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梦设计师-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此得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质性,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存在独立而不可丈量,具有无限性。
对于“道”这种力量,老子自己是无法给予它确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认为,道只是权宜之称。
道的特性: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道体似虚而实,所以体内蕴含用之不竭的物质和能量,但不会因自满而溢出。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
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这里的“自然”字面解为自己如此,但是道与自然规律是同一的,也即“国中四大”皆应效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从而保持自身“天长地久”。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
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德”:“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因此由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
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第三十八章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儿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
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理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上德的无为境界与法本身需要国家制定、国家干预以及公之于世的特性相违背,所以法律不过是下德的范畴而已。
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没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
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反而是最大的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
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王弼注:“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
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
《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
“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见,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规律达致“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此处,“法”一词在句中作为动词,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无法则、法律之意。
当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则之意,即遵循社会常理、常识、常情,而这些既是“道”的引申义,从而也可作为世俗法律之根基与合理性之评判。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对于老子那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古今中国的名人都读过,理解有深有浅,但都赞赏不已。
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每天都要读书,读书多不胜数,他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这位开国领袖的能力就不用说了,博学多才,无论执笔写诗文还是领军打仗都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奇才。他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那是从争哲学的角度上说的。
精通《易经》的毛泽东未必不知道《道德经》是一部道书,但他说一部兵书,其实是他从《道德经》中读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智慧。
现代文学巨人鲁迅也说过:“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从《道德经》中读出了人生的真谛,以及读出了中国的文化之源。
著名文人林语堂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己就是如此。”
欧阳修曾说:“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苏辙也曾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海外著名哲学家尼采更是说道: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o)手可得。
这是尼采的赞赏,他从《道德经》之中读到了哲学以及哲学以外的智慧。
还有康德也说过:“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同样的,黑格尔也说了:“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还有,威尔?杜兰也说: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这位神人说话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从此话中,可以看出他对《道德经》的推崇。
还有施罗德,他说: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他把《道德经》当成了精神上的良药,认为它可以解决德国人思想上的困惑。
还有普利高津,他说: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叶超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但是,他还是默默地将道祖老子的《道德经》一口气读了五遍,每一遍,他都有不同的领悟。
当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聪明是好事,但聪明人通常都有一个毛病——自负。
现在的叶超,已经没有身为一个聪明人的自负,喜欢读中国历史的人,深深地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读史使人明智。
以前叶超其实也许过《道德经》,但那时是以文学的角度在读,现在,以修行者的角度在读就大大地不同了。
虽然每个人从《道德经》中能读出不同的智慧,但叶超相信,《道德经》原本,真的是一本关于修行的书。
老子的道,包罗万象,叶超是越读越喜欢,一时间读了五遍的他又情不自禁地读了两遍,这回更是醉了,犹如喝了阵年美酒一般。
合上《道德经》的时候,他找到内心的宁静。
叶超不知道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他此刻初步明白了老子所描述的“道法自然”的境界是什么样子的了,很清静,很自然,很愉悦……
“有为入手,最终达到无为而治……”老子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善利万物而不争。
除了“道法自然”之外,在说到为人处世的智慧时,老子还说到了“上善若水”,水善顺势而为,虽不如道,但近乎于道。(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11章:上善若水,顺势而为
(全本小说网,。)
很多人都以为,只有老人才喜欢清静,其实,真正的清静可是很难得的境界,至少,被魔化的叶超很喜欢清静的感觉,这让他感觉到很快乐。
令他意外的是,魔道之心竟然不排斥清静的感觉,似乎可以助长魔道的修行似的,真的是很意外。
找到了感觉,叶超的面壁计划就不枯燥了,一连半个月,叶超都呆在终南山的那个蛇洞里。由于有他在,那些毒蛇都不敢再回这个洞。
终于,半个月之后,叶超的魔心耐不住寂寞了,它想寻找一些刺激的感觉,叶超的本心没有强大起来,只能顺着魔道之心的意愿,打算离开终南山了。
手机毁了,半个多月以来,没有人能来打扰过叶超。
他倒是想有一位高人来打扰到他啊,可惜,都没有什么高人出现在终南山,来打扰叶超大魔头。
喜欢疯狂的魔道之心,让叶超作不成“终南山隐士”了,又得要出山了。
出了山,首先叶超得去刷银行‘卡买一个手机,补一张卡。
这年头,回归社会了,没有手机和卡还真的是没法活,会被人看成一个怪物,或者看成一个非常非常落伍的人。
补了手机之后,叶超收到了很多未接电话的提示信息,还有,很多语音信息,叶超那新买的手机还被弄死了一回机,这可就厉害了,骂他的人还挺多的。
叶超没有理会,有些事情一旦理了,那可就真的是没完没了啦。
比如,他在威尼斯把人家秦家小姐秦语仙给叉叉圈圈,弄到了医院去了,现在秦大书‘纪已经把他的电话给打爆了,很多信息提示。
不回,不理,当作不知道。
又从一个隐士,回到了花花世界,叶超那颗疯狂的魔道之心沸腾起来了,首先,自然是先去开了几套高级服装,打扮一番,从一个山中隐士,重新变回一个都市达人啦。
然后,就要去找个地方吃香的喝辣的,好好犒劳一下那个被牛肉干填了十几天的肚子啦。
你能想象叶超一个人在高级餐厅,自己一个人叫了一大桌好酒好菜,然后一个人埋头吃的样子吗?看得那些服务生们目瞪口呆,叹为观止啊啊。
叶超心魔术一启动,自然就明白了那些人是怎么看待他的了。没在意,倒是魔心有些意动,想搞一下恶作剧,戏弄一下这些服务生们,但是,被他的本心把它的兴趣引到了另一个方向上,这才使那些人免于非难。
这是叶超面壁半个月想到的一个办法,魔道之心不能硬抗,但可以顺势引导,这就是叶超从《道德经》里悟出的方法——上善若水,顺势而为。
以前,叶超小时候曾经在一位大商人家看到过一幅《老子传道图》,以前不能理解它的含义,只觉得是商人在附庸风雅。
现在,叶超已经明悟了。
现在加快起来,叶超觉得那一幅《老子传道》图,呃,可以从这幅图里面可以看出很多很多东西来。
画那幅画的人,他本身应该也是道家修养很高的人。
画中的一位老人就是老子,老子为什么要跟老虎坐在一起?他在和老虎说什么?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首先,要知道老虎是凶猛的动物,代表刚。
而老子的身体和神态是柔和的,代表柔。老子的哲学里面,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柔弱胜刚强。
老子如果是龙,这幅图也可以知道它在讲中国社会,叫什么?“卧虎藏龙”。
老子为什么是龙呢?
因为是孔子说的。孔子见过老子以后,回去人家问他,老子怎么样?孔子说我看人家都看得懂。我看老子看不懂,因为他跟龙一样。
同进,图上老子的头上还有一个圆圈,那么老子头上的圈圈代表什么呢?
这个圈圈就是‘道’。
因为‘道’老虎才听得懂。
那老子为什么要跟老虎说话呢?这个才是最大的启发。
《道德经》要讲的是真话,而讲真话是高度危险的东西,就像跟老虎讲话一样,老虎它也代表诸子百家。老子说你们诸子百家都非常有学问,但是,各有不同的立场,就那个立场,你们讲出妥当的话,就成一家之言。
但是你们这样子也造成很多纷争。
各说各话,每个人都说自己是对的。
说到这里,再试想一下现在的时代,其实跟老子那个时代相差不远,多元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谁都不知道。
那个时代的老子很着急,他就想要讲真话,可是讲真话那时是很危险的。所以他就说;那我干脆出关去吧。写下五千言《道德经》就莫知其所踪。
当时的老子其实可以优哉游哉过生活,他干嘛写完以后,就莫知其所踪?
这是玄机。
老子跟老虎是靠什么沟通呢?它跟我们很多联想的空间。
靠语言?当然不是,因为道是不是用来讲的,道用来讲是永远讲不清楚的,永远有偏失的,永远会找麻烦的,道是用来行的。
他们是靠易经里面所讲的那个“应”,应不是应该不应该的应,而是有没有感应的问题。
其实,我们人与人之间互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