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略-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严氏父子站了出来,徐阶自然不甘落后,他继续道:“况且,此次有当地海盗做内应,若非戚将军指挥有方,恐怕早就酿成大祸,一发不可收拾”。
末了,他不失时机的补充一句:“这么大的动静,为倭贼做内应的,怕不止当地海盗,或许另有其人。微臣觉得剿灭倭寇的同时,也要严查这些败类”。
徐阶此言,用意十分明显:既不同意严氏父子所说,又刻意提到要严查为倭寇做内应之人。
在对待剿倭的问题上,徐阶的做法时有变化。
当初,身为直浙总督的胡宗宪,重用俞大猷、戚继光,抗倭颇有成效,但因他曾是严氏一派所举荐,徐阶便对他极为排挤。
而胡宗宪之子也却有贪墨之实,有人弹劾他,自然要岌岌可危了。
如今,徐阶再次提出要严查通倭之人,其意究竟是真为抗倭,还是另有所指,就不得而知了。
内阁表态,其他人自然就知道该怎么说了。
都督府:剿贼之战,刻不容缓,通倭之败类,更要严办。
兵部:全力抗倭,一个不留。
…………
“速向江浙一带驻军去旨,就近调集两万兵马,全力抗倭,由戚继光统领,并命当地布政司会同有司衙门,全力筹备粮草”。
朱厚熜有些不耐烦道:“大致就是此意,你们看着拟,速办”。
显然,皇帝对方才那些文武所说的抗倭‘高论’,不以为然。
都退下吧……
司礼监事兼总督东厂的黄锦一直侍候在左右,众人退去后,他缓缓为皇帝端上一杯热茶,试探性的问了一句:‘万岁,要不要派人去当地看看?’。
黄锦与朱厚熜关系极为特殊,当朱厚熜在王府做世子时,他就是伴读,从此之后,便一直侍奉左右,深得信任。
在一些大事中,黄锦也能进言,而皇帝往往也能听的进去。
当初,仲逸被严士蕃陷害,在宛平县与一个叫馨儿的女子共处一室,后被押入刑部大牢,此事就有黄锦的进言,虽说皇帝已有主意,但他还是起了一些作用。
皇帝刚刚议过东南抗倭之事,黄锦所说的‘派人到当地看看’,正是指派东厂的人到江浙一趟。
此举用意大有看头:若真有人通倭,让当地衙门去查,自然是徒劳无功的,让东厂的人去,才会事半功倍。
“这次,就不要他们去了,朕有更合适的人选”。
朱厚熜向黄锦吩咐道:“传北镇抚司千户石成、英勇千户所千户林宗武”。
“遵旨”,黄锦缓缓退了出去。
片刻之后,石成立于堂下。
“你从锦衣卫中抽调一百人,会同你们在江浙一带的眼线,替朕去办一件事……”。
朱厚熜扔下一张纸条,石成急忙捡起,细细看一遍,随后放入炉中。二人再未言语一句,石成恭恭敬敬退了出去。
“林千户,这边请”,石成走后没多久,黄锦便来传林宗武面圣。
“上次西北甘西练兵,到底练得如何?还没机会一试,此次东南倭寇来犯,你们英勇千户所,是否有意一战?”。
当初北征时,朝廷派出一支‘奇兵’,由林宗武统领,与鞑靼血战多次,最后三百人紧剩七人。
此战,一战成名。
回京后,这七人全部升职,也就是那个时候,宗武从百户升为千户,朱厚熜抽调一千余精兵交由他密训,并派出副千户谭辽协助。
后来,鞑靼直逼京城,宗武所率的千户所两次建立奇功,被皇帝赐‘英勇千户所’,他也从五品升为从四品,并在麾下十个百户所外,特加一个百户所。
朱厚熜特意叮嘱:“这支人马还要扩充、还要密训,终究是一柄随时可插入敌军心脏之利刃”。
既是利刃,有外敌来犯,岂有刀不出鞘之理?
“末将及属下全体将士向万岁请旨剿倭,若不能全歼来犯之敌,那怕战至一兵一卒,也绝不苟活”。
林宗武拜道:“末将再次请旨,请圣上恩准”。
朱厚熜微微摇头道:“不但要胜,更要活着回来见朕。战事十万火急,你等速速南下,轻装而行,到江浙后,自有人接应”。
“末将遵命……”。
第403章 侍读不好做
东南战事依旧,戚继光率部全力抗倭,就近驻军奉旨抽调两万精兵向海盐县靠拢,浙江布政使司及周边有司衙门正筹集粮草,以供军需。(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戚继光指挥抗倭多年,颇有成效,如今又有兵马钱粮支持,控制大局并非易事。只是此次倭寇分多处登陆,又有内应相助,围剿已从内海上岸的倭贼,尤为迫切。
浙江布政司已命当地各州府县衙门,有序组织当地百姓撤离,并统一安排临时居所,安排吃住用度。
此举用意再明白不过:既可令百姓免受惊扰,更能让朝廷将士放开手脚去与倭贼决战。
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率百名属下先行,英勇千户所千户林宗武所率的千余名将士紧随其后。
为免于一路调换马匹及惊扰百姓,两支人马从天津海岸登船,顺风顺流、一路南下。
……
从翰林院出来后,仲逸径直去了裕王府,东南抗倭之事目前还影响不到翰林院,他这个侍读,依旧要去王府‘侍读’。
眼下朝中议论最多的还是倭贼,内阁六部如此、都督府如此,裕王府自然也不例外。
相比以往,此次抗倭似乎多了些看点,仅是有人做内应一项,就足以令人遐想,一旦开始彻查此事,比战事更为耗时,更为复杂。
相比有些帝王子嗣众多的情形,裕王几乎连个竞争对手都没有,那九五之尊的大位非他莫属,但他的处境却也好不到那里。
来裕王府侍读后,仲逸与这位后继之君也渐渐熟悉起来,朝中人人皆知,皇帝朱厚熜表面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很冷淡,或许因其他皇子的缘故,也或许是朱厚熜听信了什么说法。
在仲逸看来,这些说法并不足以为信:朱厚熜心中已有继位人选,且早有部署。
单从朝中与裕王府有关的人来看,高拱跟随裕王多年,在王府侍讲近十年之久,深得其信任。
如今高拱已拜文渊阁大学士,另有徐阶、张居正等人也与裕王府来往甚密,当初,高拱就是徐阶举荐。
这三人如今已身居高位,他日裕王朱载垕继位,势必会更为倚重,执掌大权不在话下,身为皇帝的朱厚熜自然能看的明白,看的透彻:他有意为裕王府栽培势力,其中之意自不用说。
做翰林院侍读以来,仲逸一直在琢磨此事:前车之鉴,如今,他做了裕王府的侍读,又是不是皇帝特意安排呢?
在此之前,朝中一直流传说仲逸背后之人正是皇帝朱厚熜,正因为此,他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庶吉士升为六品侍读。
这种说法是有‘充足’理由:当初,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影响甚大,朝中几乎人人皆知,这本是由刑部等三法司查处的案子,皇帝却交由北镇抚司查办,而且明面上由仲逸督办。
此事之后,他也提前结束庶吉士的考核,升为翰林院七品编修。
后来鞑靼军南下来犯,直逼京城,去与他们谈判的也是仲逸,连同去大同府核查平虏将军仇鸾怯战一事,亦是如此。
按理说,这样的差事,更落不到仲逸的身上,尽管依旧有北镇抚司查办,但明面上依旧由仲逸领了钦差副使的头衔,回京后,他便由七品编修升为六品侍读。
如此破例安排,让人不得不有了这样的说法:若非皇帝有意为之,恐怕再过五年,仲逸也做不到六品。
也正是因为此,有了另外一种说法:仲逸被派到裕王府做侍读,是为‘盯着’王府,一种类似锦衣卫的角色。
侍读不仅可以出入王府,更能与裕王对话,所谓文如其人、坦露心迹,久而久之谈古论今,仲逸自然能‘读出’裕王心中之想。
此举,远比锦衣卫密探来的直接、透彻。
这种说法似乎已成共识,起初,就连仲逸本人也隐隐觉得似乎有些道理,直到前些日子师父凌云子来京后,他才知道此事并非如此。
按师父所说:世上之事,大多不会只有一种选择、一个目标、一种结果,往往在起初有多种谋划,每种谋划之后又有各种应对之策,只是情势多变,意外大多不为人力可控,事情的结局,也就有了多种可能。
而最终的结局往往并非起初所愿,至少不全是。
据此,也就不难理解:皇帝朱厚熜派仲逸到裕王府侍读,或有为王府留有一双‘眼睛’的打算,也或许确有为这位后继之君培养新人的计划。
当然,或许两层意思兼有之。这要看他自己如何去把握了。
裕王府,王府侍卫来报:去客堂喝茶。
仲逸心中不由笑道:今日,不用去后花园种高粱、大豆,也不用去木亭下对弈了。
“今日,我们就不读书了,眼下东南倭寇来犯,朝中所议皆是此事”。
朱载垕笑道:‘咱们也说说这抗倭之事?如何?’。
这并不意外,说起抗倭,仲逸还真有话说。
单论战事,无非兵马、钱粮这些,但此刻既不在两军阵前,更不是在运送粮草的路上。
“殿下,说起抗倭之事,时有来犯,时有狙之,来了灭之,灭后复来,反反复复,从来都不消停”。
仲逸抛了一句:“难道,除此之外,就再无别的路可走吗?”。
明眼人都能品得出来,这是在等裕王的看法。
“既来之、则灭之,有何不妥?”,朱载垕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难道?我们也学他们,打到倭国去?’。
这话说得,该如何应答?
“殿下,下官斗胆,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仲逸试探的说了一句:“若是能开海禁……”。
没错,是关于海禁的事儿。
在大明,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也是一个极为微妙的话题。
太祖皇帝朱元璋曾下旨寸板不得下海,永乐大帝派郑和下西洋,开创了历史壮举,但只限于朝贡贸易。
如此,也并未为百姓带来太大的利益,与沿海各国厚往薄来、大加赏赐,间接也是一种负担。
从此之后,朝廷对海禁多有变化,但还是以强化为主,到嘉靖帝时期,已是高度强化。
“仲侍读,此处就你我二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朱载垕自然看出仲逸的心思:“就事论事,只要为朝廷大计,总是可以说的嘛”。
第404章 樊郎中的困惑
午后,裕王府。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天气不错、阳光明媚,茶不错,交谈甚欢。
此刻,仲逸基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来王府侍读以来,今日总算迈出一步。
说到开海禁,不仅是因最近在浙江发生的倭寇作乱一事。
沿海一带居民,无论下海捕鱼为生,运送货物,甚至出行方便,都离不开那一只船,很多的船。
朝贡贸易,民间贸易,沿海商路一旦打开,各国商船可带异国货物来大明做买卖,大明也可将丝绸、瓷器、茶叶、玉石销往海外,换回来的便是真金白银。
渔业兴盛可缓解粮食欠收,沿海百姓吃的东西丰富了,恐怕连京城的各大酒楼都会多出一串长长的菜单,皆是各种鱼、虾、蟹。
“殿下,凡事有利弊,一旦开放海岸,务必要保证往来我大明的船只不能被抢、被盗”。
说到这里,仲逸再次说到了倭贼:‘开放海岸,我大明派出巡海船只,设固定哨卡、炮台,只有有银子,既可盈国库,更能固海防’。
一向很少在仲逸面前表态的朱载垕,一反常态:“此事关乎千秋大业,禁海这么多年,千头万绪,等同于一片空白,重新开始”。
怎么做,很重要,有时迈出第一步更重要。
否则,想法、说法,永远变不成做法。
今日这‘书’读的不错。
毕竟此事要皇帝朱厚熜最终拍板,裕王能有这样的表态,至少在共识这一点上,已经迈出一步。
谈的不错,裕王竟破例留仲逸在王府用晚饭,王府的饭菜口味不错,但并不奢侈,吃的就是一种感觉。
…………
晚饭后,仲逸本想去看看穆一虹,眼下,她正忙于筹备诚信堂。
“算了,最近洛儿总是去穆一虹那里……”。
仲逸摇摇头,还是回自己的仲府吧。
才到仲府,却见客堂灯亮着,宋洛儿还真没有去穆一虹的住处,她与仲姝正与一名男子说着话,看来是有客来访。
樊文予来了。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先听那个”。
仲姝与宋洛儿离去后,樊文予立刻凑上前来:“一会儿,还是去我府上吧,待会喝醉了,怕是弟妹们该不高兴了”。
“先说坏消息,万一受不住,后面的好消息还能顶一顶”。
仲逸说道:“我正有此意,好久没有好好喝一杯了,今晚就在兄长的府上住,不回了”。
樊文予身为刑部郎中,他所说的坏消息,十有八九是案子的事儿。
果不其然,他直接开口道:“就是那户部郎中赵谨、兵部郎中严磬,相互勾结贪墨军备一事,怕是查不出什么结果了”。
当初,因李序南在户部被赵谨栽赃一千两库银之事,虽有仲逸在暗中摆平,但此事却无意引出两点:李序南挡住了他的上司——户部郎中赵谨的财路。
此外,赵谨之后,还有兵部郎中严磬。至于在身后的,便是后军都督府的人。
李序南因此事去西北,便是最好的证明。
支开李序南后,樊文予通过在刑部的便利,多方打听户部与兵部关于军备之事,尤其与后军都督府有关的。
结果,越查越不对劲儿,刚查出一点眉目,便没了下文,而且之前查出的那些证据,也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势下,渐渐的消失了。
“若非赵谨与严磬的能量太大,便是他们身后之人神通广大”。
樊文予不由的说道:“这事儿,说来也怪,就像是有人在背后跟着我一样,做什么事儿,都有人盯着”。
身为刑部郎中,樊文予从刑部照磨、主事步步走来,当初在蠡县做知县时,他也时常断案,多年历练,对刑名之事颇为熟知,绝非一般人可左右。
能让这位樊大人如此被动,已足以窥见此事背后复杂之处。
“先不说这个,好消息呢?”,仲逸笑道:‘说来听听,或许那个坏消息还有转机呢’。
呵呵,转机暂且不论,不过,二者还似乎真有关系。
见仲逸不再纠结于兵部之事,樊文予也顺着新话题说道:“据听说,咱们这位李序南知府大人,快要回京啦”。
一听此言,仲逸便拉着樊文予向外走去:‘好,就冲这两个消息,就够喝一顿大酒了,这便去你府上’。
喝酒之人,品酒之人,一旦细论起来,讲究就多了:酒要好,酒具要好,周围的环境也要好,大酒楼自然要比小酒馆有感觉。
当然,所有的这些讲究一旦和谈事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谈事,只要事足够大,或足有意思,喝什么酒,反倒是其次了。
……
“每人一坛,干完为止。为兄最近确实不太如意,还请仲老弟指点一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