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2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藤原忠实道:“一群蠢货,辽东王怎么会不防着他们出逃?如果他们真从西城逃出平安京,必然是死路一条。”

    藤原长实悠悠地说道:“那你让他们怎么办?不出逃就得上公审台,死得可能性更大,所以还不如搏一搏。”

    藤原师通长叹了一口气,道:“如果辽东王明日不改变公审的命令或是不颁布特赦,咱们藤原氏也只能兵行险招了。”

    说到这里,藤原师通看向藤原忠实,问道:“撤走的名单拟好了吗?”

    藤原忠实道:“拟好了,一共五百二十四人。”

    藤原师通眉头一皱,道:“人数太多了,这么大的目标,不可能逃得脱……将人数压到二百以下,记住,这关系到咱们藤原氏的生死存亡,不可妇人之仁!”

    藤原忠实略带惭愧的一拜,道:“我知道了,这就回去重拟名单!”

    藤原师通又看回那个“忍”字,道:“只等明天了。”

    对于原日本的公卿贵族来说,这是他们此生当中最煎熬的一天。

    能用的办法,他们全都用了,可辽东王就是没有改变公审的命令或是颁下特赦。

    原日本的公卿贵族知道,他们的末日来了。

    夜晚,一些沉不住气的原日本的公卿贵族,率先从西城逃走。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真的逃了出去。

    这给了那些还在观望的原日本的公卿贵族很大的信心。

    因此,越来越多的原日本的公卿贵族从西城逃出了平京城。

    午夜十分,橘氏也动了!

    橘氏的一百多个核心人员在两千多名武士的护送下突然从东门杀了出去。

    藤原氏的人听说,橘氏的人也成功逃出去了之后,跃跃欲试。

    可藤原长实却隐隐觉得这其中有问题,建议再观望一下。

    可藤原师通考虑了一下,道:“不能再等了,再有一个时辰天就亮了,到那时,咱们就左右不了咱们自己的命运了。”

    藤原师通随后冲早已经准备好了的藤原氏的核心人员道:“出发!”

    就在这时,藤原忠实道:“忠通一家不知道去哪了。”

    藤原赖长嗤之以鼻道:“还能哪去了,不想跟咱们一块走呗,他可是有辽东王的特赦令,又何必冒这个险?”

    众人纷纷谴责藤原忠通,有人甚至建议将藤原忠通一家捉回来。

    藤原师通长叹了一声,道:“忠通一家不走也好,万一……忠通也能将咱们藤原氏延续下去。”

    听藤原师通这么说,其他人顿时沉默了,毕竟他们所选之路也有很大的风险。

    藤原长实的眼珠微微动了动,然后冲藤原师通深鞠一躬,道:“叔叔,我也想留下来。”

    藤原长实的风评很不错,为官清廉,广受爱戴,因此,他有信心走下公审台。

    其他人想谴责藤原长实的这种叛徒行径,不过却被藤原师通阻止了。

    藤原师通拍拍藤原长实的肩膀,道:“藤原氏留下的人,就全靠你和忠通照顾了。”

    藤原长实向藤原师通又鞠了一躬,道:“是。”

    藤原长实之妻源方子,领着两个儿子从人群中走出来,然后来到丈夫身边站定,夫妇二人目送藤原氏的核心人员在数千名武士的护送下向南门而去——南城有一条藤原氏在二百年前挖的密道,那条密道直通城外的一座庄园,而那个庄园中无时无刻不备有数千匹好马。

    所以,今夜如果只有一家能平安的逃出平安京,那么那一家一定是藤原氏!

    ……

 第五百六十四章 尘埃落定(求订阅!)

    …

    两百年的准备,并没有白费,藤原氏的核心人员,并三千八百武士,顺着一条谁也没有想到的密道逃出了平安京,来到了藤原氏已经经营了几百万的一个庄园之中。全本小说网;HTTPS://。m;

    藤原氏的核心人员不敢耽搁,他们直奔马场而去——只要被他们拿到那些好马,就算是成功走出了逃命的第一步。

    近了!

    又近了!

    更近了!

    周围没有任何动静传出,这说明梁山军根本不知道他们藤原氏的核心人员在这里!

    藤原氏的核心人员无不喜出望外!

    没有人能阻止他们逃脱!没有!没……

    突然!

    河内源氏的武士毫无征兆的纷纷拔出武士刀向藤原氏的武士杀去!

    河内源氏的武士大多出身于陆奥地方,常与虾夷人等未开化的野人战斗,因此战力很强,至少在日本人中很强。

    而藤原氏的武士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京都,架子是不错,但真动起手来,比河内源氏的武士差远了。

    而且,河内源氏的武士突然出手,以有心算无心。

    所以,在很短时间内,河内源氏的武士就屠戮了数百藤原氏的武士!

    这一变故让藤原氏的核心人员大惊,藤原赖长更是怒声质问源为义:“为甚么要背叛藤原氏?”

    源为义根本不理会藤原赖长,他先是将手中的信炮点燃扔向空中,然后拔出武士刀也加入厮杀的人群当中!

    藤原赖长还想质问源为义,却被藤原师通和藤原忠实拦住了。

    藤原师通道:“不要白费力气了,杀了咱们,河内源氏就可以崛起,至少可以保住其家族,他在拔出武士刀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选择,所以,他不会受你的话影响的,你不用白费力气了。”

    藤原忠实道:“不错,当务之急是赶紧击败河内源氏的武士,源为义刚才放的信炮应该是在召梁山军过来,现在看来,这果然是一个圈套,不过,他们应该没有料到,咱们藤原氏有这条密道,所以,才给了咱们可乘之机,河内源氏的武士现在应该是想拖做咱们,等梁山军过来。”

    这时,平忠盛和平忠正两兄弟带着数十名伊势平氏的武士过来。

    离得很远,平忠盛就问道:“河内源氏是怎么回事,为甚么突然向咱们发起进攻?”

    藤原忠实道:“现在没有时间跟平君你解释,你快带伊势平氏的武士击败河内源氏的武士,否则咱们全都得死在这里。”

    平忠盛听罢,脸上一惊,然后道:“哦,好!”,然后就抽出腰间的武士刀!

    可是——

    下一刻,就轮到藤原忠实露出满脸震惊之色!

    藤原忠实看着越来越远的平忠盛和平忠盛手上还在滴着他的血的武士刀,以及正在屠杀藤原氏核心人员的伊势平氏的武士,喃喃道:“伊势平氏也背叛了藤原氏……”

    藤原忠实的头高高的抛起,然后“砰”的一下子掉到了地上,再然后就在不远处看着河内源氏和伊势平氏的武士屠杀藤原氏的武士和藤原氏的核心人员……

    大概一柱香过后,远处传来了万马奔腾的声音。

    藤原氏的武士和藤原氏的核心人员知道,一定是梁山军追来了,因此想四散逃走。

    可河内源氏和伊势平氏的武士根本不给他们机会逃走。

    而且,那些藤原氏的武士也就罢了,他们好歹身手敏捷,而那些藤原氏的核心人员全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你让他们往哪跑?

    不久之后,方杰就率领三千马军到了此地。

    接下来,就是一场残酷的屠杀,一个不留……

    同样的屠杀还在西面和东面上演,只有王胜驻守的北面没有发生这样屠杀,因为没有原日本的公卿贵族从北门逃走……

    ……

    都堂。

    听完四门埋伏人员汇报之后,胡铨看着始作俑者孙静,道:“让他们上公审台接受平民和奴隶的审判不是更好吗?”

    孙静道:“太耽误时间了,咱们得尽快帮君上稳定此八郡才行,那样,咱们才可以安心将此八郡彻底变成咱们水泊梁山的。”

    胡铨道:“可你这么做,有可能会滥杀无辜,而且会杀掉不少人才,我认为这不如公审,公审虽然也难免杀戮,但是凡是能从公审台上走下来的人,都是良才,至少也是良善。”

    孙静耸耸肩,道:“我已经说过了,太慢了,现在稳定大于一起,你如果觉得我的做法有问题,可以去君上那里参我一本。”

    胡铨毫不退让道:“我会的。”

    孙静无所谓的笑笑,心道:“君上既然让我来负责此事,必然是更认可我的主张,岂是你一个小小的谏官能改变的?”

    果然!

    李衍将胡铨的奏折驳回,并让孙静负责接下来的公审。

    孙静因此更清楚李衍的态度,利用公审对日本的公卿贵族展开了第二轮的血腥杀戮。

    与此同时,前线传回来消息,梁山军大获全胜——截止到目前为止,共有三十二万日军被俘,斩杀了十三万多日军,五万左右日军不知所踪。另外,鸟羽上皇死在乱兵之中,白河法皇下落不明。

    逃掉的那个是白河法皇,而不是鸟羽上皇,日本连最后一丝机会也没有了。

    白河法皇如今已经六十多了且不说,关键是,作为掌权者的他,得为日本落到现如今这般境地负责,因此白河法皇对水泊梁山的统治根本构不成威胁。

    所以,日本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

    以许贯忠为首的梁山大军,用了近四个月时间,将日本的绝大多数残军和地方武装剿灭,剩下的零星武装,被彻底剿灭也只不过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罢了。

    在这期间,日本的公卿贵族被孙静杀了个七七八八,剩下的也全都被孙静拆成无数家分别赐予汉姓迁往水泊梁山的十几个郡、几百个县——原日本的公卿贵族名不存实还亡。

    不久之后,有人发现了吊死在一片小树林中的白河法皇的尸体,当时,他身边还有数百陪葬人员。

    李衍颁布惠民善政:

    分粮……

    分田……

    九州等八郡免税三年……

    科举……

    兴办教育……

    发展医疗……

    等等……

    另外,九州等八郡到处贴满告示,招募良民移往辽东郡、胶东郡、海南郡、华亭县、东莞县,去者不分男女老幼皆赏良田二十亩(十五年租用权)、钱三十元、四人赏牛一头……

    与此同时,宋燕地驻军和官吏的给养,全都摊派在河北、山东、河东百姓的头上,还必须得运到燕京才能交纳,为了运送一石粮食,沿途盘费十几石到二十几石,造成这些地区百姓的极大灾难,王黼又在全国征收免夫钱,州县官吏对百姓竭泽而渔,急如星火,加上连年灾荒,饿殍遍野,几地的百姓苦不堪言,以至于各地纷纷起义,多者五十万,少者二三万,地方大乱。

    借此机会,水泊梁山在胶东郡大量招收灾民,然后运到九州等八郡安置。

    日本尘埃落定,到了高速发展时期……

    ……

 第五百六十五章 天下称快(求订阅!)

    …

    宣和六年八月,赵佶以收复燕云失地为由,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全本小说网/https://。/

    赵佶在诏书中说:

    禁暴者以不杀为武,本仁义以行师;域民者以博爱为公,兼威怀而示德……

    赵佶之所以颁布这道诏书,是因为,鉴于目前宋、金、西夏之间紧张的局面,赵佶想通过这道诏书向金国、西夏以及刚刚灭掉日本的水泊梁山传达以下几个消息:

    第一,大宋收复燕云地区,仅仅是为完成一种历史使命;

    第二,除了收复燕云地区外,大宋对其他地区没有任何兴趣;

    第三,大宋希望从此以后与邻国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

    赵佶的这番政治用意,在金国似乎并没产生什么反应,也没有任何回应。也许是因为金国上下全都很繁忙,没有人注意到赵佶的这份诏书。或者是有人看到了,但毫无深入解读的兴趣,因为此时金人对赵佶已经很不信任了。

    西夏也没有回应赵佶的这番政治用意——现在,西夏已经为金国马首是瞻了。

    同样的,水泊梁山也没有给赵佶回应——水泊梁山正在全力消化九州八郡,顾及不上赵佶一道小小的诏书。

    对于三个邻邦的反应,赵佶很失望,也很惶恐。

    赵佶觉得他应该做点甚么,以改变大宋目前不利的局面。

    于是,赵佶对于宋国的高层做了一些调整。

    赵佶提拔白时中担任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郞即右相,提拔李邦彦担任少宰兼中书侍郎即左相。

    不久,赵佶又任命赵野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承旨宇文粹中为尚书右丞、开封府尹蔡懋同知枢密院。

    这些人,再加上领枢密院事的蔡攸,一起构成了宋国高层决策团。

    白时中是寿州寿县人,登进士第,历任吏部侍郎、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等要职。政和年间,他曾担任过春官,负责编辑地方上奏的各种祥瑞。他做事很认真,当无法用文字来描绘那些祥瑞时,他就用图画来表述。他呈送的《政和瑞应记》以及《赞》,曾获得蔡京好评,赵佶也很喜欢,后来他便以此平步青云。

    值此关键时刻,赵佶让白时中这样只懂得献媚的文人出任宰相,这只能说明赵佶的用人之道的确存在着问题,这也就难怪北宋会灭亡了。

    左相李邦彦,即所谓“李浪子”、“浪子宰相”,也不是什么能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物。他长相很俊朗,文采很好,生长市井,应对便捷,善调笑谑骂,能踢蹴鞠,经常以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相传唱,自号李浪子,他曾说自己要“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

    李邦彦见总领三省的太傅王黼虽然已经失宠,但还没有去职,遂私下里悄悄与蔡攸密谋,打算弹劾王黼。

    王黼失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当政以后,宋国的情况每况日下,比如他推行的夫役钱搞的怨声载道,不过最重要的原因却是赵佶发现了王黼与梁师成居然是邻居,而且两家还有便门想通,换而言之,这一内一外两个重臣相交太密切了,有瞒上欺下的嫌疑。

    任何朝代,大臣与内侍相交结都是犯忌讳的,皇帝对此皆是相当敏感。

    朝官不得交结宦官,宦官也不宜与朝官交结,这是宋代防范宦官专权的一条重要原则。

    按照规定,两者若相互往来,将受到惩处。

    然而,宋徽宗时期,特别是宣和以来,宦官与朝官相交结,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风气,士大夫几乎无不奔走于宦官之门,已经相习成风,皆以附内侍为荣,但凡权势显赫的宦官,无不门庭若市,他们各立门户,公受货赂,以贩鬻官爵,只不过以前心思全都在书画和道家上的赵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事罢了。

    赵佶对王黼很失望。

    当初,赵佶力排众议,破格提拔王黼,可以说对王黼是寄予了厚望。

    赵佶给王黼的待遇也最高,不仅赐给他宅邸,还亲自给他的宅邸命名为“得贤治定”,甚至又亲自给他题写了“载赓堂”、“膏露堂”、“宠光亭”、“十峰亭”、“老山亭”、“荣光斋”、“隐庵”等七块碑额。

    王黼与粱师成在赵佶面前很会表演。

    王黼才智出众,能言善辩,既善于揽权敛财,又善于巧言献媚,逐步赢得了赵佶的信任。

    而梁师成则是另一种风格,他愚讷谦卑,老实厚道,不能说不会道,但他善于察言观色,处事老道,也深得赵佶的宠信。

    近几年来,王黼和梁师成在赵佶面前一唱一和,阳奉而阴违,赵佶觉得他二人把自己害惨了。

    不久,年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