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如晦倒觉得这看似不错,实际上也没什么作用。就好比较东宫也有功臣子弟做亲勋翊,但那些功臣们并不会就因此倒向太子。

    “这是要放多少啊,你看那一车车的爆竹,张三郎也太高调了一些。”杜如晦看到几辆装着爆竹的马车在张家门口停下。

    “估计不是张三郎的意思,算是,咱们还是下棋去吧,要不然人家会说我们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呢。”

    张家对门,魏征坐屋里,酒刚醒。

    他看着张家送来的数坛子的二锅头,面露笑意,听到张家的那爆竹声声,魏征给自己倒了杯二锅头,“这个张三郎,真是到哪都得惊人啊。”

    同坊内的国子学。

    连绵不绝的爆竹声把读书声都盖过去了。

    “这是谁家办喜事呢?”

    “你还不知道啊,听说张三郎官复原职,而且还被授东宫崇文馆学士,还当了太原王的傅和侍讲。前途无量啊!”

    “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这事情早些天就已经有风声了,啧啧,张三郎比咱们也大不了几岁,可都已经到这地步了,将来必成宰相啊。”

    “牛,确实牛。”

    “我最服张三郎的还是他年前跟彭国公子青楼争妓,大打出手,据说在牢里的时候,把王永安都训的服服贴贴的,现在王永安出来了都还跟着张三郎混呢,这才是真正的牛啊。”

    “真名士,自风流,真性情啊。”

    “原来张三郎在务本坊里买了宅子啊,以后咱们岂不成邻居了,说不定有机会也跟张三郎结识结识呢。”

    国子学另一边。

    孔颖达和同僚陆德明也被这爆竹声打断,“张三郎居然成了崇文馆副馆主和学士,若是他能入天策府文学馆就好了。”孔颖达最近天天看从张记书坊买回来的书,是越看越喜欢。

    这雕版的书,岂不就跟石经一样伟大?

    历代的书籍,哪怕是那些经典子集,也经常会缺秩遗失,就算是有存本,可也经常会有内容不一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就是以前书少,而且书都是抄传的。抄来抄去,很容易抄错,到时以讹传讹就更错之千里了。

    因此历史上,好几次,都有皇帝请天下名儒聚集京师,就为了整理校对这些经书,然后弄出一个官方正式版出来,雕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经,是天下范本。

    隋朝时,就曾经从洛阳运石经到长安。

    洛阳石经,就是以前官方集合名儒们统一后,把辩正统一后的儒家经文刻在石碑上,以做范本。可年代一久,石碑上的字也会有缺失。

    当时孔颖达就与许多天下大儒一起辩认,论证。

    但刻石经立碑文,可是很麻烦的。而且也一样容易损毁,但现在张超的这个雕版书,却让孔颖达惊叹万分。

    只要雕版校对好了,然后印刷,那就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书了,再不会存在什么错误,或者抄错的情况,圣人经典也不会出现各种缺失、疑议、歧义了。而且张三郎书里用的标点符号也很好,虽然说许多读书人一开始读书,就得学会断句。

    但有一些关键的地方,就算是一些大儒,也会有疑异之处。那些往往涉及一些典故历史等,甚至一句话能解释出多种意思,可如果加上标点和符号,就能最大化的减少这种歧义。

    这同样对于读书人,尤其是那些新学者来说,这能大大提升他们理解经典的速度。

    一本雕版的书,就等于一块石经,千千万万本印刷书籍,以后再不用担心典籍遗失,甚至是缺失疑异了。

    “德明,我打算也把我的书稿送去张家雕版印刷出来。”

    “可是张家雕版刻书不是得千部起印吗?”

    孔颖达想了想道,“但我这并不是直接买书啊,我只是刻印我自己的书,如果我少刻印一点,应当要便宜一些吧?”

    孔颖达手里有一套书稿,是他整理他祖先孔子的论语。

    孔颖达是孔子的三十一世孙,他一直有个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让论语也成为儒家的经书。

    论语经历这么多年,有三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各个版本的内容都有些不一之处,特别是一直到了此时唐朝,论语都还没有进入儒家的经书之一。

    汉五经,唐九经,都没有论语的一席之地。

    孔颖达花费很多年时间,一直在整理三家论语。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但毁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在西汉时仅有口头传授,后来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得到部份本子,分为鲁人口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授的齐论语22篇,以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在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时,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遂为《论语》定本。

    孔壁中的古论语由孔安国向武帝献书,结果正值“巫蛊事件”,朝廷将这批书退还给孔氏,“其学于是在孔家流传。

    张颖达一直希望能以孔子夹壁中的古论为主,兼采齐论鲁论,编成一本新的论语,并且给这本论语注疏。

    古人给经典注疏,当然就是解读。

    孔颖达编的论语注疏,计划编成三十卷,目前已经有了十卷手稿。

    如果按张记书坊的印书方式,得千本起印,这可能得刻上千个板,一套书六贯,一千套就得六千贯。

    孔颖达印不起。

    “仲达你的论语注疏可是一本大家之作,也许我们可以跟张三郎亲自谈谈,他或许能支持你呢。这样的好书,当然得印刷流传。”

    “要不,趁着今天张家喜事临门,咱们去登门庆贺一下,顺便谈谈你这本论语注疏。”

    张府。

    张超对于来拜访的这孔颖达二人有些小意外,招呼着两人到花厅坐下。

    孔颖达和陆德明的名字张超是知道的,国子学博士,还是天策府文学馆的学士,两人都是成名多年的大儒了,真正的名士。

    张超本来还担心这两人是来踢馆砸场子的呢。

    结果一听,两人居然是想来印书的。

    私人来找张超印书,这还是头一回啊。不过唐人这时候还没有版权意识,若是自己写了部书,还巴不得让别人去抄录传播,绝不会说要收版费的事情。

    “孔博士手里有本论语注疏?”

    “还没有完成,计划是三十卷,目前只完成了十卷。”孔颖达把自己的十卷手稿带了过来。

    张超翻看了看,这本论语不仅是注疏,还等于是重新编纂了一个新版的论语,然后又再对这新版的论语,进行注疏。

    字写的很好。

    张超心里头赞扬,然后细看这版论语,与自己后世看过的似乎差不多,但又些地方也有点不一样,内容似乎有增加。嗯,注疏解释的也都不错,不愧是孔子三十一世传人。

    也对,论语可是孔氏的家学。

    张超觉得,若是把这本书印出来,拿去卖的话,应当会比较受欢迎,毕竟这个版本的看起来很权威,而且注释的也好。

    “这是本好书啊,我愿意印。”

    孔颖达一听很高兴,忙问,“那印书之费得几何?”

    “免费!”张超笑着答道。

    孔颖达和陆德明两人都怔住,免费?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262章 版权(第四更,600票加更!)

    孔颖达觉得天上掉了馅饼,猛然起身,万分激动的道,“免费,你没有开玩笑?”

    张超当然不会跟孔颖达开玩笑,免费也是他仔细考虑过的,这本书总共三十卷,让孔颖达按市价拿出几千块贯钱根本不可能。但这本书确实不错,用心之作。在他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总结前人的版本讲义理,代圣人立言的书。

    而且这本书有一个优点在于他的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论语毕竟是一本战国时的作品,到此时已经近千年的时间。这长漫长的时间,有些古代通用的词语后世可能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或者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也容易致误。另外也要解释文意,包括分析句读,以及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引证史实故事等。

    训诂,就等于是彻底的解读一本经典,让后人能够更轻松的理解。

    孔颖达训诂就非常祥尽正确。

    张超打算自己印这本书卖,若是在后世,他还得给孔颖达版权费,得有他的授权才能印书开卖。但现在没有这个版权的意识,不过张超还是打算给他点钱。

    “要签授权契约?允许你们拿我这本书刻印出售?”

    孔颖达觉得这当然没有问题,这还需要授权,需要这么正式的签契约吗?

    “只要你和我们契定这个契约,我们每售出一本书还将给予你十文钱的版权费。”张超笑着对孔颖达道,一本给十文钱,这并没多少钱,但是个噱头。就算卖了一千本,也不过给十贯钱。可毕竟是给了作者钱,这传出去,估计就会有很多人想来印书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的书都有这样的待遇,这就跟后世出版一样。你要是好书,人家要买你的版权。但你若是书一般,要自己出版,那你就还得付版面费。

    孔颖达也不在意一本书拿十文钱,他在意是的不用付钱就能印书了。

    “我随时可以签约,多久能拿到书?”

    “现在就可以先签约,合约签定之后,我就会立即安排写稿制版的,大约一个月之后,你就能看到新书了。这期间,我们需要你确认你的原稿,并且等我们出了稿后,还得你核对一遍。”

    “书印好了,我可以多要几套吗?”

    “当然可以,到时你要多少直接说,我们会给予你一些优惠价格的。”

    张超可以免费给印书,但不会免费给书。印出来的书都是要卖的,孔颖达这个作者也一样要花钱买,顶多给便宜点而已。

    其实张超印刷书的成本不算高,成本主要是纸张、墨水、木板,然后就是写稿、雕字、印刷、装订这些工序的人工。雕板比较费时,但成本还不如纸张花费高。

    现在张家都是一群学徒,雕版本钱很低。唯有纸张和墨水得从外面采购加工,这个成本较高。

    张超一直要求千本起印,也是因为数量越多,写稿制版这些成本能降低,二来也节约制版的时间。

    书坊从写稿到雕版,一卷书的制版成本,大约也就三万多钱左右,平均是七十个版面,相当于一个版的成本是五百钱左右。

    制一套版,只印一套书,那雕版的成本就有三万多钱,这个成本很高。但如果印十套书,一套的雕版成本就只有三千多,印一百套,一套的雕版成本就只有三百多,如果印一千套,雕版成本就只有三十多了。

    而摊到每个版,印一千套书,就相当于一个版面才半文钱的成本。再加上纸、墨、以及其它环节的人工成本,也就是一文多点,印一千本书,平均一卷也就七十文左右成本。

    因此张超敢优惠到四文钱一页,一卷也才二百多钱,他依然有三倍的利。

    比起手抄一卷千钱,不到三分之一,甚至只有四分之一。

    但张超依然很赚,千本起印,他的真正成本一卷书才百文钱不到,甚至卖个七十文,他都不亏。

    他的雕工成本是最低的,现在都没有人跟他竞争,因此他自己培养刻工。其它各个工序基本上也是如此,大量的学徒工半熟练,使得人工成本很低。

    而墨水现在也是张超自己制造的,从墨坊买的最差的粗松烟子,自己调制加工成本便宜很多。唯一没办法降下来的成本就是纸张了。

    张超已经打算,自己去收购几家造纸坊,或者自己想办法建几个造纸坊,这样印书的成本还能再下降。

    印十卷书,一千本,总成本是七百贯左右。张超一本卖四五贯,一千套就是四五千,卖的好能达到五倍利,起码能赚三千贯。

    给孔颖达这个作者一万文钱,太小意思了。

    孔颖达迫不急待的就让张超起草了个契约,然后签约,一式两份。拿着自己的那份,看着上面有张超的签名,孔颖达终于长松口气。

    再过一个月,自己的手稿就能成为刻印的雕版书了。特别是听到张超说他会起码印刷一千本的时候,孔颖达越发的高兴了。

    不是高兴能拿到一万文钱,而是高兴自己的书能迅速的传播开来。

    “还请孔博士给写一个书名,到时我们直接就用你的字做封面雕版。”

    “论语注疏,这名字有些普通啊,换一个吧。”张超在一边笑着道。

    “换一个,要不叫论语传笺?或者叫论语注集?”

    “我看,你不如叫论语正义。毕竟你这本书并不仅仅是训诂而已,你这还是一个全新的论语版本。”

    “论语正义。”孔颖达念了几遍,也觉得不错。“那就用这个名字。”

    拿来笔墨,孔颖达写下论语正义四个字,还在旁边留了自己的名字,并加盖了印章。这些,张超打算以后直接雕版做封面的。

    张超顺便又让孔颖达写了几副字,这算是免费赠送自己的了。

    放下笔,孔颖达依然是有些半信半疑,“一个月后我真能拿到新书吗?”

    “一月时间差不多了,那个时候最起码雕版是出来了的,我们会一卷一卷的刊印,第一卷保证能在一个月内印刷出来。现在问题就是你的后二十卷,什么时候出来了。”

    “我回去一定赶稿,争取尽快把后二十卷写完。”

    “不急,你慢慢来,一定得写好,可不能急于一时让书质量下降啊。”

    陆明德在一边看的也是心痒难耐,他也是一代大儒,当然也有自己的著作。陆明德这些年也在编书,其中就有计划把儒家经典注释一遍,准备写一套经典释文,计划有三十卷,目前只做了一部份。另外还有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等文稿。

    现在看到孔颖达的论语正义马上就能雕刻印刷出来了,他也坐不住了。

    “三郎啊,我手里也有几卷书,也想要印刷,不知道可不可以啊?”

    “陆博士可以把书稿拿来,如果我们觉得适合刊印发行,我们会给你和孔博士一样的条件的。但如果不太适合发行出售,那么我们只能接受定制印刷。”

    “什么叫定制印刷?”

    “定制印刷,就是你得向我们付版面印以及印刷费,我们只负责印书而已。印出来的书,你得全价买下来。”

    “那这个定制印一卷多少钱?”

    “印一卷是很不划算的,我们建议是起码一百本起印。”

    印一套也得一套雕版,一百套也是一个版,十卷书光那套版就得三四百贯了,印一百套书,再加上纸墨人工,总共得要六七百贯。主要还是纸也比较贵,十卷书一百套,纸都得几万页。

    “一卷一百贯。”张超也得赚钱的,一卷七十贯成本,他收一百贯,还很便宜了。

    陆德明听了这价有些咋舌,他的经典释文打算写三十卷,如果不能刊印发行,只能定制的话,岂不是就得三千贯?

    “我现在就回去拿书稿过来给三郎看看。”

    张超觉得陆明德的书应当是没问题的,毕竟这名气摆在那里,从隋朝时就少年成名的大儒,如今又是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