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地主-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折八。”
“就八折吧,掌柜的。”
掌柜的跟张超两个低声又详谈了一会,最后掌柜的也被张超说的量多常订给说动了,答应以后按八折给货。
“掌柜的,我们以后能不能一月结一次帐呢?”
张超还不满足八折优惠,又要求按月结帐。后世做生意的人都会要求这样做,月结或者季度结,这个可是有很大实际好处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店铺来说,能大大加强资金流动。
“这个?”掌柜的有些迟疑。
“掌柜的还怕我们赖帐不成?我们就是灞上白鹿乡张家沟的,以后每天都要来长安送黄馍馍。”看着掌柜的迟疑,最后张超开动三寸不烂之舌,趁机还向这家叫做张家药铺的掌柜推销自己的黄馍馍。
张超把本来留做爷俩午饭的几个黄馍馍给拿了出来,让掌柜的偿鲜。
“这馍好吃。”
“好吃那就订点,以后我们每天给你们店里送一百个黄馍馍如何,也到月底一次性结账,这样如何?”
老爹也适时的拿出了自己的官印,证明了自己的身份。这也算是一个保证了,掌柜的明显就态度不一样了。
一番细谈,最后与张家药铺达成了合作协议。以后张超从这里买各种药材,都一律按现价八折,而且货款一月一结。而张超则每天给张家药铺送二百个黄馍馍,也一样是月结,不过没有八折,毕竟馍馍这东西利润可没药材的高。
二两银子换了几大包药材,张超爷俩告别掌柜的离开。
“瓜娃你还挺会做买卖,一张嘴很能说。”老爹对张超有些刮目相看。
张超原本还想跟粮食店也订个这样的合作协议,可是转了几家店,人家一听一月能有四五十石的粮食采购量,还满高兴。可一听要月结,还要折扣,立即就没什么热情了。
这年头,开粮店的都是那些豪门大族,都很有背景的。特别是眼下正是粮食最吃香的时候,根本不愁卖。一月才几十石粮就想要折扣,还想要送货上门?
碰了几个钉子,张超也懒得再去谈了。
反正现下可以从灞上各乡百姓手里收粮,稍提高点收购价,乡民肯定愿意卖粮,甚至愿意把粮直接送到张家沟来。
从粮食行出来,经过牲畜市时,张超拉着老爹去看了看牛马价格。
牛马都很贵,一匹普通的老马,居然都要两万钱,一头牛也是这个价。军府给老爹的坐骑采购钱,才两万五,这个价格根本买不到好马,只能买匹稍大些的走骡。
老爹是宁愿不买,也不愿意随便将就买匹骡子。
“牛价居然也这么高。”张超对那些很瘦却很贵的牛也是直咋舌。还好他已经说服了老爹,明年家里的田地都要出租给附近百姓佃种,自己是不种的。要不然,没有牛,二百亩地要怎么种,总不成要跟普通百姓一样,要用人来背犁吧,那还不得累死。
正准备要离开的时候,街边有人卖狗。
一看就知道是附近的村民带了自家的狗过来卖,既有大狗也有狗崽。有少数是会打猎的猎狗,绝大多数则都是些土狗。
张超以前也喜欢猫狗,家里养了猫也养了狗,也算是天天在家码字的一个陪伴。虽然养狗养猫还得花时间照顾,狗粮也不便宜,还得铲屎,但确实是个很好的朋友。
现在看到那萌萌的小狗崽,张超一下子挪不动步子了。
“这狗咋卖的?”
“一百文一只。”狗主人是个头上扎着布巾的老汉,蹲在地上,面前的柳筐里装着三只小狗崽子,看着都只有个把月大,毛萌萌的,胖乎乎的,挤在一起。
“三个二百文,我都要了。”张超看着那三只小土狗很是喜欢,三只狗都是黑狗,其中一只有一只前脚上部是白的,一只则一只耳朵是白的,还有一只则是尾巴梢是白的。
三只黑狗带点白,还各不相同,倒是好认。
“三只二百文太便宜咧,再加点。”老汉讨价还价。
老爹在一边道,“二百文可以咧,我们全买了,你也可以早点回去咧。”
那老汉想了想,觉得倒也是如此,他从乡下赶来这里买东西,顺便把家里的狗崽拿来卖。母狗一窝下了六只,家里留了一只,带了五只来卖,卖了一上午也才卖了两只。下午也不见得能把剩下的三只卖掉,毕竟他家的这个狗只是土狗不是猎狗。
西市到了傍晚就要关门闭市,是不营业的。长安城外的百姓更是得赶在天黑关闭市门坊门城门之前出城,要不然,今晚就得在牢里过一夜了。
今天没卖完,明天也不可能专门再来长安一趟卖狗。
“好吧,就便宜些都给你们了。”
三只狗崽,四十个蒸饼的价钱,一只只值十三个蒸饼。不过乡下土狗,确实便宜。
付了钱,张超把三只小狗装入自己的筐里,抱小狗时它们还伸出舌头在张超的手指上舔着。
“老爹,我们再买只猫吧?”
“也行。”
卖狗的旁边就有卖猫的。
张超选了一只虎纹的猫,又选了一只黑白纹猫,也是小猫。老爹本来说要买大猫,这样就能抓老鼠看家,不过张超觉得还是小猫好,从小到大的养着,能更有感情。
两只猫更便宜,总共才一百文钱。
天色还早,但张超爷俩该办的事情都办完了,也就没必要再留在西市闲逛。今天接了这么多的单子,得早点赶回家去准备材料,和面发面呢。
出了西市又回到延平门。
崔琰还在那里值班,见到他们回来,便笑着上前打招呼,又叫来自己家的车夫。
“这是我家的车夫崔安,让他送你们回去,也认个路。”
老爹客气的道谢,说了几句话,便告辞离开。
崔安赶着黄马拉的车子送爷俩回家,一路上虽然很颠簸,但却节省了许多脚力。后晌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到了家了。
一到家,柯山几个就都已经先回来了。
远远的,几个人就满面通红的跑来。
“三郎,馍全卖完了,可好卖了,好多人都抢着买呢。小半天就给卖光了,好多没买着的还跟我们预订明天的呢,还有好几家店都提前给了定金呢。”
柯山和柯山两个拿回了三千多文铜钱定金,还有许多口头预定了的,加起来,都接了不下两千个黄馍馍的预订了。这还是他们带去的馍太少了,只有五百个,好多人都没吃到。要是他们晚点回来,肯定还能接到更多预订。
赵叔王叔以及小八和小十三,两人也各带了不少预订回来。
“反响热烈啊,咱们的馍算是一炮打响了。”张超虽然早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可也还是非常高兴。
“咱们明天起码得蒸一万个馍出来。”长安已经说好明天限量卖五千个,蓝田宁民玉山三县,每县起码要一千多个。再加上张超还答应给药铺以及崔琰那里送些,因此一万个肯定是得要的。
一石糜子面配水配老面配红豆配枣泥,最后能蒸出两千个馍来,一万个馍光糜子面就得五十斗。还得好几十斗的红豆和枣。
碾米磨面,煮豆蒸枣,还得揉面发面,做馍蒸馍,都得要很多时间。
昨天八个人忙了一天做了两千个,明天要一万个,八人肯定是做不出来的。
张超决定加大黄馍馍制作团队的人手。
“柯五叔,你去请村正来下,咱们请村正帮我们召集一下村民,跟乡亲们说说,看有没有人愿意来我们这里帮忙。咱们先请二十个人,来做一天活,包一天三顿,另给二升糜子。”
昨天给柯山他们的工钱是一天一百钱,相当于三升糜子面。今天张超再准备请人,立即就降到一天二升糜子面了。不过张超也不要求都得是男丁,妇女或者年青的小伙姑娘也是可以的。而且一天包三顿,还另给二升糜子,这在乡下农村其实已经是很不错的条件了。
果然,柯山他们都没说什么,连老爹也没说什么。
虽然张超减了工价,等于多赚了钱,可大家觉得这黄馍馍是张超自己的手艺秘方,赚钱也是应该。大家只是来帮工赚钱的,给多给少得看主家意思。给多,那是主家大方,给少,也正常。只要大家觉得工钱还划算,就会来。
“我让我婆娘来帮忙。”柯山立马道。
柯五也忙说让他婆娘也来帮忙。连柯小八柯小十三,都说要让自己的娘和嫂子姐妹过来帮忙。
赵叔也笑着问张超,“我可以让我家婆娘也过来做工不?”
“当然可以,如果你们愿意让自己的妻子姐妹过来帮忙,那是最好不过了。我也答应大家,优先请你们的家人来做工。”这也算是一种自己人的福利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二十三章 招兵买马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赶来了张家院里。
须发花白的村正柯老爹更是亲自牵着一只老公羊,让婆娘抱了两只鸡过来。其它的乡亲们也都差不多,这个提个筐装着二十个鸡蛋,那个抱了只鹅。还有这个拎着一块熏肉,那个提着几尾鱼干的,总之就没有空手的。
大家都已经知道老铁枪的儿子拥有了一个独家秘方,能让蒸饼不酸,还发的蓬松的很,做出来的蒸饼又好看又好吃,听说长安城里的达官贵人们都争抢着预订呢。
现在张家要请人做工,一天起码两升糜子面起,还包一天三顿。这么好的条件,哪家不愿意。冬天的时候闲着也是闲着,在家还只能吃自家粮食,现在来张家帮忙不但口粮省下了,还能倒赚二升,哪个不想来。
这么好的条件,甚至比种地都划算多了。
不过还是村正最豪爽,居然一出手就是一只羊两只鸡。看的出村正会来事,还美其名曰这是儿子柯五拜张超为师的礼物,没其它意思。
老爹要推辞,张超倒不客气。自作主张把各家送来的礼物都收下了,都是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况且大家想来做工,而他能满足。
院里,临时摆起了一张高脚长桌,后面摆了几把胡凳,张超请老爹和村正先坐那,自己则坐在边上。
一时间,张超觉得自己也有几分村里名望人物的感觉。
“三郎,咱做馍也要不了这么多人,你收了大家礼,这下怎么安排?”老爹低声问张超。
“放心吧,我都有安排。”
张家沟不到五十户人家,但却有五百多口人,这年头都是几代生活轻易不拆户的。村里总共有三十来个府兵,现在有十个府兵在家,还有二十多个在番上和车骑府当值。剩下的青壮男丁还有百来个,其余的则都是老人妇女还有孩童少年。
现在铁枪牌黄馍馍算是一炮打响了,以后每天销售个一两万个馍肯定不是问题,甚至只要产量能跟的上,销售个三五万都可以。
张超打算把黄馍馍做成一个品牌一个产业,一个带动全村经济的产业。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打算走产业化道路,提前做好规划。
但这个黄馍馍生意,张超不打算做成什么公司工厂类型,而是准备弄成一种家庭联合手工做坊,让各家都能参与进来。
“各位乡亲,诸位叔伯婶子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做的黄馍馍在外面卖的很好,好多人预订,今天就有上万个馍的预订捏。不过这么多馍,光凭我一家几个人也做不出来,因此呢,我想请全村的乡亲们帮忙一起做。大家放心,每个来帮忙的,我们都给粮食,一天最少二升粮,还包三餐。”
听到张超亲口说出一天二升粮,包三餐这样的承诺,院里的人群都激动的议论起来,还有人给张超大声叫好。
“具体的分工呢,大家听我安排。”
张超打算把整个黄馍馍的生产弄成流水线形式,各道工序分工。
“老爹,你负责从乡亲们手里买粮,糜子、麦子、红豆、大枣,咱们收的价格,都比外面的市价高一些,咱不能让乡亲们吃亏,得让大家占点实惠。”
老爹负责的就是黄馍馍生意的第一道,收粮。
老爹点头应承下来。
接着张超又公布了接下来几道工序,是将收购来的粮食粗加工,也就是碾谷去壳,磨米成面,以及筛子去杂质石子。
这三道工序其实很简单,村里有大的石碾子也有石磨,都是村里公共财产,属于全村共用的。平时哪个要用,只要提前拿把小扫帚放在没人用的碾子磨子用,就表示接下来要用。
张超的打算是把这三个工序交给村里年长点的妇女,另外雇佣村里的骡子。用骡子推碾拉磨,妇女还是能很轻松完成的。
碾米、磨面、筛面,每工序各三个妇人,另外碾米和磨面各雇佣村民的两头骡子,骡子也按人工算,这样等于这三道工序就是十个人工了,每人工都按一天两升糜子另包三餐算。
然后是和面、煮豆蒸枣这两道工序,也各由三个妇人承担。
等面初次发酵一个时辰后,由张超把酵头和碱面配好后,再交给另一组妇人重新和面,然后再进行四个时辰的二次发酵。
等发酵完后,就是做馍馍和蒸馍馍这两个工序了。
一天上万个馍,张超家肯定蒸不过来。因此他的安排是把馍放到村里其它各家蒸,就用村民们的蒸笼和灶,甚至是他们的柴火。
做好的馍就放到各家灶上蒸,用他们的灶和蒸笼也都会给点钱,用的柴火也都算钱。
这些工序,张超都安排给村里的妇女们,一共安排二十个妇人,加一起,就是三十个人工了。
“最后我们还将设一个销售组和一个配送组。”
看到村里好多男人都有些心急,等了半天都是些老娘们的事,他们不由的急了。
“我们将招十个比较能说的叔伯哥哥们,你们的任务就是带上我们的黄馍馍样品,去长安和周边各县乡,向那些酒楼茶铺甚至是蒸饼店和驿站以及地主大户家,向他们推销我们的黄馍馍,争取得到他们的订单。”
“你们拿到了订单后,配送组则负责把馍送过去。”
张超没有说让所有人都成为销售,而是分成销售和配送两组,也是考虑到这个时代的好多村里人都没怎么见过世面,更不怎么会做生意。因此他才选用村里比较灵活,那些见过世面的人去做销售,然后让其它人则只专门负责配送。
这样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大家的能力。
为了让那些销售者更加用心,张超还特别提出了业绩提成这一奖励制度。销售员有保底工钱,但只要每月销售超出保底的数量后,就能按每百个多少钱拿到提成,你销出更多,就能拿到更多提成。
“初步定十个销售,二十个配送。”
“收粮组定五个。”
如此一来,张超总共雇佣二十六个妇女,三十四个男村民,还有四头拉磨推碾的骡子,另外还要雇村民的二十头骡驴,以做为配送员的脚力。最后一合算,除掉张超父子,等于是雇佣八十四个人工。
八十四人工一天的基本工钱,就是一百六十八升,折一石六斗八升糜子面了。
老爹皱了皱眉,“是不是请的人太多了?”
“现在是有些富余,不过咱们以后肯定会越卖越多,早点把这整个生产流水线排起来,才会更有效率。”张超觉得这个总人工数量一点也不多。
不过虽然要雇佣五十多人,二十多头骡驴,可也还只达到村里小部份人。村里成年的男女可是有小三百的。
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