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做塞王-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说,你就听你师傅的,收起你的骄傲之心,平息你自己的怒火,该怎样喝酒就怎样喝酒,该怎样当差就怎样当差。到时候,不管他们谁输输赢,你都立于不败之地,反正不管谁当皇帝,他总是需要当差的不是?”
这名年轻的狱卒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道:“师父,我懂了。多谢师父指点,这才使得我免于灾祸。”
“懂了就好,懂了就好。来来来,咱们继续喝,里面那位爷咱们也别得罪,等他气消了,再给他买点好吃的送进去。”那名中年狱卒见徒弟开了窍,十分得意地抿嘴一笑,继续招呼着手下吃肉喝酒。
这个狱卒的心态是靖难之役时,建文帝这边的将领的普遍心态,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抱着事不关己,谁也不愿意得罪的态度去打仗,再加上建文帝继位之后,一味地提高文臣的地位,压制武将的地位,导致了许多武将纷纷对他不满,打仗的时候就出工不出力,只是站在后面吆喝,并不真打,甚至有的人就直接投降了朱棣。
典型的代表就是武定侯郭英,这位仁兄也算是个悍将了,当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大小经历七十余战,总计擒斩人马壹拾柒万多人,身被七十余创,这才封了个侯爵,然而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派他去打朱棣,他却是无功而返,水准突然降低这么多,不得不令人怀疑。
朱元璋一生雄才大略,屌丝逆袭很是了不起,其实他也就两点:第一是最大限制的控制住所有的资源来对抗强敌,第二就是任用那些给他卖命干活的人,并且制定了高额的赏赐和严厉的刑罚来威逼利诱手下的将士们给他出死力,榨干他们的每一滴价值,这才有了大明朝。
朱元璋不相信一个人可以改变历史,更加轻视那些所谓的文臣谋士的作用,对方又不是没长脑子的傻瓜,你随便唱一出空城计就可以把人吓跑?随便来个诱敌深入人家就会上当?要是这样就能得天下,那天下也太便宜了。
他所喜欢的是那种卖命干活的实在人,只要你肯出力,笨一点儿没关系,笨一点儿就多干一会儿,总能将活干完,但你就算再聪明,干活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那也是干不完的。从这一点上来看,朱元璋和一个地主老财并没有多大区别。
历史书上记载的朱元璋打天下可谓是一路平推,基本上就是开挂的节奏,其实我们只要用脑袋想一下就会知道,肯定没有那么容易,前面说的郭英,那么大的官,还是朱元璋的小舅子,尚且受了七十多处伤,可见当年的大战有多么艰难了。只是这些大战没有被史书记载下来罢了,文人写的史书当然要突出他们的作用,所以他们只会记载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这种靠着一定的运气和文人谋士的智慧投机取巧而取胜的战例。而这样的战例又是很少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开挂的朱元璋,和一个不知道为什么被奉为神人的刘伯温,而没有看到在他的背后呕心沥血地给他筹集粮草,编练军队的李善长;更加没有看到在战场上为他浴血拼杀,血染疆场的大小将校,这些人都被他们一笔带过。
朱允炆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但是朱元璋的手段他却是一点都没有继承,他偏信儒家那一套害人的鸡汤,讲究虚无缥缈的德政,首先盲目削藩得罪了所有的藩王,丧失了帝国的一大部分资源,导致本来可以围殴朱棣的局面,变成了他和朱棣单挑。
但即便是这样,他也未必会输,因为他是皇帝,占据着大统之位,手里的兵马也是很多的,可是他继位之后重用那群只会耍嘴皮子的文官,而轻视为他卖命干活的武将,导致这些人不想给他干活,很多人都出工不出力,甚至是直接投降燕王,使得朱棣越打越强,他这边却是败多胜少。
最后,再加上被他一直虐待的太监的告密,使得他终于丢掉了天下。
话说周王朱橚在昏暗的牢房里骂了老半天,终于没有力气了,无力坐在了墙脚里,想起了之前的种种奢侈腐败的生活,在看看现在这昏暗的牢房,人生的境遇竟然真的可以有云泥之别,想到这一层竟不自觉地呜呜地哭了起来。
片刻之后,又放声大叫道:“允炆,允炆。你真的要这么对我吗?我可是你的亲叔叔啊!”
“我要面圣,我要面圣。这里面一定有误会,允炆是个乖孩子,怎么可能会这么对我!”
对着牢房叫骂了半天,始终不见一个人影过来,他这才接受现实,明白自己是彻彻底底地被他这个大侄子抛弃了,从此之后,他怕是要与皇家无缘了,只能做一个人人都可以欺辱的贩夫走卒了,一念至此,不觉悲从中来,一个几十岁的大老男人竟然哇哇地大哭起来,边哭边大声地叫道:“允炆,允炆!你当真这么狠心吗?我可是你的亲叔叔啊,一家人有什么话不可以说?有什么疙瘩不可以解开?非要如此不可吗?”
“你小时候,我可是抱过你,亲过你的啊。你还记不记得,我和你五婶子每次从开封进京城看望你爹的时候,都不忘给你和允熥买不少好玩意儿,那时候你还小,对这些小玩意儿可喜欢了,你都忘了吗?都忘了吗?都忘了……呜呜呜。”
监狱外面的那四个狱卒听他说得如此悲凉,都不由得停下了酒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何必如此呢?
几天之后,朱允炆颁下圣旨,将周王朱橚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这件事在当时的天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毕竟是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藩王被一撸到底,成了光头百姓,这件事不管谁都谁错,都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成了人们茶前饭后的最大谈资。
对于周王被废这件事,社会上普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普通百姓的看法,他们对于这种事是拍手称快,周王以及其他藩王的种种不法行为早就传遍了整个大明朝,他们对于当朝皇帝这种大义灭亲的举动十分称赞,个别不地道的竟然放鞭炮庆祝。由此可见,朱元璋的这些个儿子们在地方上有多么嚣张跋扈,为非作歹,对地方上的危害有多大。
据说之前晋王朱棡路过一个小村子的时候,竟然仅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将这个村子里的二百多人全部杀死,为此,他也只是受到了朱元璋的一点点训斥。
摊上这么个藩王管着自己,换成是谁也吃不下,睡不着啊,现在朝廷开始收拾他们了,这些深受其害的老百姓们又怎么会不拍手称快呢?
只可惜的是,他们对将来的战局走向起不到任何帮助。
另一种就是诸位王爷们的看法,他们的看法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周王之所以被废完全是他自己的原因,一方面他是燕王的同母弟,跟早有异志的燕王早就串通一气,再加上他也不老实,这才被皇帝拿掉,属于个类事件。
另一类则是阴谋论者,认为朝廷要对藩王下手了,朱允炆早就对他们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颇为忌惮,这次终于要拿他们开刀了。
总而言之,此时的藩王还在为朱允炆的目的猜测不休,并没有完全对朝廷绝望,他们当中还是有不少人是对朝廷心存幻想的。
北平的燕王府内,燕王第一时间知道了周王朱橚被抓的消息,老朱废除锦衣卫之后,原本安插在大明朝各地的锦衣卫无处可去,一些有远虑的王爷就开始花钱养着他们,朱楧是这样,朱棣也是这样。
他通过自己安插在京城的耳目,虽然远在北平,但还是比其他人先得到了这个消息,知道之后,整日整夜都坐立不安。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百零三章 各方应对
王后徐氏看他这个样子,不禁走上来宽慰道:“殿下,你还是为了周王的事情烦心吗?”
朱棣重重地点了点头,坐在椅子上,拿起茶杯自顾自地说道:“是啊,你说这事是不是冲着我来的?”
王后徐氏也拿不准了,拉住燕王的手,道:“这个臣妾也不知道,但是想必我们燕国有一个人知道,殿下何不去问他?”
这个人朱棣不是没有想过,若论起阴谋诡计,目前整个燕国怕是没有一个人能比的上他,但是这个人太激进了,动不动就劝自己造反,就像造反不花钱一样,现在找这个人,怕是他还是会劝自己造反,就算是反了又如何?区区燕国的这几十个卫的兵马,怎么挡得住整个大明朝的百万雄师?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响起了一阵脚步声,像是几个人来了,其中一个叫道:“王爷,老衲不请自来,还请燕王见谅。”
“进来吧。”燕王想必是知道这几个人是谁了,淡淡地说道。
话音刚落,这几个人就推门进,便是他燕王的几个头号心腹——张玉、朱能还有后来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臣、老衲,参见殿下,参见王妃。”这几个人见到朱棣之后,二话不说,纳头便拜。
“诸位快快请起吧。”燕王朱棣淡淡地说道,身子却端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显然是心事重重。
“谢殿下。”三人各自站起来,却是一言不发了,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目光中都有互相推诿之嫌。
朱棣瞥见了他们的异样神态,一脸没好气地说道:“有什么话快说吧,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吞吞吐吐的了?”
三人又愣了一下,面面相觑了一番,最后还是姚广孝开口道:“殿下,周王被削的事情大家都听说了,不知殿下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朱棣心思很深,这种事他是肯定不会先开口的,道:“大师有什么高见?”
姚广孝也不谦让,向前一步,单刀直入地说道:“这事明显就是冲着殿下来的,天下的藩王有二十多个,有问题的藩王也不在少数,为什么皇帝不削别人,偏偏要削周王呢?只因为周王是你的同母弟,皇帝怕他跟你串通一气,这才想着剪除你的羽翼。”
朱棣抬眼看了看这个一直自命不凡的老和尚,这真是个怪人,不求名,不求利,只想着让自己造反,他好凑个热闹,这样的人真是古今罕有,奇哉怪也,嘴角微微露出了一丝笑意,道:“那本王该怎么办?还请大师赐教。”
“阿弥陀佛。”姚广孝此时却念起了佛号,慈悲了好一阵子,才缓缓地说道:“出家人慈悲为怀,原本不能让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只是这是上天赐江山于殿下,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殿下应该受之。”
朱棣还是没有摊牌,嘴角微微一笑道:“我听不懂大师是什么意思?”
姚广孝突然瞪大眼睛,眼神中充满了精光,郎朗说道:“当今皇上对各大藩王早有猜忌之心,早在先帝在世时,他就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先帝削藩。先帝为了他已经将藩王的权力大大削弱了,但是他还是不满足,非要将各个藩王都废为庶人,天下只他一人独享他才肯安心。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各个藩王的震恐,恐怖就是反对,这些藩王为了自保,肯定会跟朝廷作对。而自洪武以来,藩王们多掌兵马,他们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这个时候,这样殿下振臂一呼,率领藩王反对朝廷,那就会马到功成,而成功之后,率先起义的殿下自然会被奉为天下共主,这是殿下成就大业的绝好机会,还望殿下千万不要错过。”
这番话说的张玉和朱能一番热血沸腾,谁不渴望着建功立业啊,眼下他们都只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如果不出意外,干一辈子也出不了头,还好现在意外来了,朝廷还是和藩王作对了,只要天下大乱,就有他们武将大展身手的机会,纷纷慷慨激昂地附和道:“是啊,殿下。大师说的对啊,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啊。”
“住口!”朱棣断然喝道:“本王是大明的臣子,岂能做这谋朝篡位之举?”
姚广孝微微一笑,心道装,你还接着装,但嘴上还是转了个弯儿,劝道:“朱允炆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治国,天下任他这么乱搞,迟早要出大事,说不定会像宋朝那样,被异族所灭,到时候我汉人就会迎来第二次亡国的危机。燕王现在有这个机会挽救王朝的命运,却为了图清闲袖手旁观,百年之后,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啊?”
朱棣鸡贼地看了他一眼,心道这个老和尚真是厉害,谋朝篡位的事都能被他说的如此冠冕堂皇,道:“大师所言有些道理,但也不尽然。第一,周王被削有他自己为非作歹的因素,不能全赖本王,我们二人或许没有任何联系。第二,朝廷可能只削周王,对剩下的藩王不做处理,这样以来,剩下的藩王还是会心向朝廷的,那么大师所说的率领天下藩王反抗朝廷的事就不成立了。第三,就算到了那个地步,首先跳出来反对真的好吗?要知道出头的椽子先烂,本王跳出来了,其他的藩王又不行动了,反而帮着朝廷打本王,借此向朝廷表忠心,好让朝廷饶过他们,这该怎么办?”
不愧是后来名震史册的明成祖朱棣,考虑事情就是周祥,不错,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造反获胜的希望,相反,依照目前的态势看,造反失败的概率还是要大于成功的概率的。
没想到姚广孝并没有退缩,一手自然垂放,另一只手自顾自地捋着胡须,胸有成竹地说道:“殿下虑事周祥,实乃成大事之人。只不过依照老衲来看,这件事一年之内必会见分晓,老衲劝殿下还是早做准备,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朱棣没有说话,只是淡淡地品着茶叶,有多年战场经验的他,早就嗅到了这件事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只是造反这种事毕竟不是请客吃饭,他必须慎之又慎,说句心里话,他虽然想当皇帝,很想很想,但要他毕竟是个很成熟的人,成熟的人做事情最先考虑的是后果,考虑的是这件事如果没有成功将会有什么后果,说白了就是考虑自己的后路。
只有那些未出校门,头脑简单的年轻人才会相信将自己置之死地才能激发出自己的最大潜力,这种情况下往往你的潜力还没有激发出来就死了。
而造反这种事,是没有后路的,不成功,便成仁,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朱棣想做皇帝是不假,但是关起门来想想,像朱楧和迪丽娜扎一样歪歪一番,跟让你真正的甩开膀子去干,那是两回事。
就好比谁都喜欢钱,谁都知道银行里有钱,但让你去抢银行你去吗?
所以说,在造反没有十足把握或者说朝廷把他逼到绝路的时候,朱棣是肯定不会造反的,因为他已经是亲王了,是大明朝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儿孙都会享有爵位,世世不绝,这个时候,实在是没有必要冒着身败名裂贻害子孙的风险去争那个早已经定下来的皇位。因为这样做的风险是远远大于利益的,利益几乎是看不到的。
三人见朱棣陷入了沉思,知道他在思考自己人生的关键一步,就齐齐地向朱棣和王妃行了一礼,然后退了出去,只留下朱棣和他的老婆王妃徐氏在那里谓然长叹。
于此同时,在地处遥远西北的伊犁城内,端妃迪丽娜扎的寝宫里,二人也是一番议论。
迪丽娜扎早就屏退了左右,穿着一件很薄的丝绸睡衣,显露出曼妙无比的身材,轻轻地坐到了床边上,拨了一下秀美的长发,皱着眉头说道:“大王,周王被废了,看来朝廷真的要向藩王们动手了。”
朱楧也有锦衣卫暗线,故而早就得到了这个消息,说实话,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竟然十分不厚道的心中窃喜,因为他记得,历史上第一个被削的就是周王朱橚,现在也是他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