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6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人的话,引起其它人的惊呼。

    “不可能,这么大块,用铁就不得了了,还用钢?”

    可当其它人低头仔细打探摸拭后,终于也确认出,这犁果然就是钢铁犁具。

    一位穿着灰衣的年轻伙计笑着迎了上来。

    “诸位客官,这是大唐中原地区最新式最先进的曲辕犁,这犁以一牛拉犁超过过去的犁具两牛拉犁,而且深浅随意,十分方便,一头牛拉犁深耕,也轻松自如。”说到这里,伙计笑着又道,“而且你们知道这犁是谁发明的吗?”

    “我听说是越王发明的?”一人道。

    “没错,说来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当年越王也还是长安灞上耕读,他亲手研制出了此犁然后献于朝廷,还因此得到了一个爵位赏赐。”

    伙计说到后面,干脆提来了一把刀。

    一把横刀,这不是原来的夹钢宿铁刀,而是采用李记钢铁厂的钢材直接打造的唐刀,用的是特制钢,比起原来夹钢法打造的刀,这种新式钢刀更锋利也更坚韧,堪称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刀。

    伙计拿着刀在犁头上一下一下的砍着。

    铛铛铛的响着,声音清脆,但犁头并没损坏。

    “刀都砍不坏,更不怕石头了。”

    一群人都点头。

    过去的犁头虽是铁的,但只是一个中空的小犁头,套在犁铲上,比较薄,也比较脆,如果犁田时,遇到石头,可能就碎裂。

    犁头断一次,还得拿回去重新修补,可是极大的损失。

    而现在这犁头,居然如此结实。

    “这犁多少钱?”一人已经双眼放光了。

    伙计报出了一个价格。

    众人皆惊。

    不过他们惊的不是价格太高,而是太低了。这价,比过去的犁头怎么还便宜?

    伙计笑着称这是朝廷和李记给岭南百姓的福利。

    众人纷纷称叹。

    不过李记也不做无本的声音,虽然他们在岭南卖农具,确实会有一些官府的补贴,但那点补贴又不多,更多的还是官府对他们有减免税收的优惠。

    不过就算不免税他们也不亏的,过去的犁具多是手工生产,小作坊式。而如今李记的这些犁具,都是大工厂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不论是材料成本还是人工成本,都大大降低。

    一把曲辕犁,最贵重的也正是这个钢铁犁头,其余的都是木制。李记采用的是零配件标准化生产,因此每个配件都是批量生产,最后运输发到店里组装。

    其次,曲辕犁是店里的物价商品,放在最前面,也是用来吸引客户的。其它的各种农具价格,还是没有这么便宜的。

    这种物价商品吸引客人的方式,也是一种比较高明的营销方式了。

    果然,等确认价格无误后,那些人纷纷开始要求下单,而且不是买一架两架,都是几十甚至上百架的买。

    有一个俚酋更是一开口就要三百架。

    有一个汉人豪首更是直接要订一千架。

    那人已经不是自己用了,他是看到这犁的优势和价廉,准备自己买回去售卖。

    “大家不要挤,我们这里有充足的现货,大家都能买到,今天每人限买一架,但可以下订单订购,早订早供货。”

    水车、翻车、筒车、井车,石碾、石磨,甚至是水碾、水磨,马车等等大批的工具,都受到了抢订。

    实在是因为那些样品摆在那里太精美了,而且十分好用,偏偏价格却低的让人不敢相信。

    岭南的汉豪和俚酋都跟捡到宝一样,拼命的下订单,甚至直接先把货款给货了,不是付订金而是把全款付了,现款结账,直接挥着大把的宝钞先付了钱。

    承乾和李超坐在农具店的二楼喝茶。

    “看来农具店深受欢迎。”

    “那是自然,工具代表的是生产力,岭南这个地方,虽不如中原平原辽阔,但胜在气候好,一年两熟三熟都可以,而且雨水充沛,种植水稻条件优越。配合如今朝廷培育优化的占城稻,加上中原先进的耕种技术,兼之这些优良的农具,岭南的粮食亩产可不是翻倍,那是起码比他们过去翻上四五倍都可能,好的水田,一年两熟收四五石,甚至是五六石都不是问题。想想看,如今广州、交州等港口,中原的商人们可是长期大量收购粮食,一船船运往中原的。”

    “粮食是一宗稳定的生意,粮食产量大增,这些人当然也就赚的更多。”

    无利不起早。

    “不出十年,岭南三广地区,将成为朝廷新的粮仓,这里会成为大米的产区,每年能为中原提供无数粮食供应。有这三广粮区,那么朝廷几百年内都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了。”

    事实上朝廷如今新增的产粮区,可不仅仅是一个广东广西广南,还有海南岛、琉求两座大岛,这也是能开发为粮区的。还有辽南,还有河套、辽西,这些地方可都是能产粮的地方。

    一个河套,就能比的上关中平原了。

    大唐人口众多,但也才五千余万人口,其疆域现在已经不比后世的明清时少了。可晚明时据说人口高峰有两亿,清时更高达四亿。

    哪怕这些数据不是那么准确,但明清之时人口数量确实远超汉唐。地盘没变大,人口却翻了许多倍,用什么养活这些人口的?

    湖广开发、岭南开发,这些都可以算的上是重中之重。再加上就是耕种技术的提升,两熟、轮种,精耕细作,都大大提升了粮食亩产量。

    粮食产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级人口大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粮食保障,也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

    如果朝廷能有三年存粮,就不惧灾害。如果百姓也有了三年存粮,那天下安稳。

    如果朝廷和百姓都有了九年存粮,那就真的进入了太平盛世。

    朝廷低价售卖新式农具,朝廷免费派人指导岭南人先进的农耕技术!

    李超的这些新政令,在岭南刮起了一股旋风。

    连许多山里的俚獠蛮子们,都惊闻了。

    “朝廷比起过去冯宁几家好多了,他们只想让我们入籍纳税服役当兵。可看看人家大唐朝廷,自他们来了后,我们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山里的东西拿到山下,就能卖到很多钱。而我们也能用上汉人的许多精美商品了。”

    “对啊,甚至咱们的地都涨了好几倍了,随便拿出点地卖给那些汉人,就大赚一笔。”

    “可不是,汉人的那宝钞也好用。”

    “我更喜欢他们的铜钱,金银币也精美。”

    说着说着,这寨子里的一群人话题就不由的跑偏了。

    “还是跟着大唐好,日子更好过!”大家得出一致的结论。

    垌主坐在火堆边上,皱眉沉思着。

    良久,他才开口,“可冼家派人过来,想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出兵,冼家过去对我们多有帮助,我们欠他们人情。”

    “垌主,一码归一码啊。冼家这个时候起兵,这不是拉我们去送死吗?那冯家都归附了朝廷,冯盎还做着钦州刺史呢,怎么没见他反啊。之前宁家冯家起兵,冼家来联络我们,要我们出兵,我们已经出兵响应过了。”

    “对,那人情我们都已经还过了。”

    “不能跟着冼家起兵,咱们打不过大唐的。”

    “现在的日子多好啊,还瞎折腾什么?”

    火边上,围成一群的垌中各家族长们都纷纷表示反对。他们虽生活在山里,可不表示他们就不懂形势利害。

    谁都知道,如今岭南的天,那是大唐的天,冯冼两家,已经过时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25章 三十如狼

    平阳来了钦州之后,似乎比李超还忙。

    最近她忙着四处买地,不亦乐乎。每天回来,都笑着跟李超讲又谈下了哪块地。李超看着她的那股子热情劲,也只能笑呵呵。

    “我给咱儿子多置点产业。”平阳说道。

    李超一边脱衣服一边道,“十一郎都已经是郡公了,这辈子你还操心他?再说了,我的这些产业,将来我的儿女人人有份,也不少他一份啊。”

    平阳白了李超一眼,“我还是舍不得十一郎。”

    李超上床,搂着她的肩膀,“慢慢就习惯了,你要真舍不得,那就回京。”

    “我也舍不得你。”平阳道,

    平阳离京时,已经把十一郎送到了越王府。这也算是当初说好的,平阳生的是男孩,那以后孩子就要认祖归宗,甚至要认崔莺莺为娘。这样做,并不是说崔莺莺欺负平阳,反倒是对十一郎的关爱了。

    认崔莺莺为母,那十一郎就是李家嫡子,是嫡五子。在这个时代,嫡庶之分还是非常大的,更不要说外室私生子这些,哪怕十一娘的亲娘是长公主,舅舅是皇帝,可嫡庶就是嫡庶。一般的正妻,可绝不会好心的收庶子做嫡子,除非是正妻无子,才可能收庶出子做自己的嫡子。

    平阳也明白这些,这也是她这次南下的一个原因,如果人还在京城,肯定会忍不住想见孩子。

    “放心吧,十一郎是你的孩子,就算十三娘帮你带着,可也不会改变这个事实的。”

    八月的岭南,不比中原。中原此时天气已经很凉,尤其是北方,甚至都冷了起来,可岭南却还很凉爽。

    平阳穿着一件薄纱裙,若隐若现的十分诱人。

    李超一把将她压在身下,“咱们再生几个!”

    学生的身躯压在平阳身上,她轻哼着,已经动情。

    良久。

    云歇雨收。

    两人都瘫软在床上大口喘着粗气。

    “你个死人,最近怎么这么猛,把人都折腾的骨架要散了。”

    李超抹了把额头汗水,“我觉得你最近也厉害多了,差点闪了我的老腰。”

    平阳听了伸手来掐李超的腰。

    “我听说冯盎要送女儿给你,你还拒绝了?”

    平阳说这话的时候,带着点醋意。

    李超笑笑,“冯盎倒是想送,可我也不敢收啊。”

    “鬼才信你的话,你正月出京,出来大半年,转了这么多地方,这收用过的女人只怕不少吧?”

    李超堂堂越王,尤其年轻倜傥又多金,确实比较招桃花。走到哪,都有人想要攀附李超,李超又不缺钱,而且向来不喜欢收金收银,因此许多人都想着法的送礼。送各种古籍孤本,什么春秋战国的竹简,先秦时的带铭文的铜器玉器啊,也有人更直接送女人。

    送美女,甚至是送女儿的。

    “绝对没有的事。”李超笑着道,当然这也是谎话,李超虽不是那种沉迷女色之人,但孤身在外妻妾不在身边,偶尔当然也会有收用一两个。只不过这些也只是李超的侍婢了,连妾都算不了,更算不上外室。

    这也算的上是此时的正常行为,那些贵族官僚商贾身边,哪个没有些侍婢呢。有些官员在外,带着女眷不方便,带个年轻的书僮随从,白天是书僮,晚上就成枕边人了。

    这些都是常态。

    但李超对于男男的事情,确实难以接受,哪怕他是从后世来的。他不歧视,但自己却不可能。

    平阳恢复了精神。

    见李超也龙精虎猛,蠢蠢欲动,“你在外面收些丫头婢女的,倒没事。不过那些送女儿来的,你可要注意了。人家送女儿来,可不是为了给你做奴婢的,最起码也想要做个妾,甚至是当个外室。我其实倒无所谓,我是担心崔氏着恼了。”

    时代风气,女人们对于丈夫纳妾收用婢女,都是能接受的,但却绝不能接受外室。妾和婢都不能挑战妻的地位,外室和私生子却会大大损害她们的声名利益。

    平阳自己也算是一个外室,她深知崔氏有多恼她。

    李超翻身而起,提枪再战。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平阳的年纪,正是如狼似虎的时候,尤其是生完孩子刚恢复过来,这个时候的女人欲望特别的强。

    事后,平阳先去洗浴,李超靠在床头,枕着自己的手臂。

    冯盎已经有些狗急跳墙了,居然想给李超送女儿。冯盎有三十个儿子,女儿数量更多,这也算是一个牛逼人物了,家中妻妾成群。

    做为岭南第一豪首,冯家的奴仆过万,是真正的过万人。冯盎的妻子是冼氏,但他纳的妾极多,还有许多连妾的名份都没的婢女。别看冯盎年纪也不算老,可儿女却是多的惊人。

    冯盎甚至有对正当二八年华的双胞胎女儿,长的极美。冯盎对这个女儿十分宠爱,多少人求亲,他都没挑中,如今为了冯家前途,把这对宝贝女儿主动提出送给李超做妾。

    不过李超怎么可能答应呢。

    朝廷有机会,肯定要收拾冯家。最起码,是要把冯家的权拿走,他的财可以留下。但朝廷肯定不能接受李超这个越王,跟前南越王结成亲家的。

    李超要是纳冯盎的女儿为妾,李冯两家联姻,一个过江龙一个地头蛇,这两家联合起来,李世民在汉京估计都睡不着觉了。

    现在李超代表着朝廷,在岭南跟这些这些豪首和俚帅们斗,李世民可是高兴的很。

    冯盎在李超这里碰了个钉子,又想打太子主意,居然想把双胞胎送给承乾。承乾才十岁呢,这个时候根本还不通人事。况且,承乾也不傻,他早知道了朝廷和李超对冯家的态度,因此连冯盎的面都不肯见。

    李超笑了笑,冯盎现在估计已经绝望了。

    又不甘于交出权力地盘,又无法控制局面,眼下唯一能做的也就是铤而走险了。

    李超的人日夜监控着冯冼两家,对于高州等原冯冼地盘盯的很紧。最近冯家动作频频,钱粮不断的运出去,而冼家动作更密集,各溪垌都在集合,甚至还在不断的联络其它家族溪坰。

    不过让李超比较意外的还是许多溪垌居然主动来向官府密告冯冼两家的密谋,这些溪垌中甚至有原来与冼冯两家关系很近的。

    人心背向,或者说是利益使然。

    “你在想什么呢?”

    平阳洗好,身上披着一条纱布。

    李超一看,薄薄的纱布下身材玲珑紧致,凹凸曲线,诱人无比,他不由的火气又起来。

    平阳却直接绕过他的魔爪,“快去洗洗,纵欲过度可是会伤身体的。”

    李超无奈的起身去洗漱了。

    冲了凉水澡,好不容易才把火气降下去。

    回来时,平阳已经换上了一套棉布的裙子。

    “这白叠布做成的衣服确实不错,柔软舒适。你说我在这边买下的地都种棉花如何?”

    李超挨着她躺下,伸手摸她衣料,很快手不老实起来,被平阳拍回去,“种棉花是不错的,棉花的前景很大。织成棉布现在还是很高端的,就算是做棉被棉袄棉鞋,也都非常受欢迎。岭南的气候,种棉花其实不算最合适,因为这里虽然有充足的日照,但日夜温差不大。”

    “西北最适合种棉花,西南其实更适合种甘蔗。”

    李超跟平阳介绍道,不过广西当然也是能种棉花的,就是产量没在西北那么高就是了。

    “我建议是水田就种水稻,旱地种甘蔗,山地呢可以种棉花,反正山地本来也不太适合种粮食,种棉花也不亏。”

    “那就按你说的。”平阳道,“不过缺人,你帮我弄点人。”

    “现在普遍缺人啊,这个只能是从俚獠那里雇佣,或者购买从南洋贩卖来的奴隶了。”

    “三郎,我最近听说在波斯湾那边有很多奴隶过来,据说那个波斯萨珊王朝从他们南边捕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