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地主-第9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在蛮子们眼里,这些汉人移民,更是贵族领主。
动不动就上千亩的土地,还有奴隶,这不是领主老爷是什么。
嫁给这样的汉儿,那以后日子当然好过了。
看看人家汉人,住的那房屋大院,看看人家的丝绸衣服,看看人家的瓷器餐具,他们这里的部落首领都不一定用的起呢。
第一批中原移民才刚到,可是那些蛮子们眼睛已经放光了,一个个都是高富帅啊。
女儿嫁过去,就成贵族夫人了,自己也就成贵族丈人了。
今后自己家有靠山了,以后做生意,也能享受低息借款,种地也能够用上先进的汉式农具了。
特别是还能免费读书呢。
在高加索这广袤的山区,能读的起书,读过书的蛮子可没有几个。
相比起可萨人,新来的汉人,信誉还是挺好的。虽然一开始也有些蛮子不服汉人接管高加索,可那些不服的,现在都被汉军用火枪火炮,用骑枪砍刀给攻破了,那些桀骜不驯的蛮子都被送进了奴隶营,以后会成为汉人移民的奴隶。
华军接管可萨人的营地、城堡后,不少汉人商人也跟过来了,他们不但带来了过去很少见到的汉式商品,甚至也开始向他们收购当地的产品。
让他们很高兴的是,价格十分公道。什么华夏丝绸、瓷器这些东西,便宜。而收购他们的皮毛等,却又给的价格不低,反正比起过去的突厥商人、波斯商人、粟特商人、阿拉伯商人、罗马商人,都公道的多。
到汉人的城寨集市来交易,也不用担心被勒索抢劫。
特别是华军过来后,迅速建立起了法院,加强了治安巡逻。
以前各部落间的冲突,都得靠自己解决,完全弱肉强食,有时拳头大就是公理。但现在,颁布大华的律法,弱者,有大华军队为他们主持正义。
最开始,还有些蛮子在观望之中。
有些比较弱小的蛮族部落,最先表明臣服之心,向大华效忠,然后怀着不安的心情,送了些子弟去服役,也送去些姑娘去嫁给汉人。最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是在部落里抽签的,抽到的人都是十分的恐惧不安,以为一去不复返了。
结果呢,那些去服役的年轻人,出去一个多月后,华军就给他们家里送来了钱。他们儿子服役的薪水,还不少。
而他们的女儿嫁给汉人后,更是风光回门。汉人女婿拿马驮着礼物带着他们的女儿来回门,送来一包包的好东西。
一番抱头痛哭后,女儿高兴的向父母讲述在丈夫家的新生活。一开始的不安,到后来的慢慢适应,丈夫很好。
就算是去做妾,可丈夫的妻子也能很好的善待她们。她们在家也要做事,但吃用都很好,干的活也不是特别累,特别是没受到欺负。
她们的话让蛮子们半信半疑,可是看她们身上穿着的漂亮衣服,甚至有的身上还戴着金银的首饰,脸上也红润有光,这也让他们慢慢的都信了。
不少上次运气好没抽签到的蛮子们,这下感叹他们错过了好机会,在一番询问之后,便想着主动与汉儿联姻。
而随着时间推移,与汉儿联姻越来越多的福利也慢慢的体现出来,不管是纳税还是做生意借贷,又或者是租借新式农具,甚至就算是到汉商那里去购物,如果是入籍的新华人,都能享受到许多优待。
再没有人犹豫了,越来越多的蛮子想要把女儿嫁给汉民。
报名点每天都有许多蛮子来报名,没适龄女儿的,就把儿子送去服役,甚至有些一把年纪了,也来报名想去服役赚钱。
一些年轻的汉人移民,甚至已经纳了两个三个四个蛮女,反正又不需要彩礼本钱,多纳几个年轻的蛮女,还能多几个干活的人,何乐不为呢?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596章 我来,我见,我征服
教化四夷,化夷为夏。
打破通婚限制,尤其是在边地,这也是大形势所迫。早在数年前,华夏的扩张潜力几乎就已经到了极限。
说句简单点的话,只要不是那种特别懒的汉人,哪个不享受着这些年大华扩张的巨大红利,过着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呢。不说其它的,当个地主那是最起码的。
若是自己头脑好点的,再拿去投资投资,那身家几千上万贯真是寻常可见。甚至家教好点,供养几个子弟读书科举,转眼就洗脚上岸,成为官宦之家,晋身小士族了。
汉家子弟的前途是最好的,哪怕科举不成,还可以参军。只要表现的还行,三年义务兵后,肯定是能够提个士官的,这年头军中到处都是机会,肯拼肯干,提拔为军官的机会大大的有。
若是遇到运气好,说不定还能授封个武士、骑士勋,运气再好点封个男爵子爵也不是不可能。
这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朝中那些王公侯伯,有大半三代以前那也都是泥腿子出身,甚至有小半本身以前就也是寒门子弟,隋末以来,唐华之交,靠本事挣出了爵位封地。
再没出息的,也能当个小地主,守着朝廷分给的田地,过上中产的生活。
汉人为大华主体,这是一直没有变过的国策。大华也一直在推动变夷为夏的同化政策,越来越多的蛮夷被并入大华,获得籍属。不过这些人,不经过几代人的时间,也还不能完全融入的。
真正最可信的当然还是汉家子民和汉家子民的后代,哪怕是汉儿和胡女生下的孩子,那也比蛮子的二代要可信的多。
正是在这些实情之下,当汉人扩张潜力到底后,朝廷才会出台这种鼓励汉胡通婚的政策。
过去,普通百姓是不可以随便纳妾的,得有爵有勋或有官职在身,才能纳妾,按级别纳相应数量的妾侍。又或者,到了一定年纪还无后,这个时候才能纳妾。
可是现在,朝廷已经放开这个限制,汉人纳胡女为妾,不在这个限制之内。只要胡女愿嫁,那汉民多纳几个胡女完全没问题。
甚至纳胡女为妾后,生了孩子,官府还有奖励。每生一个,就有一笔奖赏。
汉民都是比较会算计的,很精明。
纳一个蛮女,几乎不要什么本钱,也就是置办几样礼物送到胡女家,然后摆几桌酒,甚至若是随意点,这些都能省。不需要高额的彩礼钱,也不用怎么麻烦。
但纳个蛮女进门,却是等于家里多了一个劳力干活。若生下一儿半女的,官府还给一笔赏钱,甚至胡女进门后,也一样能够在官府登记分地,这样的好事,谁算不到。
于是乎,现在蛮子们争相把女儿嫁给汉民,而汉民也争相笑纳。
一时间,到处都是喜汽洋洋。
汉蛮一家亲,处处祥和。
据说,有位出身自关东某个将门之后的子弟,在军中任一个营长,因为受伤后退伍,也不愿意回乡,直接就落户高加索,在这边置地办产。
然后好多个酋长都看上了这位转业的军官,虽然退伍了,但他已经成为了高加索地方衙门的一位州参军,也算是前途无量。
因为想抢着嫁女儿给她的酋长太多,还弄的酋长们起了争执,最后官司打到了州里,然后层层上报,甚至直达了天听,呈到了皇帝御前。
已经到达高加索的皇帝,在行宫里看到这个奏折后,笑着人出了一个批复。
他让那位年轻的州参军,直接把那些争着要嫁给他的胡女全娶了。
于是乎,这位参军一次娶了十三个蛮女,一时传为美谈,惹的整个高加索的汉人军民中都广为传播。
许多移民都纳了蛮女,没纳的也准备纳。
甚至那些在中原娶过妻的汉儿,如今都开始纳蛮女,有的纳了不止一个了。纳两三个蛮女的相当普遍,甚至有人纳三四个。
反正添个人口,不过是添一双筷子的事情而已,却还能为家里添个劳力。来到高加索,土地多的是,虽然地不都是好地,但成片成片上千亩的划分,怎么都是地多人少。
据说有的男人为了能够早点让蛮妾生孩子领奖赏,如今地里活也不干了,家里的活都交给妻妾们去做,他们整天就忙着生孩子。
官方甚至还教给他们一个推算妻子最适合怀孕日子的计算方法,让他们不白干。
这方子很灵,因为说这是皇帝的发明,而皇帝的多子多孙是众人皆知的,所以百姓深为信服,听说也很灵验,用了这个法子后,蛮女们的怀孕机率大大增加。
虽然蛮夷之女纳为妾侍之后,因为语言、习惯等,刚开始交流很不方便,但是人性本善,相处的久了,汉移民也慢慢都挺习惯和接受这些新的家庭成员。
她们都很勤劳,比汉女要大方热情。特别是她们普遍比汉女健壮,干活真是把好手,不论是家里还是地里活,简直是能当个男人来干。而且这些蛮女往往娘家兄弟姐妹多,条件还大多不好。
因为技术落后,就算种地也没什么收成。
许多汉民在纳了蛮女后,干脆就把这些蛮族丈人、大舅子什么的都接过来一起干活,然后给他们工钱,日子过的比他们原来还强许多。
汉人移民多了许多壮劳力,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麻烦,而那些蛮子也一下子步入了小康生活,双赢局面。
蛮子们如今纷纷改发易发,换上汉人的服饰,改成汉人的发式,送小孩子去汉人的学校里读书,学汉字学汉语。因为送孩子上学还能有补贴,并且属于强制型的,不送反而要罚款,所以蛮子们倒也愿意送孩子去读个六年小学。
高加索很大,也有许多深山里的部落一根筋不肯臣服,但不要紧,华军雇佣可萨人为先锋,还招募了不少高加索蛮族做为向导,一遍遍的扫荡、梳理。
每天都有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野蛮部落被攻破,然后一群群的被押出山来,送进俘虏营,这些俘虏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甄别梳理后,分被打散,然后送到各地,分给那些汉人移民们为奴,这也是汉人移民们的一个福利。
官府发奴隶给他们,帮助耕种,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
“陛下,通婚政策在这边实行的不错,现在通过这种通婚,大量的蛮族女嫁入汉人移民家,让我们的新移民和本地蛮族的关系也变的不那么紧张了。”
“这条政策要坚持,只要蛮女肯嫁,那就不用管一个汉移民纳多少个蛮女妾,能纳多少就让他们纳多少。原则上,超过五十岁的,就不能再纳妾了,除非是无后。”
加上这一条,则是避免资源浪费。
在张超的眼里,人口向来都是第一重要的资源。一个年轻的汉儿,多纳几个蛮妾,多生下一些孩子。这些虽然是混血,但华夏向来是以父系血脉为主,父亲是汉人,儿子当然也是汉人。
从小接受汉家教育,长大了哪怕相貌有些不同,也不要紧,依然是汉人。
但蛮女也是数量有限的,如果汉民年纪超过五十了,再纳妾生育率就低了,未免浪费这宝贵的资源。
还是让年轻的汉民多纳点蛮妾多生点孩子。
“好多蛮子想当兵。”
“这个口子不能轻易开,我们也要适当的吸纳一些土著蛮子入伍,但这个得有数量限制,主要还是吸引他们服劳役干工程,当兵打仗这方面,招募一些做为侦察向导就好,不能让太多的蛮子进入我们的军中,绝不能到时驻守在这西域的大华军队,多半变成了蛮子,那是很危险的。”
“陛下高瞻远瞩,担忧的是。”
张超防的还是历史上唐朝犯过的错,过于开放的政策,导致唐军里有大量的胡族将士,不但军队高层里有大量的胡人,各军士兵里也有大量的胡人。特别是在各地的边军之中,这种情况最后出现的大问题就是如安禄山的叛乱。安禄山叛乱,虽然说叛军中还是以汉人为主,但胡人数量也是相当不少的。
还有晚唐时著名的李克用,他就是突厥人的一支沙陀人,而沙陀人在晚唐五代的历史上可是相当有名的,建立了好几个朝代。还有西北的党项羌人,也一样如此。
高加索多山,高加索的部落也多是居住于各个山谷之中,交通闭塞,也就造成了各自独立。
他们以游牧打猎为主,也从事些耕种,但生产技术比较落后。
可萨人占据过这里,但也没带来什么改变。
可汉人来了,却不一样了。
大华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不论是工业制造,还是农业生产,那都不是这些还处于原始阶段的高加索蛮子们能够比拟的。
“朕始终相信,只靠武力野蛮征服是不长久的,我们来了,我们看到了,我们征服了,同时我们也要让这些蛮子们感受到与过去的不一样,我们得让他们确实比以前过的更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在这里立足,才能让他们真正臣服于大华。”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597章 待价而沽
穆阿维叶一袭白衣站在他叔父的棺材旁边,五指紧握着大马士革弯刀的刀柄。
天已黄昏,教堂内阴暗而又静谧。
天空最后一抹夕阳从教堂的高窗斜射进来,为阴暗的教堂带来一丝明亮。
教堂里的蜡烛摇曳不定。
奥斯曼的遗孀阿以莎跪在丈夫灵前,“你一定要替你叔父报仇,倭马亚家族绝不能放过阿里那个卑劣的小人。”
“我对着叔父的在天之灵起誓,一定要亲手砍下阿里的狗头,以慰叔父的亡魂。”穆阿维叶道。
“你叔父的遗体都还在阿里的手里,那个卑劣无耻的家伙,居然还有脸在麦地那他的灵前继承哈里发的位置,我们倭马亚家族绝不能容忍。”阿以莎面目狰狞。
“放心吧,我会杀了阿里,也会带回叔父的遗体安葬在家族的墓地。”他愤怒的道,“我早就跟叔父说过,阿里此人野心勃勃,应当早下手为强,可是叔父还是太过大意了。”
“今晚不用你在这里守灵,你要做的是想办法尽快打回麦地那,杀了阿里。”
“是。”穆阿维叶答应。
从教堂离开,穆阿维叶在考虑着一个问题。
他要如何打败阿里,毕竟奥斯曼被刺杀,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是阿里所为。而现在阿里更是得到许多麦地那阿里党人的支持,被推选为了哈里发。
阿里成为了哈里发,而他仅是叙利亚总督。
“总督,麦地那来人了。”
“阿里的人?”
“自称哈里发使者。”
穆阿维叶冷笑,“哈里发?哈里发奥斯曼刚死,谁承认阿里是新的哈里发了?我不承认,倭马亚家族也不承认,还有许多人都不承认。阿里是窃夺了哈里发的位置,这是叛变,是对先知传大事业的亵渎,整个穆斯林都不会承认他是哈里发的。”
“那人带来阿里的话,让总督前往麦地那。”
“阿里当我傻吗?”
几名部下奉劝穆阿维叶,“阿里这是想借哈里发之名公然解除你的职务,然后铲除我们。”
“现在总督不去,他就有借口对付我们,也许他已经在麦地那召集了军队,准备前来征讨。”
“怕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穆阿维叶不屑的说道,他在叙利亚经营多年,早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领地经营。
“也别等着阿里来了,我们先下手为强,派出军队,把叙利亚的阿里党人统统抓起来,敢反叛者,直接杀。”
“总督,这样做好吗?阿里已经成为了哈里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