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宦官又一连为刘德引荐了儒法黄老派的几位巨头。

    然后,就来到了一个年纪四十多岁差不多五十岁。在一众巨头中显得格外年轻的男子生前。

    刘德抬头看着他,挥挥手,制止了宦官的介绍,上前一步。揖首拜道:“敢问可是子都先生当面,学生刘德谨拜之!”

    若论当今天下,那个文人,刘德最尊敬。

    毫无疑问,除了胡毋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胡毋生字子都。刘德当面称为子都先生,并无不妥。

    这男子微微愣了愣,不得已,与刘德对拜苦笑道:“臣不敢当殿下如此重礼!”

    “当得起!”刘德再拜道:“先生筑馆麓台,授业传经,有教无类,小子素来敬重!”

    当今天下,只有胡毋生这么一个巨头,公开的在麓台授课,来者不拒,甚至某些贫寒子弟,还能受到胡毋生的接济。

    前世之时,刘德曾听人说,胡毋子都的麓台学苑,前后二十年,教育出了千石官员不计其数,两千大员数位,丞相一位,其余乡间官吏,数不胜数。

    没有胡毋生二三十年的辛勤耕耘和播种培养出来的数以千计的知识分子与官员,董仲舒、刘彻想玩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想都别想!

    对于这样的人,再怎么敬重都不为过!

    刘德于是再拜道:“我闻先生麓台著述,教授子弟,异常辛苦,我愿上奏皇父,请立麓台为国苑,一应支出与开销,俱由少府报销,使先生能广招师长,大开山门,收录天下有志之人,无论贫贱富贵,有教无类!”

    胡毋生闻言,瞳孔陡然放大。

    这是日思夜想,做梦都想要获得的东西啊。

    当年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孔子能教育这么多弟子,除了学生们奉献的学费外,要是没有他的先师子夏、子贡,颜回等弟子在一边帮忙,根本不可能做到。

    他也曾想过,留几位学业完成的弟子在门下帮他教授学生。

    但没钱啊!

    他门下又没有一个子贡那样的有钱弟子,学不了孔子当年的手段……

    他连弟子们练字和读书所必须的笔墨有时候都负担不起!

    就更别说给那些有成的弟子开工资了。

    为此,他不知道发愁过多少次了!

    如今刘德一见面,就抛出这么大的一个好消息,怎能让他不激动不高兴。

    于是,胡毋生也顾不得什么保持形象了,立刻就跪下来拜谢道:“老臣为天下士子与贫寒子弟拜谢殿下厚恩!”

    “先生不必多谢,这是应该的!”刘德笑着道。

    支持胡毋生,对刘德来说,可谓一箭三雕。

    首先,胡毋生能安心做教育事业,在这个时代,每多一个读书人,汉室的国力就增强了一分,而这是刘德所喜闻乐见的事情。

    读书人多了,特别是贫寒子弟多了,刘德的考举规模才能不断扩大,否则天下总共就几万十几万读书人,还玩个屁的考举啊,改成科举算了!

    其次,胡毋生的麓台学苑获得国家扶持,财政支持,说不定就能让一代恶人公孙弘摇身一变,成了麓台学苑第二任山长……

    再者,就是刺激诸子百家了。

    黄老学与法家,什么都好,就是他们只教育贵族和大地主子弟,这一点很不好!

    必须引入竞争,让这些家伙乖乖的去从事教育事业。

    ps:  还有3更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两百二十节 三个条件

    左右众人,看到刘德与胡毋生两人三次对拜。

    许多人顿时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

    特别是如今谁不知道,白纸是掌握在刘德手上,被严格保密的一个产业?

    刘德现在公开支持胡毋生办学,那么可以想见,胡毋生岂非是能拿到大量的廉价甚至免费白纸?

    要是那样的话,其他诸子百家还玩什么?

    胡毋生有了刘德的支持,必然以十倍甚至百倍的速度来传播和宣扬他的学问与理论。

    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也就罢了。

    万一,刘德要是在将来的考举,偏向胡毋生的学派,譬如说玩个一次录取一百人,结果七十个出身麓台……

    这些巨头,此刻是真慌了。

    他们可以不在乎功名利禄,也可以不在乎个人的荣辱沉浮,但他们各自学派的命运与未来,却不能不在乎。

    “殿下,老臣若是也开山门,广收门徒弟子,不拘地位贵贱,是否也可请殿下上奏陛下,与老臣的《诗》同样待遇?”申公是第一个反应过来,放下面子,恳求的。

    这对申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

    当年,他也不过是个寒门士子,有幸得到他的老师浮丘伯教导,学习文化,后来又与师兄楚元王刘交、弟子楚夷王刘郢合力,整理《诗经》,刊行天下,成为鲁诗派的开创者。

    自从他因为与刘戊闹了矛盾,愤而辞官之后,这些年就一直在广收弟子,只是不如胡毋生那样大张旗鼓,来者不拒而已。

    更何况他的老师浮丘伯是荀子的亲传弟子,荀子这一派的人,本就是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

    不要忘了,李斯就是荀子教出来的!

    “自然可以!”刘德笑着回应,他站起身来,对着诸子百家的巨头们道:“诸位大贤长者。只要愿意开山门,收弟子,小子都愿效子都先生之例……只是,有些条件……”

    “殿下请说……”张恢站出来拜道。作为法家巨头,张恢当然清楚,皇室做事,绝对不会有心血来潮,或纯粹的敬重等个人问题。

    特别是刘氏立国五十多年来。就算孝惠皇帝的一举一动都是有深意的!

    而刘德……

    据张恢在长安听到的传言和弟子晁错所说,是从小就被养在太宗孝文皇帝膝下,坊间传闻,当年,刘德的名字都是太宗孝文皇帝所取,意为德者治之。甚至还有人说:‘上以为皇次孙类己,于是复对皇后道:朕后世,此子当王天下!’。

    反正,这些版本的流言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被传的人尽皆知。

    虽然张恢从他的弟子晁错口中得知,这些流言。都是天子故意放出来的。

    但从这些流言以及晁错的描述中,张恢很清楚的看到了一个行事果断,懂得分析局势,同时城府深重的皇子,储君。

    这样的人岂会受到感情啊个人喜好的影响,而妄自行事?

    必有深意!

    不是宣扬其政治主张,就是为其地位造势!

    不过……

    这样的储君、皇帝,正是法家的最爱!

    满脑子仁义道德,循规蹈矩的皇帝,显然用屁股想都知道。肯定不会重用法家。

    只有野心勃勃,胸有大志的统治者,才会对法家重视、厚遇。

    刘德想了想,对众人道:“诸位长者。打开山门,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教化万民,小子与父皇必然是欣喜的!”

    “然……”刘德低头看着地面道:“小子的条件之一是:所有入读士子,必须经由县令登记名字、籍贯。清查无有罪案、劣迹在身!凡不在官府登记的,一律不可入学,一经查获,以律法问罪!”

    这是必然的!

    否则,万一有权有势的人家的儿子犯了法,改个名字藏进书院中,谁能找到?

    自古以来教书育人之地,在中国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别说官府了,就是皇帝,也轻易不敢进去抓人!

    没有这个预案,这些学校,迟早都会变成藏匿豪强贵族犯法子弟的地方。

    众人听了,却是对视一眼,这个条件完全能接受,于是纷纷点头。

    刘德继续道:“其二:所有山门学生,必须通过由官府与诸位长者共同主持的考试,才可准予毕业,发放由学苑与所在地郡守衙门共同签发的文书印信!余者皆不可发放任何证明文书!凡是非通过正式考试,即自行休学者,诸位必须将之除名,不可再视为弟子!读书之时,犯法者,亦如此!”

    这就是刘德留下的暗门了。

    要是放任这些人的学校,官府却没有相应的制衡力与威慑力。

    时间一久,用屁股都能猜到会发生什么?

    看看东汉的太学生,再想想明朝的秀才公们,还有北洋有事没事就上街散步的大学生们。

    刘德可一点都不希望,二三十年后,他想推行某个政策,结果跑出一帮举着‘汉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就在今日’的牌匾的大爷们。

    学生好好读书就行了!

    只要还没到亡国灭种的绝地,就不需要他们跑出来唧唧歪歪。

    而且大多数的学生运动都证明了,学生们的一腔热血,常常被一帮冷血自私无耻的学棍和政客利用了。

    所以刘德得给学生们上个紧箍咒。

    再没有比毕业证书,更能让学生们安分守己的玩意了。

    但刘德这个条件一提出来,许多人都开始犹豫了。

    只是考虑到,官府确实有这个权利,而且,刘德所说也还合情合理,更还保留他们的一些权利,勉勉强强,他们想着国家承认与支持还有财政补贴的好处,才不情不愿的答应

    “其三:所有入学士子,我会上奏父皇,每岁每人补贴一千钱,发放米十石,油盐一升,,诸位长者,必须保证,所有补贴物资,皆由学生自己手持官府发放的学籍文书去官府衙门领取,而不可以任何借口,代替学生领取!”刘德严肃的道。

    很显然,刘德在这里又留了一个暗门。

    这是为了防止有人贪污同时也是一个制衡手段。

    每年每个学生补贴一千钱,十石米,一升油盐。

    这是必不可少的要给读书人的福利。

    否则,这些学苑里的学生恐怕就没有来自底层的学生了。

    这对刘德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而且这个政策一出,显然就能收买人心,特别是读书人的人心。

    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来没有那个朝代那个政府补贴过读书人……

    ps:  第三更了,还有2更,继续码字去,求订阅 …0…

    嗯,明天目测也是5更。

    但后天目测只能2…3更。

    原因,咳咳,我后天要陪老婆逛街买衣服,嗯,你们懂的,所以我提前跟大家请假先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两百二十一节 教育之野望

    但是,刘德的话,就不那么让在场的巨头们舒服了。

    不管哪个学派,总归认为自己是君子的。

    君子怎么能被怀疑?

    君子怎么能被监督?

    对刘德话语明显带着的提防与不信任,很多人心里非常不舒服!

    只有申公与张恢等少数几人是坦然面对的。

    张恢好解释,法家喜欢秩序,为了秩序牺牲点个人利益他们能接受。

    申公则是他受的教育是荀子的思想,荀子提倡人性本恶,所以也没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但其他人就未必了。

    “殿下……”一位巨头出列道:“夏校殷序周痒,三代共之,教书育人之地……”他垂首道:“请殿下三思!”

    其他人纷纷道:“请殿下三思!”

    刘德听了微微一笑。

    这还真是个好借口呢!

    当然,刘德相信这些巨头完全不可能贪墨给学生那点钱。

    这一点,刘德能用脑袋担保!

    看看这些人,每一位都是各自学派的巨头。

    人品道德修养方面,天下公认!

    但是,他们清廉,他们不贪,不代表后来者不会,更不代表将来他们的家属不会!

    最重要的是,补贴由政府发放与老师发放,是两回事!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讨论的余地。

    不接受刘德的条件,大可以自己去单干嘛……

    学术自由,刘德管不了,也懒得去管,但想拿财政补贴,国家官方支持与认可,就得服从他立下的规矩!

    当然了,话不能说的这么直白,得婉转些,给这些巨头一个台阶下。

    刘德笑着看向众人。抬手道:“诸位长者所说,小子安能没有考虑,学校,教化之重地。人伦之场所也!”

    刘德热情的道:“我会上奏父皇,请立法,学苑之中,文官下车,武将下马。每所学苑,再赐以学田若干,用以奉养师长,抚恤孤独,其以彻侯例!”

    这是后世官学常用的一个手段,某地官学,必然有学田若干,来给官学的老师与贫困学子补贴。

    但刘德在后世的学田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就是这些田赐给某个学校了,但管理权与使用权不归这个学校具体的某个人所有,而是作为彻侯的食邑一样。每年到了收获季节,将这些田的收益拨付给学苑。

    所以,这些田可以离这些学校十万八千里。

    这就能杜绝学田开着开着变成了私人所有,更能在学校不听话的时候,朝廷想收回就收回。

    少了许多麻烦,而且便利不少。

    再加上学校里文官下车,武将下马的规定,给足了诸子学派面子。

    巨头们一听,马上就知道,刘德是铁了心一定要学生们自己去领补贴。否则,他就不会发!

    文人们通常都是碰到了硬钉子后,就会自动自觉的绕行。

    而且,仔细想想。貌似刘德殿下所说也很合理啊……

    由朝廷发放补贴,显然是在告诉学生们,谁在养他们,是明述君臣之道嘛……

    身为臣子,他们怎么可以跟天子抢人望呢?

    这么一想,许多人心里就舒服多了。

    于是。大家都避而不谈学生们必须自己领补贴的事情了,选择性的无视了这一条。

    立刻就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了,到底多少学田供养一个学苑,有没有一个硬性标准。

    不然,要是大家都一样,那么,那些弟子比较多的人,岂非是吃亏了?

    要知道,这可是学田啊!

    一旦定下来,只要朝廷不回收,就能世世代代的为学苑输血,只要利用得当,就能保证自身学派千年繁荣!

    张恢对此是深有感触的。

    杂家与名家并入法家,不就是这两个学派传承几乎断绝,为了延续下去,只能选择与法家融合吗?

    而彼时,杂家与名家,若有这么个制度,能保证他们的传承,他们是否还愿意与法家合并?

    “以小子目前的浅见,我认为,诸子学苑,每人一亩学田,应该是恰当的……”刘德解释着:“每三年,朝廷与地方官府进行一次审定,以决定学田数量!”

    每人一亩?那就是说,那一派的学生弟子多,那一派就占尽上风喽?

    于是,儒家各派系顿时大喜。

    特别是胡毋生与欧阳和伯两人,更是喜上眉梢。

    如今,儒家派系里,最大的两个山头就是他们两个!

    但其他人也没什么不满。

    特别是一直以来被公羊派踩在脚下的谷梁派的巨头张放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有了这个政策与利好,谷梁春秋,应该能喘一口气,延续下去了!

    刘德却是在心里笑了起来。

    每个学生一亩学田,看起来好像很多。

    但其实,毛毛雨啦!

    又不是真把田给学苑不过是假给学苑。

    刘德自己在心里算了一笔账。

    此时田税是三十税一,也就是说,一亩土地,出产四石粟米,一亩地的田税不到十五斤粟米……

    然后,刍藁税,一百亩是五十五钱,平均一亩一钱都不到!

    就算天下有一百万读书人,汉室政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