霍亨索伦王朝恢复荣耀吧,请让德意志皇帝成为国家强大和发展的象征吧!”
传说中老年痴呆的总统居然有这样敏锐的判断力,能从《转型正义条例》中找到复辟帝制的理论研究——既然把帝制搞垮的社会民主党和斯巴达克派(布尔什维克)都是叛国罪人,那么帝制本身岂不是正义的吗?
哪怕是能说会道的希特勒,一时竟也很难反驳兴登堡元帅的遗嘱。而且阿道夫。希特勒也非常清楚,这份遗嘱根本就不是兴登堡口授的,它根本就出自和纳粹党联合统治德国的容克集团!
而这篇所谓《兴登堡遗嘱》的真实目的,就是要阻挡希特勒用合法的手段取得德意志帝国总统的宝座。而且,一劳永逸!
“路德维希,你对我领导国家有什么不满吗?”在威廉街77号的总理府内,希特勒看着赫斯曼,用温和而真诚的语气问。
“总理先生,您领导得很好,真的很好!”赫斯曼笑着回答,“您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经济奇迹。”
现在是1934年12月,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差不多有4年了。由赫尔曼。戈林主持制定并且领导实行的“第一个四年计划”也接近尾声(从1932年开始)。历史上的戈林作为一个空军司令和帝国元帅,显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但是他管理经济的水平却让人刮目相看。
在这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希特勒的统治带给德国的是只能用奇迹来形容的经济增长。
纳粹党管理经济的手法和苏联类似,偏重于计划管理而不是市场调节。在1931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国会就陆续通过了一系列将经济由自由转向计划的条例,设立了管理德国经济的最高机关——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和苏联国家计委不同,这个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并不是个纯粹的政府机构,而是一个由德国大公司经理、大银行家、经济学家和军方高层共同参与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
在这个“备战经济总参谋部”下,根据1932年通过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和各垄断组织(就是各种卡特尔)基础上,重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
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是工业、商业、银行业、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是640个专业集团。
而地方调节经济的机构则是“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
在实际操作中,经济集团更多代表资本(其中国有资本比例约占25%)。而省经济厅代表的则是政府。两类经济调节机构在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和经济部的共同协调下进行运作——看上去就复杂无比,不过希特勒当局却把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基本上实现了资本、政府、劳动者的三方共赢。
按照赫斯曼的认知,德国现在实行的是“有计划的经济”、“有管理的企业”和“有竞争的市场”三重结合的体制。
计划经济存在于宏观层面,类似于后世中国发改委指导下的经济发展。
而在微观层面,由于德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因此也不可能如苏联那样完全由政府指令控制企业生产。资本在企业中仍然发挥作用,私人和外国投资依旧活跃,而且产品能不能卖出去也要看市场。哪怕是国家采购,也不是依靠计划分派而是通过招投标确定的。
在这种计划和管理模式下,政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被发挥到了最大,但同时经济的活力又得到了保持。这是国家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苏联式计划经济的最大不同。
德国经济也因此在过去近四年时间中实现了可观的增长。工业发展速度不仅超过了英、法、美,甚至比起苏联也毫不逊色。生铁的产量由1931年的660万吨上升到了1620万吨,钢产量则从910万吨上升到2180万吨。汽车、飞机、船舶、铝和各种化工产品的产量,也都实现了大幅增长。
而在德国工业迅速增长的同时,德国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和对外出口的情况同样非常喜人。
在第一个四年计划中,德国政府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就超过12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支出是修建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和住宅,再次是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整治河道、开凿运河、架设桥梁、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等等。这些大兴土木的工程不仅改善了德国的投资环境,而且还吸纳了大量失业人口。到1934年时,虽然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摆脱经济萧条,但是在德国失业早就成了一段快要被人遗忘的记忆了。
虽然德国的国力还没有到了足以支撑一场战争的地步,但也是时候考虑打仗的问题了——正在拟定的第二个四年计划,在战争准备方面的投入还将进一步增加!
“那么,你们是不相信我能成为一场战争的领导者了?”希特勒看着赫斯曼,目光有些阴沉,而且非常锐利,似乎能把赫斯曼看穿一样。
拿了诺贝尔h平奖的希特勒是比较不想打世界大战的,但是他还是有立足于打的准备。
“总理先生,您是一位非常好的总理,但您不是统帅!”赫斯曼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您不懂未来的战争。”
“上将,我在战壕里呆了整整四年,我知道什么是战争!”希特勒怒视着赫斯曼,“这一点我比你清楚,你在世界大战中几乎没有蹲过一天战壕!”
赫斯曼耸耸肩,看着有些狂暴化的希特勒,“您知道怎么蹲战壕,但是未来的战争不大需要蹲战壕了。”
“不需要战壕?”希特勒一愣,“靠什么?用飞机去轰炸吗?”
“当然,飞机很重要!”
赫斯曼一笑,用非常严肃地语气对希特勒说:“另外还有坦克!成千上万的坦克,它们将在可以精确投弹的俯冲轰炸机和能够快速移动的自行火炮掩护下,在敌人坚固防守的战线上撕开致命缺口。然后才是深入、迂回、分割和包围。依照传统方式进行静态战争的军队,将会被这样钢铁洪流粉碎。如波兰、法国这样军事强国,如果他们不能顺应这种潮流,未来也许会在两三个星期或是一个月内,被我们打翻在地。总理先生,你知道这样的战争应该如何进行?”
“什么?一个月左右打败波兰?”希特勒在这个时空过问军事问题的机会大大减少,所以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