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着地球去封神-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命。”
谁也不是真正的清心寡欲。
享受到了权力的滋味,就是倾城公主也不能免俗,能够轻易割舍。
乾元默默点头。
…………
让人意外的是,乾元的威望不仅限于帝国内部。
就是烛龙、北狄等国,对乾元这位枭雄也是忌惮不已,得知乾元成了大乾摄政王,又获得帝国军队拥护,当即从北岳郡撤军。
这让帝国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乾元的“力量”。
妖族克星,
真不是说说而已。
如此一来,阻碍乾元上位的最后一个障碍已然被排除。
…………
到了五月十四日,
随着萧何、李靖等人抵达神都,乾元开始加快整肃帝国的步伐。
首先做的就是整编帝国军队,废除什么魏王军、楚王军、燕王军番号,将各支部队统一到同一面旗帜之下。
这也是帝国一统的重要标志。
为了维持帝国目前脆弱的稳定局面,此番整编,只是部队番号、上下隶属关系的调整,并不做兵员裁减,或者是将领的大范围调整。
最多只是几位统领的调任。
以东镜军团跟楚王军为基础,整合为苍天兵团(东),狄青任统领。战天则跟狄青对调,执掌炎天兵团。
战天长期执掌东镜军团,如果继续留任苍天兵团,隐患太大。将战天调任炎天兵团也不算亏待于他,这可是帝国有数的精锐兵团。
更妙的是,炎天兵团是乾元一手创建的,战天到炎天兵团任职,只能是按部就班,势必无法另起炉灶。
也算开了将领“异地任职”的先河。
…………
以城卫军团跟北境军团为基础,整合为玄天兵团(北),李靖任统领。
这两支军队,城卫军团算是半支精锐,北境军团则大半都是新兵,正需要李靖这样一位名将统领,使其浴火重生。
原来的两位军团统领,将担任副统领一职。
这也是乾元稳住军队的手段,在形势稳定之后,乾元还会对他们的职位再做调整,比如城卫军团统领公孙龙,就为乾元所不喜。
据倾城公主讲,公孙龙之前已经暗中倒向魏王,眼见魏王落败,又眼巴巴地向乾元效忠。
当真好算计!
…………
以魏王军跟燕王军为基础,整合为颢天兵团(西),薛仁贵任统领。
无论是魏王军,还是燕王军,经历了几次战争洗礼,已经算是有了一定的基础,加之规模庞大,还是可堪一用的。
乾元也相信,薛仁贵能替帝国守好西境。
禁卫军统领行布将接替薛仁贵,担任钧天兵团统领一职。
钧天兵团本就是坐镇中央,类似于之前的城卫军团,但是更加精锐,可以算是禁卫军跟城卫军团的结合体。
行布执掌钧天兵团,可见乾元对他的信任。
这也是对行布的一种犒赏。
至于一万禁卫军,则将跟紫月带来的禁卫师团整合到一起,组成一支全新的禁卫军,仍旧由紫月出任禁卫统领一职。
…………
如此,
帝国军队重塑之后,就将变成禁卫军+东南西北中五大兵团的结构,无论是规模,还是军容,比之帝国鼎盛时期都还要强盛。
在这一轮整编之中,新组建的三个兵团规模都超过十万之数。
有如此强军,乾元有何惧哉?
只等乾元登基,届时,新生的大乾王朝,无论是疆域面积,还是军队规模,都将达到一个新的顶峰。
重现大陆霸主之气象。
事实再一次证明,一个统一的大乾王朝,是其他任何王国都无法撼动的。大乾之前的衰败,也正是源于内部的分裂。
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第三百二十三章 宰执天下,长孙云请辞
时间很快进入六月。(全本小说网,https://。)
在完成对帝国军队的调整之后,乾元开始以帝国摄政王的名义,光明正大地调整朝廷大员任免。
萧何脱颖而出,取代徐抗,成为帝国新一任宰相。
郭嘉则负责军机处的筹建,成员除了预定的敦亲王乾恽,还有被乾元释放的贾诩,以及即将赴任的兵部尚书。
再就是对六部的调整。
梅里奇取代被斩首的燕山河,出任吏部尚书;裴矩取代战魂,出任兵部尚书;苏辙也跟着上位,出任户部尚书。
虽然战天的支持与表态,为乾元获得帝国军队的支持提供了很大助力,但是战魂着实不是兵部尚书的合适人选,仍旧被乾元拿下。
乾元也没亏待战魂,将其调往颢天兵团,出任副统领一职。
战魂本人也很乐意,他本就更加中意军营,对朝廷之上的勾心斗角并不热衷,当初赴任,也不过是先帝妥协的结果。
相比之下,文武双全的裴矩才是执掌兵部的最佳人选。
长孙云继续执掌礼部。
剩下的刑部跟工部,鉴于刘松山跟窦青云都还算中立,暂时没做调整,唯一的变化就是,长孙冲出任工部侍郎一职。
此番调整,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论是萧何、郭嘉,还是梅里奇、裴矩以及苏辙,他们都不是什么素人,都曾为官做宰,资历、能力早就有了。
赴任不存在任何障碍。
倒是都护府度支司大夫曹叡跟田曹司大夫孙宝善,两人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想要擢升为一部尚书,还差了一点火候。
乾元到也没有亏待两人。
曹叡接替萧何,出任招摇郡守;孙宝善接替李忠,出任流沙郡守;裴矩空出来的出云郡守,则由南禺知府曹温擢升。
如此,也算是完成了都护府内部的官员更替。
至于都护府之外的七郡之郡守,乾元暂时没做任何调整,仍旧由原班人马担任,同样也是出于平稳过渡的考虑。
唯一变化,就是李忠出任中州令。
以上还只是中枢部的调整,除此之外,还有佐理部跟帝室部的人事调整,比如燕王乾佑正式就职宗人府宗令一职。
这既是乾元履行之前的承诺,也是安抚皇室之举。
不管怎么说,乾元此番“宫变”,在皇族内部还是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的,必须给予消除,重新获得族人信任。
将敦亲王乾恽调入军机处,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统治一国,
仅凭乾元一人是做不到的。
海瑞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宋慈执掌大理寺,苏秦执掌负责外交与种族事务的理藩院,刘道宁执掌通政使司,刘洪担任钦天监监正。
这五位都是“专业对口”,同样能够驾轻就熟。
就连李白跟陶渊明两位大文豪,也都被乾元调入翰林院,出任翰林学士,可谓皆大欢喜,各有所得。
都察院掌监察,大理寺掌刑狱审判,理藩院掌外交,钦天监掌天文历法,虽然都不在六部之列,重要性却不下于六部。
掌握了这些机构,就等于掌握了帝国喉舌。
如此一来,
因着乾元的缜密安排,以及南疆都护府这些年积攒的深厚底蕴,乾元没有给世家集团任何反扑的机会。
朝中大员根本无法以辞官相威胁。
别说是辞官,为了保住官位,很多中小型世家立即“见风使舵”,忙不迭地投入乾元阵营。
之前的那些中立派,那自然是更不在话下。
眼见如此,徐家、独孤家、萧家、杨家等帝国巨擘,只能选择隐忍蛰伏,纷纷约束族人,紧闭门户,潜心修行,期待下一次的崛起。
这也是世家自保之策。
随着军队跟朝廷大员一一调整到位,乾元登基的时机也日渐成熟,开始不断有官员上奏,请求乾元登基。
在乾元的“再三推辞”之下,朝野上下形成百官请愿之架势,经过又一轮朝议之后,终于决定,将登基大典定在八月初一。
接下来的一个半月,朝廷上下都将为筹备大典而忙碌。
…………
六月十五日,
摄政王乾元宣布,正式解散南疆都护府。
都护府六司衙门上千名大小官吏,除了少数上调朝廷之外,大部分都将被分流至帝国各郡县任职。
分流重点,就是北岳、太华、西皇、昆吾、姑射、东海以及会稽七郡。
出身六司衙门的官吏,不仅是乾元的亲信嫡系,而且熟悉都护府新政,将这样一批官吏分流至地方郡县,正是乾元掌控、影响帝国的重要一步。
此为“以新换旧”之策。
…………
神都,长孙府。
随着乾元上位,长孙家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骤然成为神都最炙手可热的世家,一时风光无限,送礼者络绎不绝。
入夜,
用过晚膳之后,长孙云夫妇在屋内叙话。
就在方才,奉旨进京,已经被任命为工部侍郎的长孙家大公子长孙冲,回家拜见,颇有一种衣锦还乡的味道。
也就难怪沈夫人脸上喜意盎然。
长孙一门,父子同朝为官,一尚书,一侍郎,这是何等显赫之事。
相比沈夫人的喜悦,长孙云却是眉头紧锁,似乎有着什么心事。
“老爷在想什么呢?”沈夫人问。
长孙云抬头看了夫人一眼,似乎终于下定决心,缓缓说道:“明天我准备向朝廷请辞,回家颐养天年。”
“辞官?老爷,我没听错吧?”沈夫人大感诧异,“老爷才五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之时,颐养天年什么的,不是太早了吗?”
“你不懂。”长孙云摇头,心中忧虑难消,“正所谓,盛极而衰。咱们家太耀眼,也太惹眼了,长此以往,是会招来非议的。”
“别人嫉妒就嫉妒好了,想当初,独孤家、徐家,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怎么轮到咱们家,就不行了呢?”沈夫人还是很享受现在的殊荣的。
“这些家族,现在如何了?”长孙云幽幽道。
“……”
沈夫人神情一滞。
长孙云道:“你可知道,第五骄阳想将第五家族重新迁回神都,但是被元儿拒绝了。”
不仅如此,在这一轮朝中大员调整中,澹台梦歌之父澹台雄同样没能挪窝,且不说调入中枢,甚至都没能入主招摇郡。
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有这事?”沈夫人终于嗅出一丝不寻常。
“元儿素有雄才大略,一贯反观世家,同时也反对外戚干政。冲儿能调任工部侍郎已经是他破了例了,我不能让元儿做难。”长孙云解释道。
为了长孙冲的前途,长孙云也必须急流勇退。
沈夫人还是心有不甘,“可老爷并未升官啊?元儿来之前,老爷不就一直是礼部尚书,何苦要辞官?”
“夫人难道不知,我这礼部尚书是如何得来的?这些年,如果不是元儿崛起,我怕是早就被撸下来了。”长孙云看的很透彻。
“……”
沈夫人顿时无语。
“为了冲儿前途,为了帝国前途,就让我,为元儿铺平通往皇位的最后一块砖吧。”长孙云言辞感慨,有不舍,也有期盼。
…………
翌日,长孙云就向朝廷辞官。
乾元得到消息,当即到长孙府拜见,两人聊了什么,外人自是不知道的,只是乾元从长孙府出来时,神情颇为沮丧。
他,终究没能阻止一些事情。
离至尊之位越近,乾元身边的人就离他越远。
直至成为孤家寡人。
…………
六月二十日,朝廷迅速敲定了新一任礼部尚书。
正是之前执掌钦天监,同时担任帝国道院山主的神魂期大修士——张正随,一位远离朝廷漩涡,却偏又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为了请张正随出山,乾元可是费了好大功夫。
长孙云的辞官,张正随的上位,聪明人已经从中嗅到很不寻常的气味,似乎在昭示着,即将到来的新朝必将有着一个全新面貌。
有人期待,有人失落。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却是谁都无法阻挡的。。。。。。
第三百二十四章 登基之前起风波
六月二十五日,晴。(全本小说网,https://。)
这一天,跟新上任的颢天兵团统领薛仁贵完成交接之后,敦亲王乾恽当即返回神都,准备前往下一站——军机处任职。
不想,乾恽才刚回来,还没来得及洗去一身风尘,就被紧急叫到皇宫,参加军机处筹建以来的第一次军议。
皇宫之内共三道宫墙,以大殿为分割线。
中轴线上,仅用于大朝议的含元殿坐落于第二道宫墙,平时上朝的宣政殿位于第三道宫墙。
两殿之间的区域占地约三百亩,分布着很多中枢机构,比如宰相办公的尚书台,又比如都察院、通政使司衙门,弘文馆,弘史馆,集贤殿等等。
之前乾元“圈禁”百官时,也是临时安置在此。
自然而然的,刚刚设立的军机处也立于此,跟尚书台同处一线,两两向对,昭示两大机构在朝廷的特殊地位。
敦亲王进宫时就发现,值守皇宫的军队已经不是他所熟悉的禁卫军,好在负责入宫检查的将军他认识,正是跟在乾元身边的猛将许褚。
皇宫宿卫,已经由虎贲卫、鬼神卫以及飞虎卫三支亲卫接管,分别驻扎在正南的丹凤门,东面的大和门以及西面的九仙门附近。
乾元再怎么相信紫月,也不能让禁卫军驻守皇宫。
在许褚引领下,敦亲王来到位于宣政殿以东的军机处,一座两层高、三开间的木制大殿,飞檐流苏,很是恢宏。
掩映在参天古树之下,又显得格外幽静。
大殿二层乃存放档案资料之所在,议事机构,包括郭嘉等军机大臣的办公区域都设在一楼,角落还有一个厨房,可提供简单的饮食。
可谓设施齐全。
敦亲王进了军机堂,发现不仅乾元在,郭嘉、贾诩以及裴矩三位军机大臣也都一一在列。
此外,还有受邀列席的禁卫军统领紫月以及鱼龙卫指挥使倾城公主。
敦亲王立即意识到,这绝不是一次见到的碰头会。
“十四哥来了?坐!”敦亲王进来时,乾元正跟裴矩站在西面墙下,研究军情司新绘制的东大陆地图。
见敦亲王来了,乾元转身,随意坐下。
意料之外的是,军机堂布置的一点都不肃穆,正中相对摆着八张太师椅,也无主位,椅子之间摆着茶几,有点类似朋友圈的会客室。
因为是军机处第一次碰头,免不得互相认识一番。
敦亲王刻意打量了贾诩一眼,他没想到,这个楚王麾下的首席谋士,转眼就被乾元重用,一举进入军机处。
“裴大人,你先介绍一下基本情况吧。”乾元道。
“诺!”
裴矩执掌兵部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帝国军队进行重新登记造册,编制新的兵员名录,建立兵员档案。
“简单整合之后,新组建的苍天兵团、玄天兵团以及颢天兵团,各自下辖十个满编师团。算上钧天兵团跟炎天兵团,五大兵团合计下辖40个师团,总兵力50万。加上禁卫军,帝国军队规模超过52万。”说这话时,裴矩难掩振奋。
五十万大军啊,
这是一股何等摧枯拉朽的力量。
在乾元穿越之前,帝国军队只有不到25万人,也就是说,短短十年时间,帝国军队规模就扩充了一倍之多。
战争果真是扩军的催化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