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宋锦绣-第2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打造成各种的战阵兵器的,可惜,西夏败的太快了,辽国直接把西夏围困在兴庆府,然后接下来,炸药上来的,就没有战争什么事情了。

    现在,这些铁料大大的有所剩余,正好拿来做成各种的工具。

    大名府的铁料质量很好,制作城各种的工具,也结实耐用,对于庞大的4路匠作来说,一天可以打造数千把。

    早在韩琦出发之前就在准备,到现在,第一批物资到来的时候,实际上攻城已经开始了。

    在没有动力,没有现代化的挖掘工具的时候,人力,成为了最简单的工具。

    早在秦始皇时期,为了建设骊山陵,动用了72万人,最高达到80万人,修长城耗费了近百万人,隋炀帝时期,为了修建京杭大运河,也是动用了百万人力。

    在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大型工程,只有上了庞大的人力,才能够开工兴建。

    灵州当然没有之前几项工程那么大的动员能力,可是灵州工程,也不会那么大,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调动了足够的人员,

    整个灵州,参与到这个建设的人员,高达25万,其中,15万是来自西夏的俘虏,他们都被驱赶出来,做工,剩下的10万,有6万多是禁军和厢军,他们主要是监工,剩下的是西北调动过来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才是主力。

    奴隶和军人,他们并没有专业技能,他们只能够做最基本的,下力气的工作,真正决定这个工程的技术含量的,是这些各地招募来的壮年劳力和技术工人,特别是一些泥瓦匠,他们才是决定这个工程最终成绩的关键。

 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粮食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整个中原文明的基础,无论是曾经关中,河南,甚至是现在的河北山东,这些最为重要,也是历史最为丰富的地方,几乎都是在黄河流域。(全本小说网,https://。)

    曾经千年之前的战国七雄,除了楚国之外的其余六国,都是深受黄河的影响,他几乎可以说是炎黄文明的。

    不过,在唐之后,因为黄土高坡的气候条件急剧恶化,人类生活,越来越改变自然环境,造成了人类奇景的黄土高原,也造就了黄河的泛滥,黄河成为了一条灾难之河,几乎影响了整个中原。

    在黄土高坡之上,在中国的西北边陲,黄河拥有着特别的意义,黄河的水量极大的增加,是在几字形后半部分,在山西陕西,大量的支流注入,特别是经过了河南之后,黄河水量开始迅猛的增加。

    整个黄河几字形东内侧,在黄河中游,最重要的几个支流,他们形成了蜿蜒的水系,也形成了河套盆地富庶根基,可是这并不是全部。

    在韩琦的计划之中,利用这些支流,形成一个广泛的,密集的水网,而当第一批资源抵达之后,庞大的热力,在支流和黄河的中间,开启了一个系列的大型工程。

    说白了,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就是借助着地形的优势,在相对于河道低洼的地方,兴建一部分的蓄水池,然后,通过沟渠,把黄河之水,引入到这些蓄水池之中,当蓄水池之中,拥有了足够的水量之后,就可以通过四面八方的沟渠,把水运送到各个地方去。

    在没有足够的抽灌站,抽水设备的前提下,只能够通过人力,还有地势的天然优势,进行改变。

    黄河虽然是比较低的,否则,支流也就无法注入到黄河之中,但是在中间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地势较低的地方,再加上通过挖掘,只要挖的深一点,也可以形成相对的落差,这就成为了这些沟壑水的来源。

    这样只要黄河之中的水量充足,就可以向这些沟渠之中注水,当这些沟渠之中有了水的情况之下,就可以把旱田变成水田,大幅度的提升土地品级。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各种的水,按照计算,一亩小麦,需要260到400立方的水,一亩水稻,更是高达的800…1000立方的水,这也是中国南北的变化。

    只有南方充沛的水量和丰富的水网,才能够支撑起水稻生长,如果在北方种植水稻,单纯一个水的问题,就是巨大的问题。

    北方缺水,有时候,在干旱的季节,为了争夺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人的生命,两村之间的械斗也经常是因为如此。

    但是那是小河,甚至是小溪,容易受到影响,在北宋,因为对于水资源没有合理的利用,黄河不但没有出现断流,甚至每年注入到大海的水量非常的惊人,保守估计,每年有1000亿立方米。

    按照每亩使用400立方米来算的话,这些黄河水,足够2。5亿亩的良田,在完全干旱的情况下的供水问题。

    全面积的干旱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在最为严苛的时候,也是小规模的干旱,更别说,平均降水量的存在,大部分华北地区都爱400毫米以上,基本上满足了一季小麦的基本需求,唯一的区别就是不太均衡,在小麦需要水的时候,未必能够有水。

    风调雨顺,一直都是农民们最大的期望,一旦风调雨水,哪怕是最差的土地,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收成,而丰收,就是农民们活下去的希望。

    风调雨顺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一个地方的农民而言,太难太难了,大部分的情况下,浇水,就成为了唯一办法。

    这中间,又分成水田,水浇地,还有旱田,水田不用说了,是最肥沃,也是产量最高,根本就不会缺水,水田形成的原因,或者是在南方地区,大量降雨和径流形成的。

    或者就是在北方,靠近湖泊河流形成的,只要湖泊和河流不干涸,他们拥有足够的水源。

    这些地方,不用浇水,甚至某些情况下,甚至还要考虑水太多了会怎么样,稍稍努力一下,精耕细作之下,都能够达到四五石的产量。

    没错,就是这样,早在宋朝的时候,有些产量,已经跟解放前产量差不多,在没有科学的种子之前,只要有足够的水和农家肥,粮食作物已经能够非常不错的生长。

    水浇地,是周围相对较近的地方有水,可以通过浇灌的方式,进行浇灌,以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旱地,就是距离水太远,除非一些关键性的生长环节,才会努力的用水车拉过来点水,甚至完全不浇水的土地。

    水可是说是生命之源,连生长最为旺盛,甚至可以说可以无需生长的杂草,没有水,也无法生存,仅仅依靠着天降的水,稍稍有点问题,就会减产,就算没问题,一年的收成,也大大的减少。

    这实际上是中国北方常态,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旱田,只能够靠天吃饭,所以,大部分的亩产,不足的1石也是关键。

    整个北方的水资源和径流体系,是有水的,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旱田,原因就在于人力。

    哪怕再怎么勤劳农民,也没有时间和力量,跑到一两里地之外去取水,那个劳动力,就要命了。

    哪怕是小麦,一个生长周期,一亩地就需要300吨左右的水,以农民的担子,能够挑多少,恐怕,粮食没有打到,自己先要累死了。

    可是通过沟渠连接,形成一连串的水网的话,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农民的耐劳的程度,超过了世界上所有人,正是他们的辛苦,才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只要兴建庞大的沟渠网络,让水可以在网络之中平稳的分布,水网周围一两里的范围之中,都可以变成水浇地,这样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对于勤劳的农民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承担这个强度的劳动。

    一个水浇地,对于土地的提升,非常的可怕,看起来,亩产从1石增长到了2石,或者是2。5石,可是换算到一个大的数据上面,这是一个可怕的数据。

    单纯是灵州和西北四路,就可以因此增加500万亩的水浇地,因此多打出来的粮食,非常的可怕,灵州将会一举的解决粮食问题,成为可以自给自足的存在。

 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北跟国本

    灵州本身就拥有这个地理环境,黄河的几字形,算是九曲黄河,但是这个九区,是在几字形西侧,东侧这一边,已经相对比较平缓,再加上地理的优势,有大量的支流注入,这些支流,本就因为长度和径流的关系,形成了一片富庶之地。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在汉唐时期,河套平原,就是塞上明珠,还有遗留的那些水利体系,那些造就了河套平原,几乎千年的辉煌。

    汉武帝时代,掌控了河套,就等于是在西域的关系之中,占据了主导,三国末期,河套附近,更是崛起董卓,马腾,韩遂这样的人物,到了唐朝,虽然说关中是基础,可是没有河套的评定,唐朝如何压制突厥,把突厥从东亚彻底的赶出去。

    岁月永远是一个看不见的刀剑,却非常的可怕,在漫长的岁月之中,哪怕是富庶的河套,也因为后人的无法耕种而没落,从西夏占据河套开始,河套已经逐步的没落,从一个塞上江南,变成了一个草地,或许他的草场丰美,可是跟农耕的沃土千里相比,差的不知道多少。

    这些久远的水利设施,因为黄沙,而掩埋在了土地之中,不付存在了。

    可是现在,当北宋重新占据了灵州,拥有了一定的地理方面的优势的前提下,重提这个工程,带来的影响力非常的惊人。

    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只要有钱,可以重现,甚至是更好的发挥出河套平原的作用,这一点两个先决条件已经解决了,一个是人力和畜力,另外一个就是钱。

    北宋因为人口的大量增长,未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跟粮食之间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任何一个王朝的根本问题。

    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话,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罗贯中在明朝时期,总结了众多历史,最终做出来的判断,不说殷商和夏,从西周开始,每隔几百年,总会分裂,然后迎来统一。

    王朝的历史,也没有很多的,特别是秦以后,最多的王朝,也不会超过350年,原因很简单。

    经过战乱之后,黎民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战乱带来的人口稀少,在庞大的国土分配之下,只要不出现彻底的昏聩的,有毛病的皇帝,大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可是伴随着王朝的逐步延续,各方面的问题开始产生,腐败,宗族和世家,更多的是长期和平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而地主和贵族的土地兼并,又加快了这个过程,当分配不均,大部分贫民活不下去,无法保持正常的生存的情况下,整个王朝就如同坐在一个炸药桶上,一旦一点火星放上去,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白了,人本性,就是活着,就是寻找食物,饥饿的野兽可怕,饥饿的人更加的可怕,多少惨绝人寰的故事,就是在饥饿和灾害之中发生的。

    口粮口粮,这是一个升斗小民立足之本,要一个黎民保持生活,一年下来,需要5石的粮食,北宋就这么多的土地,当人口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造成问题。

    当然了,北宋局面又复杂了一些,北宋是少数,不是被起义的农民军,或者是造反的贵族打下来的,他是在异族手中灭亡的,北宋到了后期,甚至南宋的后期,粮食问题也没有恶化到无法承受的程度,可是不得不说,粮食,也是北宋目前局面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这个时代北宋所拥有的土地,远比后世多,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可能能够开发出来的土地,也就是1460万顷的样子,按照北宋的一顷100亩的样子,这就是14亿亩。

    正是这个口粮田,支撑了北宋的消耗的,按照史料记载的,北宋人均占据粮食1300斤的数字吧,北宋粮食的总产量超过了15亿石,这是一个基本盘子,在历史上,这么少面积的北宋,却拥有整个封建时代,仅次于清朝人口基数。

    因此,北宋大部分的地方,可以休养生息,甚至可以拥有大量的酒,并且生产了数量庞大的一些基于食品的小吃。

    这样的情况下,最大的估算,整个北宋最多就是养活两亿多人,这已经上到一个上限了。

    那是在最好的时候,现在,伴随着北宋一系列的灾害,特别是仁宗中后期,或许是因为小冰河的影响,北方越来越寒冷,水旱灾害和蝗灾,也是层出不穷,几乎每年都有一部分的地方绝收,这样灾害的频繁的出现,让粮食大大的减产,这就已经威胁到了统治了。

    提升粮食,无外乎是多打粮,这又两个方法,一个是开发新田,一个是增加粮食产量,这是殊途同归的两种做法。

    在合适的地方,多造田,这本身就是北宋一直崇尚的根本,江南的淤田就是其中之一,在湖泊和河道上面的淤田,全部都是上等的水田,一年两熟之下,最少可以获得七八石的产量。

    韩琦看的更远,江南是江南,哪里是鱼米之乡,可是最为紧迫的,还是北方,京杭大运河的运力,基本上已经交给了粮食运输,漕粮的日益增大,跟北方的威胁,这两者夹杂在一起,所产生的的威力,已经影响到了稳定了。

    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水灾,当京杭大运河断绝的时候,连汴梁都会出现大规模的粮食问题,更别说,依托着汴梁的整个边疆。

    一个灵州,或许解决不了全部的问题,却能够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一旦灵州的粮食增产达到1000万石的标准,加上整个西北,西北的粮食将会可以自给自足,这对于北宋政坛的作用,可不仅仅是粮食这么的简单。

    交通的压力,费用的减少,再加上边疆的稳定,千里运量,一旦哪一个环节,出现一丁点的问题,就会造成整个西北局面的崩坏,可是如果自己产的呢的,他们不但可以保证平稳,同时还可以向外扩张。

    没错,北宋的强大战力,之所以会被西夏强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西北距离北宋中枢地区太远了。

    哪怕西北的核心是汴梁,可是连汴梁本身,就没有一个可以供汴梁平稳过度的粮食基地。

    这种情况下的,把好不容易从江南运过来的粮食,再运到西北,这中间耗费的力量,简直是惊人的。

    这实际上,也是现实世界之中,北宋西北的实际情况,在西夏没有被灭的时候,几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一直都骚扰北宋的西部,每年的军费开支,从几百万贯,提升到了几千万贯,到了神宗时期,几乎每年的投入超过了2000万贯,这样是拖垮整个北宋财政的关键。

    韩琦能够看到这一点,也算是难能可贵,不过他没有意识到,赵信已经前往汴梁,去解决这个问题,当一条2000里的铁路,把汴梁和灵州联合成一体的话,这个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就没有原来的那么的战略性了。

    可即便如此,也不代表这个水利工程就完全没用,解决粮食问题,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首要问题,无粮不稳,就算到了21世纪,依然是涉及到国本的重要问题,任何人不重视的话,就会被粮食这个大问题给掀翻。

    在韩琦还没有回归的时候,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已经开启,之前的所有准备,在物资和人员到达的时候,在军方的工坊加工出来足够多的工具的时候,当然了,还有从民间调用的工具,成千上万铁锹,在冻土上面,挥洒着的时候,无数汗水,让这个冻土成为了热火朝天的工地。

    整个工地上面,人员非常分明,用一部分的军队,辅助了少数技术人员,控制这些奴隶,技术人员通过之前的勘测,划出了一个个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