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首辅-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心隐眉头紧皱,“大人的意思是?”

“夫山先生,你见过那些西洋商人没有?”

“见过,怎么没见过!”何心隐大笑道:“说是商人,就是一帮子海盗,他们的商船都带着兵器呢,打不过的就买卖交易,打得过就黑吃黑,我在海上的时候,就抢了两条西洋的商船,上面装着都是金饼子,这么大块哩。”

何心隐举起了醋钵大小的拳头,晃了又晃。他生平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金子,真是触目惊心,都说傻人有傻福,那帮红毛鬼子的福分真不浅。

“夫山兄,你说的一点不错,西洋人的确亦商亦盗,和王直、徐海这些人,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他们抢掠是得到了他们国家的支持,国王甚至跟他们一起坐地分红,还奖励海盗头子官职爵位,把他们当成民族英雄。”

“什么?”

何心隐真的震惊了,他实在是无法接受,官和匪,就是冰与火,怎么能混为一谈。要是朝廷支持抢劫,那岂不是全民皆盗?

“大人,西夷官匪一家,何以立国啊?”

“哈哈哈,他们不讲究虚伪的仁义礼智信,也没有什么三纲五常,追求的都是实际利益。只要给的钱足够,他们能出卖祖宗,出卖他们的神。”唐毅苦笑道:“我也知道这未必妥当,可一阴一阳,有红脸的关公,就有白脸的曹操,凭什么只能西洋人大肆抢掠,大发横财,我们就傻乎乎看着?这未免也太傻了吧!”

吸!

何心隐一直有狂生之名,他也觉得自己够离经叛道了,可是和唐毅比起来,他简直就是个标准的道学先生。

你可是唐六元啊!

居然鼓动抢劫,这要是传出去,不知道要吓死多少人?

何心隐惊得张大了嘴巴,说不出话。过了好一会儿,他冷静下来,又开始思索唐毅的话。

“大人,莫非您是想让王直和徐海去抢掠西洋人?”

唐毅呵呵一笑,没有说话,而是一转身,拿过来一个小木箱,展开之后,从里面掏出了一张羊皮地图,铺在了何心隐的面前。

“夫山先生,请看这里,此岛面积差不多是福建的三分之一,三国时期称为夷州,后来被称为流求,我朝以来,名称众多,有鸡笼、北港、大员、台员、东番等等,孤悬海上,土壤肥沃,物产丰饶,岛上居民汉夷混杂,十分落后。倘若能鼓动王直和徐海等人,占据此地,称王海上也好,抢掠西洋商人也好,只要不危害大明,双方和平贸易,我们给予经济帮助,他们保护航道安全,双方相得益彰。长此交流下去,我估计有个二三十年的功夫,汉人数量大增,到时候就顺理成章,将东番划入大明版图,既能解决倭寇之乱,又能开疆拓土。有了东番充当海上屏障,还能防御西夷侵扰,简直一举多得,夫山兄以为如何?”

哎呦!

何心隐真被唐毅的奇思妙想给打败了,围绕着地图,左看看,右看看,越看越觉得有道理。

十几万倭寇盘踞在东南沿海,他们不抢劫大明,根本就没有吃的,招安又麻烦重重。但是把他们弄到东番,岛上的物资充裕,足够他们生存,而且往来商船众多,他们还可以继续抢劫大业。

东南的倭患也就迎刃而解,确实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大人,我还有两点疑惑。”

“夫山兄请讲。”

“王直和徐海都是枭雄之姿,让他们盘踞了东番,实力大增,会不会反过头威胁大明?”

唐毅呵呵一笑:“夫山兄,东番虽然是个安身之所,却不足以威胁大明。再说他们要想发展势力,何苦和大明为难呢?”

说着,唐毅把手指往南一划,顿时无数碎玉一般的岛屿出现在面前,好多岛屿比起东番都要大许多。

“这些地方要么被西夷占据,要么就是一群野蛮土著,怎么也比大明好对付,只要他们在东番安身立命,我甚至不介意他们攻击这些地区,占领的越多越好,开疆拓土,难道不好吗?”

“柿子捡软的捏!”何心隐拍着手笑道:“不错,真是不错,可东番是烟瘴之地,野人横行,王直和徐海未必心甘情愿去冒险。”

何心隐总算说到了重点,唐毅微微一笑。

“夫山兄,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了,如何把倭寇打疼,打残,打得无法在东南海面立足,然后再给他们一条生路,到了那时候,他们还不乖乖去东番。”

“高,实在是高明!”

何心隐大笑道:“大人深谋远虑,何某实在是五体投地。”

唐毅相信一点,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到,尤其是面对王直和徐海这种狡诈无比的海盗头子,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就蹬鼻子上脸,不知好歹。

所以在招降纳叛之前,必须给倭寇迎头痛击,让他们知道官府是不可战胜的,只有这样,才能逼着他们乖乖听话。

唐毅又和胡宗宪商讨了三天三夜,最后还把谭纶,卢镗,汤克宽几个人都请了过来,共同商讨了全新的作战方略。

唐毅还煞有其事给这个方针起了个代号,叫“玄武计划”,说白了就是乌龟加毒蛇。

首先要在浙江、南直隶、福建沿海,建立起一整套防卫体系,在近海安排船只巡逻,岸边设置瞭望台,村镇建立高墙,互相驰援,各地安排驻军,一旦遇到倭寇,果断出击援救。

这一套东西没什么稀奇的,一直都在做,只是这一次投入的规模更大,唐毅向胡宗宪讨三百万两酬劳。

就是以加强防御的名义,给花了下去,大造道路,整修港口河道,修建桥梁直道。

大把的银子撒下去,胡宗宪很快就发现了好处。

由于大量的投入,需要征用几十万的工人,东南的闲散劳力一下子有了生计,而且采购砖瓦木料,又让木匠、泥瓦匠、砖窑、钢铁作坊都活络起来。

人活下去的动力就是希望,看着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谁还愿意冒着杀头危险当倭寇啊。

当然这种方式见效还是太慢,唐毅又提议挑选精锐,每一千人组成一队,装备马匹,船只,偏箱车,作为快速打击拳头,遇到小股倭寇,果断吃掉,遇到了大股倭寇,就凭着速度优势,拖延迟滞,疲惫敌人,等待大军到来。

唐毅还有更狠的一手,除了陆地上之外,他把水师也进行了编组,俞大猷的船队如今已经有新式战舰三十多艘,每五艘一组,一改往日防御作战的模式,开始主动攻击,甚至抢掠倭寇!

“倭寇抢走一两银子,水师就抢回二两,掠夺一个人,就抓他们两个,烧一处村庄,就烧他两个岛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计算战功的时候,不拘泥一城一地的胜负,只看倭寇损失的总量,倭寇比我们损失多,就是胜利!”

这一番宣言发出,整个东南的战场为之一变,明军不在疲于奔命应付倭寇的袭扰,反而嗷嗷叫得攻击倭寇,光是三个月之内,俞大猷所部就抢回了三十多万两银子,毙杀倭寇五千多人。

其中损失最大的就是徐海,他都哭了,什么狗屁官兵,简直比倭寇还倭寇!

第462章“花和尚”虚辰

在一个团伙之中,老二往往是最困难的位置,老大防着你,老三老四,直到老十八,都盯着你,恨不得却而代之。

徐海这家伙很不幸处在这么一个尴尬的位置,上面有海盗之王王直,下面还有一群虎视眈眈的豺狼。唐毅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突破口选在徐海身上。

俞大猷的反劫掠,有八成都落在了徐海身上,而且俞大猷一改往日硬碰硬的作风,打了就跑,仗着船只精良,训练有素,占尽了便宜。

当然徐海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发动手上所有力量,打探俞大猷的行踪,功夫不负有心人,竟然让他打听到了,俞大猷率领着十艘要去偷袭小磨山岛。徐海立即集中了一百多艘战船,给俞大猷摆下了一座口袋阵。

还真别说,俞大猷真的杀了进来。徐海美得鼻涕泡都出来了,他即刻指挥着船队,把俞大猷的战船给包围了起来。倭寇们眼珠子都红了,好你个俞大猷,我们都吃了多少亏了,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该你老东西倒霉了!

倭寇们蜂拥而上,俞大猷只是轻蔑一笑,不是猛龙不过江,没有充分的准备,俞大猷哪敢随便钻进来。

自从泉州开海之后,水师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俞大猷可以动用的银子越来越多,除了打造军舰之外,还建造了一批青铜炮。

没有造出来太多,只有六十门,俞大猷将这些火炮装在了三艘最大的战舰上面,他的座船就是其中之一。

当倭寇靠近的时候,俞大猷的船只横了过来,露出了狰狞的面目,霎时间炮声隆隆,硝烟滚滚,一枚枚铁丸砸向了倭寇的船只。

这一下子可把倭寇都给吓坏了,以往的海战都是接舷战,哪里遇到过这种残暴的打法。

没有多大一会儿,就有十几艘船只相继中弹,不是沉没,就是受伤。俞大猷潇潇洒洒,从包围圈跳了出来。

他还不满足,竟然又调转头,冲着徐海的船队杀了回来。

这一次双方倒是杀在了一起,只是倭寇也讨不到便宜,明军这边装备了数量惊人的手榴弹,一上来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弹雨。

手榴弹还真不算什么稀罕玩意,那位被嘉靖斩首的三边总督曾铣就曾发明了地雷,用来对付鞑子。

最初的地雷,开花弹,手雷,都是差不多的工艺,一个铁壳子,装上药,加一个引信,经过唐毅的提点,明军很快做出了手榴弹,出现了掷弹兵。

徐海很荣幸,成为掷弹兵的第一个猎物。

密集的手榴弹比起炮弹还可怕,因为距离近,扔得更准确,猛烈的爆炸,把船板炸得满天飞,周围的倭寇纷纷受伤,倒在血泊之中。

就连徐海的手臂都被弹片划伤,一场大战以倭寇的惨败告终。

俞大猷以伤两艘战船的代价,干掉了三十多艘倭寇战舰,毙杀倭寇一千五百多人。为水师最漂亮的一场胜仗。

消息传到了杭州,唐毅亲自带领着士绅百姓,杭州的学子,一起在码头,欢迎凯旋归来的将士。

船只刚靠岸,俞大猷就抢先下船,几步到了唐毅面前,大礼参拜。

“末将拜见大人!”

唐毅的巡海道已经被拿下了,算不上俞大猷的上司,可是官场规矩如此,向来以文御武。哪怕只是七品的巡按御史,得到了准许,一样能号令一品总兵。

既然要认一个老大,别人还不如唐毅呢!

这个道理俞大猷懂,唐毅也懂,再说了他也不想自己的田长出别人的庄稼,坦然受了俞大猷的礼,连忙把他搀扶起来。

“俞老哥,我备下了接风宴,咱们一醉方休。”

“哈哈哈,有酒喝就好,再不喂喂肚子里的酒虫,都要造反了!”

俞大猷大笑着,带着手下的参将游击,乃至千总把总,大家伙齐集一堂,吆五喝六,喝得别提多快乐了。

从中午,一直到了傍晚,才纷纷散去。

最后只剩下俞大猷和唐毅两个,俞大猷喝了不少酒,脸色涨红。

“大人,您和末将交个底儿,这次把末将召回来,是不是上面的意思?”俞大猷神色很不好。

这些日子仗打得很爽,可是也惹来了不少非议。

尤其是王本固就几次找到了胡宗宪,大明的军队不去保护子民百姓,反而像是倭寇一样,纵兵抢掠,假以时日,兵和匪还有什么区别?

这位更是扬言,要弹劾败坏朝廷法度的奸贼。在他的眼里,只要是和他不是一个调子,那就是奸臣无疑。

“的确有些压力。”唐毅很坦然地说道。

俞大猷脸色更加阴沉,“大人,若是朝廷要追究罪责,我俞大猷担着就是,绝不牵连别人。”

“俞老哥!”

唐毅把酒杯放下,略带怒意,“我是那么不讲义气的人吗?”

“当然不是。”俞大猷慌忙说道:“大人,末将是觉得武将升官容易,只要您不吃亏,我就吃不了亏,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俞大猷语重心长,听在唐毅的耳朵里,却觉得十分讽刺,敢情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已经背黑锅背习惯了,如此对待武人,难怪世人都以行伍为耻!

唐毅用力拍了拍俞大猷的肩头,健硕的肌肉震得手掌生疼。

“俞老哥,你只管打仗就是,别忘了,我的师父可是兵部尚书,有他老人家压着,咱们都吃不了亏。”

“那可太好了!”

俞大猷来了精神,激动地说道:“大人,让末将再出征吧?要不了几个月,我就能把徐海的脑袋揪下来!”

他信心十足,说话掷地有声,唐毅呵呵一笑,“自然少不了老哥的神勇无敌,只是眼下该换换方法了。”

……

军事上压制住了徐海,下一步就是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把他拿下。

唐毅仔细研究了细作送来的报告,徐海是徽州人,算是胡宗宪的老乡,从小也是苦孩子出身,年轻的时候甚至到了杭州虎跑寺当和尚,法号叫普净,人称明山和尚。

后来在叔父的带领下,随着王直出海做生意,渐渐成为一名倭寇首领。

何心隐还向唐毅透露了徐海的一个习惯,或许是僧人出身,徐海格外相信神仙,在他的老巢还有一间神堂,里面供着稀奇古怪,一大堆的神仙。

有弥勒佛、观世音、济公、关羽、龙王爷、土地公,只要能说得上名的,几乎都能找到,尤其重要的是还有一只小耗子。

何心隐不解其意,后来在酒桌上,从徐海的表弟嘴里知道的原因。

徐海小的时候,曾经给地主放羊,结果弄丢了一只,地主把他毒打了一顿,扔到了柴房关起来,也不给吃的,不给喝的。

家里面知道了消息,苦苦哀求,最后只能把爷爷的棺材板给卖了,换了一只羊,才把徐海救出来。已经过去了五天时间,大家都担心徐海已经死了,哪知道救出来的时候,他还欢蹦乱跳。

原来柴房里别的不多,老鼠特别多,而且又肥又大,徐海晚上捕捉老鼠,渴的时候就喝棚上漏下来的雨水。

爷爷当时就给徐海竖起了大拇指,说孙子有出息,是个人物!

把棺材板卖了,值得!

五年之后,爷爷死的时候,只有一张芦席,又过了二十年,徐海果然成了天字二号的海盗之王。

除了小时候靠着老鼠活命,徐海正式出海经商的那一年是庚子年,他一直认为自己是走耗子运起家的,所以对待耗子格外虔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唐毅格外的感兴趣。

“夫山兄,徐海当真十分虔诚?”

何心隐抓着胡须,不屑地说道:“亏心事做多了,害怕下地狱呗!”

“嗯,那你说派遣个僧人去探探路如何?”

何心隐笑道:“大人,这倒是个好办法,只是这个人可不好选啊。”

要远渡大海,去倭寇的巢穴,必须有体力,有胆气,还要有名望,能压得住徐海,最最关键还要会虚与委蛇,随机应变。这样的人就算总督府都不多,哪个僧人能做到呢?

沉默了许久,唐毅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了真!

就是天妃宫的那位大师,虽然多年不怎么联系,可是唐毅也听说了真的名头很响亮,天妃宫的香火也极为旺盛。

凭着当年的交情,让了真帮帮忙,应该不难。

说干就干,立刻写了一封信,交给何心隐,大约半个月的时候,何大侠就从太仓赶了回来。

“大人,了真大师病了,都下不来床。”

唐毅顿时一皱眉,何心隐忙说道:“我把他的徒弟带来了。”

说着,从后面的马车上跳出来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和尚。

“虚辰!”

唐毅交出了名字,几步走了过来,上下打量好半天,小和尚比起小时候清秀了很多,笑嘻嘻,圆滚滚。

“我敢打赌,这些年你保证没守清规戒律,没少吃肉吧?”

“唐施主,莫要胡说!”虚辰连忙否认,可是一低头,顺着袖子就掉出了一个油纸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