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地主-第6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改变。
“如果那年没有在灞桥边遇到你,”老爹无尽感慨。没有遇到文远,他的日子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老爹,当初要不是遇到你,并被你好心收留,我早冻饿而死了,又哪来的今天呢。”
“哈哈哈,老天注定我们父子会在那里相遇。”老铁枪大笑着道。
“想想都跟做梦一样啊,我老铁枪居然成了大唐的洛国公,还有一个自己的封地,有城堡有庄园有领民。我的儿子居然成了大唐的太师和赵王,我的孙女,现在是太子妃。”
“回了灞上,一定要多住些日子,还住当初箍的那几孔窑洞里。”
“没问题,咱们家的窑洞还在呢,维护的很好。”李超笑道。在灞上,最早建的窑洞一直有人打理,而且另外也有一座很豪华庞大的园子。不过李超一家人,还从来没有住过那个园子。
他和老爹一样,心里想念的依然还是那排窑洞。当初父子俩亲手张罗着修起来的,还记得正式修窑前的杀猪宴流水席,多热闹啊。连当时的秦王都化名秦琮来吃席,那个时候,李世民还不是皇帝。
他李超也还不是太师、赵王,他只是个白丁,一心想着的是修一座新窑,多买点田地,然后做点买卖,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大唐乡村小地主的悠闲生活。
转眼间,十五年过去了。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他儿女都一大群了,长女都已经嫁入宫中做了太子妃。几个大的儿子,也已经开始带着自己的骑士纵马奔驰了。
崔莺莺眼角开始有了皱纹,老爹也须发俱白了。
时间过的好快,再不抓紧就要都溜走了!
ps:很抱歉昨天断更了,昨天一觉醒来已经十一点了,最近状态有些不佳,抱歉啊!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89章 衣锦还乡
“陛下,赵王已经进入关中。”
汉京,北宫长乐宫中,李世民一身道袍,跪坐在太上老君的像前,手捧着一卷道德经。闻言,只是点点头。
王承恩躬着身子继续小声禀报道,“太子日前已经颁诏,正式增加了封臣领地兵额并增加诸侯领地税赋收入为一半。御前会议上,三院宰辅大多同意。中书门下也已经用过印!”
“谁同意,谁反对?”
老君像前,李世民终于开了口。
“长孙相国与魏相国反对。”
“只有两人反对吗?”李世民似喃喃自语,然后又问,“还有呢?”
“还有,中书令房相目前向太子辞相,说已任满两任十年。”
王承恩瞧了瞧皇帝,见皇帝又闭了眼睛,便继续道,“太子已经改任房相为门下省侍中。”
“嗯。”李世民轻轻嗯了一声,示意他继续。
“殿下御前会议上任命长孙相国为中书令,马周改任尚书令。”
“高相呢?”
“高相以年老为由乞骸骨致仕归乡,殿下挽留三次后已经接受高相辞呈。”
“还有,杨相也正式提出了辞呈,请求致仕归乡。太子殿下照例挽留之后,也接受其致仕。”
尚书令高士廉和尚书右仆射杨恭仁一起辞职,朝中又少了两位老臣。
长孙无忌为中书令、房玄龄为侍中、马周为尚书令、魏征为翰林院承旨学士、李靖任枢密使。
朝廷的三院,长官也又换了人。
“陛下,中枢新出了一项制度,枢密院枢密使、南北衙诸帅、兵部尚书、五军大都督,此诸职,皆须由武将担任,且必须是由有赫赫战功之武将担任。而三省以及翰林院诸相,则必须有地方州县主官经历,且在三省六部任过侍郎、尚书职方能担任。”
李世民听到这里眉头皱了皱。
当初他设立枢密院的时候,规定是枢密使、兵部尚书这几个职位,必须是由文官担任。是由武转文的文臣担任。
而现在,太子监国,却改了这条。改成朝廷的同军事国衔的这九位宰辅,必须都是武职,而且还得是那种统过兵打过仗立下过赫赫战功的武将。
这一条,使得以后朝廷三院二十七个宰辅中,有三分之一是高级武将。武人没有文臣多,但在御前会议上,他们也会有一席之地。
而十八个文相,也有了详细的规定,不但有一个职位只能连任两任十年,而且还增加了必须得有地方州县正官经历,还得有中央省部侍郎尚书的经历。
这让宰相之职,变得更难取得。
想如过去一样以低官拜相,难。
“这些是谁提议的?”
宰辅职位设立任期,五年一任,最多两年,李世民认为能接受,避免宰相长期占据相位,产生权相。但前面的那些地方州县正官职经历,还要省部侍郎尚书经历,就限制极严了。
好在大唐是群相制,房玄龄当满了十年中书令,还可以改任侍中。
虽然这样有些别扭,但李世民倒也觉得这还是有必要的。
“回陛下,这些都是太子亲自提议的。”
李世民摇摇头,他不觉得承乾能想到这些,他觉得这些应当是李超的提议。
“还有什么消息?”
自从太子大婚之后,李世民已经深居长乐宫中不出,他甚至在宫里建了一座道观,每日大多时间在这殿里道君面前诵读经书。
皇帝除了王承恩,不见任何外面的人。
“朝廷正在调整天下各道州县区划,比如山南道将拆分为河北道与汉中道。天下的州,将会被再精简裁并为二百州左右,县也将裁并到一千个左右。诸侯们的领地将不再划在朝廷的各道辖内,而是单列为诸侯领地。”
调整行政区划,精简州县,李世民倒也觉得算是承乾朝廷的一项不错的新政。
朝廷的辽北道、山北道、岭西道、西海道、大夏道、贵霜道等被罢撤,那些现在统统为大唐的诸侯领地。
王承恩站在那里,一件件一桩桩的向皇帝汇报着如今朝廷里的最新动态。
许久之后,李世民挥手。
王承恩躬身退下。
独自一人跪坐在那里,李世民沉思了好一会,最后又拿起经卷,继续看了起来。
过了秦岭分水岭,便是关中,李超还不知道的是,朝廷的最新区划上,已经把关中道改为陕西道,陕州以西地区。
十里长的轨道,使得这个翻越变的很简单,这处山口很平坦,也不高。
家里的一群小孩子们对于几匹马能拉动一长串的车厢非常好奇,李超也满足了他们,坐着轨道马车走过了这段路。
这里本来也就有专门往来两边河口码头的客车,有那种两层的车厢,一车就能拉好几十人,而且有好几节车厢。
李超抱着八岁的十一郎李琮坐在上层,还能看风景。
十里路其实并不算远,不过往来这里的都是客商旅人,带着不少行礼,下了船后,直接坐这车也方便省力。而且这种马车多,一会一趟,还便宜。比起单独租车租骡子什么的,便宜的不是一点半点。
李琮坐在上层车厢,周边都是开阔的,感觉非常新奇,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
马车开动,坐在上面其实挺舒适的。轨道马车比普通的马车要舒适的多,起码没那么震,行驶的非常平稳。车厢也空间大,十里地,看着两边的风景,很快也就到了。
下车,就是灞水的河边码头。
灞水已经重新疏通过,河上还设了船闸斗级,使得水位可以通航。只不过每到一处船闸,过闸时没那么便利就是,得排队过闸,这跟后世船过三峡一样,只不过比那要简单的多。
幸好朝廷没有趁机在这些船闸处设收费站,要不然,排队要定税收税要检查,那就不知道要耽误多少时间了。
这边的码头,也是一座很繁华的商镇。
人来人往,旅店、饭馆、茶楼、酒店,各种商铺应有尽有。
不时能看到腰间带剑的读书人,身着白色儒衫经过。
走丹灞道,不需要再经蓝田关,直接在这里坐船顺灞水可以直抵渭河。
“终于回到关中了。”
老爹站在码头边,看着那条灞河,无尽感慨。这条灞河发源秦岭,会流经蓝田县,经过灞上东沿,然后在长安东面汇入渭河。
对于这条河,老爹是很熟悉的,虽然张家沟是在灞上的西沿,靠近的是产河。
“嗯,终于回来了。”
近乡情怯。
李超也莫名的生起这么一种感觉,好像游子飘泊在外久了,好像灞上真的成了他的家乡。
上次离开是什么时候,好像是十年前了。
他为汉京营造使,还是山南道宣抚使、襄、邓刺史。他为朝廷迁都打前锋,也为大唐的大灾荒筹措粮草。
自那出来后,他就没回去过了。
自己也都成了一个中年人了。
李超一行一出现在这边,立即有人就来迎接了。
“老师,终于等到你们了。”
右军大都督、绛郡王苏定方赶上前来,他的身边是西京留守、巴郡王屈突通,这两位的衙门都在长安,算是文武搭档。
另外陕西道宣抚使、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京兆府尹等一群陕西道的高官也都来了。
李超的身份地位,本就足以让他们全力接待的,何况李超这次来还挂了一个巡抚之衔。大唐的巡抚只有两个人当过,一个是太子承乾,当初巡抚岭南。第二个就是赵王了,巡抚关陇河朔青藏西域,这可是巡抚七道啊。
巡抚虽是临时差使,但却是钦差大臣,有纠察地方官吏大权。要是他们怠慢了,李超到时一句话,说不定他们都要降职免官。
“大家何必这么客气,我这次来,也就是回家看看,巡抚、钦差这些,大家也不用当真。”李超笑着说道。
“赵王可不能这样说,你可是财神爷啊,我们陕西听说赵王西巡,第一站就是关中,我们可是非常高兴。还想借借赵王的风,看能不能给我们陕西发展发展地方民生经济。”
长安的官员,如今是以西京留守为首,苏定方这个大都督管的是军,不是一个系统的。留守之下是宣抚使,然后是本道的三司使,再才是长安所在的京兆府尹。
当官也是要考核的,所谓一年一小考,两年一中考,三年一大考。考不合格可是很麻烦的,若是小考不过,要在吏部留下坏评。若中考不过,就要降职,若是大考不过,甚至可能被免官。
而做为地方官,考核都是有硬标准的,如今最重要的几条,还是地方安定和民生经济。这两样是重中之重,这些年,关中虽从国都变成了陪都,但还是很安稳的,现在大家比的还是搞活民生经济的本事。
自己辖下有多少工坊,一年创工商税收多少,都不容易。想和过去一样,当个糊涂官,几乎不可能。
李超一入关中,长安的高官们就组团来了,就想着让李超给关中搞点大项目。
看着他们那副认真的样子,李超不由的哈哈大笑,嗯,如今的大唐地方官还是挺有上进心的嘛。
“先回灞上再说!”李超心情很好。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90章 这是最好的时代
十年时间其实不算长,但灞上却真正的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往灞上的道路,宽阔平坦,能够并行四车。
哪怕是在晚春的多雨时节,道路依然没有半点泥泞难行,更没有翻浆。路上铺了沙石,两边都是杨柳树,此时已经满是绿绦。
李家父子回来。
白鹿镇上的老乡邻都纷纷赶来,灞上酒坊、纸坊、书坊等这些李家的产业,管事们自然也要赶来见东家。
白鹿书院的老师们自然也是要来的。
然后李家窑洞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根本就挤不进人,到处是鼎沸的人声,还有兴奋的人群。
李家的门也被挤坏了,门槛也被踏坏了,眼看着窑洞里的院子都要发生踩踏事故了,最后李超也只得让官兵开路,全家转到李家宅去。
然后李超直接带着大家去了镇外的地里头。
大多数人李超都不认识,县令不再是原来的县令,这乡邻也多变了人。看着那些陌生的面孔,老爹脸上的笑容似乎也有些麻木了。
他回乡,更想看看这里的旧相识,而不是如今这样,人人都跑过来围观,说着各种奉承话。
老爹很不喜欢。
其实李超也不喜欢。
喧闹了一天,总算是把人都请走了。
晚上的时候,老爹吃饭也不香了。坐在桌边,叹气连连。
“爹,明天就闭门谢客,不见那些人了。不过吃了饭,有几个客人你得见下。”
“谁也不见,累了。”老爹道。
“老乡邻也不见了?”
有几百亲兵守门,大宅里倒是终于安静了下来。
花厅,老爹一进门就见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
“村正,里正,柯五。”
老爹激动的喊出他们的名字。
“洛国公。”
几人有些拘束的站起身来躬身行礼,老铁枪过去,“你们这是做什么,自家人还拘这个俗礼。”
见老铁枪如今虽然发达富贵了,可依然如过去那般,大家倒也心里轻松了许多。
有喊老弟的,有喊老哥的,还有喊叔的。
大家说笑着重新落座。
“你们不是去陇右了吗,怎么又回来了?”老爹问。
当年李超在陇右做都护、刺史的时候,许多关中子弟就转为了府兵,留在那边落户。家眷也迁移了过去,还迁了许多关中百姓过去。移民屯垦,分田置地。
村里柯老爹和儿子柯五他们也都迁移了过去,在那里分了田地,置办了房屋。后来李超回京,他们也还是留在了那里。
柯老爹身上穿着丝绸长袍,那打扮也不再是过去那穷苦样了。当年柯老爹一家还都帮着李超做面食盘炕改灶呢。
“家还是在陇右,家里现在很好。不过我们早好些年前,也就开始做买卖。都是借三郎的光,我们傍着大腿,跟在三郎的商行后面做些生意。这些年下来,生意也还做的行。”
柯老爹父子在陇右,现在也算是有点名气的,他们做的是毛纺。每年从陇右的蕃汉牧民手里收购羊毛羊绒,然后经过加工,纺成毛线,再卖给李家的商行。有李家的关系,他们的生意做的很好,甚至如今已经做到了苏毗和吐蕃去了。
如今成了陇右数的上号的羊毛商人,家财万贯是早就不止,十万贯都不止了。柯家在陇右如今也是拥有大量的牧场、农庄,更别说商号都已经开到长安来了,他们还特意在白鹿镇也开了一家。
还在这里也建了宅子,挺大的一个宅子,离李家的也不算远。
“每年,我们爷几个都会回来一趟,也祭祀一下先祖,再看看老家。”
“多亏了你们老哥你俩,我们如今才有这样的好日子啊。”
柯五现在还是军官,在陇右也是一个折冲都尉,正五品实职。
“当初迁去陇右的其它乡亲们还好不?”李超问。
“好咧,哪有不好的道理。当初去,哪家至少也是有好几百亩地,种粮食养牛羊,这日子是一天天比一天红火。十来年了,也没有战乱,我们又靠着西南丝茶商路,随便做点什么,都不错。”
大家提到从前,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常常是是青黄不接,一遇到天灾兵乱的,更难过了。可这十来年,日子顺风顺水,生活一天比一天的有干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