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做塞王-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楧极目远望,指着前方一望无际的原野,十分自豪的说道:“诸位爱卿,你们看本王的江山是否辽阔?”
这是领导白给的拍马屁的机会,肃国的大老爷们立即纷纷点头哈腰的附和道:“我肃国广褒千里,水草丰美,真乃举世罕见的辽阔沃土啊。”
朱楧听着他们的奉承,心中也十分开怀,突然之间,他又换了一副十分忧愁的面容叹道:“可惜啊,我肃国虽然辽阔,但是三面临敌,北虏、西藩、南戎,每个部落都对我们虎视眈眈,尤其是我肃国粮食大丰收之后,谁都想来打一次秋风,前些日子哈密诸贼联兵进犯不就是例子吗?”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零六章 制定发展战略(二)
一 所谓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这句话虽然也只是这么说说,土木堡之变后,君王受了那么大的侮辱,也没见那个大臣去死,但老板犯了难,手下的人自然要赶紧想办法解决,这可是个表现的机会啊,不能让其他人给抢去了。
兵曹判书管子玉首先战出班来,作了一揖,恭敬地说道:“启禀殿下,臣近日也在思考我肃国的生存发展问题,刚有了些眉目,本来打算明天上朝的时候再向殿下上奏的,但殿下既然现在问起来了,那臣就在这野外空旷之地说了,还望殿下恕臣无礼之罪。”
管子玉今年四十出头,关中人,生活过的很不如意,虽然饱读诗书,见识不凡,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太扎刺,不入考官的法眼,因此混到四十多岁也只是个秀才功名,别人劝他写文章时圆滑一点,多少拍一些马屁,可是他却依然故我,渐渐地人们也就不再劝他,反而背后笑话他是个傻子。
后来赶上肃王招贤,管子玉认为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巨大的机会,因此就辞别父母妻儿,和几个不得志的人一起结伴前往肃国,希望能凭借着自己一身的学问混出一个名堂来,打那些嘲笑他的人的脸。
管子玉的策论写的很好,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一下子吸引了朱楧,朱楧由此断定他不是那些只会写几句文章诗词的小儒,更不是那些只会哗众取宠的油滑之辈,而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朱楧是个很有魄力的人,但凡是他认为有才能的人,他都会破格使用,反正整个肃国都是他的,也不用走什么法定程序。
朱楧当即将管子玉点为第一,并任命他做自己的兵曹判书,朱楧敢把一个从未当过官的人提拔到如此高位,除了看重他的才学之外,还看中他的年龄,四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饱经人世坎坷的管子玉肯定也不会犯中二,做出什么幼稚的事情。朱楧将兵曹交给这样一个人,是很放心的。
管子玉听到宣旨太监宣读朱楧的任命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本来想着能弄个县令干干就不错了,没想到一下子位极人臣,做了二品大员兵曹判书。
人生似乎总是不会缺少惊喜,管子玉当时那叫一个激动啊,抱着宣旨太监的大腿就哇哇的哭,一把鼻泣一把泪的哭,真可谓是长使英雄泪满襟,不对,应该是湿的全是太监的衣襟,搞得那个宣旨太监十分无语。
朱楧对人才都是很重视的,不遗余力的拉拢他们,不仅赏赐了管子玉一座大宅子,还派人将他的家人全都接了过来,好让管子玉可以安心工作。
管子玉自上任之后,为报答朱楧的知遇之恩,一直都在兢兢业业的工作,去的往往比开门的人还早,走的往往比扫地的人还晚,搞得兵曹的人压力非常大。但饶是如此,许多人仍对他不服气,尤其是肃王府里的老人,他们跟着肃王惨淡经营,升藩为国,到头来却被这个新来的给骑到了头上,这让他们每个人心里都不舒服。
出于人心的阴暗面,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挤兑管子玉,有些话甚至也传到了管子玉的耳朵里,但他自负其能,懒得和这些人做口舌之争,再加上他毕竟是新来的根基不稳,不敢冒然得罪人,于是就装作不知道,更加兢兢业业的工作,想用实际成绩来堵住那些人的嘴。
肃国三面临敌,生存环境恶劣,身为兵曹判书的管子玉对国家安全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上任以来一直在调查各方面的资料,思考肃国的生存发展之道,这些天好不容易有了些眉目,想等着晚上的时候梳理出来,第二天再上奏给大王,没想到大王今天突然问起来了,他这个兵曹判书如果答不上来,那就又给了那些攻击他的人口实。于是乎,管子玉当先站了出来,陈述自己的方略。
朱楧本来就很欣赏管子玉,知道他是个老成持重的人,若不是胸中已有定案,是断断不会当众站出来的,他很乐意看到管子玉大放异彩,那不正好说明了他这个王爷有识人之明吗,笑道:“管判书不必多礼,你我君臣今日就在这辽阔的草原上坐而论道,请管判书畅所欲言。”
管子玉得到了朱楧的鼓励更加兴奋,作了一揖后,直起身来,昂首挺胸,中气十足地说道:“臣遵旨!臣以为,我肃国三面临敌,不论是西面、北面还是南面之敌皆有虎狼之心,无时不刻不想吞并我肃国自肥。因此,我肃国必须是以武立国,不断地开疆拓土,用武力来争取生存的空间。”
这番话说到朱楧心坎儿里去了,虽然他贵为王爷,但肃国这险恶的周边环境每天都像一把利剑悬在他的头上一样,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朱楧微微地点了点头,重重地舒了一口气,道:“兵曹判书所言不错,我肃国的国策就是要以肃国的剑为肃国的犁争取土地,让肃国的武士为肃国的百姓争取生存的空间。”
一句以肃国的剑为肃国的犁争取土地,说的在座的文武高高登时热血沸腾,他们不约而同地跪直身子,伏在地上叩头齐声喊道:“殿下英明!我等愿为殿下竭尽全力,百死不悔!”
朱楧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句剽窃来的话居然能引起这番效果,看来二战时期德国全国陷入疯狂的状态不是人们夸张的说法,希特勒的话实在是太有感染力了,道:“众爱卿平身吧,只要我们君臣同心同德,那就算是有天罗地网罩在我们头上,我们也能给他打破!”
这话又使得群臣一阵血脉喷张,每一个男人都渴望建功立业,都渴望征服,朱楧正是给了他们每个人征服的决心及希望,他们没有立即遵从朱楧的命令站起身来,依旧跪直身子大声道:“臣等必定竭尽全力辅佐殿下,征伐有罪之国,布国威于四方!”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零七章 招降南虏
一 朱楧也被他们的豪情所感染,男儿何不带吴钩,率领十万铁骑,纵横绝域,饮马多瑙河,何其壮哉!大声道:“众爱卿在本王建国之后,不离不弃,愿意跟着本王惨淡经营,这份人情本王永远感念在心,必不相负!管判书,你接着说吧。”
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手段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朱楧不想让人认为他和他老子一样,这样以来会让你群臣很没有安全感。
听到朱楧这句话,群臣都安安分分地坐回到原位,只有管子玉还站在班次之外,作了一揖后,接着说道:“我肃国南部,为青海蒙古残部,彼等力量既弱小又分散,对我构不成巨大威胁,再加上我们和他们之间有着高耸入云的祁连山,不论是谁想攻打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他们暂时应该采取以和为贵的态度。”
“殿下自酒泉城下大破西藩诸贼后,青海蒙古部落深深为大王的雷霆之威所震服,已经遣使求和,表示愿意为我肃国的臣属,臣建议先答应他们,以解除我肃国南边的威胁。”
“北面的胡虏为瓦剌部,虽然有一定的势力,但是毕竟不是铁木真的嫡系子孙,只是跟他有世婚关系的部落,北元灭亡后,瓦剌摆脱了元朝廷的压制,开始努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但他们现在对我们还构不成致命的威胁,我们靠着墩台和长城完全可以守住北疆。”
“因此,我们对瓦剌应该采取以守为主的策略,毕竟北疆大漠广阔万里,中原自秦汉以来就一直饱受北虏的侵犯。我们就算进兵将他们暂时打败,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恢复元气,永远不可能彻底消灭他们。”
“我们真正的威胁在于西边,哈密王自上次惨败后很不甘心,臣接到线报说他整日想着复仇,甚至还想着向回鹘借兵。强大的回鹘立国已经有一百多年,他们也在时时刻刻觊觎我肃国的财富,若是回鹘收服了哈密,那他们必定引兵来犯。臣听说回鹘有精兵二十余万,到时候我肃国的这不到十万的将士怕是难以抵挡。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拿下哈密,堵住回鹘东进的山口,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占住天山的地利。然后抓紧发展实力,以图今后灭掉回鹘。”
这番议论说的在场的大臣连连点头称是,再也没有人敢小看这个落魄秀才了,朱楧更是十分满意地连连点头,管子玉的才华已经足以证明自己的识人之明了,这俸禄花的值,笑道:“兵曹判书果然大才,短短几句话便将我肃国的发展前景给勾勒了出来,真是上天赐给本王的福分啊。”
吏曹判书纪君用上前一步,不失时机地拍马屁道:“这都是殿下有识人之明,于众多应试才子中选中了管大人这个大才。”
这马屁拍的恰到好处,又不着痕迹,哄得朱楧不仅哈哈大笑,纪君用旁边的户曹判书张文远用十分怨毒的眼光看了一眼纪君用,暗骂道:他妈的,老子本来要说这句话的,没想到被你小子抢先了。
这一场君臣之间的席地讨论就将肃国将来的国策定了下来,只有短短的六个字:南和、北守、西进。
洪武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青海蒙古诸部中最大的一股势力——元朝岐王朵儿只班遣使到张掖,向朱楧请求投降。这充分证明了管子玉的判断,自从朱楧大破西藩诸贼后,青海蒙古对他畏之如虎,已经不敢再有异动。
朱楧按照之前制定的既定战略,隆重接待了朵儿只班的使臣。
朵儿只班的使臣在礼曹接引官的接引下,恭恭敬敬地走进朱楧上朝用的大殿,在距离朱楧尚有二十步的时候,便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叩头道:“臣故元岐王使者莫忽而叩见殿下,殿下千岁,千千岁!”
每一个王者都很喜欢享受这种万国臣服的感觉,朱楧也不例外,虽然现在只有一个朵儿只班部表示臣服,但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心中不觉大爽,志得意满地笑道:“平身吧,使者远道而来实在是辛苦了。”
莫忽而抬起头来,但仍是跪在地上,朗声道:“多谢殿下,臣奉我家主人之命,前来拜见殿下,表示归顺。我家主人愿意以全体部落投降肃国,并替殿下镇压青海的不服者,还请殿下恩准。”
这个结果最好不过,朱楧心头乐开了花,最近真是好事连连啊,但他的表情却没有丝毫变化,仍旧一板一眼地说道:“朵儿只班肯归顺天朝,替天朝效命,足见其忠孝之心,本王焉有不准之理?本王封其为湟水卫指挥使,世袭罔替。”
这句话就表明着莫忽而的使命完成了,这个草原汉子显得十分激动,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红着脸道:“多谢殿下,从此之后我家主人一定革去旧有称号,称大明肃国湟水卫指挥使,世世代代为殿下效力!”
“好,好,好。”朱楧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就表明他的南侧暂时不会再受到攻击了,可以专心地对付西侧和北侧的敌人了,笑道:“使者原来辛苦了,传令驿馆好生接待,不可怠慢。退下吧。”
莫忽而又重重地磕了一个头,十分激动地大声说道:“谢殿下,臣为自己能成为肃国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朱楧淡淡一笑,这马屁拍的舒服,挥了一下手示意他退下。莫忽而这才在接引官的接引下叩头告退。
待莫忽而走出大殿后,朱楧十分高兴地说道:“如此一来,南边的胡虏就暂时不用担忧了,我们只需要做好北守西进就好了。众卿可有具体对策?”
还是兵曹判书管子玉第一个站出来,为国防建言献计本来就是他的职责,再加上他上次出了风头,这次想要趁热打铁,巩固他在王爷心中的地位,作了一揖,道:“启禀殿下,臣以为我肃国目前兵力尚若,北守和西进难以同时侧重。我肃国北边有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虽然比不上祁连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也可以作为天然的屏障,我们只需要发动民夫,依照山势修建城堡、墩台,就可以凭险固守,节约出兵力来专心对付西贼。”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零八章 哈密局势
一 这条建议十分得体,而且具体可行,不仅群臣,就连朱楧也不仅微微点头称是。群臣混到这个份上,都是脑袋精到冒烟的老油条,一看朱楧有同意的意思,纷纷站出来表示附议,这条建议就这样通过了。
随即,朱楧下令,在肃国北部,依照山势修建长城、墩台、城堡,以抵御瓦剌将来的侵略,这个工程由工曹和兵曹分工负责,工曹负责筹备原料,召集民夫、工匠,兵曹负责最后的验收,以确保工程质量,时间定在洪武二十七年秋收后,各部必须加班加点,以求克期完工。
散朝之后,工曹判书宋成就带着手下去勘察北部的山川隘口去了,朱楧对这一带的地理也比较熟悉,画了一幅地图给他,好为他的工作提供便利,这让宋成十分震惊,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养在深宫里的王爷居然对这一带的地理如此熟悉,莫非是他早就知道自己要就藩张掖,平时就做足了这方面的功课?
宋成百思不得其解,干脆就不想了,还是想着怎么干好眼前的工作才是王道,王爷都把地图画给他了,他要是还干不好,那这个官也就没脸再当下去了。
北边防守体系的建立要等到秋后,否则容易妨碍农时,造成十分重大的损失,因此这件事也就先被朱楧放到了一边。
此刻朱楧的注意力又全部集中到了西边的哈密国上面,在肃王的寝殿里,朱楧望着挂在墙上的那副他在战场上缴获的迪丽娜扎的头盔,不觉得出了神。
这世上竟有如此美貌的女子,她居然还会领兵作战。朱楧边想着,嘴角边挂起了一丝邪魅狂狷的微笑,也真是巧了,听俘虏说你是哈密的什么邵安公主,江山和美人,本王都要了!
于此同时,哈密王国内也并不太平,哈密王纳忽里趁着元末明初之时察合台汗国动荡之际,以极强的魄力和高明的手腕儿,取得了独立。从此从别人的臣属,变成了南面称孤,割据一方的诸侯王。
洪武初年,天下方定,朝廷对西北之地鞭长莫及,哈密王纳忽里居然可以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实力跟朱元璋谈判,要求西北一带互市,可见其嚣张程度。
然而去年的酒泉之战,无论怎么看都稳操胜券的他,居然被朱元璋的乳臭未干的儿子给来了个斩首行动,损失了近两万精锐,要不是靠着女儿拼死断后突围,他这条老命都不一定能回到哈密。
靠着女儿才能安全跑回来,这对于心高气傲的哈密王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刚回到哈密的时候,哈密王纳忽里感觉到实在是转不过脸,动不动就发脾气,因为几件小事杀掉了好几个官员,搞得人人自危。
在儿子和女儿的轮番劝解之下,过了大半年,哈密王纳忽里的气才渐渐消退,精神状况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