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5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好事,读书人为吏,也能刷新吏治,改变过去那不堪的吏场啊。”

    “是啊,如今造纸术、印刷术的进步,使得纸张和书本都不再高昂,又有武德字典,贞观词典,还有许多校正刊印的儒家经典名著,使得如今读书更方便了。不仅贵族士族子弟能读书,甚至一般的小地主自耕农的子弟都能读的起书了。读书人越来越多,如今朝廷给了他们凭考试就能为吏,甚至将来凭能力表现还能为官的机会,这是多么难得啊。”

    孔颖达心里感叹着,一个普通出身的人,也有很多机会读上书,甚至有机会成为吏员,甚至还能成为官员。

    这可不仅仅是改变吏场,而是要改变整个官场,改变国家的取士之道啊。

    吏员考试,任考试就能选为吏,这和科举有什么区别呢?

    要说区别,可能就是吏员考试通过只是为吏,而科举考试通过了却直接为断,条件更高些而已。

    但总的来说,这吏员考试和科举考试,都将会冲击如今朝廷的取士选官制度。

    这真的将是一场大变革!

    张颖达也不知道,这些,究竟是好,还是坏。

    以后,这天下将是读书人的时代了吗。

    想到这个,他心里甚至隐隐兴奋起来。

    读书人的时代,凭考试而成为吏,成为官,不再只是看家世出身,也不只凭借着父辈们的功勋官职地位。

    一个农夫之子,通过读书能成为官。一个府兵之子,通过读书也能成为官,一个地主之子,通过读书也能成为官······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61章 燕云节度使

    御书房内,李世民正在听取王太监的禀报。六扇门这个隐秘的机构,就如一只巨大的八爪蜘蛛,到处都是它的网线,监视着临时京城襄阳的一举一动。

    李世民是个曾经统领千军万马,打过无数胜仗的大帅,他深知,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了解自己,也得了解敌人,当然,还得先知道谁是敌人。

    朝堂内外的流言蜚语,市井街头的八卦消息,甚至是一些王公贵族在家里私下的抱怨,李世民都能知道。六扇门,已经越来越好用了。

    现在李世民最关心的,就是谁跟他一条心。

    从他决定支持李超变法开始,他知道,一场不见刀枪的战争已经开始,这场战争满是迷雾,谁是敌谁是友,并不容易分辨。

    茶肆酒楼,青楼赌坊,街头巷尾,甚至是那些官员们的府第里,都有六扇门的眼线,他们就是一只只眼睛一双双耳朵,收集起无数的信息最后汇总到六扇门,那里还有许多专门的人员,将这些消息一一汇总,然后分析核对,最后总结上报。

    李世民认真的听完。

    “这么多人都在反对?”

    他知道会有人反对变法,可反对的人如此之多,却是超出他的预料。王公贵族们在抱怨,文官武将也在抱怨,那些刀笔吏在抱怨,还有那些关东士族,那些地主,那些商贾,他们似乎都在抱怨。

    好像这天下,就没有一个不是在抱怨新法。

    李世民有些茫然了。

    难道他错了?难道李超错了?

    他可以不在意一部分人的反对,可却无法跟全天下人做对,就算他是帝王,也不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当所有人都开始抱怨,都开始反对的时候,这已经是极危险的时候了。

    他摇了摇头。

    心里叹息。

    不久以前,李超还为天下人称颂。

    百姓称李超为救时宰相,救苦救难,特别是那些北方的百姓,感谢李超在那场几十年一遇的大灾荒里救助他们。

    他们甚至在家里为李超立了长生牌位,早晚拜谢。

    天下的读书人也尊敬李超,称李超为大宗师。他们敬佩李超的学识、才能,钦佩李超编写的资治通鉴,称此书为史家大作,与史记并列,读史必读这两本书,不然就不配学史。

    李超的诗,也为他们称道,他们甚至把李超的诗称为边塞诗,说李超是边塞诗的开派祖师。一扫过去宫廷艳派诗,开创了一个非常了得的新诗派。

    一首首边塞、战争、军旅的诗,被那些读书人奉之为瑰宝。

    还有李超发明的印刷术,李超改进的造纸术,李超推行天下的报纸刊物,

    李超编写的字典、词典,推出的大唐读书音拼音符号等,让天下文风大盛,让无数人能读的起书,买的起纸。

    李超办了许多学校,推行的教育,也让人称赞。

    过去,就连商人们也感激李超,觉得李超一直在朝廷为他们说话,争取权益。

    可一夜之间,风向变了。

    如今大家都说李超变了。

    他当上了尚书令,主持的这种种新政改革,都让大家不满。

    有人说李超横征暴敛。

    有人说李超狂妄自大。

    总之,现在很多人在怀疑李超,置疑他的新政。

    据说,御史台的御史言官们,正在酝酿着一轮大行动,要一起弹劾李超。

    如果御史集体弹劾李超,李世民能保李超。

    但御史弹劾,只会是个开端。

    到时如果朝中的官员再一起弹劾李超,他还能护的住李超吗?如今天下舆论,都在骂李超,反对新法,他这个皇帝又怎么办。

    李世民最担忧的还是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到时会借这势搞鬼。到时他们裹胁民意,那才可怕。

    难道新法要半途而废?

    李世民不甘心。

    “陛下,北方军情。”外面的内侍进殿禀报。

    李世民一听北方军情急报,连忙招手。

    军情送上,还有封蜡未开。

    验看,打开。

    李世民越看脸色越不好,高句丽袭幽州。

    高句丽,当年隋朝杨坚杨广父子数征高句丽,在辽东不知道耗费了多少钱粮,伤亡了多少兵马,最终导致了隋王朝亡国。

    不过隋朝虽然因征高句丽而亡,但高句丽也被隋打的元气大伤。若不是几次事出有因,凭着侥幸,高句丽也早被隋军攻灭了。

    虽然侥幸存下来,可也是元气大伤,国本动摇。

    好在中原天下大乱,各方枭雄争霸,逐鹿中原,没有人再去理会高句丽。高句丽也得以休养生息,甚至还趁机偷空把辽西又给占了。

    李唐太原起兵,入据关中,此后与西秦争夺陇右,与刘武周交战河东,又与窦建德王世充决战中原,再扫江汉收岭南等,中间还与吐谷浑突厥几番交战。

    立国到如今,八载了,如今才好不容易一统中原。

    大唐收拾了陇右、河西、朔方、河套、代北,却一直还没收复辽西。

    因为大唐腾不出手来,既然唐与高句丽一直都相安无事,那唐就不想在与突厥没分出胜负之前,再动高句丽,不愿意再树一敌。

    朝廷是准备分北后东再南,先破突厥,再征高句丽,然后再吐谷浑等。

    可没想到,唐朝不想跟高句丽现在动手,高句丽倒耐不住寂寞了。

    统叶护在漠南吃了一个大亏,回到漠北去打铁勒。结果那边夷男老跟他玩捉迷藏,这时偏唐朝又把郁射设给俘虏劝降了,还带着大批人马给内迁中原。

    统叶护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就是气的吐血。

    他被唐朝的手段恶心到了。

    想转身再南下跟唐开战,但夷男还在跟他玩捉迷藏呢,不搞定夷男,他南下也不安稳。

    不过统叶护能在西域称雄,那也不是盖的。

    铁勒人明显是得了唐朝的支持怂恿,才敢跟他这样玩。统叶护便也来个效仿,派人带了厚礼去了趟高句丽,跟高句丽人讲了一番道理,跟他们分析了一下形势。

    不外乎就是唐朝现在一统中原,这早晚会成为大患。若等将来他们更强大了,他们肯定是要去高句丽找回当年隋朝丢的场子的。

    与其坐等他们上马,还不如趁现在他们还没起来之前,联手灭了唐朝。统叶护甚至给了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条件,若灭唐,大唐北方他们平分,河北河南归高句丽,河东关中归突厥。

    当然,这个条件,其实高句丽人并不相信,或者说根本不在意。

    他们主要还是觉得突厥人那番唐早晚会找他们报仇的话很有道理,当统叶护承诺,他们会与高句丽同时出兵南下时,高句丽人决定出兵河北。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据说这是唐朝的那位军神说过的话,高句丽人听了之后极为尊奉。

    于是乎,趁着辽西的沼泽还没有解冻,北方的河流还没解冻泛滥的时候,高句丽人发兵了。

    兵不多,五万。

    但高句丽人发兵的时机选的很好,他们悄悄在辽西集结。

    等到统叶护命令漠南的欲谷设出兵南下,越过了阴山,吸引了唐军注意,等唐军调兵往大同关、军都关方向防御增援的时候,高句丽人才突然出动。

    现在,欲谷设带着五万突厥兵越过阴山,进入代北,围攻大同关。而高句丽五万人,也在攻打渝关。

    渝关,就是后世的山海关。

    但这个时候,这座关城还没有天下第一关的名头。

    关城也没有修的那么雄伟坚险,甚至并不在后世山海关的那们位置,而是还在更西面。

    因为大唐之前主要防御突厥,因此重点修建的关城都是在北方一线,这东面的渝关,还只是在修建加固的计划之中。

    太原有前军大都督李绩,幽州有右军大都督尉迟恭,河套朔方那一边,则有左军大都督秦琼。

    有这三位大将在,十万突厥高句丽联军,应当能挡的住。

    长叹一口气。

    高句丽人终于还是来犯了,大唐的外敌又增加了一个。此时突厥与高句丽联起手来,北方防御形势更严峻了。

    这个时候,朝中若是再乱起来,只怕要失控。

    也许,这个时候应当先调整一下。

    李世民捏着自己的下巴,苦思。

    突然,他灵光一闪,也许他应当下道旨,调李超前往河北,统领北方的防御战事。

    如此一来,李超暂时离开朝堂,这股暴风雨也许就能避开了。

    “叫中书舍人过来,草诏。”

    次日早朝。

    御史们已经跃跃欲试,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今天早朝上,要一起发难,集体弹劾李超。

    皇帝上朝,百官山呼万岁。

    “众受卿平身。”

    李世民坐在御坐上,伸手虚扶,让百官平身。

    一名御史刚要出列,准备弹劾。

    这时,一名内侍捧着一道诏书出来。

    “大唐皇帝诏!”

    毫无征兆,出人预料的,皇帝下诏授李超为燕云节度使,让他出镇北方,节制河东、河北两道兵马,防御突厥与高句丽的进犯,同时让他统领两道地方。

    一道诏令,李超这位尚书令便领兵外出,去河北了。

    这下,让那些本来准备要弹劾李超的人,都愣住了。李超都挂帅出征了,这个时候弹劾他,似乎不太合适了。

    “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内侍拖着尖细的嗓音喊道。

    御史们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愣是没有人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弹劾李超。这个时候,确实不是弹劾的时机了。

    而且李超这个时候出镇北方,也似乎太巧合了一些。

    再有一个,他们也在想,李超这一走,是不是他那些变法改革的新政,就停了?

    突然的调令,让他们摸不清头脑。

    等到上面传来一声退朝的声音时,今天的早朝已经结束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62章 釜底抽薪

    早朝匆匆结束。

    李超在无数双探寻的目光中,平静的走出了大殿。刚出大殿,王太监就在那侯着他,“李相,陛下在御书房召见。”

    李超应了一声,不顾其它人的目光,跟着王太监一起过去。

    皇帝只单独见李超。

    今天早上这个诏书,事先李世民没有跟任何宰相谈起,只有昨天当值的中书舍人草诏时,才知道这个决定,但皇帝也告诉他,不得泄露半字。

    王太监把李超领到御书房门外,对他笑笑,自己并没有进去。

    李超一进来,李世民就从御案之后站了起来,他刚才拿着一个奏折,其实也没心看下去。绕到桌前,李世民拉着李超的手,走到一边的沙发上坐下。

    “三郎,让你外出之事有些突然。”

    皇帝用三郎称呼李超,这是无比亲昵的称呼。李超听了,笑着点头。

    “陛下打算停止新政吗?”李超问。

    外人称他的改革为变法,但李超自己更愿意称为新政。皇帝在这个时候,突然调他离京,并不简单。

    突厥人和高句丽人联手进犯,但十万人而已,河北尉迟恭,河东李绩,哪个都能独挡一面,并不需要他这个尚书令亲自北上,只能说,皇帝醉翁之意不在酒。

    李世民摇了摇头。

    “朕锐意改革,一意进取,对变法革新全力支持,怎么可能中途退缩?”他拍着李超的手,“只是近来,朕发现各方对新政反对之声很高,朕不是畏惧,朕只是不想在这个不利形势下,打一场仗。”

    李超不说话,只是看着皇帝。

    李世民道,“你不用担心,也不用怀疑,朕变法革新的想法不会变。只不过,有时也需要策略,也需要变通。如今形势,各种舆论对于我们变法不利,那我们就先等待一下,找出问题,把那些在后面煽风点火的人给揪出来。”

    李超觉得皇帝的话是真诚的,他不是那种一遇困难就怂的人。

    “陛下,臣也确实太急了些,导致现在舆论沸腾,我被天下人骂。”

    李世民摇头。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而恶之,可谓非常之奸雄,举天下人而誉之,可谓非常之豪杰。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都说盖棺论定,但许多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依然有论犹未定者。”

    李超在做尚书令前,举天下皆誉。

    而如今,做尚书令,主持新政,却引天下人皆谤。

    皇帝却并没有如天下人那样看,当天下人都誉李超时,他没有惊慌猜忌。当天下人都谤李超时,他也没有误信。

    他有自己的看法,并相信自己的看法。

    “如今舆论,其实是有人在暗中煽动,许多百姓不明真相,跟风而已。”

    面对眼下的局势,李世民不是杨广,不会硬来。打仗有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敌军势大,或者士气正锐,这个时候不能硬上,得暂避锋芒。

    暂避锋芒,不是惧敌,只是一种策略。

    眼下的新政,也需要一个策略。

    “臣为大臣,欲为朝廷尽力,可满廷意见,与我不合,群掣手肘,奈何。”

    “新政变法,首在君王。你有朕的支持,何事不可为?”

    李世民还是那句话,变法革新之决心不变,但眼下舆论,还是说明他们准备不足,李世民不想硬碰硬,而是要先行缓兵之计,先避锋芒,仔细观察。

    “你先去河北,虽然朝廷本来想休兵几年,可统叶护既然来犯,还邀了高句丽,那么我们就得迎战。你亲自去一趟河北,将他们击退。”

    李超只是点头。

    “朕授你节度使之衔,是让你可以全权统领北方战局,同时还可以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