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做塞王-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写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朱元璋为什么非要继承元朝的岭北行省呢?九大塞王手下的兵力又有多少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元朝的岭北行省地域广大,大概从长城一线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接辽阳行省,西到新疆东北部,哈密一带的也儿的石河,首府设在和林。在一般人看来,岭北行省是不适于人类居住的苦寒之地,其实这种说法大错特错。岭北是蒙古的发祥地,历代蒙古大汗都建都于此。后来,忽必烈与于占据和林的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成功后,考虑自己的势力主要在漠南,故而迁都大都。
但蒙古仍然视岭北为“根本之地”,有元一带,朝廷对岭北的建设力度从来没有减轻。从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调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设岭北。使岭北之地,出现了很多名城,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十分繁荣,经济很发达,人口达到数百万,可养几十万骑兵。所以刘福通在起义时才会说元朝“贫极江南、富夸塞北”。
徐达攻破元大都后,标致着元朝灭亡。但元顺帝是主动逃跑的,元朝的军事力量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在北部广褒的草原上,依旧有至少二十万蒙古铁骑,时刻准备南下进攻明朝。
为此,朱元璋才想要攻占岭北行省,彻底肃清大漠,让自己的子孙安享太平。但岭北之战的失利,使朱元璋的计划严重受挫,从此明军转攻为守,开始设置塞王来防御蒙古。
直到洪武二十年,控制辽阳行省的纳哈出投降后,朱元璋才精神大振,派蓝玉于捕鱼儿海大破北元。
我们注意到,北元朝廷一直在东北晃悠,为什么不去找西边的蒙古汗国求援呢?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依照蒙古人分家产的习俗,将东部地区分给了他的弟弟和大将,是为“东道诸王”,将西部地区分给了他的儿子,是为“西道诸王”。我们都知道,忽必烈的大汗之位是自己抢来的,他的对手就是他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是被蒙古本土贵族拥戴为大汗的,他们都一致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对忽必烈一系十分不满,他们的地盘就是在西部,有元一代,朝廷和西道诸王的关系都不太好。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后,将其囚禁,后来阿里不哥死了,这就说不清楚了。阿里不哥的后裔一致认为是忽必烈下的毒手,所以对忽必烈一系十分痛恨。
北元最后一位君主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之战后无处可去,只能向西逃,最后被阿里不哥的后裔杀死。
而朱元璋为了防止盘踞岭北的元军反攻,又在北边布置了多少兵力呢?据史料记载,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征调近一百万大军守边,而在北方最重要的城市北平附近布置的兵马最多。
所以说,你要是朱允炆你也睡不着觉。其实老朱不是没想到他死后,朱允炆压不住他的这些叔叔们,只是事情不能两全其美,他不放心别人带兵只能交给他的儿子们带,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宁愿让他的哪个儿子得了江山,也不愿意让外人染指。
现在保卫肃藩的陕西行都司的兵力马匹还没有达到满额,老朱给朱楧的马只有几千匹,但好在朱楧这里有一个“茶马互市”,可以用内地运来的茶叶换西藩的马匹,所以朱楧所能掌握的马匹也就一万匹左右。
这已经够了。
朱楧打算用双马拉耧车的方式耕作。用牛拉耧车一天尚可播种一百亩,若用上双马,那效率简直不敢直视。
一天不播个几百亩地简直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肃藩一万多匹军马全都出动,在辽阔的河西之地上玩命的狂奔,那场面何其壮观!军士们都在欢呼,奴隶们也不敢寂寞,大声贺起彩来,因为他们知道,照着这个效率进行下去,明年的大丰收指日可待。好日子就要到来了。
蓝幼澄也是生平第一次见这样的场景,拉着黛奴的胳膊,兴奋地叫道:“姐姐,姐姐,你看那些马跑得好快啊。这五百万亩地应该几天就能种完吧。王爷真是太厉害了,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奴婢白白替他担心了。”
黛奴心里也是说不出的开心,她是王爷的人,王爷好了她才好,笑道:“你呀,还是跟王爷的时间短。王爷脑子里的奇思妙想比天上的星星都多,以后你惊讶的时候多了去了。”
蓝幼澄精致的小脸都笑开了花,满眼崇拜的看着朱楧,道:“看这样子,咱们肃藩明年的大丰收应该不在话下吧。王爷真是有雄才大略之人,一年就解决了粮食问题。”自己的男人出身高贵,还这么有本事,蓝幼澄顿时感觉自己的心都要化了。
黛奴像是看破了她的心思一样,敲了一下她的脑袋,说道:“那还用说。好好感谢老天爷吧,让你跟了王爷这个人好又能干的主子。”
蓝幼澄甜在心里,但嘴上还是要奉承一下黛奴,道:“以后还要请姐姐多多指点。”心里想起朱楧说的肃藩的发展有她的一份的话,蓝幼澄就感觉无比的幸福。
在蓝幼澄身旁站着的李安谊也是微笑着看着这红火红火的场景,但没有说一句话。
不远处的一个山坡上,耿炳文边看马拉耧车劳作,边缕着胡须,道:“肃王果然不简单。这么大的动作事先居然没有露出一点风声,其心思之深沉,令人恐怖啊。”
南京紫禁城文华殿,朱允炆看着耿炳文传来的密报,心中的担忧大大加深。现在的藩王已经显现出尾大不掉之势,若是朱楧在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那朝廷还如何控制他?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十章 仪卫司
一 朱允炆揉了揉太阳穴,暗恨老朱太偏袒这些藩王了,制定的限制措施全都不疼不痒,不仅没有使藩王收敛行迹,反而使他们仗着老朱的宠幸更加骄横。
本来他是不担心被发配到蛮荒之地的朱楧的,但随着朱楧干出了一件又一件震惊世人的事,他也逐渐将朱楧列为自己的重点防备对象。
朱允炆猛地一抬头,突然想起来老朱之前跟他说过的一句话,立即展开信纸,给耿炳文写了一封密信。
农历九月二十七日是朱楧的生日。大播种已经结束,剩下的疏苗补种等工作也比较轻松。
虽然朱楧很想过一个简单的生日,毕竟肃藩目前是百废待兴。但肃藩的文武官员不愿意放弃这个向领导表现的就会,坚持大办了一场。
将他们打发走后,朱楧回到了自己的寝殿。黛奴和蓝幼澄二人早已在那里恭候,一见到朱楧,立即齐刷刷地跪下,叩头道:“妾身,奴婢恭贺王爷生辰,愿王爷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这段时间诸事顺利,朱楧的心情很不错,将二女扶起来,笑道:“起来吧。你们等本王很久了吧。”
黛奴道:“今天是王爷的大日子,我们等多久都值得。”说罢,将朱楧扶到床上,和蓝幼澄一起给朱楧宽衣解带。
古人和今人一样,回到家后都想穿的简单宽松一点,毕竟捂着那么多衣服,任谁也不舒服。
朱楧拉着黛奴的小手,问道:“你们吃过了吗?”
黛奴边给朱楧解衣服边撒娇道:“哪有啊,妾身和妹妹等着敬王爷一杯水酒呢。”
朱楧呵呵一笑,道:“你们也真是实心眼儿,本王在外面应酬能不吃饭吗?多少先吃点啊。”
蓝幼澄娇躯一扭,一屁股坐在朱楧的怀里,用娇软的声音说道:“看王爷说的,今天是王爷的生辰,我和姐姐的这一杯酒,怎么着也得先敬王爷,怎么能自己先吃呢?”
朱楧开怀一笑,搂着她的娇躯,道:“好好好。本王这就跟你们喝这杯酒,给你们表现的机会。”
黛奴立即向身边的宫女摆手示意,那名宫女随即行了一半跪礼,然后转身端上来三杯水酒。
黛奴将其中的一杯双手递给王爷,另一杯递给蓝幼澄,然后又自己拿了一杯。蓝幼澄和黛奴端着酒杯,重新跪到朱楧跟前,举杯齐眉,道:“妾身,奴婢再次恭贺王爷生辰,祝王爷贵体康健,大展宏图!”
有地盘、有军队、有钱有酒有女人,这种日子真是爽到极点啊。朱楧忍不住哈哈大笑,道:“好,我们就干了这杯酒。”
三人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黛奴和蓝幼澄之所以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朱楧,不仅是因为他是王爷,更是因为这个王爷对她们推心置腹,拿她们当自己人。二女可以感受到,她们是已经是肃藩王室的一份子,命运与肃王是一致的,因此格外团结。
黛奴将朱楧手中的酒杯拿下来,和自己的酒杯一起放好,道:“王爷,妾身和妹妹伺候王爷就寝吧。”她还没有和别人一起服侍过王爷,也不知道王爷是什么意思,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一直喜欢欺负她们姐妹二人的朱楧此时却成了柳下惠,摆了摆手,道:“不急,本王还要等一个人。”
黛奴和蓝幼澄面面相觑,等人?难道王爷又收了一个?怎么一点风声都没有透露?这地方还要其他的美女吗?我们怎么不知道?
就在这时,门外的一个小太监前来通报,道:“启禀王爷,仪卫正车岗车大人求见。”
朱楧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似乎是做成了一件大事一样,道:“本王要等的人来了。请他去前殿等候。”
那名太监躬身道:“是,奴婢遵旨。”随即恭敬地退了出去。
黛奴和蓝幼澄更加懵了,三更半夜的召见车岗干什么?朱楧看着她们两个呆萌的样子,不觉好笑,在她们每人脸上捏了一下,道:“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本王高兴。你们两个都不许走。等本王回来再好好收拾你们两个。”
黛奴和蓝幼澄虽说早已被朱楧收入囊中,但像今天这样共同服侍王爷还是头一次,不觉脸颊绯红,但也不敢违背朱楧的意愿,低着头,娇羞道:“妾身,奴婢恭候王爷。”
朱楧哈哈一笑,仰着头,负着手,出了屋门,去找车岗。
车岗在前殿坐着,一见朱楧前来,立即站起来行礼道:“属下参见王爷。”
朱楧一抬手,道:“免礼,人抓到了?”
车岗十分自豪的说道:“抓到了,一个都没跑。”
朱楧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点了点头,道:“好,这次你立了功,本王会赏赐你的。”
车岗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道:“这都是王爷指挥得力。”
这件事,要从几天前说起。朱楧是很佩服老朱的,所以对老朱治理国家的做法也乐意模仿。
老朱控制群臣有一样利器,那就是锦衣卫,著名的蓝玉案就是锦衣卫指挥使告发的。
虽然锦衣卫在后世的名声不好,动不动就被打上特务的标签,但朱楧和老朱一样是个实用主义者,只要一件东西对自己有用,那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会用。
后世的朱楧也是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人,所谓的君正臣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些糊弄小白的话,他压根就不信。
别说是自己一个堂堂的藩王了,就是一个普通的掌柜也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常的做法是用人也疑,疑人也用,不管是用谁,都必须有一套监督系统。
明朝的监军在后世广受诟病,议者多以为监军经常干预大将的指挥,是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殊不知,监军是皇帝的耳目,有监军在,众位将士打仗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仿佛是皇帝在后面看着自己。这样以来,那些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甚至是掩败为功的行为才会杜绝。众位将士杀起敌人来才会更加卖力,毕竟钦差在后面看着呢,打得不好可糊弄不过去。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十一章 平定兵变
一 至于说监军干预大将的指挥,这完全就是想多了。笔者相信,不管让谁去当监军,他都不会对大将的指挥指手画脚,因为这样以来一旦打了败仗,大将就会把责任推到他的身上,说他瞎指挥。没有哪个监军会这么傻。
明末著名的宁锦大捷就是在有监军的情况下取得的,有人监督,所有人就会出死力,这是万世不易的道理。
朱楧很推崇老朱的这一套锦衣卫制度,让他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掌握了帝国的全部信息,因此也将这一套制度搬到了肃藩来。
朱楧选择的锦衣卫就是仪卫司,仪卫司负责王府的安全及仪仗,跟锦衣卫表面的只能差不多,仪卫正又是自己的心腹,这种活自然交给他来干。
就在几天前,仪卫正车岗接到了一封密报,说是凉州卫(武威)的一名千户正在密谋兵变。
由于农忙时节过去了,朱楧为了节约粮食,有意按照蓝幼澄所说的办法暂时减少军粮的发放,虽说朱楧此时正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筹粮,但他是一个生性稳健的人,什么事都会做最坏的打算,万一畜牧业没发展起来呢?因此粮食能省一点还是要省一点的。这一点和老朱很像,老朱之所以能得天下就是靠的就是稳健的风格。
虽然朱楧也解释了自己的困难,并且保证来年丰收之后,一定连本带利的还上。
但削减待遇这样的事,总是会引起人们的不满,一些士兵已经在背后发牢骚了,甚至还有人说朱楧言而无信。
对于他们的心情,朱楧也可以理解,后世的他也曾经抱怨过工资待遇过低的问题,因为也未加理会。
但是,几天前,车岗向他密报说,凉州卫的一个千户以此为借口,大肆造谣诋毁朱楧,说他飞鸟尽、良弓藏。说朱楧是看着众位军士好欺负才敢这么干的,煽动众人闹事,以给朱楧一些颜色看看。
朱楧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凡是关系到稳定的都是大事,更何况老朱来旨意劈头盖脸就问你这样做不怕激起兵变吗?如果自己真的激起了兵变,一些有心人在老朱跟前添油加醋的说一番,那老朱对自己的做法就会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说不定大手一挥就给掐断了。
朱楧知道这件事后,没有对人声张,就连黛奴和蓝幼澄都没告诉,不是信不过她们,所谓谋以密成,语以泄败,多一个人知道,毕竟多一份危险。他密令车岗派手下的密探,严密监视,争取早日抓到他们作乱的证据。
密探不负众望,查出他们打算在朱楧生日这一天,趁着朱楧和肃藩的文武官员忙于庆贺,疏于防备而作乱。若是成功了什么都好说,要是失败了,就跑到大漠投奔蒙古人,可谓是万无一失。
然而就在他们在那名千户家里歃血为盟,准备起事的时候,被仪卫司的人逮了个正着,人赃俱获。
朱楧命车岗坐下,道:“一个小小的千户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若说他们背后没有人指使,鬼都不信。这一点审问清楚了吗?”
车岗深以为然,这年头谁比谁傻啊,向朱楧禀报道:“臣将他们抓获后,只是简单的问了两句,就赶来跟殿下报告了,那个千户的嘴很硬,未曾问出什么,只是臣看过他的履历,他是长兴侯的老部下。”
原来是这样,朱楧点了点头道:“本王果然没有猜错,没有这个大人物在背后撑腰,一名小小的千户能翻起什么浪?”
车岗轻轻地将身体凑了过去,悄声道:“殿下,臣有的是办法撬开那个人的嘴,要不要现在先把长兴侯监视起来,等拿到证据,再一并拿下。”
朱楧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思考着今后的对策,很明显这件事跟耿炳文脱不了干系,耿炳文是谁的人根本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