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地主-第4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超竟然已经北上前来了。
“本汗早就对这李超仰慕甚久,如今倒是有机会一睹真颜了。”统叶护哈哈大笑。
“李超居然如此有本事,那不如趁他来了,直接杀了他,也算断了中原皇帝的一条臂膀!”一个酋长狠毒的道。
统叶护瞪了他一眼,“李超乃英雄也,如此英雄人物,怎么能这样卑鄙谋害?”
“大汗,正因为他英雄了得,才更不能放走他啊,那岂不成放虎归山?”
“不,李超不能杀,不过,等李超来了,本汗要把李超留在身边。唐朝皇帝封颉利为定襄王,封阿史那思摩为和顺王。不如,朕到时也封李超一个小可汗,再给他赐姓阿史那,那时他就叫阿史那文远,对,本汗可以封他为波斯可汗,让李超替我突厥把波斯萨珊王朝给灭了,到时他就是波斯可汗,替本汗镇守统治波斯。”
“哈哈哈,如此英雄了得的人物,自然得为本汗所用!”
“大汗英明!”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757章 姜还是老的辣
贞观元年,十一月。
李超骑马行走在河南的大地上,沿路所见,田地都长着高高的蒿草。早已枯黄,一片萧瑟。
落叶的深秋,不见百姓丰收的喜悦,但见荒凉,颓败。
好在,一路上村庄倒是都还有人,只是人少。村里青壮不是去修汉京,就是集中到州县里去修水库堤坝沟渠等去了。村里只留下一些年迈的老人和一些半大的孩子。就连年青的妇人,许多也被官府或商人们雇佣去做工干活了,以工代赈,年青人还在为了抵御那场大灾而努力。
“情况还算不错的,饿死的人不多,也没有出现流民作乱以及瘟疫。今年冬天很冷,好多人说冬天会下大雪,明年肯定不会再旱,也不会有蝗灾了。”苏烈骑着匹黑马,与李超并辔而行。
古典时代,人口锐减有四大凶手。
大天灾、大饥荒、大战争和大瘟疫。
这四者,往往又都是并行一起的,大的天灾或者大的战争,往往就会导致大饥荒,然后还容易发生大瘟疫。一样就能减少许多人口,如果几样一起并发,往往能白骨盈野。
去年和今年北方大灾,然后是大饥,可朝廷救援得力,安抚有方,并没有出现大量饿死人的事情,也没有出现饥民叛乱。一来朝廷筹措了粮食以工代赈,只要还能吃到口饭,哪怕不是饱饭,可饿不死,大家不到绝望之时,总不会却甘犯杀头之险造反的,虽然不满足现状的人有,但那种亡命徒毕竟少。
再者,朝廷的以工代赈,把那些青壮都调走了,监管看护起来更严格,没有这些年轻的不安因素,各地方的留守老弱也闹不起事来。
再则保甲制和连坐制,也使得叛乱的危险减少,因为造反的成本更高了,风险更大了。
“北方的富户豪强们大多暂时离开了,没有这些人,其实北方才能一直这么安稳。”李超却说了一个让苏定方意外的原因。
虽然看似好像没关系,可细思却又很有道理。富人豪强在地方上有声望势力,有财力,他们且往往家大业大,家族成员众多,能一呼百应。造成不单单要亡命,还得有组织。
离开了组织,一事无成。
朝廷若没有组织,就无法救灾安民。流民若没有组织,也造不了反,顶多就是饿急了聚起来抢劫,而不是造反。
有造反组织能力的,正是那些乡村名望的豪强地主们。
朝廷把那些人劝走了,表现上好像是为了得到他们留下的粮食,但实际上是为了把这些不安的因素隔离出灾区。
看着这一路上的荒凉。
李超心头也很沉重。
以现在北方的这个情况,万一他此行守不住长城一线,那么后果将无法承受。如今朝廷在北方边境上,有一层坚固的蛋壳包着,但那边境蛋壳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却相当的虚弱,乡村里全是些老弱。
“天怎么还不下雪。”
天很冷,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可就是不下雪。
不过李超并不认为一阵雪就能把突厥人阻住,只要不是那种特大的暴风雪,突厥人是不会怕雪的。现在才十一月,突厥人对于寒冷可比汉人更加适应习惯。
天冷下雪结冰,甚至会成为对汉人更不利的气候。
这个季节,河流结冰,成为坦途通道。
原来能够成为险要的河流,变成了畅通的道路,甚至黄河,都结冰了。突厥人南下,他们的骑兵,能够来去如风,更加没有阻拦了。
“希望长孙无忌弃守丰州的时候,能够坚壁清野。”
突厥人作战,主要的补给方式,还是以战养战,虽然他们也会携带肉干奶干等,还会携带牛羊群,但更多依靠打草谷,就地劫掠补充。
坚壁清野对于防御突厥人,是个好招。
把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烧掉,把广大的河套地区变成无人区,这会让突厥人很难过。
这一天,兵马到达风陵关。
风凌关就在风陵渡口,把守着这一处重要的渡口。风凌渡口联通河东与河南,又距离潼关极近,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与蒲津渡口一样成为河东、河南、关中交汇处最重要的关防之一。
把守风陵关的,是蒲州刺史牛进达。
一过黄河,渡口码头,牛进达就与几员大将在那里等候。
蒲州都督牛进达、华州都督罗士信,同州都督单雄信,虢州都督李君羡,陕州都督吴黑闼。
五位都督,也是这个三角地区的关防大将,都来迎接李超。
他们也都接到圣旨,将随李超北上,一起防御突厥。
五人都是秦王府的大将,更早还都曾是瓦岗的,因此跟李超的关系那是极好的。
“相国来的好快。”
李超跟罗士信几个一一见礼。
五位都督,都挂了一个北伐总管之职,每人从自己的防区里,各挑了一千精锐,都是骑兵。
加上李超的三千骑,这里倒是有了八千骑。
不过实际上,却有差不多万骑。
三人一千骑之外,各又带了五百骑,这五百骑是以家将部曲亲卫这些名义带的,李超也有一支这样的兵马,因此倒又有两千骑。
只转了一遍,李超就对牛进达他们每人带的一千五百骑有了印象,都是精锐,老府兵,真正的骑兵而不是骑马的步兵。
弓箭装备率百分之一百四,弩的装备率百分之四十。
有百分之二十的骑兵配有双马。
至于骑枪、横刀这样的装备,更是百分百装备。
装备好、经验足,且精壮,这样的一万骑,虽是轻骑兵,装备以皮甲为甲,可李超敢说,这样一万骑,就算野外骑战,以一对一,也不惧突厥人。
“相国,我们刚接到一个好消息,李靖刚打了个大胜仗。”单雄信笑着道。
他们今天刚接到的消息,李靖在代北云中与突利接了一仗。李靖派出轻骑袭击突利的前锋哨骑,引诱突厥人追击,然后李靖派兵伏击,再诈败,再诱敌。如此一来二去,突利的前锋一天赢了十几仗,越追越兴奋,越追越轻敌,结果一支五千人的前锋彻底脱离了突利大部队。
然后,这支五千人的契丹骑兵,被李靖带着唐、突步骑三万围在云中一处山谷,一番激战,五千契丹人被射杀千余,其余皆降。
听到这个消息,李超点了点头。
看来李靖当初没有听长孙无忌的撤回雁门,也没有听他后来的命令,依然还留在代北。
“一场大捷,振奋人心,卫国公威武!”李超这个时候没去说李靖不听军令,这是一场胜利,不管如何,眼下大唐确实需要这样的一场胜利来鼓舞人心。
“杀敌一千,俘虏四千,李靖将军现在哪?”
“李靖将军得胜之后,在云中白登山下,将四千契丹俘虏统统砍去一臂,并剁掉了他们的双脚大拇指,然后带走了他们的马匹干粮,只留了他们在山下。”
罗士信说到这里,脸上还闪着光。这个矮小的郯国公,打起仗来最是凶悍,打仗的时候还喜欢冲锋陷阵,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割下敌人的耳朵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弄的身上鲜血淋漓的往来冲锋,甚至杀的兴起,有时还会直接取一只耳朵下来送进嘴里边嚼边冲锋。
李超在家的时候,有时孩子吵闹怎么都哄不好,他就直接把罗士信吃耳朵的故事讲出来,一讲,太平郎他们就安静了,拥有极好的止啼功能。
现在在李家的一群小家伙的心里,罗士信就是个吃人的大魔王,而且最喜欢吃爱哭的小孩子耳朵。
“可惜了四千契丹奴啊,本来能卖个不错的价钱的,契丹奴送去采煤挖矿最是合适了,长的粗壮有力的。”牛见虎在一边喃喃的叹息。
结果引得他爹牛进达一阵白眼。
“你懂个屁,战争之时,还处处想着钱,李靖将军这手高明着呢。”
李靖没有带俘虏,是因为带着俘虏不方便,设计吃掉了这支前锋,但突利的大军就在后面呢。若带着几千俘虏,不但会影响行军速度,而且还会是个隐患。
至于不直接杀掉,也不是因为杀俘不祥。
而是大家都知道,突利有十万人,杀个几千伤不了他筋骨。但留给他四千伤兵,却不一样。四千断了一只手,没有双脚大拇指的残废,这样的伤兵没几个月时间也好不了,这场战争注定要缺席了。
突利少了四千士兵,却还要抽出许多士兵来照顾这些伤兵,要浪费掉许多宝贵的医药。
这才是最狠的地方。
当然,突利也可以杀掉这些人,但这些伤兵是契丹人,突利真要敢这样做,那么肯定会让其它部族的人寒心,以后谁还会给突利那么卖力的打仗。
“臭小子,以后多学着点,跟你说,姜还是老的辣。”牛进达教训着自己的儿子。
李超也很为李靖的这一手惊叹,他倒也不觉得残酷什么的,这是什么时代,中古世纪啊。冷兵器撕杀的时代,那都是面对面砍杀的,血流成河,尸积成山,哪有什么人道不人道的说法。
“李靖将军这回肯定彻底惹怒突利了,但愿李靖将军见好就收,不要玩的太大。”李超有些担心,虽说李靖的本事厉害,可李超更不希望他去冒险,河东方面,可全靠李靖的这几万人。
再说了,河东的长城一线防御,他也仅仅是整个北方防御线的一段而已,也是极重要的一段。若是李靖这段出了问题,那么整个防线可就会出现一个大缺口。
李超宁愿保守一点,也不愿意拿整个大局来玩心跳。
“取纸笔来,我要给李靖将军写封信。”
等纸笔取来,李超提笔,最后落笔,整页信笺上,却只写了一个大大的字。
“稳!”
“把这封信快马送给李靖将军!”将只有一个字的信折好,李超交给了身边的亲卫。虽然信只有一个字,但他相信李靖看到信后,会明白他的意思的。
写再多,若李超不肯听令,也是无用,但不如一字信,来的更简洁明了,也更表明他的态度。
遇到李靖这样的麾下将领,李超也挺头痛的。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758章 齐王妃
“大王,不要喝了。”
“不喝酒,干嘛?”
鱼梁洲长乐宫的东西侧还另有宫墙分隔出来的两座偏殿,住的是太上皇的两位嫡子,也是当今圣上的兄弟,玄武门之变的失败者。建成住在西殿,元吉住东殿。
玄武门过去两年,这两年李元吉的日子过的很窝囊。跟年隋朝杨广杀兄幽弟,当今也差不多。玄武门当天,没有杀掉这两个一母同胞的兄弟,玄武门之后也没有杀他们。
甚至公开都还是以礼相待,一个是海南王一个是海陵王,起码还有王爵在身。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李世民的囚犯。
每次大朝会的时候,皇帝把他们召到殿上,做个摆设。然后平时,连宫门都踏不出一步。连他们的儿女们,也全都成了囚犯,根本无法离开那座宫殿。
如今皇帝到了襄阳,他们也不过是从长安的太极宫监狱转到了襄阳紫微宫监狱里罢了。
李元吉也曾愤怒,不甘,可李世民对这两位兄弟防范极严,宫殿外层层把守,连里面的宫人内侍,也全换了人,每个进出的人,都得要严格盘查,片纸不得出宫。
在这种情况下,李元吉再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
最让李元吉愤怒的还是李世民经常跑到长乐宫来见太上皇,每次还必要把他们兄弟两家人也都召过去做陪。
可到了那边,除了喝酒做陪,他们一句话也说不了,皇帝不听他们说,也不让他们说,他们只能郁郁的喝酒。
最让人厌恶的还是李世民给他的宫人,全都是又老又丑,守着几个妃妾,日子过的沉闷又抑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元吉开始酗酒,而且越喝越厉害,一天有大半的时间倒是都醉熏熏的。
今天李元吉又接召去长乐宫给李世民做了陪客。
李世民向太上皇兴高彩烈的禀报了一个好消息,河东的李靖,在代北的云州不登山设伏,歼灭了突厥人南犯的前锋五千契丹骑兵,李靖几乎无损。
这样的胜利,让李世民兴奋万分,他带着长孙氏和太子等一群后妃皇子们来到宫里,向太上皇报喜。
太上皇有些惊讶,但也很高兴,不管怎么说,太上皇虽退位了,可那皇位也依然还是他的儿子继位了,虽然这皇位是二郎抢夺篡位的,但毕竟江山还是李家的。
李元吉并不高兴,这天下兴也好,亡也罢,跟他还有什么关系吗?他只是兄长李世民的囚犯,是他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的一个工具。
留着他,不是仁慈,不是兄弟情义,只是不想让他自己手上染上兄弟的血罢了。
听着李世民得意的跟着他们吹嘘李靖这仗胜的如何漂亮,还说李超手上有一个绝厉害的新武器,这次能狠狠教训突厥人云云。
听着李元吉胃疼,犯恶心,想吐。
被迫在长乐宫坐了大半天,最后李世民有事,又匆匆的离开了,结果李世民一走,也不让他们留下来陪太上皇,直接派了侍卫关心的送他们回来了。
苦闷,抑郁。
想跟兄长聊聊天,跟父亲谈谈话都不行。
李元吉以前很喜欢打猎,马槊也舞的好。
可他已经有两年没再骑过马了,也有两年没有握过马槊了,他以前养的那些千里马,那些大师制造的马槊,全都被李世民收走了。
别说打猎,连在自己的那个小宫院里骑马都没机会。
除了妻妾跟他偶尔下下棋,他成了一个废人。
因为做了囚犯,妻妾们甚至都冷落他。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大王,你整日醉熏熏,昏昏沉沉,这样下去人都废了。”王妃杨氏一边劝说道。
李元吉宫里有三个姓杨的妃妾,王妃杨氏,隋朝观王杨雄的侄孙女,当今宰相杨恭仁是杨妃的从叔父。还有两位杨氏,一个是妾侍杨氏,也是弘农杨氏出身,算是当初杨家给杨氏的陪嫁姐妹。
再有一个杨氏,则名叫杨珪媚,一个东市酒肆里的歌舞姬出身,因为长相娇媚美艳,歌唱的好舞跳的也妙,一次偶然被李元吉发现,于是被他收入宫里。
三位杨氏,李元吉最喜欢的还是杨珪媚,这个妖精一样的女子,最会讨他喜欢。而正妻杨氏,虽也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