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做塞王-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全部家当加起来只剩不到七万两银子的崇祯听到这句话就去上吊了。
从戚继光开始,明朝就开始募兵了,因为军户已经不堪使用,而花钱雇人当兵的成本又是十分巨大的,不仅要购买打造盔甲、器械,还要给人发工资,据史料记载,按照戚继光的标准招兵,招三千人一年至少要花十八万两银子,这对当时的明朝绝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还是嘉靖时期的价格,到了明朝末年,招兵的成本就成倍的向上翻了,尤其是辽东地区,因为当兵的危险系数实在太大了。
根据熊廷弼给朝廷上的奏折记载,之前在辽东募一人当兵只需要七、八钱银子,自从后金崛起之后,给两三两银子都没人愿意干,因为死亡的系数太高了,谁也不愿意死。
在朱楧看来,朱元璋制定的军户制度是国家招兵成本最低的方式,他必须坚决地让这个制度有效的运转下去,因此他一改朱元璋制定的军户自给制度,将他们集中起来,编入自己的大农场中,并且以工资加绩效的奖励方式给他们发工资,不再授予土地。
这样做一来,可以集中国家的力量,进行规模化经营,高投入,高产出,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每年高产、增产。
二来,每个人发多少工资都是规定好的,都是与实际工作绩效、工龄相挂钩的,明码标价,任何人不得克扣,若是出现克扣现象,已经查实,严惩不贷。因此,朱楧的军户们虽然没有了土地,但却变成了国有大农场的职工,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拿。而且,由于大农场的生产方式效率很高,朱楧给他们的回报也很丰厚,只要好好干都比他们种自己家的那几亩薄田强。
因而,这些军户们也就接受了这样的生产方式,就算有些人一开始有意见,尝到甜头之后,心中还是庆幸自己留了下来,开始好好跟着朱楧干了。
就像之前朱楧跟朱元璋所说的那样,能稳定人心的永远是粮食而不是土地,只要有了粮食,就有人为你卖命,有再多的土地打不出粮食来又有什么用呢?明朝末年的土地不可谓不多,但都是赤地千里,一粒粮食也打不出来,造成了成千上万的饥民,进而酿成了层出不穷的民变。
朱楧决定将这个制度沿袭下去,将肃国所有的军户都束缚在自己的大农场上,平时种地,战时直接就拉出去当兵,十分的方便。而且,大农场的粮饷具体发放到每个人的人头上,杜绝任何人克扣,提高军户干活和打仗的积极性。也让他们知道,他们吃的是谁的饭,穿的是谁的衣,应该给谁卖命。
当然,军户不是一打仗所有人都上战场,总要有人留下来守家看粮草。朱楧招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是老实肯战之人,战场上可都是真刀真枪的玩命儿,如果招的兵不肯出死力,不肯拼命,那将领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正确也是白搭。
戚继光和曾国藩都吃过这样的亏,戚继光早年打倭寇的时候,一开场士兵都跑光了,只剩下了他一个光杆司令,使得戚继光的一腔热血全都化为了乌有,有鉴于此,他才说服胡宗宪从老实肯战的义乌人当中选了四千人编练新军。
曾国藩也是如此,湘军刚刚练成与太平军交战之时,变遭遇了靖港惨败,但是虽然曾国藩严令不许后退,但是一些狡猾之人,还是不顾将令纷纷逃窜,气得曾国藩只好跳水。
因为这件事,曾国藩对这些老兵油子极其痛恨,事后一些逃走的士兵纷纷表示要回来重新效力,曾国藩愣是坚决顶住,一个不收,全部将他们裁汰回家。
这就是古代战场的基本规律,所谓的奇谋妙计只是辅助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军队的实力,以及士兵是否肯出死力作战。
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这个规律才逐步赢得天下的,他虽然号称爱民如子,但在打天下之初为了搞粮食养军队,还是施行了“寨粮”政策,说白了就是抢粮食,只允许他的占领区内的百姓留下足够生活的粮食,其他的全部征用养军队,这就造成了他的占领区内百姓生活的困苦,但老朱也比较够意思,得了天下之后,减免了曾经给过他大力支持的应天附近百姓的赋税。
后来,随着他的军队呈现滚雪球般的扩大,寨粮也不能满足其需要了,他就下令部下搞屯田,一部分打仗,另一部分种地来解决军需,使得他的部队免除了粮食危机。康茂才所部还因为屯田得力而受到了朱元璋的褒奖。此所谓“广积粮”。
正是有了充足的粮草,他才能养活起庞大的军队来征讨四方,纵观朱元璋一生的无数次征战,除了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是以少胜多外,其他的都是以多打少群殴对方,而且笔者认为,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也是虚的,否则人数是你的三倍,还开着航母,请问如何打赢?你当老朱的部下都是打不死的钢铁侠吗?
这便是朱元璋成功的基础所在。
其次的一条就是严厉的军法,比如之前说的失地必斩的铁律,逼着手下出死力作战,激发出将士们的最大潜能,榨干他们所有的价值,让他们为自己的江山流尽血汗。
因此,朱元璋成功的秘诀就是出色的后勤管理能力、严厉的治军纪律、出色的指挥以及不错的运气。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二百四十三章 收割利器
这也就是为什么萧何和李善长这两个从没有上过战场上的文官能做开国第一功臣的原因,因为他们都是搞后勤的,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为主公搞来了大量的粮草,养活了庞大的军队,这是刘邦和朱元璋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他们手下的大将们才能各展才华,征讨四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本事的人,带着一群虾兵蟹将去打仗,那也赢不了对方。
前人的珠玉在前,后世又有典型案例可以借鉴,朱楧不可能不用,因此他在选兵的时候,只要那些在农场中卖力干活的人,实在人就是实在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农场中卖力干活,到了战场上就会卖力打仗。
当然,朱楧肯定也不会让老实人吃亏,那些能入选军队的人,都是在农场中干的好的人,这些人每个人拿的工资就比别人多,在应征入伍时,还会有一笔安家费,受伤或者阵亡之后,其家人每月还有三斗粗粮、两斗细粮的补助,足以保证他的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凡是参过战的人在农场中是不用干杂活的,他们家的杂活可以交给他们没上过战场上的人干,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地位,也提高了他们参军打仗的积极性。
而那些不怎么实在的人,在农场中得到的回报和地位就差的多了,忒不实在的人,朱楧会把他们安排到奴隶营中做苦力,那种人只配做奴隶,要不然无法学会如何老老实实地干活。
这天晚上,朱楧留宿在蓝幼澄的房间里,蓝幼澄性格活泼,再加上各地报上来的情况足以说明此次肃国又是丰收在即,她更是由衷的为王上高兴,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样,一跳一跳地跑到朱楧跟前,搂着他的胳膊娇笑道:“王上,依照各地的农场报上来的情况,今年我们又要大丰收了。”
朱楧正在拿着毛笔练字,虽然说书法对于行军打仗一点帮助也没有,朱棣的字写的就很烂,不一样是征战四方?但俗话说得好“艺多不压身”,这书法可是他苦苦练了很久才练成的,实在是舍不得一朝废弃,况且书法练好之后,批个奏折什么的也很有面子,像朱老四那种狗啃了的字一般,虽然群臣嘴上不说,他自己心里肯定也是感觉怪不好意思的,见到蓝幼澄过来之后,将手里的毛笔放下,笑道:“这段时间辛苦爱妃了,待忙完这一阵,寡人一定好好奖励你。”
蓝幼澄撅着小嘴将朱楧的毛笔和字都收起来,交给丫鬟放好,然后又抱着朱楧的胳膊撒娇道:“王爷好不容易来臣妾这里一趟,干吗还要写这个啊?这字帖比臣妾还要好看啊?”
朱楧被她哄得哈哈一笑,心里乐开了花,谁不愿意自己的老婆像一只小鸟一样粘着自己,一手搂住她的小蛮腰,道:“好,好。不写了。寡人的爱妃这几日辛苦了,寡人就好好陪陪你,好好补偿你。”
见到自己的丈夫如此体贴,蓝幼澄心里像是灌了蜜一样甜,搂着朱楧的脖子,踮起脚,轻轻地亲了一口,娇笑道:“多谢王爷垂怜,臣妾能以一技之长为王爷的事业出一份绵薄之力,心里荣幸的很呢。从不觉得辛苦,倒是王爷,带着臣妾等人将原本一穷二白的肃国建设成如此繁华的样子,那才辛苦呢。臣妾对王爷佩服的紧呢,也希望王爷别太操劳,万万保重身体。”
蓝幼澄丹唇凑过来的那一刻,朱楧只感到一股淡淡地清香扑鼻而来,他仔细端详了自己的这个贤妃,只见她更加漂亮,更加有味道了,这也难怪,洪武二十五年,自己在京城的那间药铺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还不到十五岁,现在都已经十八岁了,身体的各个方面大都发育成熟,再加上自己滋润,自然是比之前更加有女人味了。
朱楧在她的小圆臀上狠狠地捏了一把,一股绵软瞬间从手上传遍全身,惹的他的骨头一阵酥麻,发育成熟的女人手感就是好,朱楧又忍不住多捏了两把。
“啊,王爷,您弄疼臣妾了。”蓝幼澄被他捏的略微有一点点疼痛,忍不住娇哼道。
朱楧一脸坏笑的将蓝幼澄抱起来,放到刚才写字的桌子上,让她坐在上面,然后用一副银当的表情左右端详着。
蓝幼澄还是第一次被朱楧这么看,十分不好意思地搓着手,放到了两腿中间,低着头娇羞地说道:“王爷,您看什么呢?臣妾脸上有脏东西吗?”
朱楧微笑着摇了摇头,还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蓝幼澄,似乎是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一般,温柔地说道:“没想到三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寡人的贤妃都长这么大了。个头也高了,更加有女人味了。”这话一说出来,他突然感觉自己好邪恶,跟那什么似的。
蓝幼澄甜甜一笑,她心里明白朱楧的这句话中包含了多少对她的关爱与喜爱,若是王爷心里没有她,是断断不会感叹她的成长的,但同时她的心里又有了一丝丝的隐忧,脸上带着一丝哀伤的说道:“臣妾多谢王爷宠爱,跟随王爷这三年的时光,是臣妾最幸福的时光。只是,光阴易逝,年华易老,臣妾现在成熟了,将来就会老去,到时候万望王爷不要嫌弃臣妾。臣妾不会和王爷将来的年轻妃子争风吃醋,只求王爷宠幸完她们之后,能偶尔在臣妾这里坐坐就好了。”
这话说的朱楧心里颇为伤感,蓝幼澄的这一番感言,道出了多少深宫中的哀怨,多少妙龄佳人在被皇帝临幸了一次后就忘到了脑后,自此孤苦无依地过一辈子。他的母亲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吗?
而且,他还知道,明朝初期有一个十分残忍的殉葬制度,包括朱元璋、朱棣这两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在内的皇帝都十分推崇这个制度,他们死后,那些被他们宠幸过却又没有生下子女的妃子都要去陪葬。
无论怎么辩解这个制度,朱楧都觉得那是惨无人道的,是极端自私的,一点都不拿自己曾经的这些小老婆们当人看,只是将她们当成了自己的玩物,死后也要一并带走。
可以想象的是,那些后妃在被逼殉葬之时是何等心情,一不小心误入深宫,被皇帝临幸了几次就忘之脑后,一辈子也享受不到丈夫的关爱,没有后代,失去了一个女人做母亲的基本权利,光这还罢了,皇帝死后还要陪他一起下去。一些刚刚进宫,只有十四五岁的花季少女也不能幸免,一个正在绚烂开放的生命就这样陨落到泥土之下,这完全是毫无人性的行为。
不管这个帝王多么伟大,做出了多么巨大的业绩,驱除鞑虏也好,七下西洋也罢,搞这一套摧残生命的殉葬制度,都会给他们的人生打上污点。
可惜的是,朱楧做不了大明朝的皇帝,没有办法改变这一丑陋的制度,只能在这张掖城中哀叹,替那些少女后妃们不值。
蓝幼澄的话触动了朱楧的思绪,让他不仅神游了一会儿,回过神来之后,拉着蓝幼澄白皙的小手,笑道:“爱妃放心吧,寡人的贤妃这么乖,寡人怎么舍得抛弃你?就算将来寡人先你一步走了,还有我们的儿子陪着你。”
蓝幼澄脸色一变,略带不高兴的语气说道:“王爷说什么呢?王爷这样的好人一定是寿比南山,不许说这么不吉利的话。”
“好,好,好。不说就不说。”朱楧嘿嘿一笑,内心里也是蛮有感触,三年了,这个世界变化太大了,肃国不再是之前的那副荒凉场景了,变成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无数的土地被开垦,无数的水利设施被建造出来,每个月都有数不清的民众从中原内地迁徙到肃国来以图过上好日子,还有一些外族的胡人,来到肃国做生意,甚至是住在这里不走了。
他们肃国王室这个小家庭的变化也太大了,三年前,肃王朱楧刚来就藩的时候只有不到十六周岁,他的几个老婆也都只有十四五岁,属于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初中生。
现在,这个肃王快要年满十九周岁了,他的老婆们也都成长为十七八岁的亭亭玉立的美女,完全具备了女人味儿,而且是女人最好的年纪,青春、活力、犹如刚出水的芙蓉一般,无比水灵,一掐都能掐出水来。每个人的身材都特别的好,身上的肌肤完全紧绷,没有一丝赘肉,简直各个都是人间极品。
每次跟她们恩爱的时候,朱楧心里都特别的有满足感,有成就感,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军队,自己可以一言九鼎的地方,还有这么几个人间绝美丽人相伴,人生啊,真的已经巅峰了。
若不是自己是穿越过来的,知道后来的历史走向,不想被搞,不想失去特权,他还真想就这样颓废下去,醉生梦死的过一生,岂不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朱楧的身子向前移动了些许,紧贴着蓝幼澄性感紧绷的大腿,拉着她的小手说道:“过两天各地的农场就该收割了,寡人想亲自下去看看,爱妃你陪着寡人去吧。正好帮寡人检查一下他们的账目。”
蓝幼澄搓着的小手攥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虽然做夫妻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自己身上的每一个汗毛都可以说已经被这个霸道的王爷侵占殆尽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朱楧靠近她的时候,她的心里除了期许以外,总会有一点点的紧张。
或许他真的是自己命里的克星吧。自己这一辈子怕是都逃不出他的魔爪了。
蓝幼澄想起了之前和黛昱竹一起观看王爷发明的双马拉耧车的播种场景,那场面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年了,但她仍然十分清楚的记得,因为那万马奔腾,一天播种几百亩地的场景实在是太惊人了,正是这种高投入,高产出,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才使得肃国的农业连年大丰收,不仅彻底解决了吃饭问题,各地的粮仓也是堆的满满的,得以为将士们发放丰厚的福利和抚恤,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卖力的为国王打仗。
不仅如此,肃国丰厚的财力还吸引了各地的民众前来肃国捞金,使得肃国的人口快速增长,兵源也迅速增加,成为西北地区的一个强力政权的存在。
听到朱楧说这句话,蓝幼澄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那时候她还只是个奴婢,连王爷的滕妾都不算,在王爷跟前只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